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门:表现主义论争(02)|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共七讲)

回声·EG| 院外 2021-03-22


编者按

本文基于作者2015年11月4日于中国美院进行的“美学与政治”七讲导读课中的第二讲“入门:表现主义论争”,院外将分为四部分进行推送。本篇为第二部分。上一篇提及工人不革命,本文则要谈谈工人为什么不革命了。要明白卢卡奇和布洛赫争论的究竟是什么,先要理解卢卡奇的“物化意识”。美学与政治七讲讲稿以及相关原著文本正在院外平台进行陆续推送,本讲的下一部分就将分析表现主义论争中的具体观点。


第讲二|入门:表现主义论争(02)|2015

本文6000字以内|接01

2-2

 

那么为什么工人不革命呢?这就进入了卢卡奇的视域。卢卡奇在1923年的文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学理上探讨这个问题。这本书是自1919年开始陆续写就的文稿整理而成。卢卡奇曾参加匈牙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虽然后来革命失败了。但是他在红军第五师的时候是一个对于打仗不勇敢的人直接枪毙的人。他的夫人也是一位能够为了掩护把炸弹藏在怀抱着的孩子下面的“红色恐怖分子”。


怎么从马克思蹦到法兰克福学派?卢卡奇是个中介。简单的说,无产阶级应该认识到他们是历史的主体。他们应该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但问题是,他们现在认识不到历史的总体了。他们要过小日子,因为他们已经物化了。“物化意识”,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最重要的一点。这里的“历史”几乎和“革命”是一个词了。就是要结束人类的史前史,开始人类真的历史。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用一个新社会代替它。而要有这个东西就必须要有阶级意识。因为无产阶级要革命。当然这个阶级意识在他那里是一个灌输论,从列宁来的灌输论。无产阶级是不可能有阶级意识的。因为他们被物化了,需要共产党——一个先锋队组织,其实就是一些知识分子——把一些先进的知识灌输给他们,让他们获得阶级意识。


我们不去谈卢卡奇这本书中革命的部分,只谈他批判资本主义的这一部分,即物化这一概念。我们前面讲到马克思的“物化”是社会关系的“物化”:三大拜物教。举个例子:一所房子值三百万,那么三百万是房子的属性吗?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属性,就像咖啡是苦的,苹果是圆的、甜的、酸的。如果你觉得是它的属性,这就是一种物化意识了——当然这是马克思的说辞,对错我们另外讨论。劳动价值论:价值是什么?是劳动创造的。所以物质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什么不重要,反正都是劳动。就劳动这一点上,他们是无差别的。所以才能付给他们无差别的工资。抽象对抽象嘛。因此市场的价值其实是一个比例关系。我们前面说了以物易物。这个比例关系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就是劳动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我们可以不用去管这些细节。重点是,拜物教是怎么发生的?用马克思的话说:“桌子怎么会颠倒过来跳舞?”本来劳动是主体性的东西(劳动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但现在它变成一个客体的东西,物质的属性。本来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劳动交换的比例关系,现在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价格成了物质的属性。如此一来就会产生物化的幻象和崇拜。举个科研的例子:哈贝马斯的徒孙莱纳·福斯特获得了德国政府颁发的莱布尼茨奖,不需要繁琐的手续就有250万欧元的经费可以报销。中国的一些大学教授提起福斯特来,张嘴就是“莱布尼茨啊,250万啊!”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于他要研究的课题本身的属性和内容,也没人去关心。大家只关心250万。这就是物化意识是如何发生的。

