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cula 报告 | “云漫步者”去向何方?

Yang Jiang Ocula艺术之眼 2022-11-15



陆明龙,《Nepenthe Zone (Leeum)》,2022。静帧截屏。图片提供:Leeum三星美术馆。


休馆逾四年的 Leeum 三星美术馆于 2021 年十月重新开放,不仅馆内设计翻新,其策展理念也有所突破。群展“云漫步者”(Cloud Walkers,展期:2022 年 9 月 2 日至 2023 年 1 月 8 日)是 Leeum 策展人郭俊英(Kwak June Young)在美术馆重开后策划的第二个特別展,也是此机构成立 18 年来首次针对亚洲当代艺术的论述。


一改机构以往只追捧大师的倾向,此次 24 组参展艺术家呈现了视角更多元、层次更丰富的叙事。在“亚洲”的框架下,展题用“云”指向环境责任、数据信息、物质与非物质、现实与虚拟、人类与非人类、联觉等关键词。比起探讨亚洲复杂的民族理念、政治议题的策展行动,此次展览更多地是质疑在西方文化研究视角之下,早已过时的亚洲身份认同。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SU:M》, 2022。展览现场:“云漫步者”,Leeum三星美术馆,首尔(2022年9月2日至2023年1月8日)。图片提供:Leeum三星美术馆。摄影::Sangtae Kim。


策展思路旨在从众多的亚洲哲学、风俗、科技中挖掘整理出一些建设性方案,用于解决全球共同经历的困境。不过,一个以革新亚洲的国际形象为目的的展览,发生在韩国——一个 2021 年刚升格为发达国家[1]的亚洲国家,不免导致视角偏向代表国际地位较高的经济体,也有过早削弱对地缘政治的探讨之嫌。


展览始于通往地下展厅的斜坡上空,日本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的大型雕塑《SU:M》(2022)。雕塑使用可吸收废气的新材料织物,以传统日本折纸形态呈现,突显隈研吾一贯与环境融合的“弱建筑”哲学。


由外至内:段青河,《水上竹屋》,2022;陆扬,《独生独死DOKU—你好,世界》,2021。展览现场:“云漫步者”,Leeum三星美术馆,首尔(2022年9月2日至2023年1月8日)。图片提供:Leeum三星美术馆。摄影::Sangtae Kim。


近年来,“疫情”、“科技”、“环境”等策展话术,总散发着纸上谈兵的单薄感,但郭俊英在展览空间、作品解读等方面的巧思,为观者创造有趣的阅读体验。她表示:“若在探讨可持续性的展览中建造大量的展墙,则有自相矛盾之感。”于是,地下展厅中用于分隔空间的是材料或结构创新的建筑作品。


越南建筑师段青河(Đoàn Thanh Hà)设计了用自然和回收材料制成的《水上竹屋》(2022),以应对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迅速上升。步入巨型竹屋,频幕上放映着中国艺术家陆扬的动画《独生独死DOKU—你好,世界》(2021)。拥有无性别身体的“DOKU”作为陆扬的数字化身,借用佛教的概念,想象人死后在虚拟世界转世而不朽。另一块频幕则播放该项目的幕后制作,解释了“DOKU”的形象与动作借鉴了有关东京、南印度、巴厘岛的游戏、宗教仪式与传统舞蹈,似乎合理化了“DOKU”与竹屋的联结。


stpmj建筑设计工作室,《沉默的间隙》,2022。展览现场:“云漫步者”,Leeum三星美术馆,首尔(2022年9月2日至2023年1月8日)。图片提供:Leeum三星美术馆。摄影::Sangtae Kim。


同样用建筑设计与虚拟想象一同构筑未来空间的,还有 stpmj 建筑设计工作室用毛毡条以传统砖石结构垒砌成的“象牙塔”《沉默的间隙》(2022)。毛毡的消音效果,让建筑内部狭小得只能容纳一人的空间变得更加孤立;毛毡做的小桌上,放置了一本韩国科幻小说家金草叶(Kim Cho-yeop)想象人类开拓宇宙与非人类共生的书写,标志了后疫情时代,物理空间上的限制与无限的想象空间之间的反差。


由左至右:延眞伶,《羽绒柱》,2022;黄炳,《寓言(二)》,2019。展览现场:“云漫步者”,Leeum三星美术馆,首尔(2022年9月2日至2023年1月8日)。图片提供:Leeum三星美术馆。摄影::Sangtae Kim。


艺术家黄炳(Wong Ping)的动画《寓言(二)》(Fables 2,2019),其中一个故事虚构一只牛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却不幸入狱,出狱后靠贩卖消费社会运动情怀的破洞牛仔裤发达。苦涩幽默的衣物意象,却被迅速转移到屏幕旁边的作品上——设计师延眞伶(Jinyeong Yeon)将因全球变暖而库存过剩的羽绒服做成三个矮凳,供人坐看黄炳的动画,更用近三百件灰色羽绒服包裹了旁边的巨型支柱,反衬黄炳作品的强烈色彩。


