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刘旭: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刍议



刘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曾就职于孔子学院总部、华侨大学,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和二语习得,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了解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汉语在全球的热度不断攀升,汉语国际传播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汉语国际传播推动了我国在人文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极端主义和保守主义回潮,英国脱欧、美国退出巴黎协议等多个国际组织事件频发,反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国际关系急速降温,部分国家之间信任度快速下滑,迫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难以发展深化,严重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在政治理念认同度和经济合作信任度同时下降的国际环境中,各国之间猜疑和指责的情绪不断蔓延,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日益加剧。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汉语国际传播风险随之升级。为降低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概率,减缓并防控风险后果,加速构建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机制,积极开展风险预测与防范,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二、汉语国际传播宏观环境

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幻莫测,汉语国际传播深受影响,所面临的风险持续升级。为进一步了解风险的根源所在,本文采取PEST(政治Politics 、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宏观环境分析法,对汉语国际传播所处的宏观环境分析如下。

(一)政治因素(Politics)

2020年7月28日,由“中美聚焦”特约编辑周柳建成主持的《太平洋对话》节目中,北京大学贾庆国教授对话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贾庆国教授指出,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到了建交以来政治关系的最低点,但从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方面上看是进步的。两位教授深入分析了目前中美所引导的国际关系走向,以及全球化进程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可见,目前以美国为主角的世界政治环境,矛盾更易激化,风险正在升级。因此,从政治因素的层面上看,汉语国际传播处于较为严峻的政治环境风险之中,其发展难免受到较大的政治阻力。就目前形势而言,汉语国际传播的传播方式、途径以及组织机构等,应进一步淡化官方色彩,充分借助民间组织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迅速打开由民间组织和机构为主体、官方辅助的汉语国际传播新局面。这样才能顺应目前大众人际传播的新模式,为汉语国际传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为进一步降低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更为广泛地从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等层面,积极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和新机遇。

(二)经济因素(Economy)

2020年初突发新冠疫情,各国为应对疫情均采取了相应措施,旅游和餐饮等诸多行业受创,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剥离政治因素,仅从经济因素来看,教育业受到了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2020年8月1日,据我国中央财经频道报道,由于疫情的持续冲击,多所欧美高校出现严重资金缺口,甚至有一些百年高校已经倒闭关门。美国相关人士表示,仅2020年春季学期,全美高校收入锐减80亿美元。从汉语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请进来”的来华留学生受到较大影响。如何在疫情影响下,通过线上教学、数字资源和多媒体手段融合优势资源,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加大对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第1期刘旭: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刍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3卷反观汉语国际传播的“走出去”,经济的下行压力反而激发一部分潜在的海外汉语学习需求。各国孔子学院(课堂)积极开展汉语线上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学员评价较高。此外,多国开启HSK线上考试模式,以考促学,效果显著。根据汉考国际官网公布,2020年7月12日,2020年下半年首次汉语考试如期举行,共有30个国家153个考点承办此次考试,考生19,655人次,其中海外考点为8570人,这是自疫情暴发以来海外考点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考试。面对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失业率提升,就业压力增大,汉语国际传播工具属性凸显,传播受众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提升就业竞争优势,反而有利于促使汉语学习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与释放。

(三)社会因素(Society)

在单边主义和保守主义抬头趋势显著的国际社会环境中,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维护多边主义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虽然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和经济发展的压力陡增,却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文化交流的需求和渴望。根据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官网发布情况看,2020年“汉语桥”大赛如期在线上举行,全球多国赛区预选赛和决赛活动参与度高,反响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是汉语国际传播发展的文化给养,也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坚实后盾和扎实根基。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与西方文化有着较明显的差异性,也因此而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如何揭开神秘面纱,向外国朋友显现真实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文化入手。这也是在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陡升的压力下,文化因素呈现较为正向的影响,是降低国际社会紧张环境下风险指数的有效途径。从另一个角度看,国际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是由多元文化背景决定的;东西方思想的碰撞,是由各自的文化基因决定的。核心价值理念冲突是汉语国际传播和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重大障碍,因此,如何在文化交流中规避文化冲突是降低社会因素风险指数的关键。社会因素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也是汉语国际传播风险指导的主要来源,应重点突破才能有效降低风险指数。

