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波:《永乐大典》纂修人续考——以方志资料为中心

刘波 书目文献 2022-12-04

《永樂大典》纂修人續考

——以方志資料為中心

劉  波 

    刘波,湖南新宁人。文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敦煌文献组副研究馆员。著有《赵万里先生年谱长编》《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善本方志书志》(与李坚合著)等。

 

提要:明初纂修《永樂大典》,文士儒生二千餘人參與其事,其中大部分不見於史書記載。此前已有多位學者進行過《大典》編纂人的考證,所得已有三百餘人。各地方志中,往往有文士儒生與修《大典》的記載,據此可補九十餘人。合前人所考出者,可得四百餘人,接近全數之五分之一。排比纂修人的來歷、職責及去向等等,對瞭解《大典》纂修過程不無小補。

關鍵詞:《永樂大典》  纂修人  方志

 

《永樂大典》纂修人,此前已有多位學者做過考證。郭伯恭《〈永樂大典〉考》之第三章《纂修諸人考略》,列出194人,其中《明實錄》所載總裁、副總裁之外者有166人[1]。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考出246人(內1人重出)[2],基本囊括了郭伯恭所得(郭文考得者王文僅4人未涵蓋)。朱鴻林《〈永樂大典〉纂修人考補》又增補41人[3],另8人王文已考出。張金梁《〈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再補充27人,其中2人王文已考出[4]。除去重複者不計,總計已得315人。此外,虞萬里亦輯得三四十人[5],但未見刊佈。

前人考證所用資料主要為明人文集與地方志。如王重民“閱明本地方志幾四百種”,又“於所見明人傳記及明人文集,凡有關於此者,亦隨加摘錄”[6],方有如此豐富的收穫。又如朱鴻林所據,主要為王褒《養靜文集》。筆者數年前因編纂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方志書志的機緣,翻閱了一些明清方志,偶見前述著作未錄的《永樂大典》纂修人史料,爰為抄出。復借助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等數據庫提供的綫索,按圖索驥,並旁及其他資料,數年間所獲漸多。於是排比梳理,略作考辨,得98人(內前人已考出但誤錄人名者4人,人名前以*標出),冀為討論《大典》纂修問題提供些許資料。人名以音序排列,以便檢尋。

 

一、纂修

1.  *陳茀

朱文謄錄項下有“陳福”,字履中,推測為侯官人[7]。張文已指出其人名應作“陳茀”,長樂人[8],惟證據羅列尚不夠周詳,茲再舉證如下。

《[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十《選舉·明薦辟·長樂縣》有傳:“陳茀,宣州知州,選舉,預修《永樂大典》。”《[乾隆]長樂縣志》卷七《選舉志·薦辟》宣德八年有陳茀小傳:“嶺南人,選舉,預修成祖《大典》,任淳安簿,宣州知州。”嶺南為長樂縣村莊名。據《長樂陳氏鄉情》第十七輯《潭頭篇》,陳茀字履中[9]

2.  陳士瞻

《[乾隆]泰和縣志》卷十三《科目》有傳:“陳士瞻,柳溪人。興寧縣簿。罷歸,以《易》學教鄉人子弟。永樂間兩典衡文,徵修《大典》。”據該志,陳士瞻為洪武五年(1372)舉人。

3.  陳彧

《[嘉靖]龍溪縣志》卷七《選舉》有傳:“陳彧,應天府中。補太學生,與修《永樂大典》,授刑部主事,陞員外郎。”據該志,陳彧為永樂三年(1405)乙酉科舉人。何喬遠《閩書》卷一百十八以陳彧附其叔陳孟貞傳後,稱其“歴刑部員外郎,蒞任公勤,持法明恕”。

4.  德完

《[康熙]錢塘縣志》卷三十二《經籍》著錄有《德完集》,著者為僧人德完,“字敬修,南沙人,住上天竺,召修《永樂大典》”。

5.  杜琮

《[弘治]八閩通志》卷六十六《人物》有傳:“杜琮,字孟清,號蒙齋。甌寧人。永樂初應詔預修《大典》。領應天府辛卯鄉薦。歷上高、全椒二學教諭,用選拜監察御史,陞山東布政司左參議,皆克舉其職。卒于官。所著有《適興》、《錦江》二集,藏于家。”何喬遠《閩書》卷九十四《英舊志》亦有杜琮傳,另載:“歷上高、全椒二學教諭,秩滿之京,吏部尚書王直聞其名,延之教子。其子稍失禮,拂袖歸。直聞,益重之。”其人風骨可見。《[康熙]甌寧縣志》卷八《人物·風節》亦有傳。

6.  方嵩

《[弘治]八閩通志》卷三十九《秩官·名宦·邵武府》有傳:“方嵩,咸寧人。永樂初以進士教授郡學,條約嚴明,頑鈍者畏威改行,得人為多,時稱郡博之最。嘗兩司江西文衡,及預修《永樂大典》。”何喬遠《閩書》、《[嘉靖]邵武府志》亦有傳。

