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有你2 | 我们打造的从来都不是女团

肖一凉介 肖一凉介 2022-03-19

大家好,欢迎来到肖一凉介不定期更新的「肖一杂谈」栏目。舆论风暴、热点聚焦、媒介前沿,新鲜话术等,关注我,带你看看「肖一」眼中的江湖。


文 | 肖一
编辑 | 肖一
字数 | 7616
如果说以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的2004年作为中国选秀节目的元年,
那么爱奇艺推出的「偶像练习生」的2018年则是中国「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元年。
之后的「创造101」、「创造营2019」、「青春有你」等同类节目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尽管这些节目同质化严重,但谁都不能否认的是:
在当下审美价值的主导下,这些节目出一个就会火一个,还尚未到达瓶颈期。
3月12日,
爱奇艺再度推出系列选秀节目第二季「青春有你2」。
首期上线仅2小时创下爱奇艺「站内综艺」热度值历史新高。
节目上线当天,全网热度高涨。
#青春有你2##青春有你2开播#等「14」个话题词登陆微博热搜,
知乎、豆瓣、虎扑及各大新闻客户端「38」个话题词上榜, 
20」个节目相关话题席卷海外平台,
登陆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推特趋势」,
舞蹈导师Lisa更是登上全球趋势「top4」,足可见热度爆棚。[1]
直到今日,节目已更新9期,相关热度也是只增不减。
▲数据来源:知微数据
与此同时,
腾讯」和「优酷」也分别官宣了将推出的同类节目「创造营2020」和「少年之名」。
这些偶像养成类节目选出的多是「限定团体」,
节目结束后其「人气」和「热度」都会极速下降,而在一定时间后组合即会「解散」。

当我们提起男团和女团,不可避免地会想到「韩国」成熟的团体组合产业;

而中国本土的「S.H.E」、「Twins」等团体也会被拿出来考量。

尽管中国团体选秀节目开始「泛滥」,

却始终未形成一支「韩团理念」下的组合,

甚至连我们自己这个世纪初的现象级「组合」也很难看到。

背后原因很简单:

中国的偶像团体选秀节目打造的从来都不是男团女团,更不是什么音乐组合。
以下以「青春有你2」为例,带你们看看此类节目的「背后法则」。

▲青你2主题曲




参与式文化中的拟态陪伴

01



青春有你2从「46」家娱乐公司挑选了「109」位女生,

通过为期「4」个月的训练和舞台竞演,最终「9」人成团出道。
▲练习生所属公司
养成类」的概念对于很多热衷「游戏」的人来说是不陌生的。
此前大火的「恋与制作人」和「旅行青蛙」就让全民参与到了「养成陪伴」的狂欢之中。
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对于这类将「陪伴需求」寄托于「虚拟世界」的现象提出一个概念——
拟态陪伴」:
指用户借助被模拟成陪伴者的互联网内容产品获得与现实陪伴相似的体验[2]
当下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就完全借鉴了这种理念。
以往那些在「后台」长达一年甚至是十年的训练经历被压缩到4个月,
并将这种过程搬到「前台」供大众审视。
从「迎新会」到「初评级舞台」,从「分班考核」到「位置测评公演」,
整个选秀节目的流程几乎完全透过镜头展示。
而「网络投票」、「后援打榜」等活动更是在加深着用户的「参与感」。
这些镜头前的训练生们成为了「模拟陪伴者」,观众们则积极释放着自己的「情感」。
从而诞生了「妈妈粉」、「姐姐粉」、「妹妹粉」甚至是「女友粉」等用户角色。
屏幕前的一位位与之无任何「血缘关系」的训练生们逐渐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亲属类的称呼则是大众情绪体验的最直观的输出。
这种微妙的关系打破了以往粉丝对偶像的「仰视」,而把其放到了一个更为「平等」的起点。
尽管最终训练生成功「出圈」,获得大众「认可」,成为风靡一时的「现象级」偶像。
但这些一路参与过陪伴的「用户」则依然扮演着亲属类的角色,对偶像本人的行为也会起着诸多「限制」。
如养成类偶像「王琳凯」之前就因为女友被曝出而招致一些粉丝的「脱粉回踩」。
这种养成类的陪伴给予了粉丝更多的「话语权」,对于偶像来说则是把「双刃剑」。
颇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但不可否认的是,
拟态陪伴对于节目本身来说,能够增大用户的黏性,取得低成本的宣传公关,扩大受众数量等。
显然,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节目背后的「平台方」。



