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WWF雍怡 I 爱自然的人,总会相遇

象妹 小象君 Elefam 2022-10-08

人物 I 雍怡


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 环境教育项目总监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理事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理学博士


担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传教育委员会东亚区专业委员(2017-2020)、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湿地公园创先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环境教育顾问专家、阿拉善SEE基金会创绿家资助顾问等职。




“爱自然的人,总会相遇!”雍怡在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上以此作结。于雍怡而言,这是支持她最初加入自然保护行业的信念,也是从业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在鼓舞她的一句话,牵引着她在自然教育的道路上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相遇,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得到快乐、实现意义。


雍怡在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上做主旨发言©自然教育论坛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中国目前并没有一所高校拥有环境教育的本科专业,所以目前大多数从业者都没有直接的相关学科背景,雍怡也不例外。

 

这个从小热爱自然的姑娘,中学毕业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被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录取。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之后,进一步选择了城市生态规划方向,希望能将所学更好地用于改变身边环境的落地实践。

 

从规划阶段就尽可能考虑未来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应该比末端治理更有效。”雍怡怀着这样的想法踏上新的道路。


在攻读硕博学位的六七年时间中,她有幸参与上海、浙江、广东、广西多个省市不同类型的生态规划设计项目,从规划设计阶段提出建议并设计实践路径,让她看到了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性。


但与此同时,项目完成后,从规划到落地,又还有很长的流程需要等待,更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规划的实现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没有其他的路径,让我们可以真正以一线实践者的身份,去践行自己一直笃信的自然保护梦想呢?


机会总在不经意间到来,2006年,雍怡从欧洲访学归来。在准备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期间,恰巧得知全球最大的自然保护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计划在上海开设区域办公室的消息。


机缘巧合下,她作为顾问参与了WWF长三角地区项目战略规划的讨论和设计过程。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她突然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未来的职业选择。经过几个月的体验与磨合,这个想法变得越来越清晰和坚定。


2007年底,她做出了一个被很多人认为不可理解、相当冒险的决定——放弃了在复旦大学的教职,加入WWF作为一名国际NGO的工作者投入一线的自然保护工作。世人眼中的“铁饭碗”固然稳妥,但于她而言,心之所向才是身之所往。


雍怡成为WWF长江流域自然保护项目一员©WWF-China


最初加入WWF时,雍怡并没有做环境教育。从2007年到2013年,她主要从事长江三角洲至整个长江流域自然保护相关工作。这段深入自然保护一线的实践经历使雍怡的眼界和知识领域不断开阔,在拓展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交领域的过程中,也不断深化了自己对自然保护行业的认知。虽然辛苦,却也让她真切体会到务实付出和有效达成目标使命的幸福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013年,一些新的变化接踵而至,“七年之痒”的职业瓶颈不曾乱了她的阵脚,新的困惑与痛心却让她一度陷入困惑甚至无助。
 
獐是一种小型的鹿科动物,曾在上海广泛分布,但近一个世纪已在这个城市难觅踪迹。上海市当年启动了若干本土物种恢复项目,WWF深度参与其中。2010年,在上海市绿化局、WWF和相关合作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实现了在上海南汇东滩完成獐的野外放归工作。

能够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实现对已消失多年的本土物种的重新野放,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得到了国家自然保护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WWF荷兰甚至将其评为当年十大保护项目成就之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WWF成为唯一受邀参展的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WWF-China


然而,2012年底的某一天,南汇东滩启动了开发利用程序——野生动物禁猎区需要为城市发展让步。短短数日之内,大面积的滩涂湿地被开挖,而这里恰恰是候鸟迁徙重要的中转地,是许多野生动物包括刚刚野放的獐的栖息地,也是WWF长江保护项目的重要工作区域。遗憾的是,禁猎区并不是保护区,当地政府的所有开发建设都有合法的规划作为依据。

 

更令人无奈和伤感的是当时社会公众对这一事件的态度。面对媒体的采访,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开发。对大多数人来,滩涂就像是一片“荒地”,显然不及被开发为农田甚至未来的城市更有价值。


