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郭 熙: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

郭熙 语言学心得 2024-02-19


好文荐读(第十九期)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往期推荐:

好文荐读|孙利萍:华语虚词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好文荐读|方梅、张耘鸣:从自然口语对话中的交叠型合作共建现象看句法结构的投射

好文荐读|张子豪、李胜梅:新世纪二十年汉语修辞学的学科生态及发展趋势



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
郭 熙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10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郭熙.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J].语言文字应用,2023(02):2-10.DOI:10.16499/j.cnki.1003-5397.2023.02.007.


摘要: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或祖语传承研究学术前景广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海外华语传承的主要路径之一,华文教育及其研究成果丰硕。但这一概念在话语构建、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从服务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两大共同体构建的目标出发,应重视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深化海外华语传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也为世界范围的祖语传承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学术研究作出中国贡献。

关键词:祖语传承;海外华语;话语体系;话语构建基金项目: 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19ZDA311)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海外华语资源抢救性搜集整理与研究”(19AYY003)的资助。

感谢《语言文字应用》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引言


华文教育是海外华语传承的主要路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华文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国际中文教育概念的提出,有学者呼吁将其纳入国际中文教育通盘考虑(郭熙、林瑀欢,2021;王辉、冯伟娟,2021等)。我们看到,有关机构也开始把海外华文教育纳入自己的视野。2022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公布的课题指南中,将“海外各国华文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列为重大课题,占总数的1/10;“华人传承语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也列为“重点、一般、青年课题(方向性条目)”,占总数的1/28。就海外华文教育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作用来看,这个比例并不高,但能实现这一零的突破,仍让我们感到欣喜。2021年9月18日,首都海外华文教育联盟成立。而随着该联盟的成立,一些高校必然会逐渐参与到华文教育之中。汉语教学界早就有学者关注华文教育。2007年,由赵金铭、齐沪扬、范开泰和马箭飞任总主编的“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陆续推出,就特别加入了《华文教学概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并列,反映出主编们的远见卓识。就目前所见,这是国内唯一考虑到华文教学特殊性的对外汉语教材系列。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华文教育的了解很少,即使是汉语教学界也还很不够。2005年,在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编写大纲研讨会上,就有学者质疑为什么既然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还要编《华文教学概论》。至今仍有人把华文教育等同于对外汉语教学或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汉语教学,把华语传承等同于中文传播,把汉语水平考试等同于华文水平考试(王汉卫,2016)。一些华文教育工作者自身对这一事业及其学科的定位、目标和价值等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的“教育”“教学”方面,有的还质疑,既然已有汉语水平考试(HSK),为什么还要研制华文水平测试(HSC)。尽管有学者提出二者应该“合流”(黄启庆,2020),但海外华文教育与传统上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无法相互替代是不争的事实。在充分认识到汉语教学三大分野的基础上(郭熙,2015),我们又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应该统筹布局,明确其中的不同类型,包括传统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国际中文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郭熙,2015;郭熙、林瑀欢,2021)。在长期的观察、调研和相关领域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学界又逐步形成了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多方协同发展的理念(郭熙,2023a),提出应促进海外华语传承与中文在地化传播协同,与国内主导的对外汉语教学一起形成国际中文教育的合力,推动学科和事业的共同发展。鉴于国内对海外华语传承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梳理和分析有关研究与发展现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跳出传统的华文教育研究,转向视野更为广阔的海外华语传承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希望能以构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引导更广泛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相应的理论框架,全面审视海外华语传承中的相关问题,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二.从华文教育到华语传承:话语构建的努力


海外华文教育历史悠久,成就巨大,经验丰富。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华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相关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学界对此也有不少总结梳理(彭俊,2009;陈璇波,2011;陈水胜、李伟群,2018;郭熙,2007、2020、2021a 等)。但是,社会各界对海外华文教育的知晓度与它对历史和现实的贡献度相比,显然不相称。