使用与满足下的广撒网

02



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曾经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它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
青春有你除了在「养成陪伴」上满足用户情感需求之外,
在「训练生的选取」上也做了具体的考量。
109位女生竞选女团必然逃脱不了「百人一面」的质疑,为了保证每位训练生的「记忆点」。
青你2的训练生挑选则在尽力做到多元化、类型化的要求。
 01  蠢萌风:虞书欣

已经开始在「演艺圈」崭露头角的虞书欣,可以说是青你2选手中最「」的一位。
她业已积攒的「人气」也是节目一直炒作的「王牌」之一。
此外,她极具「个性」和「争议」的性格特点不仅为节目,也为她个人增加了新的一波热度。
对于这种蠢萌人设的标签,不管被认为成「真实」还是「做作」,话题度可以说是一直会有保障。
 02  中性风:刘雨昕、陆柯燃、林凡

中性风」的女性偶像开始流行可以追溯到「超级女声」播出的那些年。
而中国的现象级女团「S.H.E」中ELLA最开始也是中性风的定位,
一些韩团比如「f(x)」中的Amber也是同样的定位。
再到后来的「火箭少女101」中的Sunne,可以说市场上一直都不乏中性风格的女偶像。
此次青你2「109」位女生中更是有3位此类的训练生。
其实作为打破女性角色「刻板印象」的最早一波「形象」,
中性风一直都是鼓励「多元」女性审美的显著标签。
刘雨昕以其帅气的「姿态」和过硬的「实力」拿下了主题曲舞台的C位,
似乎依然是在强化着这样一种「女子力」的反抗。
 03  成熟风:上官喜爱

上官喜爱的出现很快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大妈」、「老气」、「难看」等话题很快就为她贴上了标签。
其实她的「外貌特征」的确不符合大众对于女团形象的「既定期待」,
但长达「四年」的练习时长让她以出色的「业务水平」成功俘获了在场导师和练习生的心,
而网上的风评也在逐渐转向。
从之前的「王菊」大火到更早的「3unshine」,
其实大众对于女团的「想象」和「包容」一直在更新,
这种旧有理念的突破也是当下女性反抗「刻版化」的又一形象「投射」。
 04  御姐风:喻言

与上官喜爱的「反转」相比,
喻言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完全符合大众对女团的「想象」。
精致的脸蛋、飘逸的长发、过硬的唱跳实力,高冷的气质等,
都让她赢在了「起跑线」。
这一类的选手其实属于「保底牌」,美貌与实力并存的标签很难被集体「抵制」。
 05  另类风:张珏

她的表演承包了当时场上的绝大部分「笑点」,无疑又是一种新的类型。
爆炸头」搭配上特色「嗓音」,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人莫名产生了好感。
她更多像是生活中一些「开朗有趣」的女生,会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
 06  冷酷风:陈珏

从一走进大众视野,她就以一副冷酷的「冰山脸」示人。
这样的人,大众的固定认知一般是「面冷心热」,
而当「绿茶」标签被女性群体嗤之以鼻的时候,
这种「不苟言笑」的个性就被当成了另一种「真实」。
 07  豪爽风:赵小棠、谢可寅

这两位训练生都是属于性格上大大咧咧类型的,也就是常说的「女汉子」。
这类女性往往能和男女都打成一片,是比较「讨喜」的性格。
和中性风的框架不同,
女汉子更多的是想要展现作为「常态」女生形象上的「男子力」。
 08  可爱风:王欣宇

萝莉」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
而在日常生活中,则游离在「装嗲」和「软萌」的二级印象中。
借助短视频「音乐场」的挖掘红利火起来的王欣宇,
以一首翻唱版「心愿便利贴」,在网络上蹿红。
标志性的「娃娃音」其实并不罕见,
从早期台式的「娃娃音」引发争议,到后来出圈的「林志玲」。
大众对于「娃娃音」的注视其实是对「真实」和「造作」的评判。
目前来说,王欣宇「稚气」的外形让人们忽略掉了这个固有的评判标准,
但其「业务水平」则在受到一些争议。
 09  黑洞风:黄一鸣

