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竹子上也能跳舞?她们做到了!

观览澳门 大湾区之声 2022-06-08

在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竹子随处可见。在大厨手里,竹可以变成美味佳肴;匠人手里,竹可以编成精美器皿;在舞者手里,竹也可以化身舞台装置,成为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连接。


近日,在第三十二届澳门艺术节中,来自粤港澳三地的舞者们给观众展现了一支特别的“竹上之舞”——《舞.渡.海》。

 

 

《舞.渡.海》由澳门舞蹈家何雅诗与香港舞蹈家梅卓燕、广州怪才编舞家二高(何其沃)联袂创作,撷取岭南传统戏曲文化元素,配合由澳门资深剧场设计师林嘉碧设计的全新竹棚舞台装置,展现了传统工艺与舞蹈艺术的融合之美。


DANCING

 

舞蹈是舞者之间交流的“语言”,然而对于分散在粤港澳三地的三位舞者而言,面对面沟通的时间并不多。大多时候,他们只能隔着珠江遥遥相望。因为珠江非常宽阔,渡江就像渡海一样,所以作品名中的“渡海”也由此而来。

 

作为从小学习中国传统舞的舞者,在何雅诗心里,“渡”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我们现在创作的时候都会用现代舞,所以‘渡’也有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意思。”

 

DANCING

 

为了在舞蹈中更好地展示澳门当地文化,《舞.渡.海》的舞台设计林嘉碧选择了澳门传统的竹棚工艺来搭建舞台装置。

 

竹棚工艺也被称为搭棚工艺,是澳门传统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经验老到的搭棚师傅无须设计图纸,“以心为图,以眼为尺”便可搭建出数十米高的建筑。2020年,搭棚工艺已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除了竹棚工艺,《舞.渡.海》中还加入了岭南戏曲文化元素。在何雅诗看来,这是最能代表粤港澳三地的文化。



从习舞者到编舞者,何雅诗的身份在转变,对传统和现代的理解也愈加深刻。“舞蹈不仅仅是舞蹈动作那么简单,以前许多舞蹈都取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现在更多是回归自己个人的表达。”何雅诗表示,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舞蹈已经构成了一种文化和美学,有丰富而深厚的底蕴。如今舞蹈的创作范围越来越广阔,更需要编舞者从中国传统舞蹈中汲取营养。


DANCING


这已经不是何雅诗第一次参加澳门艺术节了,但是她直言,还是很有压力。澳门本土的艺术作品做得越来越好,也推动着她继续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这次粤港澳三地舞者的合作,让何雅诗看到了舞蹈传承与创新的另一种可能。“来自广东的二高,从广东民间舞蹈‘英歌舞’中取材并创作了一支舞蹈,效果特别好,展现了广东人的拼劲和爽朗的性格。”何雅诗说,这次的经历让她下定决心,继续深入探索岭南地区的民间舞蹈,创编多样的舞蹈作品,促进澳门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澳门舞蹈与文化艺术的发展。


何雅诗

DANCER


澳门舞蹈家,澳门舞蹈团体“诗篇舞集”的创立者、艺术总监。她初习中国传统舞蹈,继而从事编舞及创作,作品包括《飞舞霓裳》《塑姬》《敦煌俪影》《嫦娥居月》等,曾获得第六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群舞表演奖及评委特别奖、香港“紫荆杯”国际舞蹈邀请赛评委会特别奖等多项荣誉。



观览澳门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联合制作,为您独家呈现澳门魅力风采。


监制/任永蔚
主编/张蓓
总台记者/刘喆
统筹/吕嘉
校对/万祖艳
图片及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往期回顾

这就是期待夏天的理由!

国画的美才是“yyds”→

让水墨艺术“飞”出画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