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成就光照千秋

岳麓书社 2024-05-24

⭐️星标一下岳麓书社 和你分享有关阅读的一切


古往今来,苏轼无疑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是才华横溢的文艺天才,是受读者拥护的智慧人物。

暂且抛开苏轼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成就,单从经历来看,苏轼的人生跌宕起伏,生与死、贫与富、顺与逆、南与北、信任与攻讦、朋友与敌人、朝堂与江湖、繁华与荒芜、豪迈与多情,交织错杂,起落不定,足以构成荡气回肠的乐章。

 [明] 朱兰嵎 《东坡笠屐图》(局部)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县。这是个典型的乡绅之家;爷爷苏序是个快乐逍遥的农村老头儿,好喝酒却经常喝得烂醉,不读书却能诌几句诗;父亲苏洵二十五岁才懂得发奋,热衷功名却屡考不中;母亲程氏是青神县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又能相夫教子。

 [宋] 苏洵 《致提举监丞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良好的遗传基因、自足的经济条件、和睦的家庭关系、自由的生活方式,就像空气、水和肥料一样,滋养、培育了苏轼这棵幼苗。

在苏轼八岁时,苏洵外出游学,把苏轼送到天庆观跟随道士张易简读书。四年后苏洵游学归来,开始认真教导子女。不过苏轼的史学观和人生观,受母亲程氏影响极大,母亲为他点评历史上的人物,帮助他分清忠奸善恶。苏轼很小就表示,要像汉朝范滂那样,做一个正直而勇敢、为追求真理不惜奉献生命的人。


长大后的苏轼灵活而机敏,不拘礼教,在儒学大盛的时代,他创立的蜀学最自由、最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没有自己的立场,他在细节上可以变通,在大节上决不妥协——即便后来与王安石缓和了关系,仍坚决反对王安石陪祀宋神宗。也许从幼时读《范滂传》那一天起,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就牢固地扎根于他的心底,从来没有动摇。

十九岁,苏轼娶青神县王弗为妻,昔日活泼好学的天才少年长大成人了!父亲带着他和小他两岁的弟弟苏辙前去谒见知益州张方平,希望得到张方平的赏识和举荐。张方平惊叹于兄弟二人的才华,待以国士。张方平介绍他们到京城拜谒欧阳修,让他们在更高、更辽阔的天空中翱翔。

嘉祐二年(1057),苏轼、苏辙参加了由欧阳修主考的科举,欧阳修盛赞苏轼的文章,举为第二,认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这一科,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苏洵在欧阳修的宣扬下,文章被士大夫认可,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后来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宋] 欧阳修 《灼艾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仁宗时期,文坛风清气正,朝臣处事公允,不计恩怨,像苏洵父子这样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平民布衣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并享受众星捧月般的待遇。等到熙宁党争起,士大夫根据政治立场站队,争相攻讦,朝野再也没有鱼跃龙腾、百舸竞发的生动景象了。

兄弟二人成绩都不错,本来可以立即授官入仕,不巧,母亲程夫人去世了,按礼制当回乡守孝二十七个月。四年后,他们参加朝廷举行的特殊人才选拔——制科考试,苏轼以优异成绩获得三等,苏辙获得四等,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签判,而苏辙留在京城,陪伴年迈的苏洵,虽授官但未赴任。

苏轼在凤翔府受到历练,秩满后判登闻鼓院,招试馆阁,又以优异的成绩直史馆。而馆职一般被认为是宰相的后备队伍,其时苏轼年仅三十岁。

正当仕途顺遂、意气风发之时,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相继病逝,苏轼与苏辙为父亲扶柩归乡,又在远离朝政的地方闲居了三年。丁忧期满,苏轼续娶王弗表妹王闰之为妻,携全家再次出川。这时在位的皇帝是宋神宗,他雄心勃勃地推行变法,任命王安石为相,相继出台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等,物是人非,朝堂再也不是苏轼所熟悉的那个朝堂了。

仁宗朝老臣大多反对变法,苏轼天然地站入旧党的队伍。他上表反对新法,特别是反对改革贡举。然而朝廷最终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贡举取消诗赋科目,只考经文,苏轼对此不能释怀。由于苏轼反对激烈,王安石党徒谢景温状告苏轼守丧期间利用官船贩卖木材、私盐,苏轼被迫请求外放,于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

杭州虽是“人间天堂”,但这毕竟是苏轼第一次在官场遭受挫折,这次外放预示着此后将官运多舛、坎坷多艰,对想要大展宏图的苏轼来说,这无疑像浇了一盆冷水,而心有不甘,于是牢骚满腹。

此后苏轼移知密州、知徐州、知湖州。在密州,他治匪治蝗,将一座废弃的高台修整一新,苏辙命名为“超然台”;在徐州,苏轼率领军民抗洪,水退后在城东门筑高楼,是为黄楼。苏轼广撒“英雄帖”,求当世名士为超然台和黄楼作记作赋,张耒、秦观等都有歌咏之作。

