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明 ∣ 个体化视域下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

王明 全球教育展望 2021-01-22
▼本期精彩回顾▼《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第7期目录
特约稿 ∣ 德国的经典普通教学论模型  —— 有效的抑或不切实际的?张鹏  吕立杰 ∣ 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分析 —— 以A版初中教科书为例



 摘  要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主角人物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个性品质的呈现,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当前个体化趋势的影响,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借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教科书中同时被彰显。但在呈现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上所存在的偏差,以及女性形象出现率不足,使得教科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尚存在一些局限性。与此同时,当前教科书的进一步优化还需关注个体化社会的内在困境,并在集体主义的框架下思考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建。


 关键词 


个体化;语文教科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作者简介


王明/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黄石435002)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个体化在当前被视为一种全球趋势。这里的“个体化”,有其特定所指,所指涉的是有关个人与社会之关系的一种结构性转变。在内涵上,“解放”“去魅”与“重新整合”构成了个体化的三个维度[1],其中,“解放”指个体从传统的社会形式(包括阶级、家庭、性别角色等)与义务中脱离出来;“去魅”指与实践知识、信仰和指导规则相关的传统安全感的丧失;“重新整合”指个体被重新嵌入由现代的规则、条件和条款所编织成的网络中。作为西欧社会进入“第二现代性”阶段的重要表征,个体化集中表现在“为自己而活”的生活观念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期许。[2]这样一种转变的发生是一种强制的制度化过程,其并不取决于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行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同样正在经历着这样一种个体化转型。一方面,个体逐步从家庭、社区、单位等传统社会组织形式中脱嵌出来,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崛起;另一方面,在个体的主观层面上,“原先的‘集体主义’日益让位于‘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3],个人幸福与自我实现的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将之视为终极人生目标,对个人权利与自由以及自主选择的强调,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生活理想的重要内容。源自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的盛行不仅仅是作为我国社会个体化的基本表征之一,而且其本身即是个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这一转型性变革中,国家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正是由其所主导的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最终将个体从社会主义集体中解放出来,作为“公社社员”与“单位人”的身份认同被消解。

就学校教科书而言,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媒介,一方面其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科书还能够起到引导并推动社会变迁的作用。教科书的内容是一种精选的知识,其并非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渗透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尤其是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能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特定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4]考虑到教科书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这一互动关系,那么,当前我国学校教科书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是否受到了社会的个体化趋势的影响?教科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与个体化社会所倡导的个体形象具有契合性?与这一主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于某种价值观念或人物形象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或者通过比较其在不同版本、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来揭示不同教科书之间的差异以及教科书的变迁,如“中、新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5]、“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科书中榜样的嬗变”[6],但却相对缺少对教科书与社会变迁之间互动关系的分析,尤其是教科书与个体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鉴于语文教科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质,以及其在内容上所表现出的内隐性、不确定性以及影响的深刻性等特点,且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本文拟将当前我国学校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此来把握教科书与社会的个体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研究设计


本文以当前我国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为分析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设计人物形象的分类标准,并建立人物形象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教材文本进行频度等统计分析。具体操作如下: 

(一) 研究对象

考虑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是目前我国编写发行中小学教科书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专业出版机构,且“人教版”教科书在全国的使用范围相比于其它版本的教科书具有明显的优势,故在此选择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详情见表1。


表1“人教版”初中语文相关教科书


(二) 分类维度

对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分类,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人物的自然属性,具体涉及人物的姓名(即是否为实名人物,非实名也即化名或者未出现姓名)、性别、年龄、国别、所处时代等。二是人物的社会属性,主要是指人物所从事的职业或特定身份。三是人物的个性品质所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在国家文化比较中,“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者通常将我国视为集体主义的典型国家。[7]尽管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是否是集体主义的,在学术界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8],但从个体社会国家的总体结构上来看,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主要还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鉴于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取代集体主义而在日常生活中盛行被视为中国社会个体化的重要表征,故在此将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划分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与“其它”三个类目。

在内涵上,“个体主义”这一术语极为复杂,被称为“意义的迷宫”[9]。但在使用这一术语时,研究者多是将其理解为个人相比于团体和国家更为重要,享有更大的权利和特权。[10]本文中的“个体主义”也主要是关注于这一层面的内涵,而不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史蒂文·卢克斯曾对个体主义做过较为权威的总结,其将“个人主义的基本观念”概括为“人的尊严”、“自主”、“隐私”、“自我发展”、“抽象的个人”五个方面。[11]依据卢克斯的观点,并结合国内学者对个体主义观念的梳理[12],个体主义的内容在此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子类目,即“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个人的自主与权利”、“自我发展”、“个人的进取与竞争”。作为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的“集体主义”,则是将其理解为集体相对于个人更为重要,享有优先性,同样也不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在具体内容上,对应于上述“个体主义”的四个子类目,“集体主义”进一步被细化为“集体的荣誉与价值”、“个人对集体的服从”、“集体的发展”以及“集体的力量与努力”四个子类目。(具体类目见表2与表3)