(四)技术因素(Technology)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汉语国际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模式和传播媒介等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单向性语言传播模式已退居次席,取而代之的是交互式的大众人际交际式语言传播模式。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的角色在传播过程中,更易实现角色互换,且传播形式也更灵活多样。基于互联网技术搭建的网络平台,不仅突破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还突破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的角色限制。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等不断发生变革,不仅仅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的变化,传播模式也由人际交互式向人机交互式传播模式转变。目前,我国许多英语学习软件已实现人机交互的智能学习模式,且市场反馈和学习反馈较好。汉语国际传播应抢占技术先机,及时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汉语国际传播开启新航道,赋予新技能,建设新平台,寻求新发展。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也为汉语国际传播来了更多的技术性风险,如技术发展之初的功能不完善,平台活跃度不高,用户体验满意度不高,人机互动与人际传播结合不充分等。因此,需要加大调研力度,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用户反馈等数据推导,加速技术开发与升级,实现技术攻关与突破,将汉语国际传播的技术性风险转化为科技发展优势。

综上,就目前汉语国际传播所处的宏观环境来看,可谓有利有弊,但仍然利大于弊。因此,加速提升风险识别的能力,对风险等级做出评估,发出预警,并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策略,有利于突破重围,实现汉语国际传播的跨越式转型升级发展。


三、汉语国际传播特性及其风险特征

(一)汉语国际传播特性

21世纪初,我国开启了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时代。目前,汉语国际传播由传播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的高速发展阶段,转向提升传播水平和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汉语国际传播所具有的工具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等特殊属性,既使传播过程始终保持着较强的传播动能和活力,也使汉语国际传播有应对风险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1. 工具性是汉语国际传播的本质属性

吴应辉指出,汉语国际传播是指建立在世界各国对汉语需求的基础之上,汉语遵循语言传播规律,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语言传播现象。汉语国际传播的核心是传播汉语,首先被凸显出来的是语言的工具属性。因此,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应将其工具性放在首要位置上,以满足海外人士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以及与中国人民对话沟通、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等现实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2. 文化性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内涵属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华文化传播具有伴生性,汉语国际传播内涵建设就包括对其文化属性的充分发挥。朱瑞平指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产生了全面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世界多元文明发展的需求,语言作为媒介,既为不同文化交流搭设桥梁,也为世界公民提供体验世界多元文化的机会,保护多样化文化生态环境。

3. 社会性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外延属性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媒介,是社会关系联系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李宝贵认为,汉语国际传播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形式,其宗旨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是造就国际社会情感沟通的重要力量。因此,汉语国际传播的社会属性尤为显著。

(二)汉语国际传播风险特征

目前,汉语国际传播风险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对于其风险防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转化等问题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对于风险特性的系统分析也鲜而有之。为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深对汉语国际传播风险的认识,笔者将对其风险特性展开分析。

1. 国际性

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具有国际性特征。汉语国际传播系国际事务,在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中面临着较大风险。汉语国际传播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活动,是“民心相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从事的相关活动和事务均具有较强的国际性,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也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如,孔子学院的发展倍受其他国家政府的关注,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政治、外交等手段污名化孔子学院。外交无小事,涉及国际性的事务都具有影响范围广、负面影响难以消除、小事件可能激化升级为国家间大外交事件的风险等。因此,汉语国际传播要从西方主要语言的国际传播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加速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标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专业化汉语国际传播的国际化发展生态和业态,有效降低国际性风险。