《[同治]咸寧縣志》卷七《人物·鄉科》亦有傳:“方嵩,字中山。金城鄉人。受學於前元解元胡可仕,邃《春秋》之學。中明洪武庚午科鄉試第三名舉人。任松江上海縣教諭,轉成都、石泉敎諭,邵武府學敎授。丙戌主考浙江,得楊復;甲午主考江西,得陳循,皆置第一,人服其藻鑑。秩滿改除江津敎諭,益以師道自重,嚴立敎條,學優德厚,為時所稱,年七十致政於家。”此傳載其為舉人,較《八閩通志》等可信。

7.  方瑛

《[乾隆]博羅縣志》卷十二《人物志》有傳:“方瑛,字玉卿。永樂三年舉人,卒業北雍。瑛美豐姿,性聰敏。時駕祀北郊,選髦士贊祼,瑛奉璋攸宜。又同武周文等從姚少師、解學士較書文淵閣,四歷寒暑,書成賜名《永樂大典》。乞假歸,有詔武周文等俱銓翰林。瑛捧檄,以違限授宜山知縣。宜山民夷雜處,素稱難治。瑛至,立要束,布恩信,給牛種,民懷夷服。九載秩滿,民赴闕乞留。增秩梧州同知,仍治邑事。尋同總兵山雲征柳慶諸蠻有功,陞廣西蒼梧道兵備僉事,檄至而卒,上下惜之。”

8.  高同

《[弘治]八閩通志》卷四十八《選舉·科第·福州府》有傳:“高同,梓之弟,預修《大典》。以子旭恩贈兵科給事中。”據該志,高同為永樂三年舉人。另據《[民國]閩侯縣志》卷三十九《選舉》,高同為福州府侯官縣人。

9.  葛啟

《[光緒]上虞縣志》卷八《列傳·人物》:“葛啟,字蒙吉,號東軒。貞之子。生而骨相不凡,四明袁珙善呂負之術,見即奇之曰:此利用器也。稍長,補邑弟子員,事親待弟,克盡孝友。永樂戊子徵修《大典》。書成,拜陝西道監察御史,上疏言事,帝嘉納之。復命督沿江葦薪,密擒僞御史陳善等犯。宣德間以言事忤中貴,出知萍鄉縣,有驅虎異政。”戊子即永樂六年。

10.何恭

《[康熙]富陽縣志》卷九《人物》有傳:“何恭,字致安。坊郭人。永樂乙酉鄉薦入太學,與修《永樂大典》。授山東益都縣丞,奉法循理。秩滿擢吏科給事中,出入風議,屢有建明。丁內艱,未闋,以薦奪情,補貴州右參議。會洞苗剽掠邊鄙,恭下令開陳禍福,相率歸命,事聞錫賚進秩,陞廣東右參政。請告歸。”乙酉即永樂三年。

11.懷瑾

《[萬曆]嘉定縣志》卷十三《人物考·仙釋》有傳:“懷瑾,任副都綱。預修《永樂大典》。”據該志,懷瑾為保寧寺僧人。

12.李安

《[康熙]平陽縣志》卷九《選舉志·貢士》永樂項下有傳:“李安,南陽通判。預修《永樂大典》。居坡南。”《[隆慶]平陽縣志·選舉·歲貢》載有李安之名及仕官,但未提及與修《大典》事。

13.李仲才

《[乾隆]黃崗縣志》卷六《選舉志》薦辟項有李仲才,載其“以籍修《永樂大典》舉萬縣知縣”。《[弘治]黃州府志》卷五《薦辟》有李仲才,謂其“由纂修書籍舉任四川䕫州府萬縣知縣”,而未具載所修為《大典》。

14.連智

《[萬曆]閩書》卷九十三《英舊志》有傳:“連智,字景賢,篤學謹行,選翰林庶吉士,除修撰,預修《永樂大典》及五經四書。”據《閩書》,連智為建寧府建安縣人,永樂三年舉人,十三年進士。

15.劉昶

《[道光]續修桐城縣志》卷十六《人物志·文苑》有傳:“劉昶,字文昭。國子監生。徵入京都,與修《永樂大典》。書成籲恩於朝,宗譜得錫寳璽。著家規十三條以訓其族人,子孫世守弗替。”此傳未記載劉昶活動年代,但此志劉昶前一人章綱為永樂時人,後一人伍金為景泰時人,從編排順序看,劉昶生活年代亦當在永樂、景泰間。

16.劉履

《[光緒]吉水縣志》卷二十七《選舉志·薦辟》有傳:“劉履,字惟德。由儒士薦授新會教諭,累官刑部主事。與修《永樂大典》。尋改禮部。卒。”