洪旻基,《真实生存指南 - 公共城市第2集:数码导盲犬“机灵鬼”》,2022。展览现场:“云漫步者”,Leeum三星美术馆,首尔(2022年9月2日至2023年1月8日)。图片提供:Leeum三星美术馆。摄影::Sangtae Kim。


展厅内的功能室中,韩国艺术家洪旻基(Minki Hong)和马来西亚服装设计师 motoguo,分别利用网络语言,構想在元宇宙中解決现实世界生老病死的问题:前者的录像作品,如《真实生存指南 - 公共城市第2集:数码导盲犬“机灵鬼”》(2022),针对视障人士的诉求;后者的裝置作品《ARE YOU LIVING OR LEAVING?》(2022)从中国道教葬礼烧“纸扎”祈福的传统出发,想象与元宇宙传递信息的方式。


motoguo 在作品中亦引用庄子梦蝶作联想,而同样从亚洲古典哲学、宗教仪式中获取灵感的,除了陆扬的作品,还有印尼艺术家 Natasha Tontey 的动态影像《年鉴》(ALMANAK,2018),以收集当下算命师、巫师、心理学家的预言来构建“未来档案”。


由左至右:A.A. Murakami,《在通往永恒之家的门槛上》,2021-2022;Tromarama,《Solaris》,2020;aaajiao徐文恺,《枯山水)》,2014。展览现场:“云漫步者”,Leeum三星美术馆,首尔(2022年9月2日至2023年1月8日)。图片提供:Leeum三星美术馆。摄影::Sangtae Kim。


相较之下,楼上黑盒子空间的布展脉络,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了更清晰的呈现,少了些实用性而多了些艺术性。一个模糊了水陆、虚实的展厅正中,是印尼艺术组合 Tromarama 制作的色彩明艳的模拟影像《Solaris》(2020),其通过实时追踪印尼卡卡班湖中,随气候变化的海蜇生存状态,假想可以此预测未来地球生态。


影像前方,一侧是艺术团体 A.A.Murakami 设计的喷雾装置《在通往永恒之家的门槛上》(2021-2022),以四十亿年前深海热水口诞生最初生命体的假设为依据。喷出的雾圈散发淡淡香气,在空中飘荡,与 Tromarama 的影像中荧光色海蜇一同浮游。另一侧是 aaajiao 徐文恺制作的未来风景《枯山水》(2014),将彰显禅宗精神的日本庭院景象,通过算法数据化后重新在三维世界呈现。


杨嘉辉,《可能的音乐 #2 (feat. NESS)》,2019。展览现场:“云漫步者”,Leeum三星美术馆,首尔(2022年9月2日至2023年1月8日)。图片提供:Leeum三星美术馆。摄影::Sangtae Kim。


一旁更为密闭的展厅内,香港艺术家杨嘉辉的巨型 16 频声音装置《可能的音乐#2 (feat. NESS)》(2019),间歇性地发出不可名状的声音,是艺术家利用 NESS 声音编程软件,创建出铜管乐器在反物理定律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再混合正常的铜管乐声与人声。装置中侧斜的黄色巨型小号吹嘴上刻有“MADE IN ENGLAND”字样,字面意思之下是否另有所指,令人好奇。


文敬媛(feat. 金志祐),《承诺公园_龙山:游乐园》和《7游乐园:地图集、创伤、乌托邦、悖论、图样、粒子、代码》,2022。展览现场:“云漫步者”,Leeum三星美术馆,首尔(2022年9月2日至2023年1月8日)。图片提供:Leeum三星美术馆。摄影::Sangtae Kim。


总体而言,45 件展品涵盖了美术、建筑、设计、音乐、文学,还有基于 Leeum 本身建筑的陆明龙(Lawrence Lek)的虚拟现实作品《Nepenthe Zone(Leeum)》(2022)和取材于 Leeum 所处区域历史的文敬媛的装置《承诺公园_龙山:游乐园》(2022)所组成的群展“云漫步者”,想要将体量庞大的新旧作品并置产生对话,但在不建展墙的坚持之下,要做到尽可能流畅的呈现,实属不易。


策展的拷问语气细腻,提倡与自然界的可持续性并驾齐驱的,是我们文化的可持续性,这些用意都是很好的。只是要通过艺术提高全世界对亚洲社会的评价的话,国际对此展览的关注度似乎还不够,并且此路漫长。—[O]


[1] 2021年7月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第68届贸易和发展理事会上,将韩国从原来的“发展中国家集团”升至“发达国家集团”:https://english.hani.co.kr/arti/english_edition/e_international/1002230.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