表2修订类目表人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表3修订类目表--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


(三) 资料的量化分析

根据修订后的类目表,对6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本文共选取了63篇课文作为分析对象,筛选出了69个主角人物(也即课文着力塑造和表现的中心人物,一篇课文中若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角人物,且价值取向相同,若性别一致,则合计一人;若性别不同,则合计两人),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不同年级所选课文篇数、主角人物的数量及其所占比例见表4)。


表4主角人物的年级分布


(四) 信度分析

为保证内容分析的可信性,研究者邀请了两位同行专家,依据修订后的类目及类目说明,对随机抽取的一册语文教科书进行一致性程度分析,得出信度为0.94,其符合内容分析法的要求。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主角人物的个性品质在价值取向上的分布

表5呈现出了教科书中主角人物的个性品质在价值取向上的分布,从中可知,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所占比例分别为34.78%与26.09%,尽管前者所占比例大于后者,这样一组数字的对比仍旧有着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我国的主流话语中,个体主义的相关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有着不同的境遇,前者通常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在官方话语中向来处于被批判、谴责的状态,而后者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进而受到国家的宣扬与推崇。但在当前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中,走出祖荫和社会主义集体后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崛起,借助于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源自西方的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广为流行,而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由于对个体自由与自主的压制,已很难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规范与指导的作用,由此面临着调整与更新的需要。鉴于学校教科书与社会控制之间的紧密关系,具有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人物形象在教科书中的大量出现实际上就表明,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已深刻影响到了教科书的内容,包括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但仅仅在总体上关注主角人物个性品质在价值取向上的分布,尚难以完整把握教科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相关状况,为此还需做进一步的分析。


表5主角人物的价值取向分布


(二) 主角人物的性别与年龄

就主角人物的性别来看,如表6所示,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男性所占比例为79.17%,女性为20.83%;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男性所占比例为72.22%,女性所占比例为22.22%。其中,女性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所占比例,高于其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所占比例,但无论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都更多的是以男性形象为主。事实上,教科书中女性的出现率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性别偏见问题,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13]然而,女性绝非置身于社会变革之外,在当前的个体化进程中,女性同样扮演着积极的推动者角色。例如,在我国的农村地区,青年女性对婚姻自主以及幸福生活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家庭生活的变迁。[14]


表6主角人物的性别


就主角人物的年龄来看,如表7所示,除去年龄未指明的主角人物,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处于老年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9.16%,而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儿童和青年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3.33%和27.78%。主角人物在年龄上的这一分布状况,与当前个体化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代际冲突具有某种契合性。对于伴随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尤其是深受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追求“为自己而活”。而对于在集体化时期成长起来的年长一代而言,他们深受传统价值观念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于年轻一代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不认可,通常也很难理解,且二者的价值观念有时处于冲突之中。例如,近年来,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的“助人被讹”现象,在实际上所折射出的即是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价值观念的冲突。[15]


表7主角人物的年龄


(三) 主角人物的姓名与职业

就主角人物的姓名来看,如表8所示,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实名人物所占比例为45.83%,非实名人物所占比例为54.17%;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实名人物所占比例为33.33%,非实名人物所占比例为66.67%。在教科书中,“实名”人物通常代表的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非实名”人物代表的则是距离人们较近的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方面,富有牺牲精神的“英雄”形象由于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因而更多的是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相关联;另一方面,“为自己而活”这样一种体现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在个体化进程中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期许,而非“英雄”人物表现出的价值观念。故此,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实名人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高于其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所占比例;而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非实名人物所代表的“普通人”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实名人物所占比例。与此同时,可以发现,非实名人物在这两种取向的主角人物中所占比例都要高于实名人物所占比例,这实际上体现出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由“英雄”向“普通人”转变的趋势(这样一种转变趋势同样体现在我国的小学德育教科书中[16])。


表8主角人物的姓名


就主角人物的职业来看,如表9所示,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家庭角色”、“政治家、军事家”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都为16.66%,其次为“农民、工人”(12.50%)、“运动员、探险家”(12.50%)、文(史、哲)学家(12.50%);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教师所占比例最高,为22.22%,其次为学生(1666%)。但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其职业的来源都较为多元,涉及到社会中的诸多行业,并不存在某种职业身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职业来源的这一多元化,进一步表明了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由“英雄”向“普通人”转变的趋势。


