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瘟疫如何塑造历史?古人怎样度过灾难?| 知名历史学者袁灿兴新书《疫病年代》出版

岳麓书社 2024-05-24

⭐️星标一下岳麓书社 和你分享有关阅读的一切


《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


作       者:袁灿兴 著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出版

I  S  B  N:978-7-5538-1801-6

定       价:88.00元



01

内容简介


东汉至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瘟疫频发期,此一时期,死亡笼罩大地,士人凋伤,人人悚惧,恐慌和绝望弥漫,疫病不但影响着个体的生命健康和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与国运兴衰。

本书即以此一时期频发的瘟疫为视角,重新审视东汉至魏晋这一“幽暗时代”下的个体命运、战争进程和社会风貌。以多维、立体、宽广的视野,细致书写瘟疫对政治、战争、社会、文学、医学、魏晋玄学、宗教乃至群体心理造成的深刻影响,深层次探讨瘟疫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



02

作者简介




/ 袁灿兴 /


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教授,知名历史学者,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嘉宾,先后出版《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军机处二百年》《大清内务府》《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等畅销作品。




03

本书特色




04

目  录


目 录

第一章 文明、瘟疫与政治

“文明病”的源起   002

疫病的种类:从伤寒到疟疾   011

幽暗时代: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及成因   024

瘟疫与东汉政局的崩坏   034

疫病下的三国纷争与魏晋乱局   042


第二章 防疫:古人如何应对瘟疫

官方的彷徨与无措   054

皇家驱疫:大傩之礼   062

厌胜:巫术的力量   069

中医之光:张仲景与华佗的救世   080

花椒、生姜与茱萸:香料也能避疫?088


第三章 瘟疫与战争

诅军之术与匈奴的兴衰   098

瘟疫改变历史:赤壁之战的真相   108

血色要塞:魏吴合肥之战始末   114

南征之踵:南蛮瘴气与诸葛亮的失败  121

王敦之乱:独享天下的碎梦   129


第四章 儒者的精神世界

妖言如何惑众:谶纬之兴与群体心理   140

谁是正统:五德终始与皇朝更替   147

天人感应的真相   156

生命意识的觉醒:魏晋玄学的历史   165

奔竞与浮华:魏晋名士的隐秘面孔   174


第五章 大疫与道教兴起

太平世界的构想   184

苍天已死:太平道的崛起与覆灭   192

妖妄国度:天师道的兴衰   201

诛仙之殇:小霸王孙策之死  209

葛仙翁的辟疫方 216


第六章 疾疫与魏晋风度

服散:人的失调与背离   226

疫病、美酒与名士   234

名流雅器:麈尾、如意的特殊意义   241

隐逸:陶渊明的田园世界   248

虱蚤:身体的反抗   256


第七章 大疫的文学叙事

《髑髅赋》中的挽歌意识   266

建安七子的陨落   274

曹氏父子的人生追问   281

志怪小说的疾疫幻想   288

王羲之的兰亭雅集   296


第八章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从误解到信受:佛教初传的历史   304

化干戈为玉帛:佛道之争及其融合   310

探索幽冥:死后世界的想象   317

借医弘佛:僧人与中外医术交流   326

挣脱疫病枷锁:写经、斋戒的功德   334


第九章 大疫下的中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   344

辟邪:神狮西来   351

外来香料的神奇功效   358

槟榔的魔力   366

天谴:安东尼瘟疫与中西交往   373


后记    382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05

前言


前  言

 “死亡在这里,死亡在那里。死亡忙碌在所有各种地方,在上,在下,在里,在外,到处是死亡。”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疫病频发,死亡笼罩大地,政治、战争、社会、文学、医学、宗教乃至群体心理,都受到了巨大影响,由此导致了三国分立、魏晋癫狂、中医发展、香料辟疫、道教传播、佛教传入等,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