公众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社会的选择,少数人的态度多说无益。采访结束后,雍怡和她的伙伴们知道,这场仗他们打不赢了,有些事,不是你自己说重要就可以,而是需要被大多数人认可并支持,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并一直推进下去。“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方法不够专业,或身份不够主流,恰恰是因为我们对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不够。所以面对问题,作为“小众”的那群人所坚持的事业几乎不为人所知、不得人理解,更不用说能有许多人愿意选择支持。


从那以后,整个团队开始重新思考:
怎样调整战略才能去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现状、更好地动员社会力量去支持保护?


上海南汇东滩曾经的栈道©孙晓东WWF


随着近些年环境保护的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公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自然与环境保护中。借着这样的契机,WWF也重新讨论了机构的战略,并把“公众参与”列入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在这一阶段,雍怡开始思考转型:从在保护项目中设计自然学校等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到2013年推动机构正式重新设立环境教育项目,她个人也全力投入到环境教育工作中。



持之以恒,精进而不觉


珍妮·古道尔说:“惟有了解,才能关心;惟有关心,才能帮助;惟有帮助,才能都被拯救。”很多时候,人们对自然保护的忽视只是未能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也未能理解某些环保行动的意义。

因此,“与更多热爱自然的人相遇”,让自然保护不仅仅是志同道合者的聚会,而是推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自然教育、加入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的行列,成为了雍怡和她的团队的主要目标。


没有哪条路是一帆风顺的,即使前方的目的地正是自己最向往的风景,也不能避免一路的蜿蜒与坎坷。


“Only if we can understand, can we care; Only if we care, will we help; Only if we help, shall all be saved - Jane Goodall” © Adventure.com


环境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非是即非,其目的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希望达成认知的改变和行动的发生。这就要求在过程中以有效教育为目标的思辨、沟通和行动。


近年来,由WWF发起的全球性环保公益节日“地球一小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大量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但是,对于在这一个小时内关闭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是否真的对保护地球环境有效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地球一小时”宣传标识©WWF


但雍怡却希望用另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它。


回溯2007至今“地球一小时”走过的十几年,这个活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小时内的行动本身。
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你可以关灯,也可以做任何其他对环境有益的行动,你选择什么行动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参与这个节日的过程你所感受到的交流和互动,以及你对自身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思考


“而对于机构来说,我们的意义在于引领和‘坚持’。
”近些年来,WWF主导的“地球一小时”的“主场”活动愈加简化,但与此同时,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学校、社区甚至企业,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自发地参与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演绎“地球一小时”的意义和价值,这才真正使得它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保盛典。


“一个人一小时的熄灯活动的直接贡献可能很小,但是我相信经过多年的坚持,这个过程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很多人,让他们去认同一个理念、一个机构的坚持,甚至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意识提升和行动转变才是最重要的


2019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现场©WWF-China


雍怡相信,通过一个活动就想改变世界、拯救地球是不可能的,但通过无数次的行动的积累和坚持,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从小接受自然教育熏陶的孩子而言,这些点点滴滴的影响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甚至改变世界。待他们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并可能成为某个行业的关键性人才的时候,他们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有可能改变那一时代,因为他们是可以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的一群人——这正是自然教育长远的意义与力量。

 

世上无完美,公益项目和活动亦然。雍怡选择用乐观与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和公众提出的问题。她相信那些未必是故意的挑剔或苛责,更多是期待你可以做得更好的鼓励和鞭策。


不完美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否定的结论,对于选择环保和公益事业的人们来说,不完美可能就是一个工作的常态。因为你不可能等到有一天突然所有人都准备好、所有人都理解认同你做的事情,环保公益一下子变成世界大同的全球共识。但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我们努力的意义就在用坚持去创造改变,让‘不完美’一点一点向更好靠近。”雍怡这样说道

 

