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评《八佰》:像好莱坞一样做政治宣传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05-21

关注林一五


把精神说清楚

2020

08.29

星期六





01




《八佰》上映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八佰》好不好?从陈凯歌的《赵氏孤儿》说起》,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没看过电影,是从故事立意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猜想,当时我的结论是:


如果《八佰》拍成一部纯战争片,以管虎导演的功力,会是一部四星的佳作;如果《八佰》拍成一部披着战争片外衣、但其实是讲战略的政治片,那么它会是一部六星的神作。



昨天我终于有时间看了《八佰》,结果出乎我自己的预料,看完之后我的打分既不是四星,也不是六星,而是一个妥妥的五星。


《八佰》不是神作,它有演义成分太浓、过分煽情忽视逻辑的地方,但它也不是一部普通的佳作,它在新中国的影史上,绝对是会占据独特地位的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02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现在对《八佰》最激烈的批判是什么。就我看到的资料,对《八佰》最激烈、最切中要害的批评来自我非常非常喜欢的马前卒施工队的《睡前消息》。



曾经因为报道独山县400亿债务而“出圈”的马前卒施工队,最近为《八佰》加更了两期。马督公批判的立足点在于《八佰》宣称自己是“历史片”,但却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地方对历史进行“魔改”,完全不尊重历史,史观也有问题,因此是一部历史虚无主义的电影。


督公用详尽的史料论证《八佰》的“魔幻”,批评《八佰》没有尊重历史上真实的湖北保安团,没有尊重电影里各个角色的原型,没有据实刻画当时租界的人民,没有采用“人民史观”而采用了“英雄史观”,以及最重要的——没有完整表现谢晋元与孤军的悲剧,尤其是他们退入租界被英国人缴械、被白俄雇佣兵欺凌、谢晋元被叛徒暗杀、孤军幸存者都被日军俘虏然后送到世界各地当奴工的悲惨历史。



督公说,真实的历史已经足够震撼,《八佰》绕过了真实的历史,选择用“魔改”、“戏说”的方式煽情,甚至有利用民族主义之嫌,这是资本家的浅薄与狡猾。


对督公批评的各个理由,我都表示全部或部分地赞同。可是,我仍然要大声地给《八佰》叫好,这是为什么呢?





03




我赞美《八佰》,因为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中国人争夺话语权的希望。


《八佰》给我一种感觉,中国终于有电影能像好莱坞一样,用外国人熟悉的方式,将政治宣传巧妙地融入动人的故事里了。


是的,我给《八佰》打五星,不为它是“战争片”还是“披着战争片外衣的政治片”,这个五星,是冲着“政治宣传片”去的。


不要一看“政治宣传”就挠头,就觉得不高级,实际上,高明的“政治宣传”是很赏心悦目的,这些年,我们也没少看“政治宣传片”


许多人看过裘·德洛主演的展现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扎里采夫经历的电影《兵临城下》,那部片子开头有一个很有名的桥段,苏联新兵连枪都没有,就被军官逼上战场,前方是德军的机枪扫射,后面是苏军的机枪扫射,一堆年轻人,死于自己人的扫射。



《兵临城下》改编自冷战时期美国人威廉·克雷格的文学作品,2001年由美国、英国、德国、爱尔兰合拍。


一群苏联曾经的对手合起伙来把冷战时黑苏联的文字搬上大银幕,能恶心苏联的地方尽量都恶心苏联了,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极端夸张的情节,弄得全世界不知道多少人将信将疑,以为真的历史就是这样。


我曾经跟一个俄罗斯朋友聊天,说起《兵临城下》,他嗤之以鼻,觉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怎么能拍成这样,看了觉得被恶心得不轻。


我说要不是你说,我完全没有感觉出来。


这,就是好莱坞“软性政治宣传”的力量。





04




我能在十秒钟以内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



迈克尔·贝拍完《变形金刚》,去拍《危机13小时》,这是一部改编2012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班加西被当地武装杀死真事的电影。现实中,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应对是灾难级别的,比起救援美国外交和情报人员,他们更重视自己的政治利益,于是一再拖延,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伤亡。这件事在2016年总统大选被翻出来,蓬佩奥就是靠炒作这件事、猛打希拉里而走红的。


到了电影里,我们很少看到对政客无耻的表现,镜头着重描绘的是CIA雇员的英勇顽强、兄弟情义,以及利比亚人的残忍、落后与野蛮。



再举一个例子,诺兰的《敦刻尔克》。延续从丘吉尔开始的“英国叙事”,把一场战略和战术全面惨败的历史,描绘成一场鼓舞人心、甚至带着些温情的“胜利大逃亡”。


要知道,敦刻尔克的另一面,是盟军在欧洲战场的大失利,它与无数欧洲平民的悲惨遭遇,与无数犹太人将遭到的种族屠杀,是有直接联系的,它是没能保护好民众的典型案例。


可英国人就是有本事从这段耻辱中抽离最后一部分出来,让世界级的大导演把它描绘成感人故事,放映给全世界的观众看。


还有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里面也是藏着宣传的。还记得《复仇者联盟4》结尾,年老的美国队长将盾牌传给猎鹰的桥段吗?



白人队长,将标志性的盾牌传给黑人猎鹰,猎鹰第一句就是“感觉是别人的”,但仍然表示要努力,接受队长的嘱托——结合美国激烈的种族冲突,如果这个桥段不是政治宣传,那什么是政治宣传?



