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人读书会9月书单

econhomo 经济人读书会 2023-01-05
「经济人的话」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试图找出彼此生活的方式,并且就共同利益产生共同认识,即使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导致持久的共识。

——《大幻想 : 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



上月书单参见:8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9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出品

《大衰退 :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作者:[美]辜朝明
译者:喻海翔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
推荐人:郭荆璞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辜朝明先生的旧作,他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是解释日本经济衰落15年的合理理论,同时试图扩展到接受1929-33年的大萧条上面。理论框架初现,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推敲的地方,值得一读。不过行文太像投行研究报告了,背景原因吧。

《第三帝国的到来

作者:[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赖丽薇
出版社:理想国|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2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关于纳粹上台最清晰详尽的作品了吧,并没有简单归咎于什么原因,而是尽量把方方面面都写到了。看下来,如果非要说什么原因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德国人实在不喜欢魏玛。

《既有集》

作者:刘铮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7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刘铮很多人都更熟悉他的笔名,乔纳森。这是他新的随笔集,谈夏志清、钱钟书、普鲁斯特等,诸篇文史故事下笔从容,洞幽烛远,炎炎夏日之中有清神降温之效。

《工具,还是武器?》

作者: [美]布拉德·史密斯
[美]卡罗尔·安·布朗
译者:杨静娴、赵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02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科技/IT/互联网


-推荐语-
微软总裁写的书,谈面对科技,人们该做的应对。比预期的更有价值,作者是律师出身,在微软也主管法务相关,代表微软,甚至有时是代表行业,与政府、公众进行沟通。其中关于数据执法的部分,是来自于他实际的业务经验,非常有价值。比如美国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要求微软提供用户数据,欧洲用户的数据存储在美国的数据中心,又该怎么办,到底哪一方有执法权等等。近两天风闻微软要收购TIKTOK北美业务,虽然对TIKTOK的指控有点儿戏,但是就数据安全问题如何跟政府和公众打交道,微软确实经验丰富。

《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

作者:[美]弗兰克·H.奈特
译者:安佳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1
推荐人:王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在该书中,作者创造性地解释了完全竞争并不必然消除利润的原因。作者首先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两个概念。作者认为,风险是可以计算概率的,并且可以通过保险来转移的;不确定性是不可以计算概率的风险。由此出发,即使在长期均衡中,企业家也会因为承担了不确定性而获得利润。

《开放社会:    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修订版)》

作者:[美] 乔治·索罗斯
译者:王宇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1-4
推荐人:王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由我们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设计的制度总有可能存在不足。没有完美,我们就不得不选择次优。开放社会就是一种不尽完美但有改进意愿和改进能力且不断完善的制度安排。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

作者:[美] 约瑟夫·熊彼特
译者: 宁嘉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11
推荐人:王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这是我在大学时代反复读过的书,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常读常新。这十位经济学家是马克思、瓦尔拉、门格尔、马歇尔、帕累托、庞巴维克、陶西格、费希尔、米契尔、凯恩斯。

《伦理学与经济学》

作者:[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王宇、王文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10
推荐人:王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本书是阿马蒂亚•森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能与理性的分析,用伦理学说明了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经济学阐释了社会的道德规范。深刻揭示了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人生由我》


作者:[加] 梅耶·马斯克译者:代晓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日期:2020-06
推荐人:王宇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她15岁登台,22岁结婚,默默忍受着家暴,独立培养出3个出色的子女。60岁重返模特舞台,72岁成为“网红”。也许她最出名的标签是“硅谷钢铁侠”、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但她更是自己人生的女王。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平凡女性是如何探索世界和重建自我的。

《广场与高塔

作者:尼尔·弗格森
译者: 周逵、颜冰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12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广场与高塔》的作者是历史学家弗格森。本书用有形或无形的网络视角透视几百年经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人类在两种组织形式的发展与竞争中挣扎前行的故事。这两种形式就是:高塔与广场,其中高塔寓意为上下阶层分明的等级制度结构,即民族国家,这一部分也占据了人类历史的大部分;而广场,寓意为平面的,没有绝对核心的网络结构,即横向的乡村城市。

因为本书中所呈现事件和事情发展脉络都是离如今时代很近的时期,并且同一事件在文献、新闻和人们的记忆中有着共同或偏差的痕迹,所以理论探讨所立足的事实论据相对准确而有迹可循,也使得这本书中的叙事和阐述有很强的说服力。

历史是多么飘忽不定又潮起潮落的时间轨迹啊。本书试图区分两个时代:一是时间更长、人类生活被等级结构主宰的时期----高塔;另一个是新兴有活力,或因技术变革而产生的网络时代----广场。高塔上的人俯视众生,发声传遍四方,塔下的人只能仰望和被动接受;而广场上的人们都是一个节点,“联结”就是动力,每个人都是观察者却无法掌握全局,发声无法传达远处,只能影响与自己联结的人,人们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水平组织中获得权力。“高塔”与“广场”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相交并互动,从古代到最近的过去,高塔和广场间相互作用的故事,汇集了从经济学到社会科学,从神经科学到组织行为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观点。本书也尝试在主流史学和阴谋论者(野史)之间找到平衡,提出了新的史学叙事方式,努力让读者从本质上认识到历史的重大变化,并呈现网络变革理论的传播方式。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智人在史前时代就懂得构建关系网络并与同类合作,但一直以来,人类却都屈服于严格垂直的等级制度,等级秩序产生的关键诱因是权力行使的高效性。“网络”这个词,原本是17世纪科学家用来形容血管循环,19世纪,它才有了更多的比喻意义,1980年之后,“网络”开始用来形容社交。在学术上,网络分析最重要的三个度量指标是: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紧密中心性。

网络秩序和等级秩序有着本质区别,网络有着相对去中心化的结构,能适应环境并自我进化,网络比等级制度更容易产生新事物,但却不具有战略性。历史的类比中可以看出,不断有网络瓦解无法自我改革的等级制度,而当网络自身陷入无政府状态时,等级制度也有可能恢复运行,并将网络内化于自身其中。人类从有历史开始就存在社会网络,并且在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作者引导读者通过了解历史上的网络,更好地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极端化、寡头垄断、假消息泛滥等负面后果。

作者举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光明会、共济会、太平天国、黑手党、罗斯柴尔德家族等,还有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殖民、启蒙运动、美国革命、南非联盟、二十世纪初的布尔什维克网络、斯大林的权力之网、法西斯网络,以及宗教相关的恐怖主义网络等“广场”,他阐述了这些网络的自发、建立和运行。当网络与等级制度之间相互勾连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比如大英帝国的规模;而基于网络的革命: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深刻的改变了西方文明。

现代社会,拥有更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比拥有更具有威严的权力更加重要,影响力网络已经和台面的组织架构区分开了。扁平化网络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更容易建立规模,本质上讲,网络各方同意放弃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力,但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组织自然需要治理,这时,高效的等级制度就会诞生并发挥优势。作者还举了基辛格的例子,说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对方建立情感或智力上的联系,他建立的网络是其“连锁反应”外交的先决条件,明白网络比联邦政府的等级制度更强大。    

