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前途在哪里? | 社会科学报

费孝通 社会科学报社 2021-06-07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强调重新认识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文化的价值观。


原文 :《中国文化的前途》

作者 | 费孝通

图片 | 网络


中国的文化需要改革和发展是人类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而且在一个百年前已酝酿了相当长的时期,从清代的戊戌变法起始,维新的运动已经在中国历史上冒了头。维新运动是由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想以日本为榜样,引进西方文化,起初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文化开门引进。但这座门一开,西方文化就势如破竹地冲破了东方文化所设置的重重阻碍,到了民国初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就有人明目张胆地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了。


当然在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大势下,也时时出现折中派和反对派,折中派是对西方文明要求有选择地引进,反对派则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到了尽头,今后应是东方文明领先。“今日河西,明日河东”的轮转循环,一唱一反原是思想平台上的常规,但时至今日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中,我们的确要认真考虑一下我们东方文化的前途了。


所谓文化的概念,说到底是“人为、为人”四个字。“人为”是说文化是人所创制的,即所谓人文世界。生活的现实,使我们习惯于把自然看成是我们生活的资源。一方面是生活越来越复杂和广阔,一方面我们把自然作为为我们所利用的客体,于是把文化看成了“为人”而设施,“征服自然”也就被视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便把个人和自然对立起来,“物尽其用”是西方文化的关键词。


这里的“人”又被现代西方文化解释为“个人”,因之迄今为止个人主义还是西方文化的铁打基石。西方文化里的个人主义加上人通过自己创出的文化,取得日益进步的现代生活内容。于是不仅把人和自然对立了起来,也把文化和自然对立了起来。因此,“天人对立”的世界观中的“人”实在是指西方文化中所强调的利己主义中的“己”字,这个“己”字不等于生物人,更不等于社会人,是一个一切为它服务的“个人”。东方的传统文化里“己”是应当“克”的,即应当压抑的对象,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文化差别的一个关键。



人文世界拆开来看,每一个创新的成分都是社会任凭其个人天生的资质而日积月累并在与自然打交道中形成的;一旦为群体所接受,人文世界的内涵就不再属于任何个体了,文化的社会性利用社会继替的差序格局即生物人生命的参差不齐,使它可以超脱生物生死的定律,而有自己存亡兴废的历史规律。这是人文世界即文化的历史性。


强调重新认识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文化的价值观。西方文化里,存在着严重的以一己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从以往的历史来看,二百多年来曾为西方文化取得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的事业立过功。但是到了目前,我担心它已走上了转折点,形成了人和自然对立的基本观点,已经引起了自然的反抗,可悲的是连最近提出的这类世界性的保护环境的公约都没能得到国际上的一致支持。


“9·11事件”发生后全世界人们都警觉了,这在我看来是对西方文化的又一次严重警告,事件发生后的事态发展使我很失望,我对一般的“以牙还牙”报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人类甚至动物的原始性的心理反应。也许可以联系上西方文化的“天人对立”的价值观来看这段历史,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轻视了文化的精神领域,是值得深刻反省的。


中华文化的传统里一直推崇《易经》这部经典著作,而《易经》主要就是讲阴阳相合而成统一的太极,太极就是我们近世所说的宇宙,二合为一是个基本公式。“天人合一”就是这个宇宙观的一种说法。中华文化总的来说是反对分立而主张统一的,大一统的概念就是这“天人合一”的一种表述。我们一向反对“天人对立”,反对无止境地用功利主义态度片面地改造自然来适应人的需要,而主张人尽可能地适应自然。


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在出发点上和西方文化是有分歧的,目前在经济上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这一阶段大家关心的是多元文化不要互相冲撞而同归于尽,这应当是“9·11事件”给我们的警告。


文章原载于思想的力量——《社会科学报》十年精粹学术卷,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城市中国,离开了乡土中国便失去了根……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