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误读的杨万里

文颖 当代江西 2024-05-12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一并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常常被误读为是一位过着闲云野鹤生活、充满天真童趣的“陶渊明式”诗人。殊不知,在这位爱国诗人看似轻盈隽永文笔的背后,有着刚强而凝重的坎坷人生。


位于吉水县的杨万里公园。
寒门出贵子
公元1127年,杨万里出生在吉水县湴塘村一户贫寒秀才家。
这一年,经历靖康之变后,北宋被金人所灭,宋高宗赵构于江南地区建立南宋政权。
杨万里是“南溪居士”杨芾的第一个孩子,已处在“三代业田”窘迫状态中的杨芾,日日走乡串村当着私塾老师,勉强维持着全家的温饱。
次子出生不久便夭折,原配毛氏也因长期艰辛劳作和营养不良,在杨万里八岁那年撒手人寰。续弦罗氏之后也并未生育。对杨芾而言,这个取名“万里”的独子,被寄予了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强烈期许。
杨芾虽穷却热衷买书,靠着节衣缩食,在十年内积累藏书数千卷。在父亲的私人书屋里,少年杨万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常常忘了吃饭。吉水民间至今流传着杨万里“啃书当饭”的佳话。
十四岁时,杨万里被送往第一位老师高守道创办的“松下斋”学习。每至夜里,别的生徒大都回家吃住,作为寄宿生的他,只得孤寂地在书院中勤学苦读。
十七岁时,杨万里告别恩师,就读于江西名士王庭珪的家馆。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为人个性刚直。在满朝官员都碍于秦桧淫威,皆不敢发声的情况下,王庭珪敢于赋诗为同乡爱国名臣胡铨贬去新州送行,触怒秦桧遭贬后,还能在后来几次三番受到宋孝宗的超规格礼遇。
王庭珪的为学、为诗、为人和为仕,无不启迪着年轻的杨万里,二人也建立了深厚而难忘的师徒情谊。
经王庭珪提点,入仕前的杨万里又分别拜刘廷直、刘安世、刘才邵等人为师。广师博学的岁月里,杨万里还结识了不少不同阶层的学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官至左宰相的周必大。
杨万里从不因自己的贫寒出身而自卑,致力于求得真知,更希冀经世致用。尽管首次参加解试以落榜告终,但面对中了进士的同乡周必大,仍自信地告诉对方:“此番虽小蹶,自期以千里之姿,必能致远!”
七年后,杨万里与族叔杨辅世双双考中进士,开始踏入仕途。

杨万里像。


诗格与官品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其中传世作品就有4200余首的杨万里,哪怕放到现在也可以被称得上是高产诗人。
北宋末到南宋初期,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派别。杨万里起初也是江西诗派的学习者,日臻成熟的习作被胡铨在《诚斋记》里称赞“撷葩咀英,词藻粲发。往往钩章棘句,怪怪奇奇,可喜可愕。”
当杨万里奉上自己的得意之作时,却遭到北宋宰相刘擘的曾孙刘子驹的“当头一棒”。刘子驹心直口快、毫不客气地批评其作品无法打动人心,让原本还有些自负的杨万里意识到自己的诗歌确实存在过分拘泥形式的问题,于是将之前所作的千余首“江西体”诗付之一炬,转而重新开始探索属于自身的独特风格。
摒弃了江西诗派后,杨万里渐渐形成了诗法自然、以无法为法的创作手法,自然景物和现实生活皆是他关注和取材的对象。后世著名的那首绝句《小池》即是典型,宛如手持相机的快镜拍摄,此情此景跃然纸上、生机勃勃。