17.*龍源

王重民文已考出,但人名作“龍原”[10]。王文所據為《[萬曆]合肥縣志》,查核該志下卷《宦達傳》,其人名作“龍源”,此後康熙、雍正、嘉慶三朝所修《合肥縣志》均同。王文作“龍原”,顯係手民之誤。

18.盧勳

《[民國]淮陽縣志》卷六《人物》有傳:“盧勳,字汝績。博學邃經書。洪武初辟舉,任本州訓導,以身率教。考滿擢伴讀,遷秦府紀善。以直諫忤,械送京師。高祖釋之。改江西訓導,典福建文衡,與修《永樂大典》。”

19.曥日庵

《[萬曆]嘉定縣志》卷十三《人物考·仙釋》有傳:“曥日庵,有才名,預修《永樂大典》。所著有詩集行世。”據該志,曥日庵為保寧寺僧人。

20.羅時寬

《[同治]新喻縣志》卷十《文苑》有傳:“羅時寬,字得衆。麻坵人。珦二十五世孫。永樂丙戌歲貢。擢宜都學教論,與修《永樂大典》。將遷秩,以母喪去任。……著有《梅雪軒詩集》傳於世。”

21.毛獻忠

《[崇禎]開化縣志》卷九《藝文志》、《[乾隆]開化縣志》卷十《藝文》均載江秉心《送耕讀先生起復》:“若耕讀先生者,姓戴字彦則,世居華川。常慕董生為人,朝耕夜讀,因以自號。……洪武間太守張公聘為郡庠師,依胡瑗之法,循循善誘,若巡按陸公徳輝、工主汪公克敏、常博孔公則夫、纂修《大典》毛公獻忠,皆出其門,垂聲邁烈,先生造就功居多。”可知毛獻忠為衢州府人士,但不見於《[天啟]衢州府志》,生平不詳。

22.歐陽安

《[嘉靖]徐州志》卷二《職官表》載:“歐陽安,訓導,江西廬陵人,預修《大典》。”任職時間為成化五年。《[乾隆]徐州府志》卷十七《名宦》有傳:“歐陽安,廬陵人。永樂初以商水教諭徵修《大典》。上章忤旨,謫蕭縣訓導,日進諸生論文講道,由是蕭人始知向學。宣德中卒官,年九十六。諸生追思倡明文學之功,請祀名宦,子孫遂家於蕭。”查《[乾隆]廬陵縣志》未載其人,或因子孫定居蕭縣,遠離故鄉之故。

23.潘錫

《[萬曆]杭州府志》卷五十七《選舉·舉人》載潘錫為於潛人,“仕至刑部郎中”。《[嘉慶]於潛縣志》卷十四《人物志》有傳:“潘錫,號潛溪。永樂乙酉鄉薦。預修《大典》。授登州別駕,遷刑部主事,奉差清理南直軍匠。時軍方桀驁,錫至,以廉威著,不期年而班伍整肅。進本部郎中。請老,優詔遣歸。壽八十。”《[光緒]重修於潛縣志》卷十二《人物志·宦業》潘錫傳則謂其為“永樂乙酉舉人,預修《永樂大典》”,記事更詳明。

24.潘禋

《[嘉靖]寧波府志》卷三十二《傳·忠節》有傳:“潘禋,字誠夫。鄞人。永樂中徵修《永樂大典》。授後軍都督府都事。宣德元年從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征交阯。升恃勝,有驕色,禋諫,不聽。會賊再至,升出戰,忽橋斷軍分而敗。升欲降,禋曰:不可,唯死戰而已。帥所部皆死之。”《[康熙]鄞縣志》、《[雍正]寧波府志》、《[雍正]浙江通志》均同。

25.裴俊

《[嘉慶]丹徒縣志》卷二十《名臣》有傳:“裴俊,字永英。以諸生召赴文淵閣,修《永樂大典》。擢御史,遷湖廣按察司僉事。風裁清冽,抗志有為。洪熙改元,按治四川,葺完棧道,行者便之。在蜀二年,居外臺七年,一如貧士,歸有以白金贐者,堅卻之。”《[光緒]丹徒縣志》卷二十六《人物·名賢》亦載此傳,標註資料來源為“康熙志”。《[萬曆]丹徒縣志》卷三《人物》亦有裴俊傳,但未提及與修《大典》事。

26.沈餘慶

《[嘉靖]崑山縣志》卷七《鄉貢》有傳:“沈餘慶,字孝祥。預修《永樂大典》,授禮部主事,歷陞湖廣叅政。”《[正德]姑蘇志》卷六《科第表》將沈餘慶列為宣德年間貢,載其“與修《永樂大典》,授禮部主事,歷陞湖廣叅政”。

