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门:表现主义论争(01)|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共七讲)

回声·EG| 院外 2021-03-22


编者按

本文基于作者2015年11月于中国美院进行的“美学与政治”七讲导读课中的第二讲“入门:表现主义论争”,院外将分为四部分进行推送。本篇为第一部分。第二讲涉及到《美学与政治》中布洛赫、卢卡奇和布莱希特的三个文本,主要介绍了三人关于表现主义的论争及其历史和理论背景,并引出阿多诺与本雅明关于艺术和政治的论争。本文沿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脉络,讲到马克思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不可忽视的中介:卢卡奇。抽象已经成为统治,资产阶级写下了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自由、平等、博爱。马克思说,我们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来兑现,但是阶级斗争的实践遭到了挫败,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起源于这一挫败。美学与政治系列讲稿以及相关原著文本正在院外平台进行陆续推送,敬请关注。

第二讲|入门:表现主义论争(01)|2015

本文7000字以内|

我们基本还是按照《美学和政治》这本书来讲,但是中间会有一个强烈的插播。也就是说在我们讲完今天的表现主义论争以及下次的阿本之争(本雅明与阿多诺的信)——这本书的第一幕和第三幕之后,在回到第四幕之前我们会有一个插播,就是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和文化工业理论。最后我们的尾声是以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作为结束。


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表现主义论争。三个文本都给大家提前预告了。其实都在《美学与政治》的里面。第一幕,第一个文本是布洛赫的《关于表现主义的讨论》,然后第二个文本是卢卡奇的“Realism in Balance”——中文翻成《问题在于现实主义》,实际上是“现实主义再反击”,就是现实主义要去平衡表现主义。“平衡”在英文里的意思和在中文中不太一样——是加上一个相反的力矩,因而有一个否定的意思。汉语中很难看出此意。


第二幕里面一上来就是布莱希特的《反卢卡奇笔记》,即“反驳卢卡奇的笔记”。很巧的是,这三个文本都有中译本,所以今天这个讲起来会稍微轻松些。我们提醒过大家,最先应该看《表现主义论争》的中文文本。因为它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不会太多地讨论这些文本本身。不过,待会儿我还是会稍微“过”一下三个文本,拎一下内容。但我们的重点是在论争背后的东西。

2-1

 

因为上次是暖场,所以大家可能很难进入讨论的语境,因此今天会把上回的东西再重温一下,当然这只是一个概括,也是给表现主义论争作一个铺垫。因为里面涉及到大量的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哲学系同学也是要到大三才会讲到,西马,因为一般的西方哲学史都不会讲到这个部分。但是你们和哲学系的同学相比还有一个比较弱的地方:哲学系大一、大二会学到马哲史,哲学系的基本功课是西哲史、中哲史、马哲史;而我们虽然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国家,但我们与马克思的距离其实反而显得有点远,大家对马克思会有不太准确的认识,甚至会产生一些情绪,讨厌他,不爱搭理他。那么这样一来,有时会妨碍我们进入这样一个问题。所以今天的讨论从上一次课讲起。


上一次是给大家做方法论上的铺垫。我们的课,我还是愿意把它界定在文化批判和文化批评概念上,当然它和《美学与政治》——我要讲的书——有什么关联以后再讲。上次说了我的课程标题是“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批判”,因此我们要进入这个课程,首先在批判的概念上要有所界定,不要把“批判”泛化。因为大家对“批判”这个词语——从汉语词汇上看——可能都知道是“批判”、“批评”之类的意思,这却恰恰是最危险的地方。因为你可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这个“批判”:“批判”就是把你大骂一通,把你说得什么都不是,“踏上一千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讲的“批判”是有特定内涵的。上次我们讲到批判的三个传统——仔细讲来,那不是批判的三个传统,只是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这样一个脉络之下,我们要对批判做一个限定。就像康德的“理性的自我批判”这样一个传统说明批判一定是理性的。什么是理性?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讲形式逻辑,要用概念、判断、推理——三段论大家都懂。早上看有人在讽刺中国人民不讲逻辑,说:“所有的猫都是四条腿,所有的狗都是四条腿,所以狗是猫。”这是在三段论里犯了中词不周延的错误。我不给大家讲形式逻辑,这里我只是举个例子。批判不是意气用事,不是用情绪的批判。讨论问题不能用“我觉得吧”,而是应该用概念批判、理性的批判。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讲逻辑,要用概念,且不能自己发明概念。概念在思想史中有些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乱用概念。如果要自己发明概念当然也可以,那就是自己写一部哲学书了。所以在反权威时,不能用非理性的方法去反,这样一来就是阿多诺所反对的“法西斯的尾巴”——或者用他的哲学术语来说是“同一性的暴力”。