雍怡与WWF熊猫自然学堂©WWF-China



始于情怀,但不止于情怀


在WWF推动重启环境教育项目时,雍怡创作了一幅教育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图。这幅图也表达了她直到今天一以贯之的观点,揭示了教育在自然保护领域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我们把自然保护事业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教育就是这棵大树的树根,它在汲取营养,它在做各种各样的培育和延伸,但它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促进这颗大树的繁荣成长。我们可能不是在前台最显眼的那群人,但我们是真正的创造一些改变,让这些目标和期待有可能实现的一群人。”雍怡在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上这样阐述。

将所有对自然的感知、对自然的感动,最后能够回归到自然保护的行动中来,这正是让自然教育最后能够实现它的社会意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口。


通过教育推动保护©雍怡 WWF


回望自己十多年的从业经历,雍怡思考出了自然教育的未来之路:自然教育可以始于情怀,但是一定要在专业化中走向成熟

 

很多从事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从业者都因情怀而始,怀着对自然的爱走进了这个行业、这个领域。但当他们真正进入这个事业圈的时候会遇到非常多的瓶颈;有的时候情怀会变成自己的绊脚石,有的人会愿意一直躺在情怀里不愿意去突破它、不愿意走出舒适圈。当新的挑战来临,当他们发现现实与最初自己对这个事情跟理想的认知不同的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用情怀做借口——“我不屑于如何”,或是“我不愿屈服于所谓的世俗”。


没有人可以靠初心来回答人生和事业面临的所有挑战,这些都不是非常理性、成熟的行为方式。学会拥抱改变、挑战自己,小心安放自己的初心,去追求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只有行业健康发展,才能够成就让从业者们生存、更能让从业者快乐地生活下去的事业。


WWF中国环境教育团队编写的专业资料©WWF-China


自然教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谈及自然教育蓬勃背后的思考和寄望,雍怡提出:自然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依托行业专业化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的建立;还需要适时开展相关行业发展的指南、标准、规范等指导性策略的研究;同时,能力建设的项目设计应该开放多元,既有国际视角,又具有在地化的实践意义

未来已来,远方不远。理想的目标依然稳固,但通向远方的道路必须以“专业化”为装备。始于初心,但不止于初心。这不仅适用于自然教育行业发展,这也同样是雍怡回望最初的情怀并在新征程前进过程的自我审视,也是面向未来不负使命的寄望。


对话雍怡


象妹:请您以一个从业者身份为我们介绍一下环境教育工作者都是怎样的人呢?
 
雍怡老师:很多人会觉得环境教育是做一些宽泛的基础教育的知识和分享;有一些基础的认知以及对工作的热情,还有人际沟通和交流上的先天优势,加上善于与孩子去互动的身份和个性就已然足够。

但其实我觉得,环境教育的一个挑战就是:它并非一个具体的学科。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你对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而不是单纯地喜欢动物、植物、昆虫,喜欢自然游戏、自然艺术。

很多时候,对一个领域的喜欢可能会成为你做这件事情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源动力;
但如果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并且希望把它作为你的职业的话,最大的挑战是你需要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来说,环境教育时时都在变化:很多环境领域的新技术、新方向、新发展、新问题都需要你了解并掌握。


WWF中国2019年度环境教育注册讲师授证©WWF-China


此外,环境教育不同于学校的通识教育,更不是对照着教材备课、做课件,就可以用上个三五年。我们所做的工作需要实时关注这个行业的动态和变化,带给受众——特别是孩子们最新的环境资讯、我们面临的挑战、我们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去杜绝它等等。

 

所以,这个工作对我和我们团队来说,是一个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让自己成长的领域——这才是一个持续地激发你对事物的热情与好奇、一直向前的重要力量。


当然它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你很难去适应这种变化与更新的状态,可能也很难在这个行业中持续、长久地工作。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需要把它设为一个困难或挑战——因为这正是环境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会那么容易让你去安于一个安定的状态,而是不断用新鲜事物刺激你学习和钻研的欲望你会在这个行业里接触到各种各样有专长的人,这也是环境教育行业让我一直到现在还葆有高涨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象妹:您觉得线上的环境教育有什么优势与劣势?您更青睐于哪种模式的环境教育?
 