27.孫廣

《[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七《人物》有傳:“孫廣,字仲宏。其先淮南人,曾祖富十,元末從明祖渡江,署行軍斷事。廣生而岐嶷,與從弟瑜、敏俱為學宮弟子。廣、瑜與修《永樂大典》。卒業成均。廣除工部主事,轉郎中,調刑部,擢知開封府,未行而没。……廣尤光明俊偉,不喜齷齪,讀書過目成誦,服官政輒有能聲,其在法曹最久,每為人求生道不得,則竟日不食,卒以勤悴成疾。瑜忠厚和易,善因事成功,人多愛敬之。”《[康熙]當塗縣志》、《[乾隆]當塗縣志》等志書亦載此傳,可知其為當塗人。

28.孫瑜

《[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七《人物》以孫瑜附於其從兄孫廣傳:“孫廣……與從弟瑜、敏俱為學宮弟子。廣、瑜與修《永樂大典》。卒業成均。……瑜除户部主事,轉郎中,改永州同知,致仕,卒。……瑜忠厚和易,善因事成功,人多爱敬之。”《[康熙]當塗縣志》、《[乾隆]當塗縣志》等志書亦載此傳,可知其為當塗人。

29.孫子方

《[光緒]吉水縣志》卷五《山川》青湖洲下錄明熊直《青湖遊集序》云:“永樂己丑春,宣城孫君子方以才薦,預修《永樂大典》。書成,用監吉水商税。君至吉,會計之暇,輒自吟咏揮灑,以舒放其所遊之跡,以消遣其所遇之懷。”己丑即永樂七年。

30.*唐子彰

《[康熙]歙縣志》卷九《人物》有傳:“唐子彰,名文魁,以字行。槐塘人。仲實季子。幼聰穎,發憤下帷,足十年不窺户外。尤善鍾王書法,聞於朝,詔以束帛徵至闕。上喜,命待詔文淵閣,纂修《永樂大典》。每奏一篇,上輒嘆曰:良史才。屢以親老乞歸,授以官,不拜。所著有《拙菴集》。”

王重民文列有唐文楷,字子彰[11],即此人。王文所據為《[弘治]徽州府志》。按《[康熙]徽州府志》與弘治志同,亦作“文楷”;但康熙以來歙縣志均作“文魁”,《[康熙]江南通志》則作“文奎”,奎、魁音同。府志多據州縣志書纂集,故縣志所載多直接史料,或更少錯誤。又,彰、魁均有“大、盛”義,從名字相應角度看,似以作“文魁”可能性更大。

31.王復皋

《[乾隆]嵊縣志》卷十一《人物志·鄉賢》有傳:“王復皋,字原古。永樂間貢,入冑監,與修《永樂大典》。越七年書成,授工部營繕司主事,改虞衡司,居官廉介,以能名。卒於德州官舍。”

32.王可貞

《[乾隆]鎮江府志》卷二十六《師儒》溧陽縣明訓導下有傳:“王可貞,本縣人。洪武初以明經任。陞魯府紀善。宣德間徵修《永樂大典》。陞長史。號正固先生。”謂宣德間修《大典》,當為誤記。同書卷三十六《名臣》其兄王可宗傳附載:“弟可貞,洪武中辟為本縣訓導,後徵修《永樂大典》,陞魯府紀善,晉長史,賜號正固先生。”記其仕履與本傳不同。《[萬曆]應天府志》卷七《歷官表》載王可貞洪武間任溧陽訓導,卷十二《薦舉表》載其為“明經,長史”,但均未提及與修《永樂大典》事。

33.王允中

《[嘉慶]宣城縣志》卷十三《選舉·薦辟》有傳:“王允中,由生員入監,授中書舍人,直文淵閣,預修《永樂大典》。”

34.文瀚

《[萬曆]仙居縣志》卷十一《釋氏列傳》載:“文瀚,臨海人。研究經旨,永樂間應詔預校《永樂大典》。後還陽峰,與僧德貴講《圓覺經》,至四大各離處,恬然而逝。”

35.吳允傳

《[萬曆]括蒼彙紀》卷十二《往哲紀·麗水縣》:“吳允傳,永樂六年以修書被召,預修《永樂大典》。授順天府漷縣主簿。致政歸,自號栝山遺老。有《漷陰吟稿》。”

36.吳致文

《[隆慶]平陽縣志·人物·宦業》有傳:“吳致文,號恕庵,宋太常藴古裔孫。少穎異,善書。性至孝,幼時母病,醫勿療,刲股肉以進,遂痊,郡縣旌表。永樂丙戌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纂修《永樂大典》。陞建昌知府,改九江知府,凡六載,一清如水,致政歸,書命其子鬻産充路費。士民感其德,捐助贐資,建生祠于郡側。歸林著書,有詩集行世。”《[康熙]平陽縣志》卷十《人物志·宦業》同。

37.伍成章

《[乾隆]榮縣志》卷三《士宦志·薦舉》有傳:“明伍成章,洪武初以明經舉襄陽府教授,徵修《永樂大典》。”