当信息技术的进步达到了一定程度,互联网就自发和有机的产生了,互联网的作用和威力不言而喻,技术极大的增强了各种网络的力量,过去四十年来非正式网络的激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其影响可与印刷术对16世纪欧洲的影响。网络的传播能力(而非结构)赋予网络力量。互联网的存在使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借技术的东风,读写能力最终不再会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障碍。互联网就是世界城市广场,隐私和信用状态都深嵌其中。但最深层次的社交网络却仍然是面对面和线下的。

本书的内容比较全面,除了著名的组织,涉及的历史事件也以欧洲的政治军事为主,很多我都不太了解,稍微熟悉一点的,就是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明白了“用网络打败网络”的重要性、全球金融网络的紧密、稀疏与金融危机的蔓延和规避风险,又如脸书网络传播思想、模因甚至情感的能力,以及通过弱联系跨越网络集群的能力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的关系网络图表非常多,可以让读者清楚明晰的看懂网络的建构与关系。

总体来说,本书语言精辟,观点独到,既有现实,又有隐喻。其主要新颖之处在于,主流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往往是等级制度或权力机构,而非社会网络,但纵观历史上的大变动,往往是由一些没留下多少记录的非正式组织造就的,而且还在不断造就。对社会网络研究的忽视,让各种阴谋论大行其道,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着眼于社会网络的理论和方法,提供更科学、更精确的讨论与观点。

世界一直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中维系,或者说,等级与网络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对方而单独存在,网络空间人人平等一直以来都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尼尔·弗格森对世界的断言也许将最终成为真实:“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将生活在一个广场与高塔并存的世界。”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作者:[美]切特·雷莫
译者:高爽
出版社: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12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科技/IT/互联网


-推荐语-
对我这种天生理性多于感性的人来说,阅读通常是一种工具,其功能是让我开拓思维与认知、见识世界和触摸自我、理清思路、丰富情感,及为我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幽微。阅读本身带来的愉悦感,虽然经常会有,通常都是附属品以及缓慢反馈的内心充实感。阅读过程中就能给我带来如此多如此震撼的澎湃和通透的灵魂快感,实属罕见。

这本书并不厚,由20个小节组成,每小节都以一个天文现象为主,从宇宙的无边的静寂和黑暗讲起,讲万物之初、讲宇宙元素、讲暗物质与黑洞、讲闪闪繁星、讲恒星与星团的光线和颜色、讲黑夜与月亮、讲彗星……

它是一本关于科学的读物,是从暗弱的星光中用理性和想象力提炼出来的纵观宇宙的视野,是凝成露珠般的夜晚浓缩而成的宇宙学读物。“夜晚是我们无尽的窗口”,黑夜是一个悖论,充满着深刻的意义。黑夜是宇宙年轻时的样子,星系在黑暗的天空中燃烧,犹如思想之光。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40亿年前的能量和物质辐射所形成的火球中的宇宙,也许只是众多宇宙的其中之一。星系的扩散始于宇宙的大爆炸,那是最早的初生之火,也许无中生有,但那就是真正的创世大爆炸。银河系不是宇宙的中心,每一个其他星系上的居民都会看到他们的邻居正在远离自己而去。但宇宙还太年轻,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夜空处处光亮,星系从我们身边跑开,稀释了它们的光辉,让夜空暗淡下来,而科学家们,就是拥有一副面孔的一千位英雄,领我们跨越光年,从星光中攫取宇宙的秘密。那探索就像是踉跄着穿过黑暗,向着光明前行。“无论自然的属性是什么,在我们耐心调查之前,我们所见的都不如还未曾发现的想象更丰富。自然,从来不吝惜它的广博与丰饶。”夜晚的星星们向我们投射着不知多少年前的古老光辉。类星体是我们目前可以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它们处于时间边缘,散发着诡异的绿光,它们也许是非常遥远的星系的明亮核心,更有可能,它们是年轻星系的核心,其中心是猛烈吞噬周围物质的超大质量黑洞。3C 273,是作者观察到的一颗遥远的类星体,当进入作者的望远镜的光离开它的时候,“地球上还只有海洋中浮游的单细胞微生物,这些没有进化出双眼的生物看不见年轻银河系的璀璨,也看不见无数装点夜空的燃烧着的巨大蓝色恒星。”

“原子如风一般舞动着轻抚过世间万物。事物流逝变迁的背后是事物的永恒。一切流动,无物常驻”。星空存纳人类的忧思和梦想,感谢科学之光的严谨与对人类的照耀。宇宙学家初步理解大爆炸的辐射、类星体的驱动力和恒星燃烧的神秘原因。“宇宙自身无尽的旅途通往未知的终点。” 140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造就了今天存在的一切:空间、时间、物质、星系和恒星,从那一刻起,宇宙的命运就已注定。银河系中97%的物质到现在都没有被探测到,更休提了解,而在银河系的尺度上,我们的太阳系就是风车中的一粒微尘,海水中旋转漂浮的一粒盐。我们身处其中,在家里,也在群星之间,我们都是银河的孩子,夜晚是地球的母亲,“星尘组成了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里每一个原子都经过恒星的锻造。”

宇宙是个迷人的谜,就像无限的一小部分还是无限,物理学家们只是观测到了这个极不可能存在的宇宙的存在,这是我们唯一能观测到的宇宙。天上有超过人类心脏可以承受限度的奇观,世间所有的语言都无法描述它的壮美与神秘,世间所有想象都无法达到它所有呈现的极限,世间所有诗情都无法凝结出它的意向与想象。但作者尽力去描述,怀着崇敬之心描述,用科学的语言和欧洲诗人们关于天空的遐想,他尽力将科学的原理和动人的画面融入其中,以激情和美好的语言表达对星空的永恒爱意:“我们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苦,又像王公贵族一样富有。我把人马座的每颗恒星数给我自己。我拥有它们而不必向任何人折腰。”我们命名恒星,我们凝望星空,我们让这些恒星成为无形的实体,成为神话的载体,我们赋予它们超越视觉的意义。洞悉宇宙初始原力的恒星最终的谢幕也是寂静爆裂而归于无声黑暗,与渺小的生命一样,但宇宙接近永恒的公正也本就如此?