苏轼到地方后,文学创作渐入佳境,在杭州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密州中秋夜怀念在齐州的弟弟,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时期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告别徐州时,作《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其熙宁年间的词作,尽显豪放词风,让词坛继柳永之后,呈现出新的气象。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任湖州。朝中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弹劾苏轼以诗歌攻击朝政,“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讟谩骂”,宋神宗下令勘查。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押解到京,打入御史台大狱。监察御史李定和知谏院张璪担任主审官,他们从苏轼的诗文集中吹毛求疵,寻找苏轼诽谤朝政、抱怨皇帝的证据,罗织了“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一百三十多天,险些丧命,最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宋人因避英宗赵曙讳,改作“签书”)公事。苏辙想要营救苏轼,反受牵连,责授监筠州酒税。王诜、王巩、司马光、张方平等二十余人受到牵连和不同程度的处罚。

在“乌台诗案”中捡得一命,到黄州后苏轼惊魂未定,不敢与亲戚朋友联系,也减少了与外界的书信往来。这时,隐士陈慥、书法家米芾、道士杨世昌、弟子李廌等前来看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慰藉。从此,苏轼开始认真研读佛道典籍和陶渊明的著作,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终于度过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经历过乌台诗案和戴罪黄州的生死劫,苏轼对人生有了新的觉悟,看开了生死,放下了恩怨,变得豁达、超脱、淡然、从容。

在黄州,苏轼创作了前、后《赤壁赋》,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标志着文学创作进入新的境界,超越了那个时代,达到文学史上的巅峰。

 [明] 仇英 《赤壁图》(局部) 


在黄州迫于生计,在太守的关照下,苏轼在城东得到一块废地,他开荒垦田,种上庄稼,名之“东坡”,也给自己起了个别号“东坡居士”。由于黄州经历在苏轼一生中占有特殊地位,时人爱以“东坡”称之。

元丰七年(1084),苏轼量移汝州,标志着朝廷对他的管束有所松动。他借此游览庐山,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他到江宁拜会王安石,二人多年恩怨得以缓解,苏轼发出“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感叹。

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宣仁太后摄政。太后先将打算赋闲的苏轼召为登州太守,上任仅五天,又调入朝中,不到一年四次升迁,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侍读。元祐年间,苏轼的仕途达到顶峰。

宣仁太后拜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而苏轼认为,新法中也有可取成分。在讨论废除免役法时,苏轼同司马光发生激烈争执,司马光的党徒对苏轼怀恨在心。司马光去世后,旧党分裂,洛党以程颐为领袖,朔党以刘挚为领袖,蜀党以苏轼为领袖,三派在学术、政见、礼制上差异巨大,水火不容。苏轼受到以洛党成员为主体的台谏围攻,被迫再次请求外放,于元祐四年(1089)知杭州。在杭州任上,他开西湖,筑长堤,该堤人称“苏堤”。

 [宋]苏轼 《春中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


宣仁太后对苏轼恩宠有加,元祐六年(1091)三月又召入朝,为礼部尚书,改翰林承旨。但这一次,他并没有在朝中待多长时间,御史台中好事者又从他的诗词中截取片言只语,攻击他听到神宗驾崩的消息后,不悲反喜。苏轼只好再次请郡,此后知颍州、知扬州。元祐七年九月,苏轼再次以兵部尚书召至朝廷,寻除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侍读,守礼部尚书。但好景不长,元祐八年对于苏轼来说是祸不单行的一年,先是与他长相厮守的夫人王闰之去世,九月,一直庇护他的宣仁太后薨逝。在太后羽翼下委屈了许多年的宋哲宗得以亲政,意味着朝堂将出现剧烈震动。苏轼意识到形势对旧党不利,外出避祸,知定州。

苏轼上任定州不久,宋哲宗就确定了“绍述神宗政治”的基本国策,重新任用新党,旧党悉数外放。旧党中处罚最重的,是宣仁太后最为恩宠的苏轼:绍圣元年(1094),贬到海南,知英州,行到中途,敕命又到,落职,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惠州乃蛮荒之地,苏轼在这里生活困苦,但心态比在黄州时平和多了。他游赏山水,遍历寺院,与僧道为伍,与平民交游,把惠州当作陶渊明的桃花源,作和陶诗109首,结集成册。苏轼在惠州31个月,共作诗词文章587首(篇),迎来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

看不到北回中原的希望,苏轼打算在惠州长久定居,他在白鹤峰上建了新居,准备把全家老小都接过来。房子才建好几个月,朝廷追贬元祐党人,苏轼又被流放到海南岛儋州了。

儋州的生活更加艰辛,不仅吃不到肉,甚至经常吃不到米饭,但苏轼都淡然处之。在儋州,他自食其力,还教化民众,兴办教育。他给琼州的学生姜唐佐题诗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姜唐佐苦学成才,赴广州参加乡试,获得省试资格,成为海南第一位举子。后人一直把苏轼看作海南文化的拓荒者。

