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标签

李子旸 李子旸 2024-01-04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我们最频繁遇到和争论的问题是:“是什么?”


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是专制君主,还是立宪君主?是自由民主,还是专制独裁?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是什么”,决定了你身上贴哪种标签。而这个标签往往意味着很多,甚至直接决定了你是正义还是邪恶,是进步还是落后,是文明还是野蛮。


对这种“贴标签”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往往感到很别扭、不习惯,可是,到底为何别扭和不习惯,又说不清楚。于是,我们看到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不问姓资姓社”等“和稀泥”式的说法。


显然,“和稀泥”并没能真正解决贴标签带来的别扭和不习惯。尤其是在国家政治这个重要领域,我们经常被各种标签牵着走,很被动,经常陷入无力辩解的焦虑状态。这可不太好。


贴标签的背后,是一种“本质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本质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的本质,这种不可改变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根本属性。这种思维方式发源于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中,并没有本质论这种观念。那么,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是什么呢?


因为本质论的思维方式,所以西方人对“是什么”特别关注。具体到国家事务,他们认为,国家选择什么制度最重要。只要选对了制度,国家就能好起来。制度不对,国家就“药丸”。


所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陷入困境向发达国家求援的发展中国家,西方人要求他们首先建立起选举民主制度。西方人认为,只要有了选举民主,就成了民主国家,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解决。然后,这些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就会焕然一新,走出困境。


可惜,他们推销的解决方案在现实中遭遇种种失败和尴尬。很多发展中国家,实行西式选举民主以后,不但没有实现繁荣富强,反而陷入国家动乱甚至分裂。“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标签有了,但那些迫切的实际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恶化了。


渐渐地,有的西方人意识到,简单地解决“是什么”,也就是只贴上标签,远远不够。终究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动手去治理国家,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于是,他们提出了governance的概念。governance在中文中被翻译为“治理”。


governance这个概念传到中国以后,一下子激活了中国传统中深厚的思想资源。说到治理国家,这事我们可太熟悉了。我们中国人至少干了三千年了。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教训,或者说思想资源,如果我们中国自称第二,世界上没人敢称第一。


以往,在种种“是什么”的标签压迫之下,我们疲于应付,各种和稀泥。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别扭和不习惯了。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一代代人都在忙于治理国家,都在研究“怎么办?”,在思考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怎样才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而根本没有或者很少关心“是什么”。一下子被人追问“是什么”,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现在,governance的概念大行其道,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是正确的。重要的,永远是行动,而不是贴标签。或者说,怎样把国家治理好,才是真问题。至于姓资姓社、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全无价值,但在这些问题上过分纠缠,是错误的思维方式。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形成了“治理体系”的表述。这不仅仅是个文件上新提法,而是用“治理”这个关键词,打通了古今的隔阂,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和今天的国家建设指导思想,二者融为一体。


学者曹锦清进而提出“治体”一词。他认为,西方政治学说重在政体,轻于治体。而中国政治学说从来没有政体的概念,但一直很强调治理,也就是重在治体。


政体和治体的区别,大致对应着我所说的“贴标签”和“行动”的区别。因为没有本质论的观念,我们中国人向来不关心某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对于国家制度来说,我们关心的是,执政者把国家治理得怎么样,也就是关心执政者的具体施政行为及其效果。至于国家到底属于什么制度,留给“大学问”们去研究吧。


近现代,由于西方国家在世界上的强势和主导地位,他们的本质论观念及政治上的种种“贴标签”,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牵引了全世界人——包括我们中国人——跟着想来想去争来争去。但因为基础观念的差异,我们终究感到别扭和不习惯。现在,随着governance、治理、治体等概念的兴起,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观念终于有了抬头之势。用《夜航船》中的那个段子来说就是“且待小僧伸伸脚”。


可以预见,接下来,治理、国家治理体系、治体等概念在政治学、政治哲学、行政学、经济学等领域中将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核心和基础概念,并引发这些社会科学领域中范式级别的“革命”。人类对于国家和政治的关注重心,将从“是什么”转向“怎么办”。毕竟,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贴标签。


当治理、治理体系、治体等概念越来越重要时,有一个问题却暴露出来,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治理?更进一步说就是,国家治理的概念是什么?