18年「杨超越」的爆火至今仍是被热切讨论的话题,
而由此衍生的「锦鲤文化」更是成为了学界研究的对象。
在各式各样的形象不断「突破」着大众对女团的认知,
没实力」则成为了其中最扎眼的一种。
黄一鸣给自己的标签是「Rap担当」,
当严重「走音」和「念白式」的表演映入眼帘,
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脸上都写满了大大的「问号」。
没实力的幸运」能否再次激化大众认知失调,或许需要更多的表现来判定。
 10  平凡风:夏妍

夏妍的出场让很多人心疼,
蔡徐坤说:她就像那种班上「不出色」的女生在舞台上却能够让人「惊艳」。
不出众的外形,不会跳舞,不会打扮,拥有的只是一副干净的嗓子。
她的出现更多地让大众看到了「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那种骨子里的「不自信」在她身上找到了「共鸣」。
靠击溃大众「心理防线」的形象能否完成女团的新定义,依然需要「时间」来检验。
 11  争议风:秦牛正威、段小薇
与一些有热度的训练生不同,这一类则更多的是靠「黑料」活跃在网络上。
其实他们的「表现」已然不再重要,
在「首因效应」影响下的大众通过她们的黑料形成了「第一形象」,
而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则很难被「改变」甚至「颠覆」。

青你2节目组致力于挖掘大众的多元化「需求」,进而分人「下菜碟」。
这种「差异化」的设置强调了大众的「能动性」,突出了其「地位」。
从不断登上热搜的训练生来看,效果十分不错。



IP打造的消费指向

03



作为靠吸引受众「注意」来赚取利润的选秀节目,
消费指向」自然是最大的特色。

软硬兼施的广告植入

腾讯的「创造101」当时的火爆可以说为「品牌赞助商」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据统计,节目播出期间——中华牙膏销量增长268%;康师傅冰红茶5月单月销量超过1亿瓶,同比增长4%;英树品牌主打的「熬夜系列产品」在天猫的销售量环比增长685.34%。[4]
偶像选秀节目现下已经进入「红海」,青你2的「招商」自然也是异常激烈。
最终以「蒙牛」获得总冠名权结束,
而「黑人牙膏」、「苏菲」、「科颜氏」、「多芬」以及「都市丽人」等品牌则联合赞助播出。
大赢家「蒙牛」推出了低脂乳酸菌的「真果粒花果轻乳」独家冠名,
并从「产品设计」和「包装」上都注意和「节目定位」相匹配。
在植入方式上也是选择了「软硬兼施」的方式:
 01  全场景植入

▲串场

▲采访

▲迎新会
 02  创意中插
 03  打榜通道

此外,联合赞助的品牌商则选择在「片头」直接插入广告:

黑人牙膏


苏菲魔法


 科颜氏



养成培养的打榜投票

作为养成类的节目,用户的「付出」自然是重头戏。
青你2的「打榜规则」大致如下:
而最终的9人成团也是由「观众投票」来决定。
陪伴偶像出道的用户主要的「消费支出」也在打榜助力这一决定偶像「去留」的环节上。
例如,训练生「莫寒」的后援会就在网上公布了其有计划的投票数据:

附加的增值内容

除了品牌赞助和打榜投票,节目还附带了一些「增值内容」。
为了扩大影响力,节目采取的是「主体免费+部分收费」的形式。
即正片本身不收取会员费用,但一些附加内容则需要付费解锁。
 01  应援周边
 02  会员定制版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形式的营销手段,
比如「果粒总」的卡通形象塑造、「训练生IP」打造等等。
总体上来说,当前的团体选秀节目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营销上都已经趋于成熟。
而在「IP效应」日渐成为商业的重要逻辑之时,
如何把握「Z世代」这一消费主力军群体则成了重头戏。
Z世代」是美国及欧洲的流行用语,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
他们可以说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5]
目前,Z世代的规模庞大。
据数据统计显示,其人数已达19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5%,已经成为 全球人口最多的群体。而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Z世代,人数已达1.49亿。[6]
Z世代作为受互联网「影响」很大的一群人,
他们对于新生事物有着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他们的认知理念正在突破既往的框架,在消费观上更是秉持着一种超前的想法。
所以,
如何「开发」和「稳固」Z世代的消费倾向则成了一些综艺节目的「破局之路」。
▲图源:文章《Z世代需要的是“星辰大海”》



