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林兵教授课题组报道具有超强碱性的单原子镁催化剂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2023-07-04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化学工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凭借其高活性,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催化酯交换、Michael加成和烯烃异构化等一系列反应。目前,传统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活性位主要是K2O和Na2O等碱金属氧化物,而碱土金属Mg及其氧化物MgO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只具有弱碱性或者中等强度的碱性。
南京工业大学孙林兵教授课题组通过改变Mg原子的配位环境和分散状态,制备出了基于Mg的单原子固体超强碱催化剂。Mg单原子催化剂通过高温升华–气相迁移-载体捕获的策略制备。该方法以石墨烯为载体,双氰胺为氮源,Mg片在680oC条件下升华成Mg原子,通过氩气迁移,最终被氮掺杂石墨烯捕获、锚定从而合成单原子镁催化剂(Mg1/G)(图1)。
1. 单原子镁催化剂的合成示意图

从透射电镜图中没有观察到颗粒的聚集,而从球差矫正电镜图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一系列亮点,说明Mg以高度分散的单原子形式均匀地分布在载体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证明了Mg1/G样品中Mg原子是与C和N原子共同配位,这与MgO是不同的。同时,X射线吸收谱结果也表明单原子Mg催化剂的结构与Mg片以及MgO有着明显的差别。

天津大学的韩优教授和年瑶博士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Mg1/G的配位结构是Mg-C2-N2,其超强碱来源于Mg原子与C原子的协同作用,与MgO对CO2吸附能(-0.366 eV)相比,Mg1/G对CO2吸附能更小(-1.094 eV),因此与传统固体碱MgO相比,Mg1/G显示出更强的碱性。

作者通过CO2程序升温脱附实验证实了单原子Mg催化剂中超强碱性位的存在,其脱附峰位于680oC,远高于MgO对CO2的脱附温度(250oC),甚至高于典型的固体超强碱催化剂。Mg1/G对于碳酸乙烯酯和甲醇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DMC)的酯交换反应显示出较高活性(DMC收率为37.7%)和转换频率(99.6 h-1),远高于传统MgO固体碱催化剂(1.0-5.6 h-1)以及K和Na固体超强碱催化剂(29.8-36.2 h-1)。同时,Mg1/G还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5次循环使用过程中,DMC产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与之对比,MgO固体碱催化剂则出现了活性位的流失,从而导致产率下降(图2)。

该工作为新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2. 单原子镁催化剂的碱性和催化性能图

该成果以“Magnesium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Superbasicity”为题,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上(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26-023-1577-3)。邵祥斌和年瑶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彭松松、张国松、顾梦旋、韩优和刘晓勤为论文的共同作者,孙林兵是论文的通讯作者。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全文。
【通讯作者简介】

孙林兵,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科学处副处长。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到南京工业大学工作,其间2011-2012年在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多孔功能材料的构筑及其在吸附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扩展阅读】

2023年《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发布!

Sci. China Chem.文章精选:热催化

清华大学王定胜/温州大学孟格课题组综述:针对多步反应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多功能设计

上海交大麦亦勇&周永丰团队:超薄MOF纳米片为载体的钴单原子光催化剂用于CO2还原

浙江大学肖丰收/王亮课题组综述:新策略构筑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MSI)

深圳大学刘剑洪和张黔玲课题组通过石墨烯负载单原子与纳米团簇复合结构实现高效碱性析氢

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团队:原位NH4+刻蚀制备Mo单原子位催化剂助力高效可见光催化制氢

郑南峰和傅钢课题组: 表面配位修饰多相金属催化剂的非接触式仿酶催化选择性加氢

天津大学罗浪里课题组:沸石分子筛中Pt原子簇与纳米颗粒的精准封装实现低温CO氧化催化

西工大葛会宾/覃勇团队:Pt/TiO2催化剂在类芬顿反应中Pt-O-Ti界面位点与TiO2表面位点之间的协同机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