卢卡奇是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去说明物化意识的。工具理性是什么呢?在韦伯那里,人的行为大概分四种,最主要的是目的合理性的行为与工具合理性的行为。工具合理性的字面意思是“合目的的理性”。也就是说,为达成一个目的需要运用工具手段。只要能完成这个目的,所使用的工具手段都是合乎理性的。比如造汽车,造这个汽车的后果是不管的,汽车过多造成的环境污染云云是不管的,反正只要运用各种技术将其越快越好地造出来。这就叫技术合理性。而与工具理性相对的,除了传统、情感,就是“目的合理性”了,俗称“价值理性”,但那是真正的目的合理性:我们要去追问做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目的,这个行为究竟有何价值、目的、意义——这三个词是同义词。简单的说,第一个理性,工具理性就是康德说的纯粹理性、理论理性,第二个理性,目的理性、价值理性则是实践理性(道德)。在现代社会,齐美尔说“客观文化压倒了主观文化”。也就是大家不再追问目的、意义了。因此会有人文精神、道德沦丧的感叹和批判。用齐美尔老师的话说叫“桥与门”。我们都住在桥上,我们现在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完成另一个目的的手段。但终极目的(有个杂志就叫《终极目的》,telos)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我们都住在桥上了。因此工具理性批判就是对技术合理性的批判。正是有了技术合理性,那么法兰克福学派就发现:现在社会并不是仅仅像马克思说的,是那样是一个“物化的统治”,它更重要的是“物化意识的统治”(工具理性的统治)。因此,在这里。马克思所指望带来革命的东西恰恰成了最有奴役性、最有统治力的东西。这是什么呢?三个字——生产力。


邓小平理论中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当然它也有目的和价值——共同富裕,但最重要的是发展、解放生产力。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其实从卢卡奇开始的物化批判这里,生产力已经是有罪的了。在马克思那里,生产是无辜的。或者说,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力量。我们都知道最俗的政治教科书都会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就是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生产关系会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论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合法性的基础就在于此。如此一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你不适应,就要完蛋。它是一个理性的论证,是从社会发展自身趋势去论证的,而不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问题。


那么在我们刚才讲的那段历史背景下,可以发现:由于生产力永远是无辜的,是对的,因此整个社会就以生产力为其合法性的基础。就像GDP的增长是对的,自然正当的。没有谁会去怀疑生产力。所以从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看来,马克思错了。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并没有发生马克思所预想的革命。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就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变成了一种工具理性批判和物化意识批判。因为要变革现有的社会,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就必须改变人们的物化意识。用启蒙辩证法里的话说叫做“技术的合理性成了统治的合理性”。这个政权的合法性在什么地方?它发展生产力,带来了财富,增长了GDP,改善了人民生活等等。如果再稍微说得具体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代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小时候背政治课本的时候就是“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法兰克福学派恰恰在这个地方提出了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有个生态学的视野,所以比较容易理解——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难道是对的吗?以前的人不会去这样想,但当英国开始搞工业的时候,搞得全是环境污染(狄更斯时代)的时候,大家不会去想这样一个问题。最后发现地球是承受不了这样的发展的,所以我有时候会说(不是开玩笑):马克思错了。马克思为什么错了呢?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生产力会发展到某个点然后爆发革命,结果现在发现还没发展到那个点,地球就先完蛋了。因为我们资源不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力,而生产关系代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这个大家都很清楚。因此在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这里,“人对自然的统治”逻辑(反过来讲就是自然被人奴役了)一定会带到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统治和奴役中。当然它的具体背景是法西斯主义。我们去看这个问题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实是一种哲学上的概括抽象,而真正现实发生的是现实的生产过程,或者用一个术语讲,即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有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在真正的生产中很难区分这样的关系。比如修建三峡大坝,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这其中就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吗?为了搞三峡大坝必然要组建一个公司、做一些招标投标之类的事情。也就是说其实是没有办法区分这样两个不同的关系的。所以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这个逻辑就是:人对自然的统治一定会转嫁为人对人的统治。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只反生产关系,不反生产力,所以没有抓住事情的根本。所以马克思就面临着一种生产主义的指控:马克思想把世界变成一个生产的大车间,或者说是把全人类都变成无产阶级(当然这是资产阶级的评论)。


