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下的英雄群像 | 图解新华社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

肖一凉介 肖一凉介 2022-03-19

大家好,欢迎来到肖一凉介不定期更新的「凉介干货」栏目。学习经、答疑贴、读书笔记、电影推介等,良心干货,精心放送。关注我,带你瞧瞧「凉介」家里的粮仓。


文 | 凉介
编辑 | 凉介
字数 | 4349
3月26日,
新华社首发武汉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
这是一部来自两个多月、60多位记者拍摄的「全景纪录片」。
格拉德威尔有言,
个别人物是聚焦于传播过程的焦点人物
而在这场疫情中,每一个为疫情奉献的人都是「个别人物」。
该纪录片正如其题所言,是纪录疫情中的英雄的。
但这个「英雄」的涵义是广泛的,
它既指个别人物,又指疫情中的每一个人。
纪录片选取了疫情中各个行业里「坚守奉献」的人进行叙事,
有医生、有军人、有记者、有工人、有警察、以及普通患者等......
全片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为时间轴,叙述了整场疫情中「人和城」的联结。
以下凉介就带你走进「新华社」纪录片的视角。

 01  许杨
第一位出镜的是来自新华社的记者「许杨」。
2020年1月23日,新华社从北京调往多名记者赴汉进行「增援」报道,许杨就是其中一位。
他从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当日来到武汉进行采访报道,至今已连续坚持在一线工作「27」天。
他因进入过「红区」,在自我隔离期间他做了一篇报道:
遍地英雄——一个记者的武汉见闻
作为亲身经历疫情的一线记者,许杨的视角就成了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也正是「英雄之城」这部纪录片的剪辑逻辑。

2020年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
 02  林晨
林晨是位在武汉工作的「视频博主」。
他在武汉空城的时候,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他眼中的这座城市。
他说「这个城市承受了很多,人们有很大的压力,但我们都在努力做对的事」。
短视频」处在当下持续火爆的风口,而异军突起的「Vlog」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两会期间,「康辉」的Vlog就曾引发热议。
无疑,2020年将会继续是短视频火热的一年。
但经历过了快速生长期,短视频现下已从「蓝海」进入「红海」,那么短视频领域现在更多的是要去考虑「内容竞争」。
如何在视频上输出更多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去深刻地推进社会现实,林晨的行动或许能我们以启示。
 03  张继先
医生张继先在2019年12月26日「初次」发现并上报了不明原因的病情。
她在首次向上级报告后,后面的4天里,医院又陆续了收治了4名患者。
于是医院的十多名专家进行讨论,并把结果向「区、市、省疾控」都做了汇报。
作为第一名为疫情拉响警报的医生,张继先的反应和行动应该值得肯定。
但我们没有在接下来的视频里看到「李文亮」的叙述,这位被群众冠以「吹哨人」的眼科医生。
民众们对李医生的情绪是很浓烈的。
纵观李医生进入「公众视野」的这几个月来,关于他的报道,大家的「神经」都绷得很紧。
正如一网友说到:
我们敬爱李医生的理由并不关于他到底是不是吹哨人,而是对于政府反应迟钝的谴责,和对他本不应该受到的待遇的抗争。
 04  钟南山
作为2003年抗击「非典」的关键人物,时隔17年,钟南山再度出面指导迎击「新冠肺炎」。
他在1月21日首次披露新冠存在「人传人」的重要判断,在此后长达两个多月的「战斗」中,钟院士所作出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但正如医生「张文宏」所说,「不要把太多关注放到医生个人身上,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到他们所做的工作上」。
我们在报道和赞扬钟院士时,应该把握好尺度,而不是一味「造神」,干扰到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05  张定宇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这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平时也不被很多武汉人所注意,而在这场疫情中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张定宇是该院院长,他在另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也感染了病毒,而他自己也是一名「渐冻症」的患者。
他直言「这是对我最大的一个挑战」。
他知道自己可能只有5—10年的时间,但依然深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到大家」。

 06  军队医疗队
军队医疗队是最早入驻武汉的医疗队之一。
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派出3支医疗队共450人,分别从「上海、重庆、西安」三地乘坐军机出发。
截至24日23时44分,医疗队全部抵达武汉机场,
医疗队分别由「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每支医疗队150人,分配到各个医疗科室增援,其中不少人有「抗击非典」、「援非抗埃」的经历。
他们在进入武汉医院后,迅速熟悉了当地的医疗环境,并着手制定工作规范流程,将军队严明的纪律带到了防疫行动中。
整场疫情中,军队医疗队「有条不紊」的救助行动广受好评。
 07  王伟
疫情最初爆发时,每天收治的病人成指数上涨。
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当即决定腾空医院1000张床,「改造病房」,创造收治条件。
从1月25日开始,同济医院将两个院区全部改造成隔离病房,开辟了2000多张床位。
而王伟当时其实并「没有」接收到政府的通知,做出这样的决定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不过事实很快证明王伟的行动就是「最正确的决策」。
 08  钟鸣
1月23日开始,从全国各地陆续派出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专家组成员「钟鸣」不禁感叹「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动员几万人到一个城市去工作,恐怕只有我们才能做到」。
而他也是从1月23日来到武汉的,他直言遇到了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甚至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怀疑」,不断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在金银潭的ICU工作对他以及成百上千的医生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严峻的考验。

 09  杨萍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18位麻醉医生组成了一支混编「插管队」,24小时实施救治。
他们的最高纪录是「24小时内插管九例危重病人」。
队员杨萍是位年轻宝妈,在谈到儿子时没有绷住情绪。
儿子叫她「小医生」,她说「虽然是小医生,但是这么多的小医生在一起,力量就是巨大的」。