黑夜是锥形的,地球是圆的,夜晚就是一个从地球延伸出去的的高大黑暗金字塔,所有恒星附近的行星都戴着夜晚的帽子。正是因为这样的帽子,我们乘着地球,随着自转,进入那夜晚的黑暗锥体,一窥宇宙的面目。

短短的阅读过程内,每次翻开它继续阅读,我总是处于一种兴奋中,这种兴奋的体会源于脊柱而非大脑,源于直觉而非思考,有战栗的愉悦感觉从尾骨缓慢爬上来传至脑顶,仿佛触发了某种跨越时空的事物与心灵相接的联结,有力量源源不断的流淌,达成了某种频率的共振,像听了一曲直击内心的音乐,像喝了最美的酒,像闻到了最恰当的香气,每个毛孔都舒展,整个人都充沛着一种喜悦和共鸣。

宇宙是什么?宇宙从何而来?宇宙要往何处去?像萤火一样在物质表面起舞的名为生命的东西又是什么?这样一个夏夜里,群星在天空燃烧,我阅读与倾诉,跟作者一起尽情享受星辰大海“空”“无”的浪漫,在每一页诗般的文字间体会脊柱的兴奋。

“云山沧海何年尽,都在鸿蒙纸上书。”

《蒋勋说红楼梦》


作者:蒋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4

推荐人:陈子婧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到四大家族的繁盛和幻灭,更督促创业者时时居安思危,拿的起放的下。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唯有变化。

《成吉思汗:比武力更强大的是凝聚力》

作者:[美] 杰克·威泽弗德
译者:赵清治
出版社:读客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3
推荐人:张卫东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美国蒙元史专家、人类学教授杰克·威泽弗德撰写的专著《成吉思汗:比武力更强大的是凝聚力》,为我展开了一幅不一样的成吉思汗画像以及一册不同的蒙古族发展画卷。这不是威泽弗德完成的第一部关于成吉思汗的专著,之前的一本《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就曾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威泽弗德与一般的在书斋内通过查找历史资料开展研究的历史学家不同,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更接“地气”,他曾花了18年的时间游遍昔日蒙古帝国曾经统治过的疆土。在陆上,他沿着古代突厥部落迁移路线,从蒙古国西行至欧洲;在海上,他按照马可·波罗的航线,由中国出发经东南亚到达阿拉伯地区和威尼斯,甚至还在退休后,迁居蒙古国潜心蒙元研究。正是这样一种沉浸其中的不懈研究,令他可以从各种筛选性的史料留存中,去除主观偏见,用一种 自洽的逻辑线索,努力还原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历史,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

在诸多蒙元史书中,对于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帝国的认知是非常概念化和单一化的,与横扫欧亚大陆之勇武相伴的总是血腥的屠戮。但是,在威泽弗德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为立体、有血有肉的成吉思汗,是一个除了征战豪勇更有着治理智慧的一代天骄。他没有改写基本史实,只是揭开那些蒙蔽历史的帷幕,让我们窥见更多。威泽弗德笔下的成吉思汗更令人信服,因为很难想象,他单凭一身蛮力就可以实现蒙古民族的统一,并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蒙古帝国,也很难想象,一个完全建立在血腥占领之上的帝国能够发展和繁荣。

不容置疑,冷兵器时代权力的获取与巩固,离不开战争和杀戮,但同时,征服后的治理却是单纯依靠武力所无法实现的。因此,威泽弗德的深入研究发现,成吉思汗的成功是在武力征伐和冷酷决断背后,还有着一套成体系的治理思想。统治上,依靠统一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人的行为;意识上,通过宗教包容消弭分歧与争执;经济上,借助全球化来实现庞大帝国的互通有无;行政上,广揽人才形成专业化的分工,这些正是成吉思汗缔造伟业的基础。

这本著作的内容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成为铁木真,成为成吉思汗,成为世界征服者,成为神。在书中,威泽弗德通过引经据典并加以个人分析的历史叙事方式,探讨了为何是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民族,为何他能够构建起一个无比强大的蒙古帝国,也同时将叙事延伸至他的后代,分析了他们未能守住祖先的基业,也正是因为放弃了成吉思汗赖以成功的那些治理思想。成吉思汗的成功在于威泽弗德在书名中所强调的“比武力更强大的凝聚力”,而当成吉思汗成为后代所造的神时,这种凝聚力也便进入一个分崩离析的衰退过程。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作者:周振鹤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
推荐人:张向荣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本书所讨论的行政制度,实际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区划,即地方的区域变迁、名称变化、幅员伸缩、划分标准、密度及背后的逻辑等;二是行政的组织方式,即地方政权与中央的关系、组织方式的变迁、分享权力的多寡等。此外,还就遥领虚封、军管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例外情况做了梳理。全书内容丰富,厘清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呈现了中国秦汉以来帝制时代维系中央集权的成败及逻辑。

但是,我理解的行政制度,还需包括地方行政机构内部的运作、地方与辖区的关系、地方官职的职能、地方的非正式行政组织等,全书却几乎没有涉及,此为最大遗憾。因此,书现有内容完全可以精炼近半,许多内容可以通过附件处理。

最后,全书末尾关于当代行政区划的描述是90年代的,完全过时,再版理应重写或删掉。

《大国之策:调水改土与世纪复兴之路》

作者:周天勇、冯立果 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07
推荐人:周天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大国之策——调水改土与世纪复兴之路》一书作者,从中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农业劳均耕地很少,粮食供给不安全,建设用地紧张等国情出发,以国土利用率较低和人均调水量水平不高等国际比较为参照,提出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进行南水北调,改造未利用土地,增加经济增长土地要素,扩大中国发展空间的建议。并认为这是确保中华民族21世纪复兴需要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

《棉花帝国 : 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作者:[美]斯文·贝克特
译者: 徐轶杰、杨燕 
出版社: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9
推荐人:蓝海平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棉花可能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最早的载体,看似简单,其规模化却涉及种植、纺织等多个环节,资本或资本主义在其中的角色对于理解资本与全球化黏合大有裨益。

《不连续的时代》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
译者:吴家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6
推荐人:黄小骑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管理/商业;科技/IT/互联网
哲学/心理学/宗教;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这本书《不连续的时代》是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之前是少数几本尚未译成中文的德鲁克著作之一。这本书首版于1969年,很重要的年份,后多次再版,畅销美日欧。“不连续性”,是一个尚未在国内普及的观念,大家都知道熊彼特,但我只听汪丁丁教授讲授过熊彼特尘封数十载的论文,关键词也就是“不连续性。德鲁克父子在熊彼特去世前一周,还拜访过他,不难感受到二人的思想联系。在这本书里,德鲁克试图刻画四重不连续性:(1)真正的新技术,“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成长型企业可能源自20世纪前50~60年的知识发现”;(2)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世界经济还不算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经济体,·····接下来几十年,我们将见证时代的巨变”;(3)经济社会生活面临的政治格局正在迅速改变,“支配我们预期和所见的仍是18世纪个人主义社会的自由理论,而实际上支配我们行为的是有组织的甚至是过度组织化的权力集中。不过,我们正接近这一趋势的转折点。人们正在迅速觉醒······事实上各地年轻人正以同样的敌意拒绝一切机构”;(4)“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变化是知识。过去数十年知识已成为重要资本,主要成本和关键资源。这改变了劳动人口和工作,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改变了知识及政治的意义,但也引发了权力的新规——知识分子的责任问题。”

全书也以这四个方面组织而成四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引起我的关注有《超越“新经济学”》一文,文末,他推荐了沙克尔,“他的理论是第一个具有动态目标的真正经济学——第一个基于技术动力的经济学。”不过很可惜,国内我除了见过汪丁丁教授反复强调过他的重要性,其他并未有任何作品引入中国,正如塔勒布所言,他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经济学家,只能在伦敦二手书店买到他的书了。第四部分,德鲁克说道:“如果不消除文凭屏障,我们的理想将会被消磨,我们的职业会被嘲笑,或许更糟糕的是,头衔的自负将取代成就的骄傲,成为知识社会中支配一切的情绪。”《知识的政治学》一文也值得参详,最后一文则是一个问题:知识有未来吗?

