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鲍威尔的生与死:一则美媒永远只讲一半的政治伦理故事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3-04-18





昨天,2021年10月18日,科林·鲍威尔死了,死于新冠并发症,享年84岁。他是美国死于新冠的最有影响力、最知名的政治人物。他死后,前总统小布什、现任国务卿布林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先后发表声明,盛赞他是“美国领袖”、“美国英雄”。

很多人是从那张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抖动小瓶“洗衣粉”的照片知道他的。2003年,基于美国与伊拉克的宿怨,以及萨达姆想搞石油欧元,动了美元霸权的奶酪,美国以怀疑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名义入侵伊拉克。

美国的军事行动绕开了联合国,违反国际法,破坏了国际秩序,但不代表美国没有尝试把自己的非法行为合法化。鲍威尔就是那个出面的人,2003年2月,美军入侵伊拉克一个月前,他在安理会掏出一个装着白色粉末的小瓶子,说是证据。

虽然联合国没有买美国的账,但英美主导的那部分国际舆论还是如获至宝,把鲍威尔的小瓶子炒作成了美国抛向中东的炸弹的“正当性”。若干年后,钢铁直男普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也不知道鲍威尔手里拿的是什么,搞不好是洗衣粉。“洗衣粉事件”的说法不胫而走。


鲍威尔死后,今天我在读各个英文报纸的讣告,不管哪家报纸,都不会不提鲍威尔的“洗衣粉事件”,少数“愿意”多说一点的,会提到2005年鲍威尔接受ABC采访时的自爆:2003年联合国上的一幕,日后让他“很痛苦(painful)”,那是他人生的污点(blot)。

鲍威尔为什么这么说?他这么评价自己是出于道德良知还是别的原因?这里面似乎藏着隐情。

要挖掘出这个隐情,首先要梳理一下鲍威尔的一生。作为牙买加移民的后裔,鲍威尔大半生演绎的是标准的“美国梦”故事。那也是美国尚未成为霸权、国力正在蓬勃上升的时代。

1937年鲍威尔出生于纽约哈姆莱黑人区。鲍威尔的学习成绩平平,后来在纽约市立大学学地质学。他后来加入“预备役军官训练兵团(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一个美军用来“培养未来军事领袖”的项目。

鲍威尔1958年毕业,被分配到乔治亚州做少尉。1962年他作为军事顾问被派到南越,在那里他因为踩进了尖刺木陷阱负伤。


1965年美军直接参战。1968年鲍威尔重返越南。因为在一起坠机事故中救出了三名士兵,鲍威尔受到了嘉奖。

1968年发生了“美莱村惨案”,因为怀疑村民掩护越共,美军在越南广义省美莱村屠杀了整个村子,五百多名村民,包括妇女、老人和儿童,屠杀期间一些女人被轮奸然后肢解。

关于美莱村屠杀的照片都极惨,我设置成小图,没有心理准备的朋友可以选择不点开。我这里没有贴最惨的照片。

“美莱村屠杀”的消息被美国封锁了一年多,后来在1969年,因为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被反战力量挖掘出来,由《纽约客》报道出来,引发全世界哗然。

鲍威尔奉命调查,他“尽心尽力”了许久后得出结论:“[我们]直接驳斥这种[屠杀]描述,美军士兵和越南人民之间的关系是极好的(excellent)。”

时间到了1970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浮出水面,鲍威尔开始因为其“洗白屠杀”的行为受到公众批评。虽然道德形象受损,但鲍威尔收获了官方的信任。从越南返回美国后,他先是暂避风头式的在乔治城大学读了一个MBA,然后在白宫找到了工作,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鲍威尔的平步青云起始于一段十分不光彩的屠杀以及同样不光彩的掩饰性质的调查,这段历史现在没有一家美媒写,我是从BBC昨天发的《科林·鲍威尔:从越南审查员到国务卿(Colin Powell: From Vietnam vet to secretary of state)》一文中看来的。不过也不要以为BBC这么扒鲍威尔完全是出于正义感,因为要把英军在阿富汗、叙利亚屠杀平民的罪名都甩到美军和澳大利亚军队头上,这几年揭露美澳军队暴行是BBC的政治正确。

关于“美莱村屠杀”还有两点值得注意的信息:第一是屠杀发生后,美军军报《星条旗报(Stars and Stripes)》将之当作军功加以报道;第二是犯下屠杀罪行的26名美军士兵,25名当庭无罪释放,剩下一名指挥官,开始判终身监禁,上诉后改为在家软禁三年半。而在屠杀中表现犹豫的另外三名士兵,在当时被包括国会议员、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Mendel Rivers在内的上下人等骂成“懦夫”和“叛徒”。

回到鲍威尔,他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于1987年在里根手下成为国家安全顾问。这是美国卷进中南美“肮脏战争”的年代,美国在各个邻国支持内战,推翻那些反美的政府。

