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伯伟 | 欧美、俄苏、东亚传统的比较:释文学(上)

张伯伟 程门问学 2024-02-05



中国文学批评课 · 序说


二、课程释名


本课程名称由三个关键词组成,即中国、文学、批评,其中“文学”一词歧义最多,内涵的变化也最为丰富。若要作较为全面的理解,至少需要有三方面“自西徂东”文献的比较:代表西欧和北美的欧美,代表欧亚大陆的俄国,代表东亚的中日。要反思中国现代学术,哪怕是讨论其中的古典阐释变迁,也需要置于中外学术交流的框架中,这是与研究以往历代学术史的最大区别所在。


1、文学


百年以前中国文学界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文学”概念,这是以欧美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以英语literature在十九世纪中叶流行的含义,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文学”内涵,其基本范围包括三大文体,即诗歌、戏剧、小说。用鲁迅在1934年说的话说:“现在新派一点的叫‘文学’……是从日本输入,他们的对于英文Literature的译名。”(《门外文谈》,收入《且介亭杂文》)比鲁迅早若干年,身居较为偏僻的成都的刘咸炘,讲到“最近人”对于“文学”的理解,也都是“专用西说,以抒情感人有艺术者为主,诗歌、剧曲、小说为纯文学,史传、论文为杂文学”(《文学述林》卷一《文学正名》,见《刘咸炘学术论集·文学讲义编》)。借此二说,可见一时风气。


刘咸炘《文学正名》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学研究的实践中,这样的文学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让人难免种种困惑。比如在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新编的《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一辑卷首就刊登了一组总题为《“十年前瞻”高峰论坛》的笔谈,汇集了二十多位活跃在学术研究第一线老中青学者的讲话,其中就有一连串这样的发问:“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文学究竟怎么研究?” “我们在对古代文学即所谓的文史哲都在其中的‘泛文学’做研究时,还做不做文学性的研究?文学性的研究还是不是我们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所谓“文学性”的研究对象大概属“纯文学”,而“泛文学”指的就是“杂文学”。所反映的研究实际是,散文,尤其是说理性的和应用性的散文,就是真德秀《文章正宗》里面讲的 “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的“文”的研究的萧条。这是现代文学概念转移后对文学研究所造成的影响。


以赛亚·伯林非常强调“观念的力量”(the power of ideas,这同时也是他的一本书名),这种力量的发挥来自于意义和情感的结合,其中情感的因素更为基础。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时在心理上的“愧不如人”,用当时思想界、学术界的领袖胡适的话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930)对于自身传统的轻视甚至弃之而后快,这种情感的作用加剧也加速了人们对西方文学观的拥抱,同时伴随着的就是对传统文学观的贬斥。这并不是在对东西方文学观念严肃思考、客观比较后的结果,但也正因为是“情绪化”的,其呈现的力量也是排山倒海的。我们今天谈“文学”的概念,需要从概念史上釐清这个问题,但正如乔纳森·卡勒说过的,“问‘文学是什么’实际上是在论争应当如何研究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所以它又关系到今后文学研究的方向,是一个涉及未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来讨论。


无论是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literature一词的词源和拼写都很接近,代表的是“文学”一词。经过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976)一书的梳理,以及特里·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1983)、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1997)等书的辨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文学”是一个变动中的概念。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从十四世纪的英文中开始出现literature一词开始,它是与博学、高雅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所以用来泛指置于书架上的所有著作。只是从十九世纪以来,它逐步演变为主要指具有想象力或创意之类的书。大学里的英语教学,“被解释为文学(主要是诗、戏剧与小说)教学”。所以,百年前中国学术界所接受的,只是欧美自十九世纪以来逐步成为主流的“文学”概念,并用这样的概念与中国传统的 “文学”一词对比,从而得出中国的文学概念是“泛文学”、“大文学”或“杂文学”概念,这当然是天大的误解。殊不知“English literature”中的赫赫有名者,即便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人的心目中,其代表竟是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和医生洛克。而在二十世纪后半叶,“literature”一词受到诸如“writing”(书写)或“communication”传播)等概念挑战的原因,正是“试图恢复那些被狭义的literature所排除的普遍通用之意涵”(《关键词》)。所以,以富有创意或想象力的作品充当“文学”的主要内容,在literature词义的演变过程中,严格地说,大概只有一百年的时间,也就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