回到今年的世界局势,“不连续性”从未如此惊醒过我们。这也是我批评李录新书《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最主要的一条理由:他只看到了“现代性”的连续性,将持续进步当作一种完全实现的现实,而非部分实现的想象。

《形而上学俱乐部 : 美国思想的故事》

作者:[美]路易斯·梅南
译者: 舍其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5
推荐人:黄小骑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这本书的汉译封面写着:“思想是一种怀疑,而不是意识形态”。作者凭借此书获得第86届普利策奖最佳历史类图书。译者的译笔值得赞扬,即使总会有些地方值得进一步打磨。个人判断,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偏历史)远胜于后半部分(偏哲学),也许因为作者更长于历史。这本书的副书名是“美国思想的故事”,确实值得重视,现在“现实主义”是一种更易获得关注的态度,但是,美国端于皮尔士的“实用主义”传统,为“现实主义”注入了更新鲜的血液。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才出完实用主义这一脉的《杜威全集》。

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国内已经出版了皮尔士两本文集,一本是《Chance,Love and Logic(偶然、爱与逻辑)》,我从未想到竟被译成《如何形成清晰的观点》出版,登上过万圣书园畅销榜前十,尽管译笔一般,但聊胜于无。另一本更专业,《推理及万物逻辑:皮尔士1898年剑桥讲坛系列演讲》,译者倾数年之力翻译而成,值得钦佩。塔勒布曾有几分调侃道,波普尔还在用尿布的时候,皮尔士就已经想出了类似“证伪”的方法。

回过头来批评《形而上学俱乐部》,作者对于皮尔士的理解还是有点封闭。要知道,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的8卷本“皮尔士文集”,至今还有第七卷尚未出版,其中第一卷首版于1982年,但是互联网上没有电子版流传,我前天才拿到越洋寄回的实体书,才开始看。皮尔士认同黑格尔,而黑格尔的一大名言,核心概念的展开就是理论本身,所以,哲学思想与思想史,实为一体。但是,作者即使对于历史考证有佳,但对于思想的历史,思想史,感悟稍嫌不足。这一点上,我也更认同,“越是具有根本重要性的思想,越要等待跨越时代的对话,以彰显其重要性。”从皮尔士著作及相关研究的出版情况来看,他依旧在等待,不过,在和他跨时代对话的人会越来越多。

《公民教育讀本》

作者:蔡元培 編纂 
周佳榮 導讀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5
推荐人:開顏
书籍分类:其他: 公民教育


-推荐语-
良好的社會到底需要公民素質呢?這本書根據1921年蔡元培先生所撰《中學修身教科書》十六版重印而成,從中國人的角度去看待學生如何進行身心修養。回顧這一百年,似乎還沒有任何一本能超越此書,我認為所有中學生和大學生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斯通纳》

作者:[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杨向荣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
推荐人:赵斌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大学象牙塔内一位知识分子平凡无奇的一生。归根结底,内心的丰盈才是无意义的人生仅有的意义吧。

《叙事改变人生》

作者:[美]保罗·多兰
译者: 何文忠、周星辰、赵晨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03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这是一本揭示“叙事陷阱”以及由其构成美好生活的神话的书籍。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阐述了我们盲目追求的某些特定叙事。本书从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究社会叙事的既定框架和蓝图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了一直以来“教导人们该如何生活”的叙事框架并不见得真的能给每个人都带来幸福。

我们以为的叙事是讲述和记载的技巧,跟语言相关的艺术,而本书中的叙事,是指历史文化、时代精髓和个体选择相结合的某种模式的载体。“叙事”对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做出了规范,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它们都会影响我们。当我们被叙事迷惑了双眼,希望周围的人都符合规范时,我们就掉进了叙事陷阱。这里的社会叙事类似于既定的“规范”,其通常包含三个要素:行为规律、心理认同和偏离规范后的惩罚的排列组合,且并不一定直接来自于个人经验或正面反馈。这种叙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塑造,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形的桎梏,困住我们自身的选择,也困住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与看法。

作者是公共政策专家,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改变人们对叙事的看法。他从三大方面来阐述“社会叙事的陷阱”分别是:追求、关系和负责,关注叙事会在什么情况下伤害我们自身。

“追求”这一部分,主要是说富有、成功和受教育。无论多么努力,某些人群的孩子总是很难获得所谓的成功,但我们却总是将失败者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内因的不够努力,而非外因;又比如学生和父母被“教育成就人生”的叙事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忽略了教育本身的价值;还有我们聚焦于经济上的提升,却忽略了跃升过程中被牺牲的幸福感。多数人对幸福的感知受自己在参考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被影响,而非自身的事情情况,因此,在富有、成功和受教育方面,他提倡适可而止,少关注“竞争”和“比较”,而要关注每次决策带来的幸福感如何,找到最适合的选项,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无意义。

在“关系”这一方面,包括婚姻、一夫一妻和孩子。他认为“一刀切”的固定化婚姻叙事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忽略了不同的人在感情中的不同需求。“关于爱和婚姻应该有的样子”,规范和教条越少,人们反而能过得越好。从社会学文献入手,他阐述了了“婚礼的开销和规模的大小”与婚姻关系存续长短的负相关性、夫妻的睡眠质量、各种方式婚姻的研究、单身或婚姻是否仅仅是适合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灵魂伴侣”的叙事反而会让人们无法面对婚姻当中的波折等等现象的研究,其中有很多内容的叙事都是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爱情观,可却真的不是适合所有人。

“负责”这一部分,包含“利他”、“健康”等,他认为应当依据行为带来的影响而做出评判,而非普遍社会叙事所做的那样,根据意图来评判。比如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倾向于重视内部特征,而不是外部因素,这被成为基本归因错误。所以低调的捐赠并不比高调的捐赠更高尚,因为捐赠本身应被关注的是行为,纯粹的“利他”叙事不仅在现实中是错误的,在判断亲社会行为的善意时还会造成伤害。关于某些行为好坏的评判不应该上升到道等层面,比如非健康饮食和对疾病的态度,“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和评判标准,本身就不是人性化的体现。死亡不可避免,坚持与死亡抗争的英雄叙事,会让我们大部分成为失败者,而健康至上的叙事,却会再某种程度上损害心理健康甚至带来痛苦。

他把大家模糊感知到的东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和事例条例分明的表达出来,用语幽默而明快,读起来很有趣。本书的另外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每个人的信仰、行为和感受通常都深受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很多关于欲望的理想化观点很大程度上由社会构建所塑造,可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超出自己的控制,所以他鼓励人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客观和理性的看待既定叙事(即模范的、理想化生活方式)。