(一)海外华文教育的话语局限
新时期中国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推动和支持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它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中已占有“半壁江山”(郭熙,2021b)。从华文教学到华文教育,从华文教育学科到华文教育事业(贾益民,1996;郭熙,2009),从华侨的国民教育到华人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从华语的工具性到华语的资源性,再到华语的文化遗产性(郭熙,2015;郭熙、王文豪,2018;郭熙,2021b;郭熙、雷朔,2022),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不断加深,定位逐步清晰,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各种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就话语表述方面而言,学术界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华文教育”为核心的概念群,其中既包括“华语、华文、华校、华裔生、华文教学、华教、华文教师、华文教材、华文水平测试”等教学体系相关的概念,也出现了如“三化(正规化、专业化、标准化)”“因地施策”等相关的引导管理的概念。这些概念对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相关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标志着该事业初步有了自己的话语叙事。与此同时,“华文教育”这一概念的局限性也逐步显露出来。第一,概念难以区分。“华语”“华文”“汉语”“中文”等这一系列的同义词,不仅让普通人眼花缭乱,即使是中文教学领域的学者,若不关心海外华人祖语传承问题,也会认为它们是一回事;而“教育”“教学”在很多人心中更是无法区分。因此,由它们分别组成的“华文教育”“汉语教育”“华文教学”“汉语教学”“中文教学”“中文教育”等术语,也无明确的语义区分度。其结果是,面向不同对象、目标的语言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区分不够明确,教学和科研工作自然也受到影响。第二,未能凸显华文教育事业的核心目标。华文教育的目标是海外华侨华人传承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历史上的华文教育,是“大华文教育”,即用华文开展教育,是学习者在华文学校用华语包括汉语方言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通过母语教育的方式,掌握自己的民族语言的标准语和民族语言文化知识,提升民族语文能力和民族语言文化认同。今天的华文教育,除了个别国家和地区,则主要是教下一代学习华语。不少人认为其工作重心是语言学习,轻视或忽略了民族语言文化传承这一核心任务。从某种意义上看,华文教育和华文教学之所以常常混淆,可能与此有关。随之而来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华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国际传播中的汉语教学就难以区别了。这也是我们许多在国内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外派教师,无法胜任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因。第三,限制了华语传承目标实现路径的拓展。语言文化传承本来是多路径的,但由于传统上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形成了过度依赖学校的传统。同时,由于海外华语传承事业被“华文教育”“华文教学”中的“教育”“教学”遮蔽,其代际传承地位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事实上,除学校外,家庭、媒体、华人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都是传承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和路径(林瑀欢,2021a)。在当前语言环境下,除了学校以外,尤其需要考虑家庭和媒体。单一学校路径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海外华语传承,应特别重视华文教育和华语传承的这种关系。第四,影响了学术空间的提升。华文教育中“教育”“教学”的概念使得海外华语传承事业被“窄化”,“三教问题”一直被看作是核心,而许多重要的应用和学术问题被忽略。这就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做得不理想,学术上也难以融入国际相关领域。一直以来,重视华文教育的呼吁不断,一年一度的“两会”也不断有代表委员就相关问题提出议案。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和相关研究进展,及时更新自己的话语表述,建立更为合乎现实需要的话语体系。
(二)海外华语传承话语提出的尝试及其意义
华语作为祖语的系统传承实践已经有了上百年历史。它有自己的特点,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我们缺乏话语权意识,对世界华语传承的实践缺乏理论概括,未能用自己的话语讲华语传承故事,长时间处于“沉默”状态,也就难以在相关领域取得应有的影响力。作为语言传承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祖语”是翻译过来的(郭熙,2017)。祖语传承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性难题。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国外对祖语传承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国外的祖语传承、祖语教育(王燕燕、罗庆铭,1998;曹贤文,2017;方小兵,2017;郭熙,2013、2015、2017、2021a;李国芳,2017;郭熙、王文豪,2018;任弘,2019;林瑀欢,2021b;祝晓宏,2021等)都对此进行过介绍和讨论。