10天和13天的时间,7500多名工人的夜以继日,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医院拔地而起,交付使用。
 10  陈华元
中建三局的董事长说集团第一时间就拨了5个亿,有11家兄弟单位,7个工程局都参与进来了医院的建设中。
他说这样的一个工程一般是要「两年」左右来建成,平时需要两个月的安装调试工作在「48小时」内就完成了。
 11  陈世雄
电网员工陈世雄指出在2月8日就完成了火神山「低压电源保障和应急照明」工作,而第二天就要匆匆奔赴雷神山医院进行同样的工作。
昼夜轮班连续工作19天后,陈世雄的工作才得以完成。
陈世雄说她的爱人是「腊月29日」前往医院一线支援,而他也在「腊月三十」前往火神山进行应急照明保障工作。
直到2月11日才能回到家,说到家里亲人时,忍不住落下了「男儿泪」。
他感慨,等到疫情结束一定要亲戚朋友一起吃顿完整的年夜饭。
 12  毛青
2月3日起,军队再次抽调「1400」名医护人员承担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医疗队老党员毛青认为防控战的关键是「让所有医护人员做到零感染」,他直言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大的追求目标。
疫情中,全军10000余名医护人员投入一线,无一感染。
 13  张笑春
中南医院影像科的张笑春发现核酸检测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风险,即使是自己的父亲感染也只能无可奈何。
一次偶然的发现,张笑春开始呼吁核酸阴性的感染病人「不能」作为主要依据,这样会「耽误」大量的患者救治机会。
两天后新的诊疗方案出台了,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分类,从而让1万多的疑似患者住进了医院。
 14  王辰
疫情期间,数万轻症患者的收治难题成了疫情防控的关键。
工程院院士王辰建议迅速将室内大型会展场馆改造为「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患者,从而以「低成本」和「快速行动」解决了这一问题。
2月3日起,在众多努力下,16所方舱医院陆续改建完成。
 15  张敬畏
方舱医院的警察说在这里不是医院,更像是「社区」,大家的关系都很融洽。
 16  梁艺华
为了照顾患者,广西的一名护士特意学了「武汉方言」,在病人紧张和害怕之时,表现出亲近和耐心。
 17  林帝浣
广东的一位漫画家把画送到了前线,他在画上写的话慰藉了很多方舱医院的心灵,让他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医院之外,也是一个无声的战场。
 18  李文丽
2月17日起,武汉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集中拉网大排查」,坚决遏制疫情蔓延。
清和居社区」,一个老龄化严重的社区,8000多名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25%。
负责366户的社区网格员李文丽的日常工作,就是「不遗余力地排查,帮住户主们外出采购」。
 19  翟晨飞
28岁的民航飞行员翟晨飞在停航的日子里,做起了一名「志愿者」。
他们为社区送过菜、为病人买过药、为医护人员送过物资。
他说志愿者的工作就像是执行「航班任务」一样,「一段接一段」的。

 20  阿念
阿念是一位住在方舱医院的轻症患者,她的外婆则因为重症被火神山医院收治。
工作人员告诉她,外婆「不愿意」接受治疗,在和家人商讨后,她毅然决然地前往了火神山照顾外婆。
阿念的到来终于让外婆安心接受了救治,但最终外婆还是走了
阿念遵从了外婆的「遗愿」,捐赠了她的遗体用于「病理研究」。
这座城市里,在本该团圆的时刻,许多人的挚爱却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冬天。

2月25日,关闭离汉通道一个月后,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
 21  郝丹
电台主持人郝丹出院后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这次疫情开始让他好好思考了人生。
他说他有八个字想说「心怀感恩,传递希望」。
 01  许杨
始终坚守在一线的新华社记者们贯穿始终地参与了疫情的报道,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有了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2  崔雅清
援鄂的医生崔雅清在返陕的途中啜泣,
武汉真的挺难的,武汉人民真的很英雄
而一位老人更是给医护人员们跪下了。
截至2020年3月24日,中国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为「0」。
武汉也宣布自4月8日起,解除「通道管控」。
至此,
全片结束。
点击视频查看完整纪录片▲

其实这部纪录片是克制的,没有赞歌,更多的是在平缓地叙事。
但正因为克制,所以是「详略不一」的。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有些人物是被省略掉了」,但片子里出现的人物也确实都「不能忽视」。
纪录片以「武汉城」为背景,以「英雄」为切入点,梳理了疫情下的「众生相」。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活着。
而那些在自保之余还竭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英雄」。
现在国内疫情趋缓,大家都在呼吁相关的「电影、音乐、纪录片」等作品问世。
不过作为一场华夏乃至全世界的沉痛灾难,如何去把握叙事是值得思量的。
如何做到有赞扬但不是一味地歌颂;
如何做到有问责但不是一杆子打死;
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由浅入深;
如何做到给人以感动和力量;
如何做到给人以警示和提醒等......
这些都是想要制作影像作品的媒体或组织需要去权衡的事。
图文资料 | 新华社
整理 | 凉介

最后,

想问问你们,
你认为新华社的这部纪录片「合格」吗?
你认为它还缺了什么?
你认为疫情后的影像产品应该怎么做?
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


—END—



肖一凉介的「疫情系列文章」


<<  往左滑动即可查看  >>



往期精选

霉霉侃爷录音曝光 | 那个女孩终能满身花雨再归来

在第二次被骂之后,我居然开心了起来

从詹青云谈到新意见领袖的话语表达和解读重构

19爆文复盘 | 鲜花与板砖齐飞的自媒体时代

新媒体大观 | 娱乐向短视频的迷因之论

征集|肖战粉丝与LGBT,谁动了谁的奶酪?

"含青量"来了 | 论青年大院系的流量生意

科比逝世背后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会高兴好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