他认为追求卓越不一定要牺牲生活乐趣,也不信幸福总要伴随着牺牲。他提倡我们多关注感受、经验而非叙事,这样能促进各类生活方式共存,包括但不限于符合普遍的叙事方式。

多一些自己选择,少一些他人评判,克服由叙事驱动的错误偏见,关键在于关注幸福。打破某些传统固有的思维,鼓励多元化叙事共存,是鼓励多元化生活方式共存的先决条件,也更有利于提升全体人群的幸福感。

《神话的力量》

作者:[美]约瑟夫•坎贝尔、
比尔•莫耶斯
译者:朱侃如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神话的力量》是一本关于神话学的对话录,对话在当代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与美国知名电视人比尔·莫耶斯间展开,他们就神话、婚姻与爱、人格成长、生命意义、自我发现、心灵探索、宗教等多种主题,引导读者从各个民族的古老神话角度进入内心世界,精辟呈现关于心灵真理的独特分析。

对于我来说,神话学基本上是相对陌生的领域,此前对于神话的喜爱与迷恋,以及对神话与宗教相关的粗浅了解,完全不能与这种神话学经典读物同日而语。原本我是想读《奥义书》的,但受其他书籍启发,决定先读一读这位世界级神话学著名学者及西方流行文化当代宗师的作品,他作品中的内涵,具有深奥和丰富的戏剧性、娱乐性和心理真实性,有许多作家、艺术家、诗人和电影大师(譬如乔治卢卡斯)深受其影响。他被誉为影响许多名人大咖的精神导师,且是具有学术地位的精神导师。

这一本书,即使对我这种不可知论者来说,开始的时候,阅读感受过于玄妙甚至有点儿像神棍呓语,但我理解并非所有人都能从科学的孤寂追求和孤独求索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并解决人生的迷茫,因此它依然十分具有可读性,更何况,坎贝尔试图找出科学与心灵间新的融合。与其他浅显的精神引导或灵性读物不同的是,虽有近乎神谕般叙述和表达,但其依旧立足于广博深邃的古老神话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足够的学科理论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探索心灵世界及人生真谛。读来稍显晦涩,可文体构思巧妙,在一问一答间串联内容和各种神话与宗教的观点与理念,即使行文松散,我仍被其中睿智所吸引,随阅读的深入渐入佳境。

坎贝尔运用丰富的神话学典故和巨量的文学、心理学和宗教哲学的知识为我们呈现神话世界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影响,他发现世界神话主题中的共通性,以指出人类心灵中那种欲将自己置于一个深刻意义核心的永恒渴求,即赋予生命以真正活着的体验和意义。神秘主义无论传统如何不同,都在呼唤我们对生命本身的深度觉醒。“人类一直汲汲于追求外在价值,却忘了本来便存在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存在本身的喜悦,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神话是这个世界的梦,是公开的梦,是一首富含想象力的歌。神话是关于生命智慧的故事,神话学是“宇宙之歌”,即使不知曲调为何,依然随之起舞。古老神话的影子依然会在人们内在信念中找到痕迹,神话的传说和故事是人类心灵潜在能力和欲望的反映,它们都有着象征意义,例如创世纪、处女生子、救世主降临、死后复活等等。神话直接和典礼及部落仪式产生关联,比如某些仪式、像婚礼或法官的黑袍,所有仪式都是神话的仪式,跟人生中必须扮演的角色的认同有很大关系。神话的主题是不朽的,故事则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变化,随宗教的不同而变化,但三大西方宗教无法和平相处,都困死在自己的隐喻中。唯一有意义的神话,是这个星球的神话,最相似的神话就是佛教。神话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承担和诠释苦难:“把生命看成苦难,通过苦难,把自己从生命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是较高层次的宗教。”

文明是以神话为基础的。神话世界有两套完全不同的类别,其一是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二是人类不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你”还是特定族群的一分子。通常游牧民族的神话具有社会人群的倾向即后者(比如《圣经》,大自然是腐化的、受到贬抑的),农业民族的神话则是前者的大自然倾向的神话。社会永远是父权的,自然则永远是母性倾向的。根据神话是把自然看成堕落,还是把自然与心灵看成神性的展现,人们会有完全不同的文明及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多的神话和地域文化,则是狩猎与栽种文明互动的达成。人们经由杀戮和吃掉其他生命以维持自身,神话给予人类以慰藉并可抒发对生命的膜拜。

“神”,这种引发动机的力量或一套价值系统的人格化表现,两者会同时在人类生活及宇宙观中起作用,但神的概念却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神话的功能之一是神秘性,觉察宇宙的奇妙,而“你”身处其中;其二是物理宇宙观;其三是社会性,即社会秩序的支柱和根据。神话将个人的本性与自然结合在一起,它是一个调和的力量。民间传说是为了娱乐之用,而神话是为了精神指引之用。神话必须要能担负两层目标,首先引导年轻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要将自己与过去脱离。内在世界是“你”的需求、能量、结构与可能性,和外在世界相会的世界。外在世界则是肉身世界,那是“你”得所在。“你”必须使两者并进,“灵魂就在内外世界的相交之处。”天地之神满载人们质朴的愿望,而思想之神满载孤独又明智的哲思。

欲望与恐惧是控制世界上所有生命的两种情绪(或可称为本能)。“欲望是饵,死亡是钓钩。”我们可以超越恐惧与欲望,以达到以“忘我境界”去生活的状态。他强调环境的重要,因此他认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却也建议人们与那里的神保持适当关系。宗教这个字的字源“religio”是“联结”的意思。“我们的生命激发我们的性格。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更了解自己。那就是为什么你最好把自己置于一种环境中,激发你较高层次的本质。”“不要把我们带向诱惑。”科学无法解释人生的奥秘,所以“当你遵循欲望、热情和情绪的道路时,要不断控制你的心,别让它强行把你拖入灾难中。”坚持对自己的理想,拒绝外在系统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非人性要求。

关于内心世界的深刻触摸和塑造以及对生命的理解,坎贝尔对读者的建议是阅读:“当读对书时,你的心就会被带到某个层次,你可以因此一直拥有一种美好、温和、慢慢燃烧的喜悦,并保持,遵循内心深处,直觉的喜悦。”

“目的不重要,旅程才重要”。而人生的旅途上,神话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的神秘,内心联结古老的族群原力,多些宽容,多些慈悲,无论对自己,抑或对他人。

《谁创造的台湾经济奇迹?》

作者:巫永平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03
推荐人:叶志鹏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绕不开(东亚)发展型国家理论。该理论源于日本、韩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奇迹时期所总结的发展经验,并强调国家在后发国家经济追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书则“一反传统”,驳斥了发展型国家理论。作者通过考察台湾地区20世纪50-80年代的经济发展历程,基于扎实的文献考据和台湾经济官僚的访谈记录,发现所谓的“台湾奇迹”乃是政治博弈之意外结果,而非蒋介石政权的有意为之。

该书的观点在发展研究领域引发的争议不少,但不妨碍其成为比较政治/比较制度领域的经典著目。作者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从事台湾政治研究的领军人物。本书改写于作者在荷兰莱顿大学的博士论文,英文版曾出版于哈佛大学出版社。为获得扎实的一手资料,作者深入田野,成为首位在台湾大学注册的大陆博士生。