泛娱乐化的狂欢奇观

04



网络迷因

道金斯的「meme」之论在新媒体时代发展成了「网络迷因」,即,

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通过模仿、复制和传播的文化片段可以实现病毒式的传播。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日常口中的「」。
这次的青你2在「造梗之路」上显然走得不错。
 01  哇哦
虞书欣在某期节目中看到其它训练生的舞台表演后,激动得叫了一声「哇哦」。
就这简单的「两个字」搭配上魔性的「动图」很快就传遍全网,
而曾以网络meme「OMG」走红的李佳琦也在直播中模仿了「哇哦」的表情,

虞书欣的「哇哦」搭配上其人设,不仅为她「本人」也为「节目」瞬间收割了大批粉丝。

 02  做人不能太冰清玉洁

冰清玉洁」是青你2中的四胞胎姐妹,
分别叫「申冰」「申清」「申玉」以及「申洁」。
四人当时位于「同一个」小组,在小组内选拔「C位」时,
训练生王承渲明显比申洁跳得「」很多,
但是四胞胎利用「人数」的优势,以「3:2」的票数成功使申洁获得组内C位。
而他们本人还表示自己没有任何「私心」,
且一直强调申洁有「亮点」,能够抓住大家的「眼球」。
在之后的排练中,导师LISA蔡徐坤都认为申洁「不适合」C位,
不过四姐妹们又出来「维护」,直言:
这是大家评选出来的C位,所以不需要更换C位。
就是这一系列操作让网友们怒了,开始群嘲四人为「魑魅魍魉」。
之后申冰也因为黑历史曝出而被迫「退赛」。
对于冰清玉洁的「新定义」,
司马迁本人估计也没想到自己写的「冰清玉洁」竟会在2020年被「污名化」吧。

 03  淡黄的长裙 蓬松的头发
在某期节目中,训练生李熙凝秦牛正威演唱了一段Rap: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洗脑式的「节奏」和简单易传的「特征」让这段念白式Rap迅速走红,
于是引发了一阵网友们的模仿狂潮,一度占据了一段时间的「热搜榜」。
此外,各路明星也加入到了这场「狂欢」之中,
例如女Rapper「VAVA」也在网络上演示了如何正确说唱这段词。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青你2凭借这些「网络meme」始终保持热度不减的趋势,
但总体上也一直在被批判过度「娱乐低俗」。

娱乐狂欢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概念,
常被大众用于解释当下社交场域「泛娱乐化」和「祛严肃化」的倾向。
上个世纪,娱乐伴随着「传播学」的诞生开始了争夺「话语霸权」之路。
霍克海默阿多诺主张用「文化工业」的称呼代替「大众文化」,
对现代社会的「思想」、「社会」、「文化」状况进行了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忧思显然对当今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我们这个时代,
不可否认的是,娱乐已然成为一种「话语霸权」,在「消解」着许多严肃的意义。

娱乐泛化的背景下是平民大众的狂欢派对。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本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
在后来则被广泛用于解释当下「娱乐场域」的大众行为。
“人们在狂欢节上通过脱冕、加冕、化装、戴上面具等各种仪式暂时地、象征性地实现自己试图改变地位和命运,拥有财富、权力和自由的美梦”。[7]
选秀节目本质上与「狂欢节」无异,
无论是训练生还是大众都在「加冕」和「脱冕」之间游离。

训练生们不断更换的「排名」一直在加冕与否之间转换,
而到节目结束之时,109位中只能有「9」位能成功实现加冕

对于大众来说,
作为陪伴训练生的用户,享有决定她们「加冕脱冕」的话语权,
这本质上也相当于「节目机制」在为大众「加冕」,
随着节目结束,这种「临时性」的权力消失,则又相当于「脱冕」。
正是因为节目的「参与人」都能共享狂欢,这种仪式才有了「节日」的意味。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此类节目一经推出仍能很快蹿红的「原因」所在。
毕竟,爱过节的人占大多数。