2016年,《语言战略研究》创刊不久,就组织了“语言传承”专栏,并于2017年正式推出,成为国内最早刊发语言传承专题研究的期刊。这一期专题研究之外的“语言传承多人谈”,发表了多篇角度观点各异的短文。同年,《语言战略研究》又推出以“家庭语言规划”为主题的专栏,从更为具体的角度讨论语言传承、语言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2021年,《语言战略研究》在第4期开设了“华语与华语传承研究”专栏,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对不同国别、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关问题研究,进一步用事实深化了华语传承这一概念,提出了华语与华语传承研究再出发,期待把华语传承的学术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郭熙,2021a;李春风,2021;刘慧,2021;姚敏,2021等)。而来自世界各地华教人士的抢救性访谈实录,更让人看到海外华语传承的艰辛奋斗历程。目前,海外华人的祖语传承研究,范围不断拓展,话题讨论不断深入,如林瑀欢(2021a)、陈雯雯(2022)、韦九 报(2022)等成果都可视为华人祖语传承研究话语构建尝试的“破冰”。与“华文教育”相比,“海外华语传承”不仅有助于突破“华文教育的话语局限”,或许还有望实现以下几个“突破”。一是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中的地位突破。尽管我们认为华文教育已经有了国际中文教育“半壁江山”之态势,但持这种认识的还是少数。在实际运作和认识中,它仍然处于非主流地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只有极少数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人们对华文教育所知甚少。“海外华语传承”涵义清晰易懂,凸显其代际纵向性,跟中文国际传播的语际横向性形成鲜明对照,不至于将二者混同起来,互相取代。同时,我们对“传承”与“传播”关系的讨论,也有利于各自方向目标的确定和任务布置实施,在此基础上,做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我们已经对海外华语传承历史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总结,看到海外华语传承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及其影响,明确了传播和传承不应该是不相交的平行线(郭熙,2023a)。我们对华语文明的新认识,则有利于解释海外华人的文明传承,有利于在人类文明新生态构建中,扩大其传承力和传播力(郭熙,2023b)。二是凸显文明互鉴的国际突破。用海外华语传承这一概念有利于说清道理,避开纠缠。多年来,我们强调海外华文教育的工具性和民族文化教育性,但无论怎么解释,总有人进行曲解。多元语言文化保护、不同文明互鉴是当今语言文化界的重要共识,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2014 年,世界语言大会在中国召开,通过了《苏州共识》;2018年,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举办,通过了《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草案)。把海外华语传承看作是一项多元语言文化保护的工作,更容易为不同文 化环境中的大众所理解。三是国际语言传承研究的学术突破。语言传承已经是一个学术增长点,这从近年关于语言传承研究的进展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世界范围的华语传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这些历史经验和现实进行深入研究,上升到理论和学术高度,有助于帮助破解祖语传承这一世界难题,在国际语言传承研究领域取得自己的学术声誉,提升学术话语权。例如,李计伟(2023)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语传承与其他国家的“heritage language”的差异。可以预见,以华语作为祖语传承的角度开展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世界语言传承理论,丰 富祖语传承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学术研究,将发挥重要的意义。四是语言文化传承模式上的突破。无论是华语传承还是中文传播,都有文化教学问题。语言教学为主的传播更强调语言工具属性,而以语言文化为目标的传承则应该考虑身份和文化教育传承。以往的中文教育中,重点多放在交际工具上,这是很自然的。问题在于:第一,掌握一种新的语言并非易事,不管是何种语言;第二,随着新科技发展,未来人们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依赖性会不断降低,为满足交际需要而学习外语的意愿也可能会有所下降(郭熙,2022)。因此,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利用华文学校开展相关教育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守住传承这一阵地,并进行拓展,通过传承助力传播,步伐会更坚实稳妥。自然,讨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不可能绕开华文教育。华文教育是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多年来一直是海外华语传承的主要路径,它不可能被取代。我们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华文教育的局限,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海外华语传承的话语体系,探寻适合时代发展的华语传承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程序,使得未来的工作更切实际、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三. 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构想