《大幻想 : 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

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
译者: 李泽、刘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1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推荐语-
米尔斯海默是国际关系领域大牛。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冷战后美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自由主义霸权,在现实情况下注定要失败。可以说,他对于民族主义兴起的思考,对于反思当下很有裨益。本书逻辑清晰,写作明快,即使对于外行而言,阅读起来也有快感。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

作者:王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7
推荐人:刘平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王笛先生的所有著作,我几乎都认真读过,尤其关于成都茶馆及川西袍哥的研究,印象深刻。

王先生的这本新作,《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是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专著。事实上,无论计量、叙事,抑或文本解读,其实都有其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有的时候,读好书确实是享受,但研究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好书的过程,则已不仅仅是享受了。

《能源的未来:数字化与金融重塑》

作者:杨雷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3
推荐人:(云龙)崔
书籍分类:其他: 能源


-推荐语-
系统阐释了向智能社会转变大背景下,能源、物联网、金融的关系,以前瞻性的视角,分析了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对能源转型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应如何顺用这一时代潮流。

《联邦论》

作者:[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詹姆斯·麦迪逊、约翰·杰伊
译者:尹宣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
推荐人:瑛彤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推荐语-
“想了解美国,先了解宪法;读懂美国宪法,先读懂《联邦论》”

配合《汉密尔顿传》一起阅读,感觉很不错,之后还需补读《辩论》。

读完,更加深刻感受到文明的差距。

《历史·山水•渔樵》

作者:赵汀阳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9-10
推荐人:李冬君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推荐语-
一个文明的关键词库意味着理解这一文明的线索。

《布瓦尔与佩库歇》

作者:[法]福楼拜
译者:刘方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4
推荐人:柳仓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福楼拜的遗作,据说还有两章未写,也就是说小说还是初稿,是一部未完成之作。很多大作家,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等等,在谈到福楼拜的时候,总是要谈及这本书,有些人认为这才是他巅峰之作,台湾出版人唐诺甚至因为没能为它出台版而遗憾,译者刘方是成熟的法文翻译,得过傅雷奖,翻译应当是过硬的,但是我读了,却觉得有些失望,福楼拜用那么多时间,读了一千多本专业书,去写只有一句话就能说清的道理,是不是真的就像他对一个读者的信里说的,要比里面的这两人疯狂许多倍的作者,才会去写这本书。但是读完了,虽无愉悦的快感,那句话却更加丰满形象了,渐渐理解福楼拜的晚年野心,自相矛盾的书籍,并不是现实世界的指引,文字的表述永远跟不上混乱复杂的现实细节——最后两个抄书员在一片汪洋的书籍(以及之外的世界)前投降了,这是不是人类面对现实的悲哀,野心太大而能力不及?大作家们反复引用这本书,是不是也在哀叹生命、文字和现实之间,鸿沟巨大不可弥补?这样,是不是就有了一种关于时间的荒谬感?所以,虽然缺乏阅读快感,却是用小说来谈哲学的一本书——大概经典都是这样吧,因为可以被反复阐释而流传后世。

《更大的希望》

作者:[奥]伊尔泽·艾兴格
译者: 庄亦男 
出版社:后浪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
推荐人:孟凡礼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当天真烂漫的童年遭遇纳粹的种族隔离种族清洗,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铁一般残酷冰冷的事实,撞入了棉花糖一样的孩子们的童话和游戏世界;于是,那找不到出口的逃离,那无所不在的迫害,那无路可走的绝望,统通都变了形状,在孩童的视角下真实与梦幻开始交织,那灼人的现实变得像一本掉到水里的日记,写满真实的字迹遂洇开漶漫,仿佛再难辨认。然而并不,那走了形的书写正因为其走形,把我们带入一个更真实更深邃的世界,受害者在绝望之中向往的永恒之光越到后来越更其耀眼,在生死之间给予安慰,那是超越之地,那是真正的希望,那是“更大的希望”。作者借受害者的仰望写出了人的高贵,从而更凸显了恶的丑陋与没有深度,在揭露与控诉之外提供了一条反思纳粹经验的独特道路。

《优雅的守卫者:人类免疫系统的故事》

作者:[美] 马特·里克特
译者: 秦琪凯 译、林之 校 
出版社:鹦鹉螺|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06
推荐人:孟凡礼
书籍分类: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闯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需要坚持才能读下去,要把如此专业的生物医学知识通过通俗化的手法介绍给大众,大概作者也写得辛苦,因此几次在书中提醒读者坚持读下去。我们的免疫系统是漫长的演化过程的产物,它是一套防御系统,在与病毒、细菌的缠斗与共生中进化到高度聪明的水平,它需要与追求的是在防御、攻击与修复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然而这种动态平衡又是相当脆弱的,书里介绍的四个人物的患病故事,正是这种免疫平衡遭到破坏和得到保持的典型案例。可贵的是,作者在这本书里不光讲述了一个免疫学的故事,还不时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关怀,比如强调免疫学的成功发展是跨越国界的科学共同体的合作的结果,在讲述自身免疫的时候,捎带点拨“仇外、盲目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就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

《岂不怀归: 三和青年调查》

作者:田丰、林凯玄 
出版社:新经典·琥珀|海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
推荐人:孟凡礼
书籍分类:其他: 社会调查


-推荐语-
可能是我苛责了,写得有点水,如果不是有结尾部分稍稍一点拔高就只值两星了。改革前原有且一直存在的城乡不平衡、教育不平等,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低人权压榨式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这辆快速发展的经济列车终究会把一些人甩出去,使他们成为畸零的边缘人甚至多余者,然后“混吃等死”会传染会上瘾,就形成了所谓“三和大神”这样的群体,游离在“挂逼”状态边缘对他们来说既是逃避又有点“反抗”的意味。全书的行文叙事中始终弥漫着一种让人倒胃口的居高临下的说教腔调。普遍的社畜心态大概会让这本书得到持续的关注。

《拜占庭帝国》

作者:[美] 拉尔斯·布朗沃思
译者: 吴斯雅
出版社: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12
推荐人:吴兆丰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公元5世纪,在数十年外族入侵的腥风血雨中,罗马帝国西面的一半崩解了。但是这个时候,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它将罗马帝国的文明与荣耀又守卫了一千年,亲眼见证了罗马帝国的落日,并亲手带来现代世界的黎明。

拜占庭帝国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它经历过君士坦丁、狄奥多西、巴西尔二世、科穆宁等明君的辉煌时代,也时常陷入军阀割据、外族入侵的黑暗时代。它矗立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千年来这里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东西文明大碰撞:匈人入侵,西罗马帝国崩溃,阿拉伯帝国崛起并建立伊斯兰世界,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十字军数次东征,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土耳其帝国兴起……拜占庭迎战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者。