以上的补充和今天的课是有关系的。卢卡奇和布洛赫他们之间究竟在争论些什么?争论的其实就是历史的总体性。我们怎样来看历史?它有没有总体性?待会儿会讲。那么上次还讲到批判的方法,我就不再多讲了,就是内在批评、超越批评和外在批评。和今天的课有关的是,卢卡奇的批判方法基本上是一种超越批判。也就是说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就是,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定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就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我们都知道阶级都有阶级意识。资产阶级的意识是物化意识,而无产阶级的意识是革命的,它让人认识到历史的总体性,从而无产阶级会变成历史的主体。但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这里,就已经要克服这种意识形态批判了。因为在阿多诺看来(上次讲到的《文化批判与社会》这篇文章),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总体,因此现在去区分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意义已经不大了。更重要的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本身已经是意识形态了。这样一来,最重要的就不再是去区分哪个阶级,而是要去看整个社会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就是越来越物化,越来越野蛮——这是阿多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因此他们的批判就是要去批判整个社会同一性的强制。而《文化批判与社会》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内在批判也是一种同一性的强制。因为它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在用文化观念批判文化的时候,把文化本身还是作为一个拜物教式的存在,它变成一个神话。而真正的辩证批判要把文化也变成批评的对象——更进一步,连文化批评也是批评的对象。当然这里就会有一个无限的循环:你对社会进行批判的时候,你说我是有文化的,而社会是很物化的、粗俗的。比如建筑师说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日常生活是处于低位的。艺术家更会产生这样的幻觉。当然有时会产生另一种神话,认为老百姓的生活好。但一般说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档次欠缺了一些,琴棋书画诗酒花比他们强。而辩证批判就是并不把文化看成社会总体之外的东西。它也在物化的总体之内。而且文化还是物化的重灾区,因为它不知道它自己在物化。我们的学术理论商品市场都在物化,陷入了拜物教。在艺术领域,物化就是好莱坞的明星制——不看电影是什么内容,先看是谁演的——这是看电影的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就不是看是谁演的了,而是看谁导的。诸如塔可夫斯基、侯孝贤等,一报这些名字好像就可以解决一切。明星制——这是拜物教简单的形式。

所以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批判?可以念阿多诺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文化就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尚未取得和解的情况下,特殊性对普遍性的不断抗议。”大家不要从字面上理解特殊性和普遍性,这里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可以翻译成个人与社会。个人其实是没有自由的,被社会总体压制。所以特殊性对普遍性的不断抗议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不断抗议和要求——有的英文书上用claim这个词,声称我的权益,要求权益,也有翻译成“抗议”。这是阿多诺的文化观。而一般的文化观就是普遍性、象征主义、古典主义之类的有style的东西。这也是同一性的一种强制。文化会打着普遍性的旗号,更不要说普世价值了。微软的名字Microsoft,微:计算机,soft:软件。这个名字多么具有普遍性啊。大家都是微型计算机,都用软件嘛,为什么你叫Microsoft。一条规律:在这个世界上,越是强势的,越讲普遍性,越是弱势,越讲特殊性。为什么我们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我们弱嘛,我们特殊嘛。我们要是强了,就讲普世价值了。以前共产主义也是普世价值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强的时候绝对讲普遍性,这里面就有霸权、同一性了。所以女权主义再抗议我都不在乎,你越抗议就越说明你弱嘛。特殊性对普遍性抗议嘛。没看到男的抗议女的嘛(王:“现在有了,直男要抗议。”)对,现在白种直男是弱势群体。