38.武周文

《[乾隆]博羅縣志》卷十二《人物志》方瑛傳謂:“方瑛……又同武周文等從姚少師、解學士較書文淵閣,四歷寒暑,書成賜名《永樂大典》。乞假歸,有詔武周文等俱銓翰林。”據《[康熙]宛平縣志》卷五《人才》:“武周文,宛平人。洪武中舉明經,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以篤學惇德,操履端方,為上所眷。永樂四年致仕,陛辭日賜酒飭楮幣,給驛傳歸里。”則武周文僅在《永樂大典》纂修初期參與其事。

又據《[康熙]大興縣志》卷五《人物·人才考》:“武周文,大興人。明初以儒士明經侍燕王。永樂間,上嘗謂學士胡廣曰:朕守籓時,喜親《易》,時王府官僚亦有知者,然未若武周文之切實也。又曰:為學不可不知《易》,只内君子外小人一語,人君用之功效不少。周文入謝,賜冠帶織金羅衣,特命為侍講學士。”可知其人精於《易》,由此深獲明成祖賞識。

39.行恢

《[康熙]鄞縣志》卷二十二《方外考·佛庵》有傳:“行恢,字復宗,慈溪楊氏子。生而穎異,隆頂修鼻。居壽昌,行高學博。永樂四年應召,陛對稱旨,賜宴賚命入文淵閣,同修《文獻大成》。馳驛南還。十六年復應召命較大藏經典于海印寺,恩錫甚渥。既而又召,預修《永樂大典》。踰年告竣,宴勞有加,賜衣與座,命職左覺義,堅辤不受,仍給驛歸。其舟夜泊,偶觸貴者舟,辱之。恢語侍僧:慎勿以吾名聞。貴者廉知,將請罪,恢遽解維去。歸而建昭恩閣于壽昌,以炳上賜。……示寂,建菩薩塔于南郊甬水橋畔之歸津菴内,著作尾于祖龍不傳。”

40.徐聰

《[嘉靖]山東通志》卷三十五《孝義》有傳:“徐聰,字亮聞,平度州人。預修《永樂大典》。入太學卒業,選監察御史。母卒,廬墓三年,時人稱其孝行。”

41.徐簡

《[崇禎]開化縣志》卷四《選舉志》有傳:“徐簡,選入文淵閣,纂修《永樂大典》。卒後欽賜歸葬。”據該志,徐簡為永樂六年(1408)舉人。

42.徐孟撝

《[康熙]樂平縣志》卷九《博雅列傳》載:“徐孟撝,字思讓。永豐鄉人。舉明經,授工科給事中。五越月,以檢校奏啟登文華殿,下而觸右臂,賜醫藥,不瘳,致仕歸。永樂初,三聘司文衡。丙戌夏,復召入内閣,纂修《永樂大典》。尋以疾復作,詔賜楮幣歸。孟撝於祭酒孟昭為從兄弟,故有詩文集名曰《聯芳集》。”丙戌即永樂四年。

43.葉貞

《[天啟]衢州府志》卷九《人物志·事功》有傳:“葉貞(字惟正,永樂進士,庶吉士,御史,副史,都御史,祀鄉賢),翰林庶吉士,預修《大典》。拜監察,彈劾不避權貴。副憲江右,寧藩怙勢多不法,公力繩之,被誣逮治。文皇帝燭其非辜,超拜副都御史,益勵風裁。尋遘疾,解公縉等省之,公曰:君恩不能補報,寧府禍有誅日。言訖拱手而殁。”據該志卷十《人物志·甲科》,葉貞為衢州府西安縣人,洪武癸未(即永樂元年)舉人,永樂二年進士。

44.賾簡菴

《[萬曆]錢塘縣志·外紀》有傳:“賾簡菴,梵僧應身也。得法時菴後。徵修《大典》,校讎法藏及乘傳,索古彝器,賜賚甚厚。歸蒞南屏,鼎新像設。”據該志,賾簡菴為淨慈寺僧,與《大典》釋教副總裁道聯同寺。道聯已見王重民文[12]。

45.張徹

《[同治]峽江縣志》卷八《人物志·宦業》有傳:“張徹,字玉瑩。城上人。永樂甲申進士。授翰林庶吉士。與修《永樂大典》。改吏部主事,陞考功郎中。性剛介,不阿權貴,時稱為鐵板張。年踰五旬,連疏乞休。杜門二十年。著有《退軒集》十六卷。”《[康熙]峽江縣志》卷八《人物》亦有張徹傳,但未言及與修《大典》事。

46.張灏

《[康熙]平和縣志》卷八《選舉志·貢生》:“明。永樂。張灏,清寧里人。三年選赴京師修《永樂大典》。應十六年貢,授浙江寧海縣知縣。奉使山東曲阜縣,提督農事。陞上林苑監,嘉蔬署正。”