表9主角人物的职业/身份


(四) 主角人物的国别与所处时代

就主角人物的国别来看,如表10所示,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国别为“中国”的所占比例最高,为83.33%,“非中国”的所占比例为16.67%。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中国”的所占比例同样最高,为50.00%,但“非中国”的所占比例高于其在集体主义取向中所占比例,为38.89%。


表10主角人物的国别


就主角人物所处时代来看,如表11所示,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处于近现代的所占比例最高,为58.83%,其次为古代(29.17%)、当代为(1250%)。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处于近现代的同样所占比例最高,为55.56%;其次为当代,所占比例为27.78%,这一比例要高于其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所占比例。


表11主角人物所处时代


总体上而言,主角人物在国别与所处时代上的分布状况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在我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一方面,个体主义通常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素来被认为是以集体主义为导向,重视整体观念、维护整体利益是其基本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主义一直是被作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现今所谈论的个体主义,所指的主要是产生于欧洲近代的个体主义。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将西方的个体主义引入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个体主义由于被理解为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的道德观而受到批判。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的个体化,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受这一特定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中国”的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非中国”;而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二者之间在比例上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大。而在所处时代上,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集中于古代与近现代,个人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则是集中于近现代与当代,且没有处于古代的。

(五) 主角人物的个性品质

就主角人物所呈现出的突出个性品质来看,如表12所示,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4.45%。例如,《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理解和尊重身有残疾的海伦,对其关爱有加,悉心指导;《在沙漠中心》中的飞行员“我”珍爱生命,坦然面对困境、不畏惧。《心声》中的李京京自尊自信,同时也渴望被他人理解和尊重。这些主角人物在个性品质上都表现出对个体生命内在价值与尊严的尊重。“自我发展”所占比例为22.22%。例如,《秋天的怀念》中的“我”在经历了双腿残疾和母亲病故的打击后,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人格上进一步丰满;《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之后,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变得坚强、勇敢。“个人的进取与竞争”所占比例同样为22.22%。例如,《我的早年生活》中的丘吉尔自信、乐观、坚强有毅力,积极向上,最终实现了人生的成功;《丑小鸭》中的丑小鸭为梦想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获得了成功。“个人自主与权利”所占比例较小,为11.11%。例如,《羚羊木雕》中的“我”珍视友情、对待朋友真诚,敢于与父母权威进行抗争;《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贝多芬面对不幸的命运不屈服、顽强抗争、追求对命运的自主掌控。


表12主角人物的个性品质(个体主义取向)


表13个体主义取向的具体人物


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如表14所示,“集体的发展”所占比例最大,为50.00%。例如,《邓稼先》中的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中国登山队员,为了祖国的登山事业,甘于牺牲,不畏艰险;《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其次为“集体的价值与荣誉”,所占比例为29.17%。例如,《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元方,有理有据,具有责任感,敢于维护父亲与家庭的尊严;《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对祖国和民族语言怀有深厚的情感。“个人对集体的服从”所占比例为20.83%。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勇敢无畏,替父从军,服从于家庭与国家的需要;《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服从于家庭的需要,敢于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子女含辛茹苦、忍辱负重。


表14主角人物的个性品质(集体主义取向)


表15集体主义取向的具体人物


可以看出,不同价值取向的主角人物在个性品质上分别强调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在个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所突显的是“个人的尊严与价值”。由于个人服从乃至献身于集体的观念历来受到国家的推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主义时代”被无限拔高,对个人的工具性价值的过度强调,最终导致了个体与虚假集体之间的对立,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被无视。作为对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反弹,在改革开放后的个体化进程中,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个体相对于集体的自主性、独立性等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而影响到了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主角人物中,“集体的发展”由于通常被放置于民族国家的崛起这一宏大叙事中,其仍然被突显出来,但“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并未被过度强调,这实际上也回应了个体化对个人的自主选择与行动的强调。


四、 结论与反思


(一) 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复杂性

从整体上来看,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较为复杂,且充满矛盾。一方面,集体主义取向的人物形象在教科书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以男性、老年形象为主,多处于近现代和古代,在国别上以“中国”为主、多为非实名人物(实名人物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职业身份较为多元;在个性品质上,更多的是崇尚集体的发展以及集体的荣誉与价值。另一方面,个体主义取向的人物形象在教科书中同样占有较大比例,其以男性、儿童与青年形象为主,多处于近现代与当代,在国别上以“中国”为主,但“非中国”所占比重较大,非实名人物同样占较大多数,且职业身份多元化;在个性品质上,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自我发展、个人的进取与竞争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推崇。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两种似乎对立的人物形象同时存在于教科书之中?