2. 政策性

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具有政策性特征。汉语国际传播受对象国外交、语言等方面政策变化的影响,可能引发传播风险。受国际关系影响,对象国外交和语言政策对汉语国际传播影响巨大,政策扶持下的语言传播如鱼得水,较易占据在当地发展的有利优势,较易整合优质资源,发展迅猛。语言政策突变,则可能引发传播活动受限甚至难以开展的风险。截至目前,共有64个国家已经或明确把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中亚洲19国,非洲13国,欧洲23国,美洲7国,大洋洲2国。争取有利于发展的支持性政策,推动汉语纳入该国国民教育体系,是汉语国际传播降低政策性风险的途径之一。如何减轻部分国家不利政策对汉语国际传播的负面影响,需要进行长期探索和系统性研究。加大对汉语国际传播民间组织的支持力度,推动汉语国际传播非官方化和市场化发展,是降低政策影响和政策性风险的捷径,十分有利于争取更多的汉语国际传播发展空间。

3. 扩散性

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具有扩散性特征。汉语国际传播实质是一种传播行为和活动,不论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组织主导,抑或个体主导,汉语国际传播活动都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因此,其风险也随之产生。扩散性风险是由传播活动本质属性所引起的,指由单一事件或个人引发或传导的个体事件,由于负面影响不断扩散引发连锁反应,继而产生的扩散性风险。如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关闭事件发生后,扩散性风险蔓延,导致孔子学院发展出现区域性受困、发展受阻。随着传播的技术手段不断发展,传播时空距离缩小,传播主体和受众不断扩展和角色互换,汉语国际传播风险的扩散性特征也逐渐增强。因此,汉语国际传播要对传播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对主体和受众进行调研和评估,针对性地展开风险评估和管控,对扩散性风险加强防范,降低其扩散概率和范畴,为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群体性

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具有群体性特征。风险的扩散性是指传播受众和传播过程所产生的特性,而风险的群体性则主要指由汉语国际传播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引发的风险。随着传播模式的转变,传播主体由相对固定人群向大众化发展,汉语国际传播的群体性风险陡升。同时,由于传播方式由体验式向交互式转变,传播受众的群体性风险机率也随之升高。群体性风险的产生,使得风险的扩散性更强,导致风险迅速升级,影响范围迅速扩大。由于传播受众的群体性特征则更易造成群体性事件,因此,群体性风险应严加防范,加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做好风险预测和风险应急备案,有效控制风险影响范围和影响力,从而降低风险等级。

5. 动态性

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具有动态性特征。从大众化传播模式的角度来看,汉语国际传播活动的动态特性已十分突出。由于全球汉语学习需求旺盛,汉语国际传播呈现出较强连续性动态发展态势,而其风险也随之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性。事实上,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的风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变量因素都可能偶然或必然引起风险。而随着汉语国际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也会随之加大。因此,深入了解汉语国际传播风险的动态发展趋势,对风险防控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四、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置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将语言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可见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传播工作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之大。英语国际传播一直被英国和美国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 2006年美国正式推出“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关键语言项目),明确了鼓励美国公民学习的8种“关键语言”,汉语位列第二。近年来,我国较重视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及相关发展,但支持力度尚不足够。汉语国际传播不仅关乎我国语言文化走出去,还对我国国际政治合作、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诸多方面起着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汉语国际传播的成功与否,关乎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等多方面的发展。汉语国际传播所遇到的潜在风险,也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可能将要或正在面临的风险。国际上不少语言国际传播机构都很注意传播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建立,比如英国文化协会于2015~2016年度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管控,且早已建立在每年年度报告中总结风险评估、管理流程与管理情况的常规机制,并指导员工发确保其具备风险管理能力。而在风险评估与管理方面,汉语国际传播做得远远不够。当务之急,应审时度势,需要借鉴和参考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加速建立风险评估、管理与转化机制。因此,本文尝试构建了汉语国际传播风险等级评估体系。