话语体系是由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系统。学术话语离不开概念表达,离开概念,空谈话语体系构建是没有意义的。多年来,围绕海外华语以及传承,已经出现不少新事物、新概念,而相关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批新的术语,或者是原有的术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们是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构建的初步基础。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术语或概念进行了初步的记录和整理。作为术语或概念,它们中的不少还未定型,其内涵和外延人们也有不同的认识。例如,“1.5语”,就是海外华语传承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对华裔子弟华语性质的一种认识。他们认为,海外华人社会中的华裔对华语的习得是不完整的,既不是第一语言,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语言,介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故称“1.5语”。下面,我们在初步分类的基础上列举若干,作为今后华语传承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靶子”。我们相信,把这些概念或术语纳入华语传承话语体系中去考察、使用、发展,将对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概念梳理及示例


1.华语及华语产品

华语、华文、中文、汉字、汉语、祖语、华语歌曲、华语电影、华语片、华媒、华文报刊、华乐、区域华语、南洋华语、坡式华语、居銮华语、暹达华语、华语规范

2.华语性质

大华语、全球华语、母语、祖语、传承语、继承语、祖传语、族裔语、1.5语、华语资源、华语遗产、特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语言文明、华语文明

3.华文教育

祖语生、祖语学习、祖语中断、祖语习得、祖语焦虑、祖语保持、华文教学、华文教育、华文教材、华文水平测试、低龄化、洋留守、双向生、流动生、华二代、永久第二代、1.5代

4.华人及相关组织

华人、华侨、华裔、华族、华语社区、华社、华团、海峡华人、土生华人

5.华语传承路径和影响因素

华语生活、中文生活、云端华语社区、华语认同、华语向心力、华校、华校、华小、华中、三语学校、中文学校

6.理念

服务华语传承、大华文教育、华语+华语在地化、公益结合市场、当地化、在地化、本土化

7.华语传承性质和特点

情感性、民间性、群众性、服务性、多样性、自治性、封闭性、自发性、人为性、非排他性

8.传承传播策略

服务化、精准化、智能化、时代化、生活化、中文在地传播、传承协同传播、公益+市场、双向互动


(二)核心概念构建:以祖语和继承语为例


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构建需要有自己的研究理念。作为话语体系的基本元素,术语本身就反映了研究理念。上文提到的一些术语或概念,许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深化理论思考,才能实现术语在使用上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以祖语和传承语为例做些讨论。

传统上,海外华人的华语传承一直遵循母语教育的理念进行,尽管海外学界对“heritage language”的问题已经有许多新的认识,但对华文教育的触动似乎并不大。2010年后,我们在教学科研中逐步有了关于“祖语”的意识,后来正式使用“祖语”一词来翻译“heritage language”,相应地还把“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翻译成“祖语生”(郭熙,2015)。对此,我们后来又专门进行讨论,并尝试以“祖语”为引领,构建一个术语群(郭熙,2017),如下所示。

祖语现象、祖语能力、祖语生、祖语政策、祖语中断、祖语传承、祖语崇拜、祖语文化、祖语使用者、祖语环境、祖语文献、祖语生态、祖语维护、祖语景观、祖语教育、祖语教学、祖语习得、祖语学习、祖语保持、祖语维持、祖语认同、祖语期待、祖语压力、祖语焦虑(感)、祖语磨损、祖语失却、祖语丧失、祖语消亡、祖语共同体、祖语机制、祖语分化、祖语异化、祖语适应、祖语复活、祖语再造、祖语再生、祖语圈

