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官45年、任职91个,77岁举家投水殉国的江万里

刘叔军 当代江西 2024-05-12

虽然江万里没有像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样的名句流传于世,但其问学德望、清廉之实、忠义之名被世人广为传颂,一世英名垂千古。


都昌县阳峰乡府前(林塘)村,因村前有一口很大的池塘,村后有一个府衙,因此得名。这是一代名臣江万里的故乡。
村庄离鄱阳湖不远,群山环抱,东倚触山垴,北连楼下山,西临港溪,南与茶山嘴接壤,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村中有一“圣厅”,又名江万里纪念堂,是府前村的祠堂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据说是当年江万里和弟弟江万顷受封恩典时恭迎圣旨的地方。
江万里(1198—1275),名临,字子远,号“古心”,南康军都昌(今都昌林塘村)人,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政治家、教育家,南宋末年文坛领袖。
“去国离家路八千,平生不爱半文钱。苍生鉴我无私意,莫使妖禽夜叫冤。”这是为官为政一生的真实写照。

位于府前(林塘)村的江万里纪念堂

“问学德望,优于诸臣”
江万里出身理学世家,祖父江璘,终生隐居,教授乡里,“乡称善人”;父江烨,宋理宗时登进士第,曾任教授、知县等职,一生专注程朱理学。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江万里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在刑部、吏部、枢密院都干过,后又任参知政事、左丞相、进封南康郡公。历经理宗、度宗两朝,三度为相,在从政45年中,担任正式官职多达90余种。
江万里“问学德望,优于诸臣”“器望清峻,议论风采,倾动于时”,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
文天祥称江万里“都范(范仲淹)、马(司马光)之望于一身”,说他是同范仲淹和司马光齐名的大学问家,即“修名伟节,以日月为明,泰山为高;奥学精言,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
宋度宗在《乞言丞相万里公诏》赞曰:
“卿以淳心正学,辅国视政,起贤远识,为时奇艾,若朝廷之典章,军国之机务,生民之休戚,政治之得失,皆常履而知矣。”
其弟江万载、江万顷“尽得父兄之学,明经登仕”,三兄弟被后世称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
府前村古心文化广场江万里石刻像。
学有专攻 心系百姓
作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江万里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幼年在祖父所建的书馆内读书,学《易》经,5岁进入私塾读书就能一目数行,稍加指导便能诵读。
长大之后,来到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求学,朱熹门人林夔孙于嘉定年间在白鹿洞讲学,江万里即在此师从林夔孙,求学两年左右。后又游学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东湖书院一年有余。
嘉定十四年(1221),江万里离开江西,进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太学读书。
然而,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内忧外困。江万里认为当时之所以朝纲不振,是因为缺乏栋梁之才,为此他心急如焚:“今世所少,惟节义。”
因此,江万里办学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立志、立德,寄希望于通过理学教育来造就忠义之士和经世致用之才。
江万里深受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理学思想熏陶,所创立的书院以传播理学为主,集中表现在他所倡导的“体用论”和“性情说”。
他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四端”是世界一切的本体,充满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体用”“性情”、就是“理”,如能达到“性情充斥”“体立行用”,就能臻于“百川归一”,就能升华到“明天理,灭人欲”的“达”的美好境界。
嘉熙四年(1240),江万里出任吉州知州(今江西吉安),积极兴修水利,关注农业发展,勤政爱民,跟老百姓在一起,毫无官架子,还写下一首《劝农》诗:

农岂犹需我劝农,且从人意卜年丰。

喜闻布谷声声急,莫为催科处处穷。

父老前来吾语尔,官民相近古遗风。

欲知太守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
吉安白鹭洲书院。
为师重道 兴学化民
江万里所到之处劝课农桑,兴办学校,倡导教育为本,人才当先,他曾说:“某自入境以来,允为教化,为政先务。”他把办好教育、培养人才作为理政治国的要务。
江万里独自创办白鹭洲书院(吉安)、宗濂精舍(南昌)、道源书院(赣州)三所书院,又两度出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祭酒则是国子监最高长官)。因此,他又被称为“中国13世纪著名的教育家”。
淳祐元年(1241),江万里来到吉州庐陵县城东赣江的江心洲上,见白鹭洲江水环绕,清幽雅静,令筑精舍,便以白鹿洞书院为样板,创办白鹭洲书院,广泛收藏图书,收徒讲学。后奏闻朝廷,宋理宗赐御笔“白鹭洲书院”匾额。
江万里主持书院期间,先后聘请了不少山长,其中以欧阳守道(1208-1272)最为出色,文天祥即受业于欧阳守道,深得其思想影响和熏陶。
后来文天祥以万言策论在殿试中独占鳌头,夺得状元,宋理宗当庭赞之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后钦赐字号“宋瑞”。
期间,白鹭洲书院还立下了“不独以文章取科第而已,愿以行已有耻为士人第一义”的办学宗旨,并成为历朝历代沿袭的文化传统。
江万里晚年回忆自己一生的作为时,常感叹“平生士气之乐,惟鹭洲一事”。
白鹭洲书院延续千年,共培养出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17位状元,2700多名进士,理学之风著于海内,先贤名人享誉天下。
吉安白鹭洲书院的江万里雕像。
忠贞不渝 名垂千古
江万里在朝为官之时,正是国家危难之际。大敌当前,奸臣弄权,他力主抗元,遭到贾似道的打击,两次被罢相。他常说:“君子只知有是非,不知有厉害。”
谈及国事,江万里对文天祥嘱托道:“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事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把抵抗蒙古军、挽救宋王朝的希望寄托在文天祥身上。
这次谈话对文天祥的影响很大,文天祥后来也用行动证明,直至他为国家大义慷慨赴死。
咸淳十年(1274),江万里返回饶州(今鄱阳县)芝山居住,此时的元军水陆并进,听闻襄阳失守,他率领家人,在芝山旁凿池,取名为“止水”,既表明心迹,又包含了他对朝廷大厦将倾又无力回天的无奈。
德祐元年(1275)二月,饶州被元军攻破,江万里“从容坐守以为民望”,流着泪长叹一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家共存亡。”
言罢,江万里与其子江镐,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国,史载:一时“尸积如叠”。其弟江万顷被捕后,大义凛然,至死不降,遭肢解遇难。
“天下忠义节烈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万千众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堕宇内”。江万里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唤醒天下人。
后来,抗元名将张世杰收复饶州,得悉其事,将江万里的事迹奏报朝廷,“余朝大夫其所识与不识者,闻之莫不伤心流泪”。
被拘禁在元大都的文天祥,更是悲痛欲绝,写下祭文云:“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
虽然江万里没有像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样的名句流传于世,但其问学德望、清廉之实、忠义之名被世人广为传颂,一世英名垂千古。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赣剧之父”石凌鹤
诗词背后的人生:曾巩的故乡往事
从《追风者》看苏区的红色金融实践
一凿一斧中的指尖“琴”缘
从“出圈”到“出海”,武功山做对了什么

一个徽派古村的新“活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