反映阿多诺辩证批判的第二句话:文化是什么?“作为对不幸和矛盾的表露,文化把握住了正当生活的概念(理念)。”因为阿多诺说“在错误的生活中没有正确的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是物化的。不要以为你们在拜物教的外缘。没有谁在拜物教的外边。你觉得你在拜物教的外边,就高高在上地批判拜物教,这其实超越不了的。所以批判应该是指向一个乌托邦。什么是好的?“好的”是不能直接说的,直接说就是错的。共产主义是什么样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是土豆烧牛肉?反正一具象,就肯定不对。它只能在否定中去表达,去揭露现实的痛苦、矛盾、对抗。这很重要,因为卢卡奇是坚持总体性的,而布洛赫和阿多诺坚持碎片性,或者叫片段性。《启蒙辩证法》原书名就叫《哲学碎片(片段)》。我给大家发的文集中第三篇叫做《随笔(散文)作为形式》。那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的实证。即从文体上反对总体性的写作方式。写论文是总体性的,而随笔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否则就是八股了。总体——大家都知道——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总分总结构之类的东西,布洛赫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同一性思维,是物化的表现。现实就是对抗的、矛盾的、破碎的,如果你要用一个和谐的东西来讲它,那只能是欺骗,是虚假的。因为意识形态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虚假的。明明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却说代表全体利益。这是意识形态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明明代表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却说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意识形态。因此批判的任务不是为了寻找文化为哪个特殊利益服务,而是要看这些现象所表达的社会总体趋势,从而否定地揭示正当生活的概念。


因此什么是文化批判?阿多诺有一个词叫“社会相面术”。这个词是不是来源于本雅明,已经无从考证,但他老人家很爱用这个词。我自以为聪明,看到阿多诺写马勒的书叫“音乐的相面术”,就想到阿多诺的文化批判不就是社会相面术嘛?结果一看,原来在《文化批判与社会》这篇文章中赫然写道“文化批判是社会相面术”。所以用鲍德里亚的话说,今天的意识形态就是社会的物体系。每个人都觉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是多么的幸福,世界上有那么多物可供享受,这么多旅游景点——“世界上起码有五十个地方是你要去的”。就像咖啡馆盖章积分,每个人都好像有一张隐形的卡,去到一个要去旅行的地方就盖个章,尼亚加拉瀑布……攒够了积分,就圆满了。今天的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幻象,illusion。而辩证批判、文化批判恰恰就是对一切物化的批判。


这种毫不妥协的批判其实是蛮困难的。为什么说“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房地产都在拆迁了,你还在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这不是房地产广告而是一首诗?房地产都在拆迁了,你还在这里写诗!所以你写诗不是很野蛮吗?不是在粉饰太平吗?但是不写也是不对的。不写就是臣服于物化的现实,只要吃吃喝喝过过小日子。诗、哲学、艺术都变成是浪费时间。那就更为野蛮了。因为我们不是穴居人。所以当人类文明出现了奥斯威辛之后,所有的文化都是有罪的。但是人类要戴罪立功,将功赎罪。不写就已经是死路一条了,写呢,有活路也未可知。——粗俗的比方“若要成功,必先自宫”。如果不自宫,肯定练不成无敌天下的剑术,就已经输了。但如果自宫,也未必成功。无论如何,你已经走上了这条冒险之路——艺术。


有了这个,我们才能进入表现主义论争。为什么卢卡奇和阿多诺要站在现代主义这一边?因为“武林称雄,挥刀自宫”。虽然“即使自宫,未必成功”。

文|夏凡

责编|莲灿

未完待续|

相关推送|


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第一讲

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

01|资本主义其实是人类的史前时期,人类并没有真正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

02|-“街上革命了吗?”-“革啦!”-“那我们上街去吧!”-“不,我要去听阿多诺的讲座。”

03|……所以精神史、观念史是最大的骗局,你对生产方式是不感兴趣的。所以拜物教就变成神话学了。

04|辩证法不同于文化批评之处就在于,它将文化批评提高到扬弃文化本身这一观念的高度。

本文基于作者2015年10月28日于中国美院进行的“美学与政治”七讲导读课中的第一讲“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分为四部分。美学与政治七讲讲稿及相关阿多诺原著文本也将会陆续推出。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各版块汇编。

回复:院外,可了解院外院预告及精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