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名城保护·大家谈” | 北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思与行

规划自然资源小编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2024-03-30

名城保护·大家谈

5月25日,2023年“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在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圆满举行,活动汇聚关注、支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围绕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这一重点工作,梳理经验成就,思考未来发展,面向公众讲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生动故事,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为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统筹保护利用,逐步建立了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突出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北京陆续开展了“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并研究建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一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优秀案例。2017年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市文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农业农村局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联合各区政府,开展历史建筑的普查与确定工作,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已分三批次公布历史建筑共1056栋(座)。2021年,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历史建筑纳入保护范围。2022年,北京市全面开展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发布了《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公众科普读本,并持续推进历史建筑档案建立、政策制定、技术完善、学习交流、公众参与等相关工作。


5月25日,“北京印迹”平台2023年第四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在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圆满举行,活动汇聚关注、支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围绕“北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思与行”这一主题,从政策和实践两个层面,梳理经验成就,思考未来发展,面向公众讲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生动故事,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与会专家通过主题发言、自由讨论等形式,就北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开展的重点、难点和下一步目标方向展开研讨。


本次活动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协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传中心承办,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提供支持。

2023年“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现场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传中心

副主任燕彦主持活动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

副处长陈晶主持自由讨论环节


活动首先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致辞,他介绍了历史建筑的界定,与大众熟知的文物建筑相比,从北京市已公布的三批1056栋历史建筑来看,历史建筑反映的年代更近,反映的历史文化要素更广泛,对建筑工程技术的关注更详细,保护利用方面更宽泛,保护方法手段更灵活。他表示,要更加完整全面地认识历史建筑的价值,提高我们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的认识水平,讲好真实、深刻、生动的“北京故实”。邱跃理事长以红色赶考之路标志点——清华园车站为例,强调了科学分析、联想对比等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在深入研究清华园车站的历史沿革后,发现其不仅在几个重要红色革命节点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城市发展建设角度来看,其设立与清华大学的建立有密切关系,是市政交通服务城市功能的生动体现,从车站建筑、结构、装修、施工工艺角度考察,也是建筑设计、施工工艺的“活教材”。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致辞

随后,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处长申玉彪用九个关键词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北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工作进展,一是“登录机制”,明确了认定标准和公布流程;二是“挂牌保护”,全面开展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制定规程推进全市挂牌保护;三是“保护图则”,完成了“一栋一册”《保护图则》编撰工作;四是“管理细则”,正在研究保护管理底线、审批流程,明确管理细则;五是“修缮技术”,正逐步完善配套技术体系,解决修缮、消防、施工等难题;六是“奖补政策”,正逐步完善配套奖补体系,调动相关主体保护热情;七是“活化利用”,在功能和空间两个层面探索更新路径;八是“交流互鉴”,充分学习外地成熟经验,搭建北京市保护管理体系;九是“公众参与”,通过发放宣传单、发布科普读本等方式凝聚保护共识。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

处长申玉彪介绍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进展



议题一

历史建筑挂牌保护(政策层面)


主题发言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作题为“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方法研究”的报告。她认为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是开展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基础,在美、英、法等国家,数字化档案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大火后的巴黎圣母院凭借完整的数字化档案资料得以原样修复。在国内,现有的行业及地方标准正在不断推进完善,杭州、珠海、广州等地在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都有探索性的成果。汤羽扬同时对北京市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工作提出了建议:分步扎实推进历史建筑数字建档的技术体系及管理体系建设,针对北京特点加强案例研究,探讨从实践规程到技术规范的技术体系建设,构建与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结合的历史建筑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推动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叶楠,围绕“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这一主题,介绍了北京历史建筑的基本情况、保护利用困境与难点以及保护利用思考三方面内容。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公布1056栋(座)历史建筑,它们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类型差异大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修缮成本高、产权复杂等现实问题。叶楠谈到,在具体实践中应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最大程度保留有价值部位;其次,应当关注设计创新,通过高品质的设计最大程度促进保护与利用相融合、提升历史建筑当代价值;最后,她提到应加强政策机制创新,做好鼓励引导工作,激发产权人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的积极性。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张越以“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研究”为题作相关分享,她认为制定有效的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可以全面保护建筑所承载的多方面价值,对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张越从功能类型、建筑形式、有价值部位、建造材料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调研的合院式历史建筑基本情况。在调研的基础支撑下,结合大量前期工作基础及经验学习,制定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提出修缮保护和性能提升策略,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框架。最后以居住小区类工作开展为例,通过调研及基础信息收集总结该类型特色,针对其提出建筑质量、安全隐患、基础设施、公共空间方面的提升策略,在有效保护价值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自由讨论