那他的“同一性的暴力”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同一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但它的现实母体matrix是来自于市场经济。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有价格的。这样一来,无论是什么样的商品,都有一个质性差别——质量互变嘛,量变引起质变。质性差别就是使用价值不一样:房子是房子,化妆品是化妆品。但是问题是,这个不同的商品一旦开始进入交换的时候,就变成一个可通约的东西了。它都是有价值的,用货币去衡量。这时所有商品都变成了数字。这就叫可计算性。后面会讲到,在卢卡奇的文化批判理论里面,可计算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那么对这个社会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能不能量化。比如我们大学教授算工作量:上个课多少工分,发一篇论文多少工分,在什么协会担任什么理事赚多少工分……反正一切都是量化。在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只有可以量化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而不可量化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当我们去讲“有用”和“无用”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从这个层面上去理解——可以卖的东西才有价值,而不可以卖的东西就是没有用的,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讲哲学是没有用的,因为它其实是不怎么卖的——当然一些畅销的哲学书另当别论。但是你不能说:“哲学是无用,所以是大用”。你在这样说的时候其实犯了一个错误——你违反了概念的同一律。你前面讲的“无用”、“哲学是没有用的”,说明你对“有用”和“无用”是有一个划分标准的。而当你说“哲学无用即大用(还是有用)”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偷换概念了。

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抽象成为统治”。现代社会究竟是什么在统治着我们?你可以主观上认为是一个国家政权在统治着你,说这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但其实现代社会,即市场经济社会——不论姓社姓资——市场经济社会就是抽象成为统治。什么叫抽象?各种具体的商品都抽象成价值、钱。钱就是一般等价物。这样一来,这样的抽象不是我们逻辑上的抽象。逻辑上的抽象大家都知道,有各种鸡,有各种鸭,还有一种概念是鸟。这是逻辑上的抽象。但是商品抽象成货币,这是现实中的抽象。它是每天都真实发生的。如果没有真实的发生,那我们买东西就很麻烦。不要说刷卡了,你都没有钱,你每天得搞个以物易物。卖米的得背一堆米去换鞋。而最抽象的就是货币——也就是能生钱的钱——资本,然后到今天的金融。那么这样一个架构就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讲的批判。我们一定要在这样一个脉络中讨论批判,不能离开马克思所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谈批判,也不能离开我们下面要讲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来空谈批判。——你当然也可以自己发明一个批评理论,就像今天在我们理论市场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受欢迎的理论。法国的理论就和法国香水、LV一样,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区别。这里就产生一个拜物教问题——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恋物癖”。若要找典故的话,圣经里面的“金牛犊”可以用来作为例子。基督教是不允许偶像崇拜的,上帝是没有形象的。但拜物教,一拜就成了金牛犊。这就像中国的“抱佛脚”、“烧香”,要找一个具体的物像去崇拜它。