它留给后世的遗产是永恒的。从启发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珍贵典籍,到被俄罗斯完整继承下来的东正教和西里尔字母系统,再到千古名城伊斯坦布尔,拜占庭的遗产已经深深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没有拜占庭帝国,我们的世界一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哲学的慰藉》

作者:[古罗马]波爱修斯
译者:荣震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11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这一本《哲学的慰藉》是古罗马执政官波爱修斯在狱中所做,是人类文明三大狱中书简之一。波爱修斯出身望族,家族三代都曾认古罗马执政官,他一生致力于服务罗马人的罗马,并在哲学、数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在523年时被诬陷控以阴谋叛国罪,并于次年被秘密处死。《哲学的慰藉》即在狱中所作,其主要贡献在于对希腊伦理哲学具专业水准的学术综合,虽然在哲学思辨上“述而不作”,从文学角度评价却被认为是具原创性的作品,其在中世纪前后曾被西方语种反复重译,译者中甚至有乔叟和伊莉莎白女王,哲思与文采的完美诠释共同解释了它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声名远播。本书基本上是一篇以个人真实际遇为线索的哲理论文,这一趟柏拉图式的回归灵魂之旅终结于“上帝洞察一切的全知目光”,但波爱修斯的上帝是基于理性和辩护的,因此上帝的慰藉即是“哲学的慰藉”。

波爱修斯身陷囹圄时,哲学女神前来探望和指引,全书即是波爱修斯与哲学女神的对话录。

第一卷,波爱修斯与女神首先就“世界万物是在理性下运行发展”达成共识,但变化是命运的正常行为,女神决定用理性而深刻的拷问波爱修斯身处牢狱的沮丧与消沉,驱散令人迷乱的激情黑暗,使之看到真理的辉煌光明。

第二卷,首先解释命运在变化本身之中保持恒定态度,人生万物无恒定,不稳定才是古今一贯,要相信好运的须臾,也相信财富的来去消散,万事万物不免变迁之命。“事实上一切都无所谓凄惨;反之亦然,对于处之泰然的人而言,一切境遇都是好运。”之后,哲学女神探讨了人们眼中的幸福之源:财富、权力、荣耀,“如果一个人有天赋的、以理性本性为据的神性品格,却认为自己唯一的荣耀在于持有无生命的财富,这就等于推翻自然的秩序。”女神主张人不该为造物所累,否则就会将自己置于造物地位之下。而权力和荣耀都不是万能和永恒的,“如果精神摆脱尘世羁绊在自由中找到天国,从而保全意识,它肯定就会蔑视一切时间事物。”

第三卷,女神与波爱修斯探讨幸福,透过幸福的表象,剖析幸福与至善。“幸福乃是一种状态,之所以完美,是因为一切的善都呈现其中。”幸福即所有善的总和。读到这一部分,这部书看起来还好像是超高级鸡汤书,但越往后,探讨就越深入。“满足自然需求靠少量手段,而世界上没有办法能够满足贪婪。所以,财富远远不能消除需求,而且还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因而你没理由相信财富提供自我满足。”他人的尊敬、美德的荣誉、肉体的欢愉等,都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幸福的本质是完整而统一的,但人类却总是想择一而分割,甚至放弃生命的本真。幸福的至善存在于至高的神或上帝那里,世间所有善的集合,汇成了上帝的存在,那至高的幸福。万物都在追求善的合一(包括生物生存的本能和繁衍),这就是世界的规则。

卷四,探讨善恶,剖析恶的本质。“作恶的能力不是力量的一种形式”,因此,恶即虚无。

既然万物追求善的合一而生长,那么恶就是在追求善的过程中误入歧途,“如果一个人放弃善、不再具有人的资格,就不能上升到神性,只能下降到动物的水平。”恶因偏离善的秩序和智慧的缺乏而发生,而善恶的判断标准也不在于人类,而在于神或上帝。

卷五,关于机会,以及自由意志与神圣智慧的关系。

“多种原因的结合和巧合是由通过因果关系不可避免的联结而推进的秩序形成,这一秩序来自天意之渊源,它把万事安排在万事自身的事件和地点。”

波爱修斯探讨了一个看似对立的矛盾:上帝(神)普遍的预知与自由意志,就是说既然有了预知,那人类是否不拥有自由意志?哲学女神回答:知识的高级形式包括低级者,但低级者不能上升到高级者的水平。感觉<想象力<理性<智慧,智慧凭借精神对于形式的单独一瞥,它对万物一目了然。因此,上帝(神性)有关于认知最高形式的无限的即时性质,所以,上帝或神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必然发生,但事情本身也的确处于那一刻人的自由意志。神之明晓与你的自由意志并不矛盾。“你的未来必然被知晓,你的未来也由你创造。”这一部分超然物外的内涵,让人豁然开朗,参禅般有无法名状的顿悟,其解说和剥离犹如当今之物理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已有先哲可以解释得形象而明确,实属难得和超前的见地。

想来波爱修斯在囹圄之中始终孜孜不倦从迷失中寻求答案,一人化作两人进行对话与拷问,难度应超过与己对弈。在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状况下,在那样一个恶劣又绝望的环境下,依然可以基于上帝和神学的框架内能如此自洽的阐述至善与幸福的伦理和逻辑,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读的这个版本,是译文出版社出版,由杨德友教授翻译的,有许多长句和半文言文,略生涩些,但其中诗歌的部分翻译得极美极有韵致。整本书虽看似深奥难懂,也真有意涵和哲理可循。波爱修斯以其高尚情操和坚韧毅力为后世所称颂,爱德华吉本将波爱修斯成为“最后的罗马人”之一,是古罗马德行的化身。

《白痴》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如雷贯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名鼎鼎的《白痴》。陀爷是俄罗斯文学的塔尖,其作品在西方世界达到了最高峰,被评为世界文学最卓越和不朽之作,只因其在人性深度的挖掘和描写上被公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白痴》描写了梅诗金公爵从遥远的瑞士回到陌生的故乡俄罗斯,在回乡路的火车上从结识商人之子罗果仁开始这一个平淡又惊心动魄的故事,下车之后公爵拜访于叶班钦将军一家,并道出获得一笔较丰厚的遗产。公爵了解了托茨基圈养和教养的茶花女娜斯塔霞,并以怜悯和高度的理解以基督般的姿态爱着这位被摧残被侮辱的旷世美女,表示愿意娶这位声名狼藉的女士。彼得堡的旧贵族和新贵们都因公爵对娜斯塔霞的救赎及其不谙世事的单纯和真诚而暗地里笑他是白痴,可娜斯塔霞处于极度的自我厌弃和自卑心理,深感自己不配做公爵夫人,所以从公爵身边逃离,而宁愿跟对自己痴迷又占有欲极强的罗果仁远走高飞;公爵在娜斯塔霞逃离他之后,以凡人的姿态患得患失爱上了同样患得患失,任性又骄傲的阿格拉雅,叶班钦将军家的三小姐白富美,娜斯塔霞也因对公爵的真爱与敬意而极力促成她心目中这一对般配的恋人……娜斯塔霞总在摇摆和自我毁灭的倾向中不断折磨罗果仁,公爵向阿格拉雅求婚之后因其不能融入虚伪无力的上流社会而遭到排斥……最后骄傲的阿格拉雅因嫉妒而与娜斯塔霞针锋相对并与公爵决裂。在与公爵婚礼上逃婚的娜斯塔霞被爱得变态的罗果仁杀死,公爵再度变成白痴被送回瑞士治病。