在人类文明发展前行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破坏性的力量,诸如战争、天灾、疫病等。每当战争爆发,战车驰骋,铁戈暴击,伏尸遍地,便导致城市摧残,生产破坏。大雨或旱灾,地震或洪水,各类天灾摧毁大地上的希望,裹挟走生命,留下一片废墟,之后人类文明在此基础上,再次发展而出。与战争、天灾相比,由各类病菌引起的疫病,更加让人类手足无措。诸如伤寒、肠澼、疟疾、霍乱、麻风等疫病,都具有极强的致死率与广泛的传播性。每当此类疫病暴发,人类为之悚然,生命随时会断送,人们便会陷入恐惧无望之中。在缺乏对疫病的科学认识与防治手段时,人类或是祈祷上天庇护,或是通过大傩之礼驱疫,或是经由巫术获得解脱。在漫长的时光中,先民们不断总结经验,认识到了瘟疫发生的各类原因,如天气变化、饮食不洁、营养不良等,并总结了常见的瘟疫如伤寒、疟疾之类的治疗方法。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此期间政局混乱,战争频繁,各类瘟疫频频降临。后世科学家认为,此一时段乃是小冰河期,酷寒的天气既带来了粮食作物产量的下降,乍暖骤寒的变化又给予人类身体以刺激,导致了各类疫病的暴发。东汉末期,疫病肆虐,当时的人行走于道路之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人悚惧。疫病数起,士人凋落,建安七子中,有五子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大疫。上层社会尚且如此,缺衣少食的民间社会其惨状可想而知。疫病不但影响着个体,亦影响着国运。东汉至魏晋时期,大疫酷烈,虽贵为帝室也不能避免。疫病之下,皇帝普遍早逝,而帝室虚弱,权力遂流失于外戚与宦官手中。由外戚、宦官专权,最终又引发与文官集团的内斗,以致朝局动荡,进一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加深了危机,这又更加导致了疫病的蔓延,形成了恶性死循环。内斗、战争、饥荒、疫病、死亡,不断反复,不断上演。此死循环,由东汉末至魏晋再至南北朝,犹未能解,影响长达数百年。

困境之中,巫觋治病盛行,江湖术士行走于世,以符水之类治病,被民间崇拜,他们吸纳万民,此时若某人有问鼎天下的野心,则呼吸之间,可撼动河山。当然也有如张仲景、华佗这样的医者,他们承袭先秦至两汉的医学成就,对各类时疫进行探讨,提出相对合理的医疗方法。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传统医学摆脱了玄奥抽象的空谈,产生出了系列具有实效的医疗方法,奠定了日后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为了应对疫病,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接触中,观察到一些具有辛香味道的植物能够驱除蚊虫,并具有药效,由此开启了人类对香料的使用。诸如花椒、茱萸、生姜等,因其具有的药效,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以消灾除病。各类辟疫民俗也由此发展起来,如佩茱萸,饮菊花酒,风行南北,传承直至今日。

中国古时认为,战争取胜的三个条件乃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寒冷或是酷热的天气,蚊虫出没的丛林,不同地区间的水土不服,都会诱发各类疫病。在东汉末期的群雄征战中,曹操折戟于赤壁,其中主要因素,乃是北方士兵至南方后,受寒冷天气与水土影响,军中暴发大疫,不得不退兵,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出现。三国之中,孙权一直觊觎合肥,拿下此地,即可获得进军江淮的稳固基地,又可以移民拓荒,增强国力。只是合肥复杂的水文地理导致各类疫病多发,屡屡挫败孙权的野心。诸葛亮想拥有雄固的后方,为此向南方开拓。只是南方疟疾多发,诸葛亮的南征,不得不速战速决后撤兵,以致未能对南方加以整合。在三国争雄之中,缺乏大后方有力支撑的蜀国最终落败。

面对疫病,儒生们开始沉思,他们希望能掌握灾异的解释权与话语权,进而能制约帝王,实现儒生与帝王共治天下的美梦,随之天人感应、阴阳灾异、五德终始、谶纬之类学说大兴。此类造说之中,如天人感应说认为,人君逆天而为,上下不和,阴阳失调,则妖孽生,灾疫行,故而帝王需要罪己,改正错误。随着疫情频发,帝王自然不愿意每次都背锅,于是拉着大臣一起承担责任,故每至灾疫起,则要罢免三公,这又为宦官、外戚干政提供了契机。朝堂中的内斗,生命的无常,疾疫的横行,让朝不保夕的魏晋士人,将精神投入到玄学之中,去思考本末有无,去亲近山水,去感悟生命,乃至形成了各类放浪形骸的行径,如服散、裸奔、酗酒、持麈尾、隐遁等。然而,所谓的名士风度,多数是在鸟笼中的表演,是为了博取名望,是为了追求身心俱泰、荣华富贵。所谓的名士风度,实有阴阳两张皮,阳里一张皮写着冠冕堂皇,写着名教道德;阴里一张皮写着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玄学也好,风流也罢,终究是贵族们的游戏,深处疫病时代中的普通人则只能在宗教中寻求寄托。