我们要的从来就不是女团

05



依据「前文」,可以清晰地看到,
整台节目在「挑人」、「剧情设计」、「炒话题」以及「营销推广」上都可以说是下了很大功夫。
不过节目在豆瓣评分仅有「5.0」分,
在「微信公号」上也招致了一片骂声。

其实这也完全在「意料之中」,

纵观此前的几档「偶像团体选秀节目」口碑也大抵不佳。

在此类节目能收获到的「注意力」中,

排除掉部分「讨厌一切泛娱乐产品」的人,

剩下的则是对「选秀节目」抱有很大期待的一部分人。

▲文章《<青春有你2>,呕了!》

他们渴望中国也能有类似于韩国「BLACKPINK」的女团,

也期待出现类似中国本土的「S.H.E」或者「Twins」这样的组合。

但在此类节目中,往往得到的只是他们口中的「小丑」。

有人疑惑:
为什么没有一档目只挑选那些唱跳俱佳堪比韩团实力的训练生呢?
是中国没有吗?
显然不是
因为这些养成类节目的「本质」从来就不是在为「培养女团」而生的,
他们要做的第一位就是「吸引关注、扩大节目影响力」,
第二位则是「打造个体明星反哺平台」,
而最后一步「促进商业变现实现盈利」则会因为前两者的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选秀出来的团体很快都会「解散」。
在依托节目打响的「知名度」和「好感度」消失殆尽之后,
团体解散,成员单飞。

那些能保持热度下来的偶像则算是成功「突围」,晋升「明星」。
继续「长红」的偶像可以开始很好地「反哺」平台,
比如从「偶像练习生」出道的蔡徐坤现在担任青你2的「导师主咖」,
为节目引来了很大的「流量」,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外,中国的音乐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目前很难形成像韩国那样「回归」、「打榜」、「音源考核」等一个完整的生态,
而没有这样的一个「闭环」,团体的发展之路就会很「受限」,
远不如单飞后「影视歌多栖」发展来得容易。
这也是很多唱跳实力「不佳」的偶像在离开团体后,
更多地会去往「影视和综艺」上靠的原因。

所以你还在为团体选秀节目选不出真正的团体而感到「愤懑」和「哀叹」吗?

或许把此类节目当作一个「商业游戏」会更容易释然。


参考资料:
[1]《青春有你2》首播席卷全网榜单蔡徐坤自嘲打篮球是爱好.中国网.2020-03-13[引用日期2020-04-11]
[2]金旻.“拟态陪伴”的成因分析与未来趋势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4):98+104.
[3]王静波.微博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康勇涵.网络选秀综艺节目的传播模式研究——以《创造101》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23):159-160.
[5]消费是新的宗教,但是26亿Z世代青年好像有了新的教义.界面新闻2017-05-04[引用日期2020-04-11]
[6]本刊编辑部.C位出道,这是Z世代的舞台[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9(02):11+10.
[7]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21-27+154-170.
 
 
最后,
想问问你们,
你看了「青你2」吗?
你有想「Pick」的对象吗?
你对中国式女团的定义又是如何?
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

—END—



肖一凉介的「疫情系列杂谈」


<<  往左滑动查看文章  >>




肖一杂谈

罗永浩直播 | 谈中国公知的陷落和青年领袖的返场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 评新京报的“N号房”调查报道

霉霉侃爷录音曝光 | 那个女孩终能满身花雨再归来

从詹青云谈到新意见领袖的话语表达和解读重构

征集 | 肖战粉丝与LGBT,谁动了谁的奶酪?

"含青量"来了 | 论青年大院系的流量生意



凉介干货

疫情下的英雄群像 | 图解新华社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

19爆文复盘 | 鲜花与板砖齐飞的自媒体时代

新媒体大观 | 娱乐向短视频的迷因之论

中传新闻学经验贴 | 英语部分

中传新闻学经验贴 | 专业课部分(超长版)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会高兴好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