陀爷洋洋洒洒六十多万字的小说,自然无法用以上数行文字来简单归纳。四个主角让人又爱又恨,在他们情感纠葛的主线之下,有许许多多的小人物作为栩栩如生的配角不断上演着他们自己的戏如人生,托茨基、加尼亚、叶班钦将军及夫人、伊波利特、郭里亚、列别杰夫、爱说谎的老将军等等……这一幅众生群像,无比生动又立体,每个人都是庸俗的,有着人性当中无可挽救的弱点,每个人又都是善良的,有着人性当中无法磨灭的光辉,因而每个人都魅力无穷。

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人物,无论是四位主角还是众配角,从无始终如一的原则和做法,每个人都在不断撕裂和不停变化。陀爷的注意力基本都在人物描写和心理刻画上,对于自然景物和风土建筑,却总是惜墨如金,即使偶然描写,也都是为了折射人性的多面以及即将开展的对话上来。他用文字作画,画人脸,人的眼神与表情,人的姿势与体态,人的心理活动,这种穷极笔墨想展开灵魂角落的欲望,让我每次读到每个人物的独白时都酣畅淋漓又精疲力竭,每个人物都有着大段的剖白用来表述自己的往事或所思所想,矛盾又多维的心理,在往事中的选择和结果等等。他善于场面的调控和展现,在同一场景下经常挨个讽刺每个心怀鬼胎的伪君子,他仿佛长期置身于黑暗之中,用明亮的双眼细致的观察着人类面部表情下的隐晦与阴暗,因为大段的心理描写,时间被拉长,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各种情绪。看陀爷的精湛描写,更能对比出如今的偶像剧与肥皂剧有多么浅薄浮夸,虽然也都是描写人性描写情感,却全都是把表层和片面的矛盾与情感冲突夸张演绎,其深度和揭示因果无论如何也不及陀爷对人性剖析之深刻,不论是对人性中虚伪和丑陋的讽刺,还是对弱者那深切的,包含温暖的同情怜惜和悲悯。

故事情节进展缓慢却又引人入胜,所有情节都基本上是在对话或独白中展开的,因此并不是那种戏剧感很强,容易阅读的文字,却总有精辟的语言不经意间从看似拖沓而冗长的对话中涌现。在很平常的,冲突不强的平淡节奏中,读者的心时不时就会被人物的神态和某个决定所牵动……比如脆弱又神经质的娜斯塔霞,在唤起公爵无限怜悯和疼爱的同时,也让我无比心疼这样一个清醒又痴狂的尤物,困在其从童年就被托茨基玩弄的阴影和自我毁灭的桎梏中永远无法逃离和解脱,无法面对自己和生活,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会得到幸福,她痛苦而柔弱的像一朵随时会化成雨滴的易散彩云,又像随时能燃尽的热烈火焰,有着绝望又易碎的红色浓烈美感。富家千金阿格拉雅在这位茶花女的心目中,就像那个从来不曾被侮辱和毁坏的自己,所以她希望公爵与阿格拉雅成就姻缘,宁肯毁掉自己,只为公爵可以更好的生活,只因为公爵是唯一那个真正尊重并怜惜又不想占有她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矛盾的心理我实在无法形容却又能深刻理解,她有着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主义,却也绝望得无法接受幸福,所以即使她深爱着公爵——这世界上唯一的光明,却也不想用自己束缚公爵;而阿格拉雅明明那样纯洁的爱着公爵,她自由又任性,可爱而青春,向往着更高的境界,备受宠爱得有恃无恐,从女人的角度明了娜斯塔霞的心理又嫉妒着她和她在公爵心目中的地位,却总不能从悲悯和善待他人的角度来对待出身迥异的同胞,所以却最终也没脱离了贵族小姐的命运轨迹与思想局限,没能到达她所向往的自由……骄傲、矜持、脆弱、自尊、嫉妒、怜悯、反复无常……陀爷把女性的心灵和感情用细腻而真切的笔触描画,这二位女性算是我除了《红楼梦》以外,在男作家笔下读到的最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描写之一,也就是普鲁斯特的女性描写可以与其匹敌。

一位良师益友对《白痴》评价是:耶稣二度降临人间,变成了“白痴”,这位救世主一般的完美公爵,未能拯救那个腐坏了的世界,却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不断照亮了读者的心。陀爷在塑造梅诗金公爵时,也把自己身上的很多特定和思维写入其中,他的癫痫病、他的外貌特征和他的道德观……所以这样一个人物就如基督一般纯洁,内心如孩子般干净、诚实、谦卑而善于宽恕,“公德的思想比他们所有的人加在一起至少高尚十二倍!因为他要的不是气派,不是财富,甚至不是声望,而只是——真理。”几千年来都写不尽的人性,在陀爷笔下有了极致的表达和剖析,在此过程中,他还会借书中人物之口探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司法、道德观等等,反映俄国当时的思潮,更重要的,他借公爵这个“白痴”之口,倾吐了对俄罗斯这片土地的热爱。处于那个新旧思潮相遇并冲突的时代,他始终站在基督徒的角度,尝试用文学来挽救俄罗斯甚至欧洲的命运。

木心先生曾说:“他在文学上嗜人,实际生活中并不嗜人-----所以伟大”。陀爷文学上的敌人高尔基,写过一个特别长的编者按,批评陀爷反动至极,是最可怕的人,但也承认他的天才可以比肩莎士比亚。茨威格对陀爷的评价是:我们越是深入的了解他,就越是深入的感受我们自己,只有当我们达到普遍人性的本质之时,我们才接近了他。他对后世的影响,并不限于文学,还影响到哲学、心理学和宗教等人文学科……可以说,他就是19世纪的先知。我读的这个译本是荣如德先生翻译的,少了很多俄国味道,多了许多文雅的文言文,是极有特色的经典版本。以后有机会,会尝试读其他译者翻译的。

《论中国》

作者:[美]基辛格
译者: 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朱敬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2-10
推荐人:章凯恺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推荐语-
美国人是怎么看待世界和中国的? 我们觉得理解的差不多了,直到把本书读了又读。 战略眼光、理性分析利益,是美国决策的基本方法,很少感情意气用事。 我们对美国的重要性并没有特别之处:利于安全和经济发展,则应扶持;反之也是。 我们其实也是。 没有什么不同的。


书籍图片:网络。


  -END-

关于经济人读书会感谢有你,经济人读书会获奖了

书单:往日推荐回复“书单”以及“0”可见。

经济人读书会08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7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6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5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4月书单

2020年03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20年02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20年01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19十大好书|社会科学类

2019十大好书|全球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中国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经济类

2019十大好书|商业类

2019十大好书|人文类


明白不容易,喜欢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