可以看出,这个术语群里的“祖语”大多无法为“传承语”“继承语”等所替换,尽管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来源。术语的翻译不应只是翻译术语(魏向清语,见唐凤英,2022)。两种语言很难有完全对等的翻译,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译入语言里含义的差异。继承语这一译名因为是字面直译,很多人不知其为何物,而对它丢掉了原文词义中“遗产”含义也浑然不知(郭熙、雷朔,2022)。不少使用者并没有真正地去斟酌这些概念在中文中的内涵和外延,类似的还有“语言管理”“家庭语言政策”中的“管理”“政策”等。

一个好的中文术语,应该具有较高的语义透明度。在此基础上,最好还要具有可拓展性。“祖语”是海外华语传承研究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它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海外华语传承目标的设定和实施。海外华语传承需要号召力,如果能从一些概念中表现出来会很有意义。在实际工作中,“祖语”作为术语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使用,几乎无需解释就可自然理解。一位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在听完韦九报博士的相关课程后写道:

我本人特别喜欢您用祖语这个充满感情的词汇,比目前国外普遍运用的继承语亲切多了……我知道的都是把“heritage language”叫做继承语,干巴巴的,看到祖语一词眼睛一亮。

作为术语,“干巴巴”本身并不是毛病。在这里,引起说话人共鸣的应该主要是“祖”传递出的“故土”的文化信息,这或许表明“祖语”比较准确地传递了“heritage language” 背后的语义信息。

但是,从海外华语传承事业发展看,仅有“祖语”还不够。我们在使用祖语的同时,主张保留“继承语”(或“传承语”)这个概念。在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中,我们不但要区分祖语和祖语传承(郭熙,2017),还应区分祖语和继承语:祖语是传承对象,继承语是传承的结果。作为祖语,华语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如马来西亚;而继承语的结果则多种多样。这一区分有利于总结中文的祖语传承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学术话语权,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我们的研究跟在传承语理论后面、用中文事实去阐释传承语理论本身的局面。


(三)基本框架


参照近年学界的一些认识,本研究构建的海外华语传承研究话语体系可以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华语维营、华语意识和华语践行。华语维营主要指海外华人社团对华语的维护和经营;华语意识指华人社群对华语价值的认同;华语践行指包括传承教育在内的各种华语生活。由此可以搭建一个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者;(2)内容和目标;(3)路径和方法;(4)影响因素;(5)受传人(祖语生)。

1.推动者

海外华语传承的推动者主要包括:华社、华校、家长、祖籍国有关机构和其他文化人士、商业机构等。华社指相关的华人社会团体组织,它们的骨干成员通常都是海外华语传承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组织者,是海外华语传承的核心力量。他们采取各种维营措施,组织社区的各种语言文化活动,使之以广泛的形式存在发展。他们中不少还都是当地华校董事会成员。华校通过开展华文教学活动来推动华语传承。家庭是华文教育的最小核心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林瑀欢(2021a)在研究印尼华人祖语传承中,就家庭在保持家庭祖语生活的作用作了比较深入的讨论。韦九报(2021a)证明,中文作为祖语保持动机体系除了语言、学习者、学习情景这三个层面外,还应加上家庭层面。

2.目标和内容

目标是指推动者对下一代祖语教育结果的期许。目标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 同的方面。具体的目标,如祖语教育目标和母语教育目标的异同,应该如何确定祖语教育 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既定目标是否实现等等。

内容主要是指传承推动者希望下一代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能力。传承的具体内 容通常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在教学中来具体安排。显然,内容要受到目标的影响,而内容 本身的选择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目前海外华语传承内容的安排 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国内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

3.路径和方法

海外华语传承的路径应该是多样的,传统上的主要路径是华文学校,目前人们主要关注的也主要是华校,学界对其他路径的研究非常少。通过“路径”这一话语,或许可以给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海外华语传承及其研究的方法至关重要。不少国家的华人用自己的双脚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姚敏(2021)、李春风(2021)、刘慧(2021)和曹贤文、金梅(2021)分别对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和美国的华语传承模式进行了探讨,给人很多启发。学者们不断走向田野、走入海外华人的语言生活,观察语言传承,将会走出新的道路。