(一)理论依据

由于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评估体系可参考的文献资料较少,本指标体系主要参考语言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以及英国文化协会2012~2013年度报告公布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框架。Cooper强调语言传播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并提出语言传播的7个变量(who,adopts,what,when,where,why,how)即:传播的采纳者、采纳层级、采纳语言(或语言变体)、采纳时间、社会条件、采纳动机以及为采纳而进行的语言规划行为。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过程归纳为五大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即传播学的“5W模式”研究范式。本研究对两个理论的语言传播要素进行了有机整合。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也被称为内部控制融合框架,与本研究较为契合。ERMF是COSO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于1992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并分别于2004 年和2017年进行了修订。其中2017年修订版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将风险管理融入贯穿于企业战略、绩效和价值提升之中,且在框架中尽量避免使用“企业”一词,而是用“组织”来体现框架对不同主体的包容性。ERMF中的五大要素分别为:治理和文化,战略和目标设定,绩效,审阅与修订,信息、沟通与报告,2017版的ERMF对本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本文依据上述理论,在对汉语国际传播过程的相关变量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类,以及参考英国相关经验和ERMF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二)风险指标设置

本评估体系分别设置了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详见表1)。其中,一级指标为传播变量和管控机制,二级指标为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益、传播战略目标和沟通与修订。三级指标分别根据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二语习得和传播学理论进行具体指标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传播主体可分为3个层面,即国家、机构组织和个人。因此,评估指标体系传播主体的二级指标中,也分别从3个层面的主体设置了评价指标。由于汉语国际传播模式向大众人际传播模式转变,本文更倾向于大众化传播受众(主要指汉语学习者),即个人层面,二级指标的设置也更关注传播受众的个体层面。

该评估体系的风险等级分别设置为低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其中,低级风险是指风险尚处于潜在风险或呈隐性特征,对汉语国际传播工作造成风险的可能性或程度较低,此类风险负面影响不大,属于可控范围;中级风险是指风险已经成为现存风险,对汉语国际传播工作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且具有持续升级的可能性;高级风险主要指影响大、破坏力强,且管理难度较大的风险。见表1。


表1  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量表


序号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序号

三级指标

风险等级

低级

中级

高级

1

 

传播变量

1

传播环境

1

政治因素




2

经济因素




3

文化因素




4

技术因素




2

传播主体

5

支持力度




6

组织协调




7

资源共享




8

宣传能力




9

身份认同




10

能力素质




11

情感投入




12

文化适应性




3

传播受众

13

成本投入




14

学习动机




15

文化认同




16

情感共鸣




17

学习主动性




18

学习效果




4

传播内容

19

语言内容




20

文化内容




21

其他内容




5

传播媒介

22

信息媒介




23

文化媒介




24

教育媒介




25

娱乐媒介




6

传播效益

26

国家形象




27

价值认同




28

合作交流




29

受众规模




30

投入产出比




2

管控机制

7

传播战略目标

31

风险关注




32

风险识别




33

风险评估




34

风险规避




35

风险转化




8

沟通与修订

36

风险沟通




37

风险反馈




38

风险总结




39

风险评估

体系修订




合计

2个一级指标

8个二级指标

39个三级指标





五、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适用性及预期效果

(一)指标体系适用范围

本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汉语国际传播机构或组织对于全球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风险评估。可根据此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展开区域性或国别性风险评估,形成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报告,标注全球汉语国际传播工作风险等级地图,并根据定期评估结果,形成动态风险等级地图,以供相关主管部门和组织机构决策参考。

该指标体系可通过专家团组到需要评估的国家(区域)进行实在考察走访或通过与当地孔子学院(课堂)、中文学校以及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合作展开风险评估工作,以实地走访考察、调研访谈等方式直接评估等级,并结合向当地相关教育机构、学校、中文教师和学习者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对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进行较为全面的、客观的等级评估。

(二)指标体系适用性分析

1. 立足语言传播的基本规律

汉语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语言传播,风险评估须从语言传播的基本规律入手。因此,本研究在设置风险评估指标时充分考虑了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变量内涵和范畴,结合汉语国际传播风险的国际性、政策性、扩散性、群体性和动态性5个特性,对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变量分别进行了三级评估指标的设置,以适应汉语国际传播动态过程中风险的基本特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

2. 关注汉语国际传播的多元化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的发散式风险特征

随着汉语国际传播模式的不断发展变化,传播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突出,呈现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存在不同维度的风险,在与大众化传播受众的相互作用下,风险呈现发散式趋势。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对多元化传播主体和大众化传播受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量,传播主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维度入手,形成立体化、网络式、多元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期通过指标的多维评价体系评估潜在的、存在的以及正在升级的多样化的、呈散点式分布的风险形态和等级,及时拉响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警报,加以防范。