47.張縉

《[萬曆]丹徒縣志》卷三《恩貢》載:“張縉,字子紳,以修《大典》入監,任刑科給事中。”

48.張九功

《[光緒]上虞縣志》卷四《選舉表》有傳:“張氏家傳:九功名叙,以經明行修,辟為臨海訓導,調崑山,陞宜春教諭,所至多所造就。永樂乙酉科典河南鄉試,有聲,被薦入文淵閣,修《永樂大典》。自號樗菴,有《樗菴集》。”據該志,張九功洪武二十三年舉經明行修。

49.張理

《[康熙]南城縣志》卷十《選舉·薦辟·永樂》有傳:“張理,字履道。修《永樂大典》。官孝感丞。”

50.張羽

《[萬曆]黃巖縣志》卷六《人物·隱逸》有傳:“張羽,字孝翊,號羽南。思濟子。永樂初應召預修《大典》。書成將授官,以母老乞歸養。所著有《掬清稿》。從祀鄉賢祠。”《[光緒]黃巖縣志》卷二十《人物·遺逸》亦有傳,記事更詳:“張羽,字孝翊,鼓山人,所居在羽山之南,遂號羽南。元名輔,字廷翼,號沖陽子,以月窟名其室,宋景濂為之□。元浙東道元帥府都事思濟子也。少從父在四明,師無為吳志淳。行中書省員外郎燕敬奇其才,妻以女。長從黃觀成受經,學問該洽。事母至孝。洪武時以親老不受辟。永樂初,詔徵天下文士以參修《大典》,羽預焉。書成將授官,仍以母老辭歸。幅巾藜杖,逍遥泉石間。卒年八十有五。著有《掬清軒稿》。從祀鄉賢祠。”

51.鄭炳

《[民國]長樂縣志》卷十四《選舉·薦辟》洪武十八年載:“鄭炳,福湖人,字叔晦。以明經預修《大典》。薦峨眉知縣。”《[乾隆]長樂縣志》卷七《選舉志·薦辟》作“鄭丙”,且未載與修《大典》事。

52.智淳

《[嘉靖]仁和縣志》卷十《人物·釋道》:“智淳,不知何許人。嘗住持菩提寺。永樂初召纂修《永樂大典》。正統七年召傳戒法,一時坐化。”該志卷十一《寺觀》載:“菩提寺,洪武初徙建城內宋太學街東,倪學士謙撰記。永樂初召寺僧智淳纂修《永樂大典》,正統七年傳戒法時,則坐化西歸。”

53.周本原

《[康熙]長寧縣志》卷二《藝文》載《周洪謨撰其祖始峰先生墓志》:“吾祖始峰先生卒四十有三年矣。……公諱本原,字克讓,號始峰。……公性坦易而行謹飭,年十餘歳能講五經大義,於諸子百家無不讀。洪武二十九年以經明行修薦為縣學訓導。……二十八年以秩滿調陝西西安府學,永樂四年又以秩滿調池州府,十三年又以秩滿調河間府,二十二年始致仕歸,前後為學官幾四十年,所致以孝友恭儉率多士而循循善誘,近歳三郡之庠生猶有仕兩京者,皆稱慕之。公嘗召入内閣,同修《永樂大典》。平生居官必勤,待物必惠,喜不至謔,怒云至詈。”

54.周公冕

《[嘉靖]崑山縣志》卷八《薦舉》有傳:“周公冕,預修《永樂大典》,饒州府照磨。”此志未指明其生活時代,但其前為永樂間人,其後為正統間人,則周公冕參與纂修的為《永樂大典》正本無疑。又,《[乾隆]崑山新陽合志》卷十七《選舉表·薦辟》謂周公冕“精數學,荐授詹事府通事舍人”。

55.朱望

《[民國]台州府志》卷一百十七《人物傳》載:“朱望,字廷覲,天台人(正徳縣志)。洪武二十九年舉人(宏治志),授清流教諭(正徳志),講明濂洛學(康熙志),有成蹟(正徳志引汀州寓賢錄)。宣徳四年徵天下儒臣有重望通史學者纂修《永樂大典》於祕書閣,望預其選。書成賜宴,陞國子學錄,轉助教,自祭烟司業以下皆重之。晚取用拙存吾道之意,自號拙存。著有《心性至言》及《拙存齋稿》,夏原吉為之序(康熙志)。”《[民國]台州府志》卷九十五《古蹟略》有“拙存齋”條,錄廬陵吳子恭所撰記,首述緣起曰:“天台朱君廷覲名其讀書之所曰拙存齋,以纂修《大典》同處祕閣,因屬記焉。”吳子恭已見王重民文[13]。