那么抽象成为统治之后,很显然,货币、资本、钱成为被大家崇拜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在拜物教批判的基础上设想了——我这里不能说太细,只能简单地说——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因为我们一般比较熟悉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发展的五形态说:原始社会、历史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但这是所谓斯大林的教科书。但在马克思那里——《资本论》手稿中——他对人类社会的分类一说是两分法,一说是三分法。两分法其实很简单的,就是一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历史——因为当时还没有原始社会的资料,“到目前为止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历史就是所谓人类的史前史。大家注意史前史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下次我们讲到阿本之争的时候就会谈到这个史前史的概念。史前史的意思是人类并没有真正地开创自己的历史。为什么?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枷锁是什么?是人所创造出来的物化的关系,即商品交换的关系。最重要的商品是什么呢?劳动力成为商品。比如,以前叫人事部,后来人事部都叫人力资源部。现在人力资源部都改名了——人力资源这个名称就已经很蔑视人了,Source,人和矿产资源是一个层面的了。你不要觉得自己是人,因为人家根本没把你当人,把你当物。——到后来更加颠倒,变成了人力资本。人连物都算不上。人只是资本的一种。劳动力成为商品,甚至成为资本。成为资本,这已经很明显了。比如我们到这里为什么读书?为什么要拿文凭?很简单,因为教育是一种投资。把孩子送进双语幼儿园,学习各种技艺,都是要回本的教育投资。这些都是物化,人不当人。最典型的物化就是刚刚所说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你有本事不卖吗?很难做到。而当现在所谓的婚姻、爱情,你可以说它是美好的,但是其实发现就是一桩生意: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婚前财产公证等等。这些例子都只是用来说明这个社会已经物化了。大家谈什么都要谈钱。而那种不能计算的,比如感情,甚至很神圣的东西,道德之类的,卖多少一件呢?从我们的口头语就可以发现物化这个现象了。所以人类并没有真正创造自己的历史。用齐美尔的话来说,“客观文化压倒了主观文化”。现代人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所奴役的。所以上回讲到,马克思说:“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存在的一切关系。”那这个奴役人的关系是什么?就是商品交换关系。这个商品交换关系使得我们现在的所有生产都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为了资本的增殖、保值而生产。所以会有经济危机和所谓产能过剩。明明是产能过剩,资本主义却把责任怪到广大人民身上,说人民内需不足。所以现在汽车卖不动,iphone都开始砍流水线了。因为资本是再生产的,有一个资本循环,钱生钱。这是它自己的规律。死劳动要不断地吞噬活劳动,资本要增殖,繁殖、殖民的那个殖。所以生产是无限扩大的,而人的需要是有限的。人需要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多。所以这个物化关系是马克思要推翻的。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只有这样才会进入人类真正创造历史的时期。

更具体地说,马克思把人类历史设想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说过——是人的依赖性社会。人的依赖性其实就是靠着血缘关系和地方性联系。在中国再明显不过了。中国很流行的一个词叫“二代”,富二代红二代星二代。马克思在批判贵族的时候有句名言叫做“动物学是贵族的秘密”。其实很简单,他为什么能坐到那个位置?因为他有一个好爸爸。用李敖老师的话来说叫做“生殖器联系”。为什么贵族高贵?因为人家有个好爸爸,而你没有。因此人的依赖性社会是靠着贵族、皇亲国戚存在的一个社会。而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打破了人的依赖性社会。它会以什么代替呢?当然资本主义社会会往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是自由、平等、博爱。所谓自由,无非就是让农民脱离他的土地(我们通常讲的“羊吃人”),让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这是其实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他们必须要把农民剥夺。而农民永远是小生产,比方说两亩地一头牛,他就可以自给自足,用不着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没有工人,资本主义怎么发展呢?因此人的独立性恰恰就是为了让人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大家都会这么干:到人才市场去签一份合同契约,说这就是自由平等交换。看上去一切都是自愿的,但这个自愿的名字叫做活该。因为等你自由地签下你的合同之后,接下来就是老板说了算。诸如加班、工资方面,你将一点话语权都没有。所以人的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这是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判断。关键在于物的依赖性,即一切都必须依赖于物化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他的剩余价值学说,我就不展开了——资本的物化劳动吞噬工人的活劳动。工人的活劳动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资本的增殖等等。这就是剥削。而马克思设想的就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未来会有一个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一般通俗地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在他那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就是我们上次给大家摘的《共产党宣言》里面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或者叫做“自由人联合体”。所以马克思主义其实很简单。他反对的是物化的社会关系。但因为物化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形成的,所以人的活动也一定会改变这个关系。马克思并不是从伦理道德——说资本主义是恶,共产主义是善之类的来判断,而是从历史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去看。内需不足会造成经济危机,产能过剩。这样怎么办呢?人就必须主动联合起来去控制生产,不能让“看不见的手”去肆意妄为,而要用“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之类)控制。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让人从事科学、艺术,精神交往的活动。这才是人该干的事,而不是天天忙着生产、生产、生产。


马克思最反对“平均的共产主义”。“平均的共产主义”很好理解,就是社会创造了那么多财富,我们都分了吧。找个黑客把银行账户里的钱都平分了。这就是一种平均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最重要的不是改变财产。因为马克思说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是在一起的。重要的不是改变财产这个东西,而是改变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如果大家都还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让所有的人都当资产阶级的话,这并不是共产主义的本质。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是不自由的,工人是不自由的,资本家也是不自由的。我们现在广大的资本家也很头疼,因为内需不足,产品卖不掉。所以他们要奔走于世界各地以至于已经要开发哈萨克斯坦人民了。当然叙利亚人民也嗷嗷待哺,而现在还顾不上他们。所以要消除物的依赖性。当然资本主义是两面的:物的依赖性和人的独立性。