3. 设置自测性评估指标

本研究设置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时,参考了ERMF风险管理框架,设置了自测性评估指标,以实现评估指标体系的自测功能。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与其风险特性高度一致,这样才能确保其评估体系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因此,指标体系中的一级评估指标中设置了风险管控机制,以及对风险评估、规避和管理情况的自评估,以实现指标体系自我修正的内循环以及与外部评价的外循环相结合的双轨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

(三)指标体系预期效果

1. 预警汉语国际传播存在的风险

汉语国际传播复杂而又独特的属性决定了传播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然而,随着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规模的扩大,汉语国际传播风险也随之升级。汉语大规模“走出去”不足30年,经验尚浅,对于各种风险不能做出准确应对,更不能提前发出预警,汉语国际传播效益无法达到最佳预期效果。而建立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可以预警汉语国际传播存在的风险,对风险源头加以防控,收事半功倍之效。

2. 指引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方向

世界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意味着多元文化的多样态发展将占据世界发展的主流。在此形势下,汉语国际传播将成为我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常态化工作。因此,定期调研并对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形成风险评估机制,是实现汉语国际传播安全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这样做不仅能够对于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还能对现有风险进行传播策略的针对性调整,为汉语国际传播指引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向。

3. 保持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活力

任何一个行业若要谋求长足发展,都必须应对发展带来的风险,汉语国际传播也不例外。由于对汉语国际传播克服困难、冲破困境的准备不足,风险评估工作和预警机制的缺失,导致汉语国际传播遭遇困境,曲解和误解事件时而有之,传播投入与传播效果难尽如人意。因此,加速构建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对评估体系进行国别性或区别性测试,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切实提升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风险防范能力,保持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活力。

4. 提升汉语国际传播的多元效益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至今,已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却尚未完善以获取多元效益为导向的发展规划,易造成投入与效益不成正比的尴尬局面。对所面临的风险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也易导致我国与他国语言文化传播效益呈逆差关系。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汉语国际传播成效显著,汉语学习人员攀升,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但我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国际话语权、国际认同感、促进经济合作和教育文化交流等多元效益尚未得到充分的激发与释放。因此,汉语国际传播在现阶段的发展要务应是深入总结与反思,充分展望与谋划,对其风险源、风险传播路径和风险防控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将风险评估作为重要的一环,为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加上一道保险,保障其战略目标得以实现,扩大其成果,提升其效益。




六、结语

语言传播本身具有复杂而又特殊的多重属性,它不仅是每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手段,也是全民参与的语言文化学习和体验活动,还是机构合作交流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世界多样性、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也是人民交流、学习的意愿和需求,传播内容、手段和效果都对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各国将语言文化传播放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重要原因。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语言文化传播主体、受众、手段、途径和媒介呈多元化、发散式发展趋势。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语言文化传播主体由特定群体向大众化转变,传播媒介由教育培训、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向线上教学、自媒体、人工智能软件等转变。传播模式也由传播主体向传播受众主动传播,发展至向传播受众自主选择并主动获取传播内容的模式转变。可以说,我们正走进一个科技革命主导的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时代。

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风险呈现出国际性、政策性、扩散性、群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汉语国际传播风险系数也随之升级。但目前,我国对于汉语国际传播风险性质、种类、评价和管控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尝试搭建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供同行讨论,望抛砖引玉,加速提升我国汉语国际传播领域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实现汉语国际传播安全发展目标,助力其行稳致远。






END





原文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本文来源:语言国情


课程推荐

必备课程|“统计女王”和你讲:每一个文科生都能成为SPSS操作能手!


往期回顾


每日一星|尹铂淳:语言研究要切实做好“两个服务”


好文荐读|束定芳: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与海外论文发表


好文荐读|朱瑞平:论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规避策略


趣  谈|危机公关,你能读懂背后的语言策略吗?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