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主张政治融合,宽宥元祐党人,苏轼遇赦北归。北归途中,天气炎热,苏轼中暑患病,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病逝于常州。

苏轼以诗文享誉后世,但他展示了多方面的艺术才华,绘画、书法都有很深的造诣。任职凤翔时,他结识了天才画家文同,跟随文同学习画竹,他的《墨竹画》不逊于文同,木、石则过之,成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士子画”的概念,成为“文人画”的先声。


 [宋] 文同《墨竹图》





 [宋] 苏轼《墨竹图》





书法上,苏轼位列北宋四大家之首。他在黄州悲愤之中写下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的字在当时就被人们看重收藏。好朋友给他寄送物、信,下人争相当使者,就是为了得到他的字,以遗后世。

 [宋]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除了不可抑制的才华,苏轼还有一个特点:敌人多。新党执政时,他是重点打击对象,王安石指使人检举他,宋神宗将他下狱,想要置其于死地。旧党执政时,他受到洛、朔两党夹攻,致使在朝堂无法立足。还有些昔日好友背叛了他,如张琥、章惇等,对他变本加厉地进行迫害。王安石、章惇、吕惠卿、林希、程颐、刘挚,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曾是苏轼的政治对手,真可谓群狼环伺,步步惊心。

然而,他的朋友更多,远超于敌人。朝廷重臣中,司马光、张方平、范镇,既是长辈,也是朋友;李常、孙觉、王巩等与他交真心,为他受累受罚,没有丝毫怨言。他是艺术领袖,那个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没有不想与他结交的,书法家米芾、墨竹画家文同、山水人物画家李公麟、驸马王诜等,经常与他聚会,一起畅饮、纵谈、唱和。他的弟子遍天下,黄庭坚、秦观这些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都归入他的门下,“四学士”“六君子”“后四学士”,他充当伯乐,善于发现和培养年轻人的文学才能,是当之无愧的文坛盟主。更有趣的是,他还有一帮僧人、道士、隐士朋友,在最困难的时候陪在他身边,伴他走过人生的沟沟坎坎。

苏轼的人生如此丰富多彩,苏轼的兴趣领域如此宽阔博大,苏轼的艺术如此精湛卓越!苏轼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留了下来,又曾居政治旋涡中心,史料记载俯拾皆是,所以苏轼的形象十分具体和丰富。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苏轼,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目前市面上关于苏轼的图书非常多,但读者依然对这位天才充满好奇、充满疑问、充满从不同路径去探索的冲动。

本书以苏轼的朋友圈为观察点,通过考察他的社会和艺术交往,更深入、更详尽地去理解苏轼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人生哲学、文学创作、艺术成就、宗教活动,让读者从熟悉的苏东坡里看到不同的面庞。

本书虽属通俗读物,但参考了大量原始历史资料、文学典籍以及现代学者的著述,本着“无一字无出处,无一事无来历”的原则,不杜撰、不附会、不猎奇,读者看到的苏轼,即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苏轼。



本文为《苏轼的朋友圈》序


《苏轼的朋友圈》

郭瑞祥 著


如果苏东坡也有“朋友圈”,是什么体验?

诗友、书友、画友、酒友、驴友,无所不有;诗词、书法、绘画、吃食,无所不谈;天生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大诗人、黎民百姓的好朋友都不足以概况这位大宋天才。

本书以苏轼的“朋友圈”为观察点,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从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米芾、秦观、黄庭坚等众多北宋人物入手,展现苏轼与大宋三十多位文化精英的命运交织和人生纠葛。作者细致地按照时间脉络,结合苏轼当时所处的境况遭遇,解读苏轼的诗词作品。通过苏轼与家人、师友、知己、政敌、弟子等人的社会交往,读者可一览北宋文人圈的艺术生活,窥见“乌台诗案”牵涉的诸多往事,充分了解苏东坡人格魅力和极其丰富的一生,在“群狼环伺,步步惊心”的北宋政治中,看苏轼如何展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哲学。



感悟宋朝文人圈的命运交织与人生纠葛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有赞购买戳👇

(有签名本可售)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苏轼的朋友圈》出版——感悟宋朝文人圈的命运交织与人生纠葛

百年一遇的天才,被封杀、囚禁,却成为无数人的人生导师

《吾道文丛 · 返本开新》| 著名学者郭齐勇教授的学术自传

岳麓书社《中华传统家训选读》入选2023“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


如何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号:岳麓书社

微信视频号:岳麓书社

新浪微博:@岳麓书社

抖音号:岳麓书社

今日头条:岳麓书社

小红书:岳麓书社

岳麓君个人号:ylssylj


点击「在看」,给岳麓君加鸡腿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