这实际上与当前社会的个体化对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密切相关。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个体日渐崛起,成为自身生涯的创造者与书写者,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已被人们所接受,而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则日渐消退。在社会生活中,国家事实上也在鼓励和支持体现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相关行动,如鼓励个体在市场经济中积极进取和竞争,并担负起自我成功与发展的责任。但在国家的主流话语中,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仍然受到推崇,而个体主义更多的处于被“污名化”的状态。鉴于教科书的内容所体现的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集体主义以及个体主义在话语与实践之间存在的这一落差,难免会影响到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尽管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并不能够被直接宣扬,但却可以借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传达某些国家所认可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由此就导致了教科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也即个体主义取向与集体主义取向的人物形象同时存在,与个体化社会所倡导的具有自主、独立、自立等特质的个体形象相比,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只是部分契合。

(二) 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存在的不足

面对当前的个体化趋势,可以看出,学校教科书已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回应,但教科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呈现存在一定的偏颇。教科书中个体主义取向的人物形象所传达出的更多的是对个人的尊严与内在价值的强调,但对个体主义其它要素尤其是“个人的自主与权利”的关注略显不足,这一缺失,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与此同时,所传达的竞争与进取的观念带有功利化的倾向,如《台阶》中的“父亲”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艰苦奋斗,最终搬进了新屋,提升了家庭的地位。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容易使学生急功近利,更多关注于现实的物质层面的目标,而忽视对超越性价值的寻求。

其次,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呈现同样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一是集体主义取向的人物形象在年龄上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老年,与之相对的个体主义取向的人物形象主要集中于儿童与青年,这一状况容易使青少年学生在无形中产生对于集体主义的刻板印象,即集体主义只与老年人相关,年轻人应该追求自由与自主,关注个人的幸福与自我实现,进而导致学生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得失,而缺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二是集体主义取向的人物形象在职业身份上较为多元,尽管体现了人物形象由“英雄”向“普通人”转变的趋势,但也存在“过犹不及”之处,这集中体现在来自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者、军人形象的出现率过于不足,这样一种状况,容易导致学生缺少历史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第三,女性相对于男性在教科书中的出现率过小。无论是集体主义取向的人物形象,还是个体主义取向的人物形象,都是以男性形象为主,在数量和比例上男性占有绝对优势。与此同时,在职业身份上,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更为多元,诸如政治家、军事家、农民、工人、科学家、文(史、哲)学家等,而女性则主要是以教师、学生以及作为家庭重要角色的母亲等形象出现于教科书中。女性出现率不足,以及在性别上所呈现出的刻板形象,是教科书中性别偏见的重要表现,其不仅与当前女性在社会变革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现实情况不符,而且还会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制约女性学业成就的取得,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

(三) 教科书的优化应关注个体化社会的内在困境

社会的个体化本身也内蕴着社会团结的困境,从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与文化传统中“脱嵌”出来的个体,一方面获得了空前的追求自由与自主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自由与自主的观念与个体的自主实践能力之间却存在着一个越来越难以弥合的鸿沟,个体的“重新嵌入”似乎不再可能。面对个体化社会系统生产出来的风险与矛盾,“脱嵌”后的个体只能独自应对,并将承担风险的责任内化,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随时面临人生破裂的风险,“自主的人生”进而成为一种“风险的人生”。由此,贝克将个体化称为“不再重新嵌入的抽离”[17]。由于在现代化路径与文化传统上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社会的个体化所面临的困境除了“孤独的个体”[18]之外,还进一步表现为“无公德的个人”[19]、公共性的缺失[20]等问题。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念事实上被人们片面接受,在强调个人权利,追求自由、自主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就学校教科书而言,其并非仅是要顺应个体化的趋势,在文本内容中传达某些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而是需要通过对个人与社会之关系的重新构建,来应对个体化社会所面临的内在困境。由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这一个体主义的核心观念通常很难被接受,近代以来的先进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在“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之中来理解个体主义,个体的存在价值是相对于国家、民族等更高目的而言的;[21]与此同时,集体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对于个人与社会之关系的重建应当置于集体主义的框架之下来进行,并协调好个体自由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张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克服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对个人利益以及自主性的无视这一弊端,关注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尊重个人的利益以及自主选择与行动,引导学生养成作为现代公民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鼓励学生走向自尊、自立、自主,并学会平等地看待自己与他人。另一方面,要重视公共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关注集体的利益与价值,养成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能力,生成对国家、民族与社会的责任感,进而将个人的自我实现建基于集体的利益与价值的达成上。只有集体的利益与个体的利益达成一致而非走向对立时,个体化社会的内在困境才能够真正得以克服,在这一意义上,个体性的培育也即公共性的培育。


参考文献







《全球教育展望》投稿网址

http://www.kcs.ecnu.edu.cn/globaledu

扫码关注最新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