蜻蜓站立在荷花上。图源网络

尽管后世更熟知的是他那些描绘自然景物和闲适情趣的作品。实际上,在他的诗歌中,民生诗亦占据了很大篇幅。这不仅跟杨万里出身于农家有着直接的联系,也源于他从孔孟之道中生发的爱国爱民情怀。
初任官员的杨万里,第一站是在赣州做司户参军。当时年轻气盛的他,不善交际,也无意左右逢迎,因此惹得顶头上司——州府通判黄金发特意召见他,并就交友和工作方面作了一番提醒。谁料杨万里却产生了误会,于是二人间生出抵牾。杨万里甚至认为黄金发在刁难自己,一气之下准备效仿陶渊明辞官回乡。
好在与恩师刘才邵交往密切的太守薛弼,充当了和事佬,消除了误会。薛弼告诫杨万里“庶政不谙,尤应首先求精于吏课。”
从此,杨万里以重实践、深入基层为工作导向,尽心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期间,杨万里积极配合知县办好核田、赈灾、催科等大小政务,跑遍全县摸底实情、掌握丰歉,甚至除夕前夜仍在乡间奔波,自叙“市人歌呼作时节,诗人两滕高於颊。还家儿女问何如,明日此怀犹忍说。”
杨万里深知百姓疾苦,他帮助民众积极抗旱,又动员兴修水利,耐心引导交租交粮,还做好人才队伍和乡风文明建设。离任后,当地百姓凑钱为他建造了生祠,以示感激。
杨万里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因其文采与人格,赢得周必大、陈俊卿、虞允文等人的认可与赏识,但自叹“人生须富贵,富贵竟何如?”的他却不以人脉为攀附手段,仅将自己的诗作、墨宝作为礼物赠给投缘之人,无心钻营功名利禄。同代诗人徐矶见到他后,曾写下“名高身又贵,自住小村深。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明代大才子谢缙则赞扬他是“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万世。”

《诚斋四六发遣膏馥》,宋淳祐八年(1248年)余卓刻本,是杨万里四六句诗文的传世孤本。图源学习强国
遗恨中归隐
杨万里的一生,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天子。几位帝王虽治国策略有所不同,但总体都满足于偏安一隅,享受着“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自我陶醉生活。
由于王庭珪的教导,青年时代的杨万里便仰慕着胡铨、张浚等主战派抗金能臣。任零陵县丞期间,杨万里结识了张浚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与其成为莫逆之交,并迫不及待地通过张栻,拜谒了正谪居永州、闭门谢客的南宋名臣张浚。
聆听了张浚授予的“正心诚意”之教,杨万里当即将书房取名为“诚”,自号“诚斋”,随后用一生践行其勉励,亦成长为一名主战派爱国名臣,著有政论《千虑策》,深刻总结自靖康之耻以来惨痛的历史教训,并提出系列振兴国运的对策。
自入仕以来,杨万里弃官归隐之心与忠诚报国之志总是交织在一起。如果说“读书只为稻粱谋”,乃是他宦海浮沉的主要选择,那么如前辈张浚、胡铨那般志在北伐中原、恢复宋室疆土,则是他在朝堂上冒死谏言、痛陈时弊的初心所在。
然而杨万里并非只有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他曾在55岁任提点广东刑狱时,率军赴潮州、梅州剿匪。因平定寇乱有功,被宋孝宗称为“仁者之勇”,表彰其“秀才知兵”。
随着昔日的主战派陆续辞世,又反感外戚韩侂胄专权乱政,65岁的杨万里颇感大势无力挽回,索性辞官回归故里,这一归隐便是整整15年。
归隐期间,家人知其处江湖之远仍忧国不已,因此凡是邸吏通报当时政治形势消息,都没有告诉他。

《儒藏》精华编第226册《诚斋集》书影。图源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开禧二年(1206),已79岁高龄杨万里,从归家族子中听闻韩侂胄对金用兵的消息,不由悲恸失声,挣扎而起,写下“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纵观诚斋先生的一生,求事功而不可得,最终将人生目标彻底转向诗歌创作与著书立说。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心有猛虎的杨万里,立朝遇事敢言,无所顾忌,只为匡扶社稷,意识到“补天徒劳”,烈士暮年便只得将万丈狂澜与忧国愁绪,一一寄托于看似那细嗅荷香的日常闲情中。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三天不下乡,心里憋得慌”
一名95后残疾小伙的自我救赎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何要因地制宜
这个农民剧团何以走向全国
“万安鱼头”鲜天下

读懂“龙抬头”的文化密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