世界范围内的原始宗教,都是原始崇拜与氏族组织相结合的产物。当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区划为基础的贵族等级社会建立后,许多原始宗教也随之消失,被新的、更发达的宗教所取代。中国自私有制社会形成后,延续原有的氏族血缘关系,形成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宗法制与政治体制经过了整合,但原始宗教却未得到发展。至东汉末年,大疫之下,借助符水治病、叩头思过、符箓等手段,太平道、五斗米道得到发展,奠定了日后道教发展的基础。在乱世之中,如葛洪悬壶于市,对各类疫病提出了超越时代的诊治方法,也为道教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宗教神学理论体系。葛洪所提出的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儒道结合,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影响着后世道教的发展。

本土道教发展之时,也遇到外来宗教的竞争与挑战,这就是佛教的传入。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认为,佛教能在汉帝国境内吸引众多信徒,关键就在于当时正流行传染病,佛教能针对当时人们遭受的痛苦提出解释,予以慰藉。灾难性瘟疫所导致的结果是,在大部分社会组织(如政权)丧失信誉之时,佛教却能通过行医、祈祷、写经、斋戒等一系列形式,为疫病年代中的人们提供从肉体到心灵的解脱。佛教的到来,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佛教提供了系统的地狱轮回转世之说,此又影响后世中国千余年。当道教与佛教相遇时,二教初时一度有过竞争,乃至有老子化胡等造说。此后二教彼此借鉴,和平共处,共同服务于中国世俗社会,送财、送子或送禄。

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只有经由对外交流才能实现。华夏文明一直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前行。随着交流的扩大,人员来往的密集,必然会将异域的微生物携带到新的环境中,在那里,微生物可能会找到一系列易感宿主,从而导致疫病的暴发。延熹四年(161)、延熹五年(162),东方的汉帝国持续发生大疫。公元166年,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帝国暴发安东尼大瘟疫,此年东汉也暴发瘟疫,“今天垂异,地吐妖,人疠疫”。后世史学家推测,经由中西商路的交往,疫病由东方传入罗马帝国。也就在此年,罗马帝国的使者经过海路抵达中土。由于汉帝国转而怀疑罗马使团的真实性,对与罗马来往失去了兴趣。此后罗马陷入了瘟疫带来的巨大混乱之中,无暇再与东方的汉帝国进行联系,双方都陷入疫病的困扰之中。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虽有战争冲突乃至疫病传播,却不能阻碍贸易与交往,并由此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经过中西之间的交往,西域的狮子进入中土。狮子凶猛的形象被视为辟邪神兽,成为中土常见的辟邪形象。通过丝绸之路,苏合香、胡椒、丁香、安息香等具有避疫功效的香料在中土受到追捧,而槟榔也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土,被视为具有避瘴功效,在南方各地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间,在大疫冲击之下,影响后世中国千余年的系列因素形成。经由此数百年大疫,中国传统医学得到了系统发展。苦难中的人们,迫切需要精神上的解脱,由此带动了道教、佛教的发展。在大疫之中,中外交往持续,狮子、槟榔等传入中国,被视为能辟邪驱疫。又由于生命无常、佛道传播,产生了描述鬼神报应、生死轮回、仙俗二界故事的志怪小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而各类民俗,诸如傩礼、贴门神、饮茱萸酒等也不断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包含了人们远离疫病的祈祷。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06

书  影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当当购买戳👇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一部人人必读之书: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论语》出版

先秦兵学史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评《中国兵学通史·先秦卷》

《一生怀抱几曾开:湖湘文化点将录》——湖湘历史文化名人的历史随笔集

《聊斋志异》(全本全注全译彩色插图版)——494个故事,160张国宝级彩图,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三万字长序诚挚推荐


如何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号:岳麓书社

微信视频号:岳麓书社

新浪微博:@岳麓书社

抖音号:岳麓书社

今日头条:岳麓书社

岳麓君个人号:ylssylj


点击「在看」,给岳麓君加鸡腿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