4.影响因素

影响海外华语传承的因素有很多。王建勤(2018)曾通过对汉语二语学习者和华裔汉语学习者的语言生活及其场域的考察,揭示和解释了不同场域语言生活的活力和变化、汉语能力的获得、传承和保持的影响因素。我们对 280 多位海外华语传承人士的访谈结果表明,所在国语言生态,包括语言政策、教育政策、语言环境、语言景观、华侨人数、居住方式、社区华语生活、华文媒体、历史传统等对语言传承至关重要。当然,如上所说,家庭更是重中之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华语传承中的各方在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社会等五组关系中纠结、取舍(韦九报,2021b)。

5.祖语生

祖语生是海外华语传承中的主要受传人。这是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关键端。祖语生主要由学龄段的学生构成,目前学龄前祖语生的人数快速增长,成人也有所增加。祖语生作为关键端,对未来海外华语传承包括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会有较大的影响。祖语生华语学习的目的、华语传承的目标、学习方法、家庭语言背景以及当地“学友”对他们的影响等应该受到更多关注。

本部分梳理了一些概念,并尝试提出了一个供讨论的基本框架。一个理想的完整话语体系还应该包括一些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式。这些问题非常复杂,非本文篇幅所能容纳,还需要学界更多的思考和论证。


四.结语

海外华语的传承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种成功实践(郭熙、雷朔,2022)。努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促进海外华语传承事业,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郭熙,2020),是全球华侨华人的历史使命。海外华语传承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作为学术活动,海外华语传承研究同样非常重要。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直接研究成果并不多。传统上用的比较多的概念是华文教育,而且更多地集中在华文教学上。华文教育是一个随时空变化而异的概念。历史上的华文教育和今天的华文教育并不是一回事。传统上主要以华文学校为主要途径,关注华文教育,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但是现在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家庭、科技手段利用、华语生活等更广泛的方面,且都需要开展新的尝试。

华文教育不是目的,它是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手段。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华语言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传承下去,使中华语言文明得以发扬光大。

构建话语体系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话语体系构建是标,确立学术转向是本。通过构建话语体系,积极吸收近年来在海外华语传承研究方面的成果,形成自己的祖语传承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系统,进而制定自己的方略,促进海外华语传承事业,也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学术研究,海外华人的祖语传承、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更是为我们展示了新的拓展空间,我们应该借此为世界范围的祖语传承研究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简介







郭熙

    个人简介: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兼职/客座教授、研究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首席专家,《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著有《中国社会语言学》《华语研究录》《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等,主编《全球华语语法·马来西亚卷》《新编应用语言学》《华文教学概论》《中文》《华文》《七彩华文》等,协助主编《应用语言学》《全球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等。发表语言学、语言教学类论文150余篇。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海外华语和华语传承。电邮:guoxi@hwy.jnu.edu.cn。

本文来源:《语言文字应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学术会议|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与语言研究创新论坛

2023-07-30

学术会议|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

2023-07-29

好文荐读|孙利萍:华语虚词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2023-07-29

刊讯|《中文教学现代化学报》2023年第1期(附征稿启事)

2023-07-29

博学有道|美国语言学专业申博交流会

2023-07-28

好书推荐丨《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留言赠书)

2023-07-26

好文荐读|方梅、张耘鸣:从自然口语对话中的交叠型合作共建现象看句法结构的投射

2023-07-26

好文荐读|蔡薇:ChatGPT环境下的汉语学习与教学

2023-07-24

系列讲座|R语言数据分析与论文写作第1-3讲(回放已生成)

2023-07-24

学术会议|2023年语言学与二语研究暨续论研讨国际学术论坛

2023-07-23

学术会议|汉语句法语义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2023-07-22

好文荐读|张子豪、李胜梅:新世纪二十年汉语修辞学的学科生态及发展趋势

2023-07-21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阿奔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文荐读|郭 熙: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