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永舫院士团队:非等量D-A共聚策略合成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2022-06-22
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课题组首次提出了非等量D-A共聚策略并合成了应用于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非等量D-A共聚物给体光伏材料。基于该类材料的二元器件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与填充因子均得到了提升,并取得了17.71%的高能量转换效率。该研究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基于D-A共聚理论的机理,并对应用于高效有机光伏材料的D-A共聚物给体光伏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对指导设计高性能D-A共聚物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给体单元-受体单元(D-A)共聚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构筑高性能有机半导体材料,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聚合物太阳电池、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等。基于D-A共聚策略的分子结构设计的不断优化,科研人员合成了一系列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有力地推动了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快速提升。然而,从初期的发展新型给体/受体单元,到现阶段的精细调控,如侧链工程、官能团取代等,D-A共聚物的设计优化一直处于针对单体结构进行修饰的层面。此外,尽管现如今近乎所有高效的聚合物材料都是基于D-A共聚结构,但这些D-A共聚物(包括新兴的三元无规共聚物)均是由等量的给体单元和受体单元交替共聚所构成。针对聚合物长链组态的调控优化以及D-A共聚策略更深层机制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

近日,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课题组首次提出了非等量D-A共聚策略。通过在聚合物长链中嵌入更多比例的D-单元,他们合成出了基于高效共聚物PM6的非等量D-A共聚物PM6-Dnn=1,2,3(1)

1. 非等量D-A共聚物PM6-Dnn=1,2,3)的合成方法。 
该团队发现,相比于等量D-A共聚物PM6,基于该策略构筑的非等量D-A共聚物PM6-Dnn=1,2,3)随着D单元的增加HOMO能级逐渐下移,吸收光谱逐渐蓝移,光学带隙逐渐变宽。测试表明,相较于PM6,非等量D-A共聚物PM6-Dnn=1,2,3均具有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更佳的分子结晶性与自组装能力,其中PM6-D1最佳。基于PM6-Dn:Y6的器件比基于PM6:Y6的器件显示出更有效的激子解离、更少的双分子复合与更快的电荷传输,其中基于PM6-D1:Y6的器件最佳,基于PM6-D3:Y6的器件次之(图2)。

2. 器件(aJ-V曲线、(b)相应的EQE曲线、(c)光电流密度与有效电压曲线、(d)短路电流密度与光强曲线。 

飞秒瞬态吸收(fs-TA)光谱表明,基于非等量D-A共聚物PM6-D1:Y6的共混膜比基于PM6:Y6的共混膜具有更长的电荷转移态寿命,有利于电荷的传输与收集(图3)。最终,相较于PM6:Y60.84 V的开路电压、25.32 mA cm-2的短路电流、74.4%的填充因子,三个基于非等量共聚物PM6-Dnn=1,2,3:Y6体系的器件的开路电压随着D单元比例的增多逐渐上升,分别为0.850.850.86V; 短路电流均提高到26 mA cm-2以上分别为26.4726.1826.01 mA cm-2;填充因子也均得到了提升,分别为78.7%75.6%76.1%。其中,基于PM6-D1:Y6的器件取得了17.71%的最佳能量转换效率,这也是目前二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取得的最高效率之一。

3.aPM6-D1:Y6、(bPM6:Y6共混膜的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及其(cPM6-D1:Y6、(dPM6:Y6在选定的时间延迟上的动力学轨迹与拟合。 

论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尚子雅,共同一作是博士生周流洋,共同通讯作者为孙晨凯(郑州大学)、孟磊(中科院化学所)、黄文超(武汉理工大学)和李永舫(中科院化学所)。详见:SCIENCE CHINA  Chemistry, 2021, doi: 10.1007/s11426-021-9988-6

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扩展阅读】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有机光伏合辑(2018-2019)

侯剑辉课题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抑制缺陷态与能量损耗的三元调控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颜河团队:通过三元策略制备能量转换效率16.68%的铸态有机太阳能电池

华南理工大学黄飞/段春晖团队:形貌调控实现效率15.4%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

国科大黄辉教授在基于非稠环电子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北航霍利军教授综述:二噻吩并苯并二噻吩类有机半导体材料在有机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南开大学刘永胜课题组:可溶液处理的类COF二维聚合物光电材料合成及应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周二军课题组 | 苄基改变分子堆积:非富勒烯受体设计新手段

郭旭岗/高峰等:低非辐射损失0.16 eV,高开路电压1.15V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渊课题组:分子分散提高准双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效率和热稳定性

武汉大学闵杰课题组:能量损失仅0.47eV的高效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香港科技大学颜河教授:利用三元共聚实现对聚合物PM6 的HOMO能级的微调

中南大学邹应萍课题组:A-DA'D-A型非富勒烯受体基器件填充因子的调控策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