56.卓民奇

《[光緒]奉化縣志》卷三十七《古蹟》有“愛日堂,松隩鄉貢卓民奇築以奉母”條,載廬陵周述所撰記:“聖天子即位之四年,大開秘閣,纂修《大典》,一時四方文學之士召至者千數。四明卓民奇以鄉貢進士來京,亦被命焉,余穫識之禁林。每校讎暇則慨然以不得事其親為恨,一語及即於邑出涕。”落款為“永樂八年二月之吉”。周述已見王重民文[14]。

又,《[嘉靖]寧波府志》卷三《選舉表》載卓民奇為永樂六年舉人,官知縣。《[光緒]奉化縣志》卷二十《選舉表》載其官職為懷安知縣。

 

二、謄錄

纂修《永樂大典》,徵用謄錄人員多達1300多人。張金梁認為,文獻記載中以善書應徵者應為謄錄人員,言之成理,可從[15]。茲將所見此類人士羅列如下:

57.曹習古

《[光緒]奉化縣志》卷二十四《人物傳》載:“曹習古,名樸,以字行。由楷書貢入寫《永樂大典》。未幾拜監察御史,立朝正色敢言。山東妖婦作亂,持節討平之。復命差蘇松等府,清理軍政,辨明誣枉一千七百餘人,所行條例足為世法。後巡按福建,劾奏不職七十餘人。是年典選舉,所收多名士。擢山西按察使,為怨家所搆,謫戍遼陽而卒。(康熙志)”據同書卷二十《選舉表》,曹習古為永樂四年貢生。又據《[成化]山西通志》卷八《名宦》,曹習古“正統七年以監察御史陞按察使”。

58.曹忠

《[萬曆]望江縣志》卷六《人物·選舉·徵辟》有傳:“曹忠,永樂間由揩書授山西太原府同知。”《[乾隆]望江縣志》卷七《人物誌·才能》載其字守貞,“永樂間由楷書纂修《永樂大典》,官山西太原府同知”。

59.陳觀

《[康熙]鄞縣志》卷十四《品行考·列傳》載:“陳觀,字孟顒,號我生。豐儀俊爽,胸次灑落,儼然神仙中人。遺棄榮利,惟讀書好古以見於世。嘗遊歷江湖,人識與不識,皆以古君子目之。郡大夫屢辟不起。永樂間召寫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書成,勅銓用,乃引年乞歸,與名卿碩儒賦詩講道,暇則徜徉竹木花塢之間,彈琴弈棋以自娛。”《[嘉靖]寧波府志》卷三十八《隱逸》亦有陳觀傳,文字與之相近。

另據《[雍正]寧波府志》卷十七《選舉·薦辟》,陳觀“能書,召書《大典》”。按,與陳觀同時“召書《大典》”的寧波人臧性,張金梁文已考證所書為《永樂大典》[16],則陳觀與書的“大典”,也應是《永樂大典》無疑。據此,陳觀參與書寫的,有《五經四書大全》、《性理大全書》、《永樂大典》三書。

60.陳𨍓

《[光緒]浦江縣志》卷九《人物志·文苑》周旼傳附陳𨍓傳:“同邑陳𨍓,字子同,才學與旼齊名。同召修《大典》,未授官卒。”按,張金梁文已考出周旼,其人“以文辭知名,尤工真行書”,修《永樂大典》時職務為謄錄[17]。該志謂陳𨍓“才學與旼齊名”,蓋亦善書,其職務當亦為謄錄。

61.陳友貢

《[康熙]松溪縣志》卷八《選舉志·薦辟》有傳:“陳友貢,永樂十六年舉楷書,與修《大典》。”同書卷九《人物志·方伎》:“陳友貢,永樂十六年舉楷書,預修《大典》,辭疾歸里。”

《[康熙]松溪縣志》卷八《選舉志·薦辟》另載葉固“永樂六年舉楷書,與修《大典》,後以疾告”(葉固見下文)。其經歷與陳友貢相同,唯時間記錄不一,疑該志陳友貢傳“永樂十六年”為“永樂六年”之誤。

62.陳耘

《[道光]江陰縣志》卷十八《人物·藝術傳》載:“陳耘,字德耔,工詩善書。永樂中以楷書舉,與修《大典》。擢山東道御史,遷浙江按察司僉事。著有《清約集》。”《[嘉靖]江陰縣志》卷十四《選舉表》有陳耘姓名、仕官,但無小傳。

63.丁鎡

《[嘉慶]南陵縣志》卷八《人物志·名臣》有傳:“明丁鎡,字永時。永樂中以書法徵入國子監,預修《永樂大典》。除户部主事,調吏部,再調禮部祠祭司。二十一年扈從北征。宣德中丁父憂,服闋,改户部。正統初陞刑部郎中,出為浙江都轉運使,以廉能治行選天下第一。嘗出使徐州,倣汲黯事,便宜發倉賑饑,上賜衣幣宴,禮部旌異之。擢河南布政使司右布政,治益有聲。”《[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三百四十三《藝文志》載有丁鎡著《東江集》。