雍怡老师:线上的环境教育与传统方式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关信息量很大,学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且可以比较快速地触达更广的人群。

但是线上的途径有一个很大的制约:环境教育工作者很难去和受众有一个直接的互动。因为你难以通过留言去了解大部分受众阅读你写的东西、你发布的东西之后的感受与想法,因而也很难直观地评估沟通和教育的有效性。
 
所以我觉得平衡线上和线下的环境教育活动非常必要线下面对面的活动可以让你真正感受到那些一线环境教育人员的工作状态。在这个行业里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很多人可能连大学都没有上,却能独立发现新的植物物种,甚至用他们的名字命名。有很多这样神奇的人,会让你感受到热爱一件事情对人的影响、对人的改变有多大。通过他们的工作状态,你也会更了解这个行业的建设情况;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引导之下你会更理解你所热爱的自然,虚拟环境是无法提供真实的自然体验的。
 
现在我们的团队特别关注的是设施类的环境教育——就是怎样在人不在的情况下也能服务到所有人的环境教育。比如:怎样设计好环境解说的标识标牌——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既可以兼顾到研究工作的形式,同时这个研究的成果可以落地服务到所有公众。

钱江源国家公园野外调研并设计自然解说 © WWF-China


中国人口众多,许多百姓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去感受和体验自然。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所选择,去感受更多元和野性的自然。另外,当你走入自然环境,眼前的景色不断重复的时候,你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太多的新鲜而感到乏味,因为在这个环境中缺少其他让你可以去更好地理解自然的导引。所以我们现在花费很多心力去做环境解说相关工作,以后这些解说文字可能都会变成具体解说的标识标牌或其他解说性展示。因为这种解说是最客观直接的,同时不需要付费也不需要额外的预约服务,每一个来到解说地的公众都能看到的。这也是我个人现在感兴趣也一直在投入比较多精力做的事情。


如果你们未来希望进入到这个领域,它也是一个可以兼顾到研究和实践的方向,让人与自然的连接变得真正有意义;不只是单纯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满眼的绿色这种非常感性的感受,而是帮助大家把理性的知识和感性的体验融合到一起去这才能真正地激发人们感觉:“美好的自然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我对美好的自然是负有责任的”。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影响。



象妹后记
 
“爱自然的人,总会相遇!”能与雍怡老师相遇,于我而言无疑是命运指引的启示与幸运。

和雍怡老师交流最大的感触便是:
坚定的方向并不意味着只有一条路可供选择。从最初很有情怀、很单纯的想法,渴望为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创造意义与价值,再到现实中不断地遭遇问题,然后慢慢地去修正、调整,这样的过程里必须不断尝试新的路线,踏上新的征程。

这样的过程从不意味着“放弃曾经走过很久的路”,而是命运所赐予的“选择新机会的权利”——放弃是把主动权交出,但选择则是将机会牢牢把握手中。
今天亦不会成为定局,未来也还会有新的变化。在努力追寻理想的人生里,用尽全力朝着心之所向奔去,牢牢把握每一步你所能达到的可能,不负过往,不惧未来。

 


参考资料:

《中国绿色时报》:坚持最深入的自然教育——访世界自然基金会环境教育项目总监雍怡(公众号:中国绿色时报副刊)

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雍怡:中国自然教育,WWF的观察、思考、建议和行动(公众号:自然教育论坛)

自然教育:蓬勃背后的思考和寄望(公众号:WWF熊猫自然学堂)





作者 | 李佳泽

渴望拥有独立且丰富的灵魂,体会各类思想的碰撞。希望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对自然的一片热忱去守护自然的生态与生灵;能在体验、探索与求知中找到自己生活于这神奇自然的使命。


编辑 | 蔡静雯



- 2019华北创绿家伙伴 -


🐘关注北美小象君查看🐘
自然保护职业 | 100个人的动物星球专访
动物福利&权利 | 纯素生活 | 农场动物
野生动物 | 伴侣动物 | 逗比科普
- for a planet of all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