在此之后,狭义的“文学”概念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和批判,美国批评家文森特·里奇曾引用左翼批评家弗兰克·兰特里夏在《批评与社会变迁》中的一个“马克思主义修辞”的命题,其结论是:“在现代人眼里,‘文学’就是指那些在美学意义上完善的伟大作品。这种对于‘文学’的逐步限制与净化使文学越来越幼稚。”(《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他所谓的“现代人”,指的就是二十世纪中叶,尤其是“新批评派”以下的人。要是举出一部著作为代表的话,就是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其中明确指出:“‘文学’一词如果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到了本世纪出版的德国学者贝内迪克特·耶辛和拉尔夫·克南《文学学导论》(2007)中,“文学的体裁类型”已经从传统的抒情诗、戏剧、叙事散文(小说)扩展到书信、日记、自传、游记、新闻报道、论说文甚至天气预报和广告等。而在卡勒看来:“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权威们认定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它“不是具体的特性,而只说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它的不断变化的标准”(《理论中的文学》)。所以我们要清楚地了解,“文学”的概念是游动的,而不是固化的。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俄国,以赛亚·伯林曾有这样的评价:“别林斯基是俄国批评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伟大的俄国评论家:V.G.别林斯基》,《现实感》第二版附录)我们就以这位十九世纪批评家的著作为例。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指出,所有的欧洲语文只使用一个字literature来表达在俄语中用三个字——翻译成中文的话是文辞、文录和文学——来表达的概念,于是他骄傲地宣称:“这就是意味着,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比别种语文更为丰富。”由于人们对俄国文学概念不太熟悉,我只能来一次大段引文:


文辞所表达的概念比文录和文学所表达的概念要普遍得多:在广义上,文辞把文录和文学都作为自己的显现,包含在自身之中。凡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得一切东西,都隶属于文辞的范围,这里既包括民间俗话、谚语,也包括哲学教程;既包括民间童话、歌谣,也包括伟大诗人以及庸碌无能的拙劣文人的叙事长诗或戏剧作品;还包括编年史,历史,学术著作,课本,辞典,书籍目录,有关生长头发和消灭苍蝇简易方法的小册子等等。属于文录范围的,是那样一些文字作品,那是还没有发明印刷术的人们认为值得用书写艺术保存下来以志不忘的。文学的意思是指历时地发展起来并反映民族意识的某一民族的文辞作品,或者指包罗特定方面艺术和科学的文辞作品的某一部门。在后一种情况,我们常常说,美学文献,历史文献,数学、医学、工业学等等的文献,意思就是指有关以上所列举的这一或那一科目的全部作品的总汇而言。文学的概念是跟印刷术的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一词的一般意义》,《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


按照别林斯基的解释,文辞是最为广义的,包括一切用语言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呈现的内容,它包含了文录和文学,其中的分野是,处在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辞是文学,而在此之前的文辞是文录。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区别,那么衡量文学的标准就变成纯物质或纯技术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别林斯基又补充道: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人民思想的最后和最高的表现。发展的有机的连贯性,构成着文学的特点,这也就是文学之所以有别于文辞和文录的地方。(同上)


这样一来,文学就不仅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具有“发展的有机的连贯性”。但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不仅“文辞”的概念是广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概念也同样是广义的,至少到十九世纪中期别林斯基撰写这篇论文时为止,“文学”作为某一门类全部作品的总汇,包含了“美学文献,历史文献,数学、医学、工业学等等的文献”。这与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文学”概念是一致的。


(未完待续)


>原载《中国诗学》第三十四辑(2022年12月)



【问学书屋 · 今日推荐】

《回向文学研究》

张伯伟 著
商务印书馆2022年12月出版
定价:198元
点击书影进入问学书屋购买签名本

【相关阅读】
张伯伟:我为什么要在退休前开一门中国文学批评课
张伯伟教授《回向文学研究》出版——为何不是回归或回到?
张伯伟:漫话中国文学批评
张伯伟:我是怎样研究《诗品》的
张伯伟:《中国诗词曲史略》新版前记
张伯伟:学术传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而作

张伯伟:“行道救世,保存国粹”——程千帆先生的精神遗产

张伯伟:现代学术史中的“教外别传”——陈寅恪“以文证史”法新探

张伯伟:说先师闲堂赠潘石禅先生诗兼述往事

张伯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程千帆古诗讲录》编后记(上)

张伯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程千帆古诗讲录》编后记(中)

张伯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程千帆古诗讲录》编后记(下)
张伯伟:程千帆先生诗论选集《唐诗的历程》导读
张伯伟:我的读书生活 | 附推荐书单
不受人惑——张伯伟教授寄语2021届毕业生
张伯伟:浅谈蹇斋之学——写于周本淳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张伯伟:“永恒的前进者”章培恒先生

张伯伟:绕谿师的“藏”与“默”

张伯伟:有思想的顽童——许志英先生

张伯伟:《燕影烟痕:当代学人手钞涉江词选》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伯伟 | 欧美、俄苏、东亚传统的比较:释文学(上)

张伯伟 程门问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