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拉扯出的奇异之点——拉氏点(1)

英雄超子 理性边界 2023-10-03
编者按ID:science-humanity

想知道《流浪地球》里的震撼效果是因为什么吗?来看看超哥的引力系列吧!



看完上一篇《拉拉扯扯搞出的大事》的朋友又有话要说了,宇宙中到处都是拉拉扯扯,为何夜空如此寂静,我们好想天天晚上看“彗星撞木星”这种大事呢。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拉扯完了,大体上平衡了



先看我们身边最简单的体系,地球和月球,如同宇宙角落里的一对舞伴,跳起了华丽的圆舞曲,地球力气大,月球个头小,所以看起来几乎是月球绕地球旋转。前面提过,在地球上的我们也会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因此有潮汐,同样,在月球上的嫦娥也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在我们身边,看似风平浪静,实际却纠缠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漩涡之中。原来,我们之所以蜗居地面,无法自由飞翔,乃是因为地球表面的强大风暴战胜了月球;同理,广寒宫里月球的引力占据优势,将嫦娥仙子的衣裳牢牢拽住,让她深居于广寒宫而难以回到地球。


那么,在地球和月球中间,有没有一个地月引力的“暴风眼”?在那里地月引力相互抵消,风平浪静。


地月系,看似风平浪静,却处处存在引力漩涡。


18世纪的大数学家欧拉就思考过这个问题。


你可能以为,有了万有引力公式,这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吧?你可以试试,难度相当大。而且,你第一次做这种题可能只会找到一个解,人家欧拉却找到了三个“暴风眼”,这就是凡人和数学大神的差距了,我们后面再详述。


话说欧拉早年去俄国皇家科学院任职,然而俄国持续不断的内乱让他难以安心工作,1741年他来到了普鲁士的柏林科学院,在这里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意大利都灵的信,原来这是一个19岁小伙子尝试用变分法求解等时问题,欧拉思考了将近一个月,在回信中表示这个工作非常有价值,这个叫拉格朗日的小伙子一下子在欧洲名声大噪。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读读欧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师。


欧拉果然慧眼识珠,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拉格朗日不断拿奖,他成功解释了为什么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法国大数学家达朗贝尔甚至写信给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柏林科学院就需要拉格朗日这样的人!” 拉格朗日竟然拒绝了,表示不愿与欧拉争职位。他哪里知道,这时候欧拉早已在腓特烈大帝那里失宠,欧拉笃信上帝,在普鲁士享有盛望的伏尔泰却鼓吹天赋人权,更重要的是欧拉的研究几乎完全是纯理论的,腓特烈大帝曾讥讽他的几何“连一个水桶都打不起来”!


好在这时俄国叶卡捷琳娜大帝登基,政治局势好转,女皇也向欧拉发出了邀请,于是1766年,欧拉回到俄国。拉格朗日也再无理由拒绝普鲁士的邀请,继承了欧拉的职位。在这里他完成了自己的《分析力学》,这是牛顿之后最重要的经典力学著作之一。


拉格朗日堪称分析力学之祖。


拉格朗日还重新查看了欧拉求解的“暴风眼”问题,他分析力学的水平果然更加了得,很快就发现恩师欧拉还遗漏了两个点,3+2=5,于是这5个点一起被称为“拉格朗日点”,简称拉氏点(L点)。下面我们一一详述之。


五个拉格朗日点全貌。


大多数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地月中间的那个点叫做L1点,在这里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拉扯相互平衡,然而千万不要以为物体在这里绝对静止,因为地月都在运动啊,其实物体在L1点是绕地球运动的。


你可以这么理解,对于围绕地球旋转的卫星,距离地球越近,它的轨道周期就越短。然而,有了月球之后,月球引力会减弱地球对卫星的拉扯力,因此增加了卫星的轨道周期,卫星距月球越近,这种影响就越大。当卫星到达L1点时,卫星周期恰好和月球轨道周期一样。这里是风平浪静的暴风眼,卫星无需任何动力就可以跟随着地月系在宇宙中继续遨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它会被拉扯到地球或月球上,或者被抛射到漫无边际的深空中。


因此,地月之间和地球、月球相对静止的L1点非常重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地月航线的开辟,这里是理想的地月星际间旅行的中间站。


来往地球和月球,必经站点:地月L1点。未来的差旅是这样的:“从月球回地球的旅客朋友们请注意,地月L1站就要到了,请拿好您的行李物品,提前准备好下机,下一站:海南文昌发射中心。”


在任意两大天体构成的系统里,都会有拉格朗日点,地月之间有,日地之间当然也有。如果说地月L1点是地月系的制高点,那么地日L1点就可以控盘“内太阳系”。


地日L1点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已经越过了月球轨道(38.4万公里),因此不会受到月球阻挡,任何时候都可以观测太阳和地球的向阳面,是最理想的日地系统观测点。已经有数个人造探测器到达L1点工作过,下面介绍几个比较有名的。


第一个到达这个战略制高点的是美国NASA和欧洲航天研究组织联合发射的国际日地探测器3号卫星(ISSE-C),它于1978年发射升空,主要研究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之间的关系。1985年以后,它被“借调”去研究太阳系内的彗星,成为第一个拜访彗星的人工探测器。直到2014年,这颗史诗般的卫星才失去联系,消失在深空中。


ISSE有三颗卫星,第三颗卫星ISSE-C是第一颗去往日地L1点的人造卫星。


第二个则是欧洲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主要用于研究太阳,附带发现了3000枚彗星。它于1995年发射升空,设计寿命为2年,却一直工作至今,预计它还将继续工作到2020年-2022年。


SOHO观察到的16枚太阳系内圈彗星轨道。


美国的深空气候天文台(DSCOVR)也位于地日L1点,它于2015年发射升空,100多天后到达L1点。它的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一是观测地球,研究全球的日常变化,由于它正对着整个地球的向阳面,可以每时每刻拍摄地球的全景图,从2015年9月开始,这些全景照片24小时之后就可以在NASA网站上查阅;另一方面则是监测太阳,太阳风总是先刮到L1点,60分钟后才来到地球,因此在太阳风暴到来之前,DSCOVR可以为地球提供15-60分钟的预警时间。


DSCOVR拍摄的第一张地球向阳面的全景图。


更值得期待的是欧洲太空总署于2015年12月3日发射升空的LISA开路者号卫星,这名字有意思,它是为谁开路呢? 


大家都还记得2016年LIGO发现引力波,时隔100年后证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重大事件吧?


然而,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干扰,对引力波天线的“噪声”太大。也因此LIGO只能“听见”黑洞的引力,稍弱点的引力波都被地表的噪声淹没了。最理想的地方当然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引力干扰的地方啦,地球周边引力最强大的当属地球和太阳,L1点处,这两者引力抵消,对引力波天线来说再完美不过了。预计2034年,新一代太空引力波天线——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就将深入太空,而LISA开路者号卫星于2016年初率先抵达L1点,进行了多项实验,就是为了测试LISA探测引力波所需的技术。


可以预想,有了太空中的LISA,人类将更加“耳聪目明”,我们一定会观察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宇宙!


艺术家想象图:LISA由三个相同的航天器构成为一个边长为五百万千米的等边三角形。


未来LISA将按照这样的轨道运行。


好了,第一个拉格朗日点就如此五花八门,下一篇让我们看看其他拉格朗日点的奇妙之处。


上期回顾:《拉拉扯扯搞出的大事情》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