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才子解缙与《永乐大典》的相互成就

贺小林 当代江西 2023-08-22

解缙为何提出编修《永乐大典》?编修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


作为明朝内阁首辅和最有学问的才子,解缙生前最大的功绩就是主持了中国古代雄伟、浩繁的文化工程——编纂《永乐大典》。
“纂集四库全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集群书,着为奥典”。
作为“万宝之书”,《永乐大典》辑有当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共22877卷,多达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类书之一,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解缙为何提出编修《永乐大典》?编修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让我们一一道来。
《永乐大典》部分封面图。图片源于网络


解缙何许人也?
洪武二年(1369年),解缙出生在江西吉水鉴湖旁的一个书香门第。
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年)进士,是元朝安福州的判官,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之手。
父亲解开,曾经“二魁胄监,五知贡举”,但他淡泊名利,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惠,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解缙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传说解缙天生过目不忘,三岁应口成诵,五岁开口成诗,七岁便想修家谱,九岁日记万言,十岁能贯穿四书五经传注义理,十二岁遍阅儒家经典,十四岁能一目数行,被称为“神童”。
民间流传了不少解缙巧对对子的故事。
有一年春节,解缙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
不一会,家人告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员外听后,又叫家丁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洪武二十年,十八岁的解缙第一次参加乡试,一举夺魁,人称“解解元”。次年赴京参加殿试,被录为二甲进士,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登进士榜。
解氏家族“兄弟同登第”的消息传出,轰动京城,一时传为美谈。
解缙画像。图片由作者提供

虽然《永乐大典》是在永乐年间完成的,但早在洪武年间,解缙就提出编修大典。
公元1388年,十九岁考中进士的解缙,在翰林院做庶吉士。
朱元璋很喜欢他,常留解缙在旁伴读。
在陪朱元璋读书时,他发现朱元璋喜欢读一些杂书,如佛家、道家的书,还有汉代刘向《说苑》、宋代阴时夫《韵府群玉》等。
他对朱元璋说,这些书,有的内容荒诞,有的杂乱无章,不值得多花时间细看。不如找一批志同道合的、优秀的儒家学者,一起编纂一部内容丰富的类书。
随后进言:“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
朱元璋了解解缙的想法,对其深加赞赏和信任,让他着手准备编修大典。但出于种种原因,编修之事却暂时搁置了。
当时,有的大臣忌妒解缙的才华,常在朱元璋面前攻击他骄狂。
朱元璋也觉得他还年轻,不够稳重,有意给他一些磨练,要他父亲将解缙带回去读书,增加学问和修养。
解缙因此回到家乡,编书的愿望未能实现。
解缙雕塑像。图片由作者提供

元1403年,朱棣称帝,重用文臣,召回解缙。此时的解缙春风得意,担任文渊阁第一任首辅。
为消除臣民特别是读书人不服气的心理,笼络人心,炫耀文治武功,明成祖朱棣决心编一部有特色的大书,命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编修大典。
同时作出明确要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就是要使编成的书既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怕浩繁,又要作分类、按韵编排、便于查找。
由此,解缙立即召集同乡胡广等147人,分头编纂。
虽然解缙学识渊博,参与编修的人员也很多,但当时朱棣刚即位,很多事情千头万绪,解缙又被很多事务牵扯了精力,初稿的编修工作并不顺利。
或许由于完工心切,短短一年后,解缙就上交了大典初稿《文献大成》。
但朱棣看后,很不满意,认为大典搜集范围不广,记载的内容简略且不完备,要求重修,并指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人监修,先后选派官员及全国各地饱学老儒共两三千人协助解缙一同纂修,可谓“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
这一次,既有皇帝的严格要求和高度重视,又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人力,踌躇满志的解缙亲自安排各部门工作,在《文献大成》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修改补充。
书稿每编成一部分,他都要亲自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书籍采购、史料辨析、编写抄缮乃至校勘、印刷等每一个环节,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
几番寒暑后,大典终于在永乐五年完成。朱棣对这部巨著颇为得意,亲自为大典作序并钦定书名为《永乐大典》。
遗憾的是,这部旷世宏编面世后,解缙却因进言获罪,遭人诬陷冤杀。他的一生充满辛酸和悲剧,他的贡献和成就却将永远被后世所铭记。
《永乐大典》内页图。图片由作者提供

与清代编撰的《四库全书》等丛书不同,《永乐大典》这种类书并非简单地整理古籍资料,而是根据一个关键字作为索引,从一些古籍里寻章摘句,将同类的信息放在一个名目之下,类似于今天的关键词检索。
比如,第3518卷的关键字是“门”,开篇就介绍历史上各种各样的“门”,以及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家笔下各种“门”的写法,可谓图文并茂。
也正因《永乐大典》的收录,使“秦磁石门”这条史料得以翔实记载。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例如西晋杜预《春秋释例》、唐林宝《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以及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等亡佚已久的秘籍,它们因整本整本地抄进《大典》中得以幸存。
一些被焚毁的古书,因为有些章句被辑录在《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下来。
早已失踪的《旧五代史》就是被清代史学家邵晋涵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佚出来的,若非如此,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的《二十四史》了。
道教在元朝经历毁灭性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地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
很可惜的是,当时此书没有刊刻出版,除正本外,仅仅抄写了一部副本。目前一部下落不明,另一部清朝时还保存在皇家档案库中,八国联军入侵时被烧毁,至今只剩下几百册残本,散落在全国各地。
几经波折,离厄重重,《永乐大典》流传至今只余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
2023年2月,“《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正式上线,用户可随时随地翻阅大典。
如今,《永乐大典》不仅仅是一部书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追求知识和文化的精神。它的存在和延续,就是对中华民族丰富历史和博大智慧的最好见证。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小小微家训何以孕育款款文明风
一粒麻姑米如何撑起16.88亿元产值
“高新下午茶”喝出了啥
看制种人如何守好农业“芯片”
破解“看病难”,这家医院开出了什么“药方”
“七一”你会想起哪首歌?
玉山凭啥八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钢铁战士”这样炼成
探秘全国首个5G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

万寿宫何以成为古代江西人的“文化图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