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徽派古村的新“活法”

戴桂祥 当代江西 2024-05-12

晓起村的故事,是一千多年的接力奋斗史,一代又一代乡贤的智慧和力量,凝结成非常有韵味的徽派民俗文化村。取村名为“晓起”,也是鞭策后人要拂晓即起,立志奋发。


晓起是最美乡村婺源众多徽派古村落中的一个,也是颇具原生态韵味的传统村落。
据《汪氏宗谱》记载,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安徽歙县人汪万五为避黄巢之乱,率领族人不舍昼夜南下,一天破晓时分,欣然发现身处溪水潺潺、花草繁茂的山谷里,便吩咐大家起灶生烟,在此定居。
为纪念到达此地的时辰,取村名为“晓起”,也是鞭策后人要拂晓即起,立志奋发。晓起又称晓川,后洪姓亦在上游建村,因此有了上下晓起之分。
晓起村风光。
与婺源多数村庄一样,晓起村多山,缺田少地,婺源旧志记载:“婺居徽饶间,山多田少,垦以为田,层累而上,至十余级不盈一亩。”
随着人口繁衍的加速,有限的土地难以养活族人,晓起人不得不在读书做官和外出经商中寻找出路。穿村而过的青石板古驿道上深深的车辙印记,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晓起人的奋斗足迹。
晓起人家,承耕读传家之训,晨昏耕作,昼夜苦读,世代相传。历代人才辈出,特别是清代出现了“五代进士,四代一品”的辉煌。其中,江人镜便是杰出代表,他历任山西巡抚、布政使、两淮盐运使,被授予一品花翎顶戴和金紫光禄大夫之衔。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三年吃苦,拼搏出头。”走上经商之路的那些晓起人,从小就要离开家乡打拼。
据《婺源县志》记载,很多晓起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小有成就。其中,汪晋和最为出色。他继承并发展了家族的茶业生意,苦心经营,虽家财万贯,却仍勤俭持家。他创立的茶号业务兴旺,质量上乘,还致力于茶种茶技的改良,获得多项殊荣。
少小离家老大回,功成名就的官宦、商贾荣归故里,他们利用积淀的见识、人脉和财力建设家园,兴办学堂,福泽乡梓。
晓起村的故事,是一千多年的接力奋斗史,一代又一代乡贤的智慧和力量,凝结成非常有韵味的徽派民俗文化村。
历史为晓起村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时代则赋予了它一串国字号美誉: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它还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晓起村水口林。
“树养人丁水聚财”的古训,刻进晓起人的骨子里,禁林护林的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了“杀猪封山”的风俗。
在晓起村口眺望,只见名木古树浓荫蔽日,大叶红楠木、江南红豆杉傲然挺立林间,漫步其间,俨然置身于天然的名贵古树观赏园。
村庄水口的千年古樟苍劲雄浑,叶片披青展绿,像一把接地连天的擎天巨伞,树干要六七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
晓起人认为,水是村落财气的象征,水旺则财旺,村民修建石堨蓄水,立下“养生河”石碑,禁止村民下河捕捞鱼虾。
因为优越的生态环境,以及村民的长期呵护,晓起村成了鸟的天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飞翔的大熊猫”的白腿小隼,成了晓起村的常住“居民”。
清溪萦绕徽派民居,田园环抱葱郁山川。晓起村天人合一的美景,正如清代诗人齐彦槐笔下描述的: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错落有致的古民居让晓起村充满了历史韵味,村庄现存古民居154栋,占地面积合计48406平方米,其中列入文物保护单位12处。
“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富贵堂皇,尊显气派,折射出钟灵毓秀之地的辉煌。民居上的“三雕”艺术寓意深远,工艺精湛。
门楼上“渔樵耕读”的砖雕图案,尽显山村桃花源般的诗意生活。门楣上考究的石雕,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壁照房梁上的木雕工艺,雕梁画栋,尽显精美的工艺。
古道悠悠,诉说着晓起村的历史与繁华,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显赫的时代。村中古戏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晓起村的文化记忆,传承着古老的戏曲艺术。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变化之迅速,令人目不暇接。但晓起人始终坚守生态底色和文化底蕴。
晓起村犹如一颗闪耀着光芒的珍珠,逐渐被外界发现。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晓起村声名鹊起,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晓起村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村民们紧抓机遇,纷纷开设农家乐和民宿,热情接待四方来客,经营着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老宅古巷间,砚台、木雕、樟木制品等手工艺小店点缀其间,古朴而宁静。乡村旅游的繁荣,不仅让村集体与村民的收入大幅增长,更让晓起村的文化与生态优势得以传承和发扬。
白腿小隼。
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晓起村更多的价值被发现。其中,白腿小隼为晓起赋予了观鸟旅游的新名片。
白腿小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猛禽,生活在中南半岛北部、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的落叶森林和林缘地区,非常罕见,而晓起村则被认为是全球最佳最稳定的白腿小隼观察点。
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村落里,白腿小隼就营巢在古樟木的树洞里,年复一年,它们在这里长相厮守,繁衍生息。
村民余鹏海家的临河三层小楼。楼顶上挤满了摆弄“长枪短炮”的拍鸟爱好者,每年他家接待逾万名摄影师和鸟类爱好者,他们来一次晓起村就要住上好几天。
余鹏海长年做“鸟导”,熟练掌握上百种鸟的特征和习性,他在观鸟圈名声渐显,连外国朋友都找上了门。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像余鹏海一样拿起望远镜学习鸟知识,干起观鸟导游,观鸟产业悄然兴起。
晓起村的生态和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引来了外来者前来投资兴业,“新村民”陈文华就与晓起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文华退休后来到晓起村,他挖掘村庄种菊的传统,引种菊花,用土法烘烤,菊花茶汤色金黄,入口甘甜,浓香扑鼻。陈文华不但自己种菊花,还说服、带领村民种,精心栽培选育和加工,开发出畅销的黄菊健康饮品,成为畅销的旅游商品。
每到深秋,晓起村便呈现出“忽如一夜秋风来,满地尽带黄金甲”的秀美风光,全国各地的茶友、摄影师远道而来,只为秋天这抹醉人的色彩。“晓起皇菊”产业的兴起,为晓起乡村经济发展植入了更多可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好生态让乡村焕发新面貌,好生态给了晓起村乡村振兴纯正的底色和充足的底气。村民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俞鸿儒:为国之重器编“摇篮”
三代人的“戏剧梦”
“铜都”缘何成“铁城”
揭秘南昌空军抗战史
围屋“解围”

太阳山上“太阳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