主持人


陈晶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副处长


嘉宾


汤羽扬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叶楠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


张越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张翼然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核心区部高级工程师


陈晶表示,历史建筑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后新增的保护对象,虽然工作启动时间较短,但保护的观念和认识已深入人心,保护技术与手段更加成熟。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历史建筑的保护实践将遵照精细化、系统化的闭环管理的模式,将数据建档、价值研究、标准完善、试点先行、总结反思有机结合,形成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全面科学地开展。


汤羽扬认为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在价值保护的本质上并无区别,但由于大部分历史建筑均在使用中,涉及的公众利益更多、与居民的关联度更高,因此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矛盾相对突出、难度更大,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叶楠表示,任何文化遗产都面临当代利用如何与历史衔接的问题。建筑原本为人服务,在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人基本的使用需求是无法回避的,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对这些需求进行精准识别,以系统的、跨专业思维方式,运用创新的技术手段与材料,将居民的基本需求纳入历史建筑保护要求中统筹考虑。


张越认为新材料、新技术迫切需要根据历史建筑的特殊性进行调整和更新。目前,例如外墙保温、加装空调的外挂机安装等常见更新方法,在新建建筑领域已经足够成熟,但在合院式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从业者根据保护修缮的特殊性,做出更多研究和突破。


张翼然结合北京市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经验,阐述了历史建筑信息采集和保护平台的重要性。信息采集涵盖了历史建筑的空间位置、图片影像资料、价值要素等信息,保护平台包括对历史建筑的管理、审批以及常态化监管等,能够提高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工作效率,未来也会逐步将信息共享给公众,让更多人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中来。


议题二

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实践层面)


主题发言


北京京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永久以“‘京诚工匠营’服务名城保护实践项目——同兴和木器店历史建筑修缮”为题,结合实践项目,重点介绍了“京城工匠营”在同兴和木器店等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提到,在秉持着尊重保护建筑、尊重历史研究、尊重设计理念、尊重技艺传承、尊重技术创新等五大原则的基础上,“京诚工匠营”围绕全员老城保护认知提升、员工实操技能培训和工匠精神传承等方面,通过工匠沙龙、实操课堂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的经验,为保护修缮好历史建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京诚集团将继续着力于房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深耕老城保护,不断探索以人为中心的城市更新,传承工匠精神,扎扎实实服务于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高羚耀以“既有建筑的更新和保护”为题,从人的使用需求、价值需求出发,探讨了在建筑设计改造中如何把保护和更新有机融合的难题。他谈到,建筑更新史也是一部文化传承和需求更迭的变迁史,这也提醒我们如何将保护和更新紧密结合。近几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建筑改造需求越来越大,既有建筑所承载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都难以进行评估保护。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量化的既有建筑价值评估体系,在建筑改造中将物质价值和人文价值统筹在一起,既充分适应当地人生活习惯,又合理叠加绿色低碳、科技智慧、数字化应用等时代发展潮流要素,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自由讨论


主持人


陈晶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副处长


嘉宾


王永久 北京京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高羚耀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辛萍 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


高羚耀认为,对既有建筑进行更新的过程中,很难完全达到与现行消防、节能、无障碍等方面标准要求一致,但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消防等涉及生命安全的方面,一定要尽可能提升。北京也相继出台了相应政策及改造指南,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建筑改造标准进行适当放宽,力图突破瓶颈,便于既有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能顺利推进。


王永久分享了修缮胡同时的经验,对全员进行培训,让每个人都有老城保护的意识,保证老城修缮的要求能够完全落实,避免在施工中对值得保护的部件产生伤害。同时,在开展工作前,要与管理者、居民充分沟通,进行细致的分析判断,尽可能地挖掘历史和文化,找到更多有历史价值的部件。


辛萍展示了历史建筑挂牌的常规样式和针对合院式建筑的挂牌样式。在历史建筑挂牌过程中,许多居民和产权单位对此表现出了高度理解和支持,也对保护历史风貌、发扬文化传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保护责任人、设计方、施工方、政府部门携手,逐步凝聚保护共识,历史建筑保护未来可期。


最后,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处长申玉彪对本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谈到,通过本次活动的研讨,可以看到专家的研究、实施主体的实践和政策的制定推动是相互咬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北京名城保护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北京建都870周年之际,希望大家能够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努力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内容来源:北京印迹 inBeijing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还喜欢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发布

打造“有温度”的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 稳定市场预期,北京市发布15宗商品住宅用地预申请公告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北京号


关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解锁更多权威资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