说到治理和国家治理,我们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要清晰地把概念表述出来,却并不容易。这个概念在我国流传久远,过于普及,结果反而是,人人都知道,但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学理的层面来说,从政体转向治体,从“是什么”转向“怎么办”,那些核心的概念就必须明确。既然是关于“怎么办”,那么,治理到底说的是哪一种过程?


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熊万胜的《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做出了开拓性和基础性的贡献。在这部著作中,作者熊万胜对治理的概念,提出了准确而精妙的解释。


熊万胜指出,国家治理,意思就是国家的上层和下层之间的联结方式。任何一个国家,都必然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就是在政治上分为上层和下层。上层和下层之间,要有某种联结方式,否则,国家也就不成为国家了。这种联结方式,就是国家治理。


西方和中国的国家治理方式,有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人,之所以更重视政体,也就是更重视国家制度“是什么”,是因为他们的治理方式,很抽象。他们习惯于用一种抽象的法则——法律,来约束、管理社会。在这种抽象体系中,不但治理法则——也就是法律——是抽象的。相应的,整个社会也是抽象的——人民被抽象为公民。


法律的核心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正是把公民抽象为公民的结果。这种观念假设,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公民。


西方人重视政体,就是重视那套抽象的规则。他们相信,把抽象规则定好了,在现实中严格执行,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熊万胜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在于,他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方式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中国历史上长期没有“公民”的概念。很多人对此痛心疾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劣根性和愚昧性。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传统之所以没有“公民”这种抽象概念,正是因为我们一直采用的是具体的国家治理方式。


所谓具体的国家治理方式,指的就是,自古以来,中国政府的治国方式,是直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民众。因为面对的具体的人,而具体的人情况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对具体的人平等地适用同一套抽象规则,看起来公平,其实并不见得。


比如,给所有人平等分配,这是一种公平。但是,给弱者多一些,给强者少一些。这也是一种公平。中国的文化传统,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的公平。而要想“有偏有向”“有轻有重”,也就是实现有效的治理,就必须直面具体的民众,而不是同一套抽象规则对应抽象的“公民”。


这就是中国传统强调“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原因所在。“礼”和“德”同样是规则,是对人的约束。但和“法”相比,“礼”“德”的特点就在于柔性和具体,而不是“法”那样冷冰冰、硬邦邦的不近人情。


理解了“国家直面具体民众”这个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原则,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就有了全新的和更深的理解。


欧洲历史中,“包税人”很常见,很流行。所谓“包税人”,就是某人“承包”某地的税收,由他来收税,交给国家。国家不直接向民众收税。包税人成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中间层,他们往往都能发大财。而国家可以省很多事。


但在中国历史中,“包税人”只在局部和短时间内存在过。在绝大部分时段,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都直接向民众收税。中国政府宁可费时费事地直接向民众收税,也不允许包税人等中间层次的存在和做大。


实际上,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建立,就意味着中国确立了“直面具体民众”的治理方式。从那时开始,防备中间阶层做大,进而架空中央政权,切断国家直面具体民众的渠道,就成为历朝历代致力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中国的历史实践也一再表明,中央政权直面具体民众的治理体系维持得比较好的时候,往往也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时候;而中间势力做大,国家与民众之间直接联系趋于薄弱甚至被切断的时候,往往就是快到割据势力四起、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时候了。这是中国丰富的历史经验之一。


关于国家治理,中国漫长的文明史、治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正面反面的典型案例都有一大堆。中国的政治家,即使没有专门研究过政治理论,但因为实际的执政经验,以及潜移默化的历史传承,对这些经验教训,都有充分和深刻的认识。这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长期维持高水平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在治理、国家治理、治体这些核心概念的指引下,中国丰厚的治理思想资源将被逐渐开发,为世人所知。在这方面,中国很有条件对人类文明今后的发展做出重大的、决定性的贡献。


熊万胜的《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一书就是在这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谁是老板?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政委的作用
远离生产——科技发展的宿命
当代的“守株待兔”——警惕对技术的迷信
为什么说人工智能很危险
吸取历史教训,其实很难
中国成功扶贫的秘诀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