1989年,老布什入主白宫,鲍威尔被任命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成为第一位担任这一美国最高军职的黑人,他当年52岁,也是美国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海湾战争中的表现使鲍威尔为世界所认识,他后来在《 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发表了题为“美军:未来挑战(US Forces: Challenges Ahead)”的文章,提出了美国领导人发动战争时应考虑的六个问题,这六点后来被归纳为“鲍威尔六原则”


鲍威尔提出战争应是穷尽政治方法后的最后手段,而一旦开战,美国应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不能像越战那样,卷入旷日持久的僵持。

鲍威尔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离任,据说是“和太过自由的政府合不来”。他于1993年离开军队,退伍前官至四星上将。

鲍威尔开始转向政坛发展。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曾想拉他做副总统候选人,1995年鲍威尔公开宣称自己是共和党人。

2000年小布什上台,任命鲍威尔为国务卿,他成了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国务卿。


911发生,世贸大厦双子星被毁,鲍威尔开始是反对像拉姆斯菲尔德这样的鹰派在没有国际广泛支持下贸然对阿富汗动武的,他的反对很明显是基于“鲍威尔原则”。基于同样的道理,鲍威尔也反对美国武装干涉伊拉克。

可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不久之后鲍威尔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同意支持小布什武装介入,这才有了安理会上他晃动装白色粉末小瓶子的一幕。鲍威尔以其在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威望帮助小布什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这里我要提另一点有趣的地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绕开联合国的,缺乏广泛的国际支持,这一点鲍威尔自己也承认。但之前似乎坚持真相的BBC这时候开始玩花招了,它写道:“鲍威尔正直的名声帮助劝服了(persuade)联合国。”说得好像联合国支持美国出兵一样。BBC为什么突然又不秉笔直书了呢?因为当时英国是和美国一起绕开联合国出兵的伊拉克,英国自己屁股也不干净,所以这里BBC必须得发挥“语言化妆艺术”。

鲍威尔在美国出兵伊拉克18个月后承认美国情报部门炒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子虚乌有。稍早一点他辞去了国务卿的职务。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深陷中东泥潭的重要一步,也是美国走向衰落的一道转折。奇怪的是,它的发生发展可以说都违背了“鲍威尔原则”,鲍威尔一开始也是反对的,可是在重要的历史关头,他却改弦易张,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如果说“鲍威尔原则”是维护美国利益和美国地位的武器,鲍威尔本人却成了把美国推向深渊的发动机,这是为什么呢?

最普遍的猜测是鲍威尔这么做,出于对布什家族的忠诚。在美国,坊间有四大家族的说法,讲的是美国的四大政治世家,分别是亚当斯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还有布什家族,各家都掌权不止一代人,出过不止一位总统、国会议员或政府高官,门生子弟更是遍布美国各个系统。

事实上美国的政治世家不止这四个,《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网站2018年写过一篇报道,总结了美国最有势力的几大政治世家,除了上面四个,还提到了克林顿家族,出过开国元勋、两任总统、议员、海军上将的哈里森家族,纽约州的地头蛇库莫家族,共和党大佬罗姆尼家族,美国西部的乌道尔家族,同样出过总统的塔夫茨家族。

鲍威尔发迹于和老布什交好的尼克松时期,崛起于老布什担任副总统的里根时期,与老布什时期做到最高军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又于小布什时期成为国务卿,他即使不算布什家族的门生,也与布什家族关系匪浅,外界对其出于对布什家族的忠诚而放弃立场的猜测,不能说很合理,只能说非常合理。

事实上,鲍威尔死后,小布什是这么说的:“鲍威尔不只是[我们家的]朋友,也是家人。”


只是,鲍威尔放弃立场,牺牲掉的代价是什么呢?

鲍威尔晚年说03年安理会上的一幕是自己人生的污点,这一通感慨,估计没有多少是想到中东那些死于非命的平民、流离失所的难民而发的(想想他针对美莱村屠杀中的死者说过些什么),更大程度上可能是想到自己在门阀面前丧失了勇气,从而导致美国犯下了致命错误,走向了今日的窘境,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恶名。这个恶名,是哪怕鲍威尔辞职、公开批评关塔那摩虐囚、支持奥巴马以及拜登竞选总统、反对川普等等,都不能洗刷的。

鲍威尔在美国国内生前备受敬重,死后享尽哀荣,可是作为政治人物,他个体的光环却并没有支撑起国家的命运,相反,还把自己的国家带入了歧路,这样的功勋,又有多少值得称道之处呢?


- 其他美国政治故事 -

拜登:《拜登家有多少产业

布林肯:《最近风靡美国的一段演讲

蓬佩奥:《蓬佩奥有可能变得亲华吗?

川普和他的幕僚们:《白宫没有风云(一到四章知识点)》、《白宫没有风云(五到九章知识点)》、《白宫没有风云(第十章“中国惊雷”)


— END —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