我甚至能举出动画片做例子。2012年上映的《马达加斯加3》,故事讲的是美国狮子搭伴欧洲马戏团回纽约,顺便用美国杂技复兴马戏团的故事。作为合家欢的动画片,本来没什么,但妙就妙在马戏团各个成员的口音设计。


欧洲马戏团原来的台柱子是操着一口俄国口音的老虎,老虎玩火自焚,烧得一无所有,最后不得不把老大的位置让给狮子,而狮子在力挽狂澜的同时,也俘获了东欧豹子的芳心。



《兵临城下》、《危机13小时》、《敦刻尔克》、《复仇者联盟》、《马达加斯加3》,每一部电影,都不是专门来搞政治宣传的,可是电影里夹带的那些“私货”,对于特定人群,就是会产生化学反应。


我们平时说好莱坞是美国价值观的输出窗口,这些都是鲜活的例子。


懂的懂,默默点头或者摇头;不懂的潜移默化中就“被塑造”了。





05




以前我们光看美国人玩,现在《八佰》问世,代表着中国电影也学会相同的招数了。


我们暂且把“历史的真实”放到一边去,专注于电影故事本身,对照刚才提到的好莱坞电影,《八佰》里是不是什么都有?



故事主体一正一副,正线是一场精彩激烈、催人泪下的战斗,副线是租界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这两条线中间,又穿插着如下信息:日军很凶残、租界里一些老外看热闹打赌、布鲁塞尔会议上英美列强自私且罔顾道义、用将士生命做表演的国民党政府太无能。


其他的,比如任侠慷慨的黑社会、喊着“太欺负人了”的教授、捐赠财物的妓女、灵魂蜕变的方记者、选择走向死亡的少年士兵、被日军飞机打死的租界少女,这些元素可能不符合史实,但都是好莱坞套路,冲着普通人心坎里去的设计。



这些穿插的信息没有用响鼓重槌,而是蜻蜓点水,懂的懂,不懂的潜移默化就被塑造了——实在太好莱坞了!


《八佰》的潜台词是很明白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表现手法是好莱坞式的,这对全世界被好莱坞“培养起来”的观众,会是一道不难接受的好菜。





06




前两天,管虎导演上了一档谈话类节目。这个节目不简单,是张召忠少将的《军武大本营》。知道局座的,肯定会小小诧异一下,这个时候,以他的身份,怎么会出来为管虎导演站台呢?



这已经是一个信息了。


我听了节目后发现,管虎其实对当时历史的认识比许多评论文章想象的要深得多。换句话说,电影里的“魔改”,不是因为无知,是刻意为之。


商业上的考量肯定是有的,战争片不能拍得沉闷,要有戏剧夸张,要拍得精彩,英雄的表现要催人泪下,这样才能赚到观众的眼泪,赚到观众的钞票。


然而另一方面,政治上的考量也不应该被忽视。


我们要注意片子上映的时间,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八佰》因为技术原因被推迟了一年,而在这个时间点被放出来?


最近几个月的中美台局势很微妙,美国似乎一直在威逼利诱台湾动手,所以我们看到很矛盾的台湾。一方面,台湾蔡政府装作很无畏的样子,对淘宝、爱奇艺上下其手,另一方面,又爆出台湾空军严令,谁敢擦枪走火,谁就要被军事法庭严办。


向来无视金门炮战的蔡英文,今年拉上美国驻台湾代表郦英杰做肉票,乘坐飞机,在大陆军机的亲切伴飞下,到金门纪念“8·23”。



这个时间点,大陆上映《八佰》,含义值得玩味。


你在禁爱奇艺,我在拍国军,是不是构成了对比?


当年国军为什么会败?


指望英美有前途吗?看不到前车之鉴?


亲日——忘记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了吗?


除此以外,在我看来,《八佰》对内也是有宣传作用的。


首先毫无疑问,它能凝聚国人的民族意识。


其次,多多少少,它也有告诫民间一些“战狼”的意味,看看,战争是很可怕的,不要轻言战争,我们应该珍惜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毕竟时间在我们这边。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八佰》在这个时间点上映,为什么张召忠先生肯为管虎导演站台的原因,它太契合当下的时局了。





07




即使不考虑现在的国家战略,单纯把《八佰》当做一个好莱坞式的故事,它仍然值得我们赞赏。


因为它为我们打开了一种可能性,向世界传递真正的中国声音的可能性,争夺话语权的可能性。


《八佰》没有一棒子把外国人都打成反动派,它也刻画了到仓库帮助中国士兵的善良外国友人,符合西方叙事里同一类人“有好有坏”的常规套路。


我猜《八佰》是要送到国外评奖、上映的,试想外国人看了《八佰》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不了解四行仓库真正的历史,他们眼中看到的是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穿插其间的信息有:一群视死如归的中国军人,一段中国屈辱的历史,一个凝聚起来的民族。


我们希望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那些我们对历史的屈辱感和作为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八佰》用好莱坞式的叙事,可以很好地传达给外国观众。



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突破,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相类似的中国故事,用着好莱坞的套路,到国际上传扬中国声音。


《八佰》是我们的声音驶向国际的一个站点,它做的不错,哪怕只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应该给它应有的尊重。



—END—


往期

  1. 《黑神话:悟空》:文化变革总是静悄悄地到来

  2. 大使踩人?一条国际热点新闻的三种打开方式

  3. 《八佰》好不好?从陈凯歌的《赵氏孤儿》说起

  4. 我曾到过台湾:日月潭、陈为廷、王晓波

  5. 对反驳的反驳:为什么何伟先生的文章读着让人难受

  6. 为什么美国人不觉得自己“双标”:哈佛教授总结的五个美国神话

  7. 美国为什么害怕抖音?

  8. 华为问题上,英国态度又双叒叕变了,这一次它打的是什么算盘

  9. BBC:西方凭什么统治世界?中国怎样错过了统治世界的机会?

  10. “嫖娼移民”,一种移民英国的新方式


·我思故我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