下面就要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历史的总体性。我们会看到历史的发展在马克思那里呈现出一个有意义的过程。你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是很清楚的。我们小时候对历史的总体性是很清楚的——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当然具体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嘛),未来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都是很清楚的。“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样一套意识形态的话语。但现在历史终结了之后我们就很迷惘。我们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是不是中国人民永远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有没有了?当然这个问题一般人是不问的。因为现在也不可说。佛曰:不可说。所以现在只谈两个“一百年”。只谈中国梦、伟大复兴。所以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一封被投递错误的信”。这封信原来是寄给无产阶级的,结果被错误投递到东方落后民族和殖民地国家那里去了。我们中国是个东方落后民族,这没什么可丢脸的。所以要复兴。因此阶级话语在我们这里变成一个民族的话语。


马克思传统和康德传统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发现:资产阶级写下了一张支票——自由、平等、博爱,但是资产阶级兑现不了这张支票。因为它的组织原则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它不可能做到自由平等博爱。如果都能做到,那资本家就不要干了。最后和工人一起分剩余价值,它的利润率就为零。俗话说,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没人做。这里能看到马克思对自由主义的超越。下面会讲到超越批判。什么叫超越?超越就是辩证的克服和扬弃。资产阶级写下了一张支票却无法兑现。马克思说,我告诉你怎么兑现。他有一套话语: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来兑现。但是在实践中,这就遭到了挫败。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应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胜利(最起码是英法德三国)。但是在实践中,后来的帝国主义代替了自由资本主义。简单说就是自由的资本主义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取而代之的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于是到今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形态。在那时,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分化——东方落后民族和西方发达国家发生了分化:东方落后民族国家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共产主义或列宁主义;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在德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失败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当时的西方国家也发生了革命,如1919年匈牙利革命(卢卡奇的祖国),德国(我们所讲的重点)发生了十一月革命。但问题是这些革命都失败了。在德国执政的虽然还是社会民主党,但这个社会民主党其实已经是右派,背离了当初马克思所设想的东西。他们已无意去改变市场经济里的一些东西。而改变市场经济的反而是一些落后的民族,比如俄国,包括后来的中国。当然我这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所以我不会去讲这个部分。我只讲西方发达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怎么起源的?就是起源于这个失败。为什么我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走列宁道路的革命失败了。因为他发现他没有群众基础,工人已经不革命了。这很容易设想。当穷人过穷日子的时候,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让他革命、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他是有积极性的。可是当他真的分完了田,要走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对不起,没那个积极性了。当然解放后的合作社什么的,小生产是抗拒这些东西的。回过来,就是说无产阶级没有革命性了。当时有个词叫“工人贵族”。我那时候的政治课本都会讲“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一方面有革命性,一方面有软弱性、妥协性。为什么?它有坛坛罐罐了,过小日子了。“小资”这个东西大家都懂。吐槽是会的,但要革命,要损失,就不干了……比如颁布一条社会主义措施:凡是住房超过九十平米的就一部分供给无产阶级免费住。非常温和的社会主义措施,在资产阶级看来都是非常激进的,无法想象的,野蛮的。工人成了贵族,成了小资,于是就不革命了。

文|夏凡

责编|姜山

未完待续|

相关推送|


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第一讲

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

01|资本主义其实是人类的史前时期,人类并没有真正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

02|-“街上革命了吗?”-“革啦!”-“那我们上街去吧!”-“不,我要去听阿多诺的讲座。”

03|……所以精神史、观念史是最大的骗局,你对生产方式是不感兴趣的。所以拜物教就变成神话学了。

04|辩证法不同于文化批评之处就在于,它将文化批评提高到扬弃文化本身这一观念的高度。

本文基于作者2015年10月28日于中国美院进行的“美学与政治”七讲导读课中的第一讲“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分为四部分。美学与政治七讲讲稿及相关阿多诺原著文本也将会陆续推出。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各版块汇编。

回复:院外,可了解院外院预告及精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