64.范安

《[嘉慶]南陵縣志》卷七《選舉·辟召》永樂項下有傳:“范安,字永康,寫《永樂大典》,賜《孝善書》十冊,又奉命查後湖黃冊。以上舉楷書。”《[嘉慶]寧國府志》記述與此相同。

65.葛至澄

《[萬曆]常州府志》卷十一《徵辟表》永樂朝武進縣列有:“吳潤(江西布政,有傳)、蔣昂、盛孟瓛、黃敬、葛至澄、于岳、朱璿、閔旭、朱守仁(俱舉楷書,皆以修《永樂大典》舉)。”《[康熙]常州府志》卷十六《選舉·徵辟》同。吳潤以下八人,均舉楷書修《大典》,職務當為謄錄。

王重民文已考出吳潤,依據為《[萬曆]武進縣志》與《正史韻姓》[18]。《[萬曆]武進縣志》卷五《辟舉》載:“吳潤(有傳。以下舉楷書)、蔣昂、盛孟瓛、葛至澄、黃敬、于岳、朱璿、朱守仁、閔旭。”但未載明與修《大典》事,記錄反不如府志詳備。

66.*郭宙

王重民文考出纂修“郭雷”[19]。按,此人姓名實為“郭宙”。《[乾隆]晉江縣志》卷十二《文苑》郭居賢傳附郭宙傳:“弟宙,亦有文名,精楷書,貢春官,與修《永樂大典》,欽賜翰林庶吉士。”《[道光]晉江縣志》同。《[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四《文苑》郭居賢傳後附郭宙傳,並記載“字惟永”。

王重民文所據為《[同治]泉州府志》,即《[乾隆]泉州府志》之同治九年刻本。查該本卷五十四郭居賢傳後謂:“弟宙,字惟永。”則王文作“郭雷”,純係手民之誤。

67.黃敬

江蘇武進人。舉楷書。見“葛至澄”條。

68.黃溥

《[弘治]八閩通志》卷五十七《選舉·薦辟·建寧府》載:“林原禮(郎中)、黃勝(知府)、黃溥(終員外郎)、吳節(給事中),上四人以楷書辟修《永樂大典》。”另據《[康熙]甌寧縣志》卷六《選舉·薦辟》載:“黃溥,以楷書薦任户部員外郎。”可知黃溥為甌寧縣人。

69.黃勝

《[弘治]八閩通志》卷五十七《選舉·薦辟·建寧府》載黃勝“以楷書辟修《永樂大典》”,官“知府”,已見“黃溥”條。《[康熙]甌寧縣志》卷六《選舉·薦辟》載:“黃勝,以楷書薦任衢州知府。”

《[天啟]衢州府志》卷四《職官志·名宦列傳》有傳:“黃勝,福建建陽縣人,善楷書,任□部郎中,宣德中陞任。已祀名宦。有守有為,禁豪軍,治强梗,民心翕服,去任多垂涕者。”《[康熙]衢州府志》卷三十《循吏》亦有傳。

《衢州府志》記黃勝籍貫為建陽,當為誤記。建陽與甌寧毗鄰,均為建寧府屬縣,偶有混淆,亦在情理之中。但其人曾以善書與修《永樂大典》,則是確定無疑的。

70.黃訓

《[同治]新喻縣志》卷九《宦業》有傳:“黃訓,字典常,號清叟,鵠山人。永樂甲午貢。博通經史,善楷書,奉詔與修《大典》。事竣授刑部主事,改除福建都司斷事。歷官清慎,成祖褒之。卒年八十有二。”

71.慧心

《[永樂]樂清縣志》卷八《仙釋》有傳:“慧心,號鑑空,樂清方氏子。初受業于白鶴寺僧尹郁,戒行精嚴,通儒釋二典。善晉書,尤臻其妙,遠近求書者衆。先住紹興青蓮,後住瑞安仙岩。永樂八年應高僧召入文淵閣,與修《永樂大典》。既竣事,上賜勑諭遣還山。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忽沐浴更衣,辭衆曰:吾往矣。遂趺坐而逝,茶毗得五色堅固子,宗門咸景慕焉。”《[嘉靖]瑞安縣志》卷十《仙釋》亦有傳,內容相近。

72.蔣昂

江蘇武進人。舉楷書。見“葛至澄”條。

73.林龍

《[乾隆]僊遊縣志》卷四十三《人物·列女》有其妻傳:“黃氏,莆田御史建孫女,邑諸生林龍妻。永樂間,龍以楷書應修《大典》,再赴銓曹,卒。黃年二十七,家貧無子,或諷以他適,黃泣對曰:吾夫儒生,豈可以失節累吾夫。矢志益堅。年七十五終。”《[乾隆]福建通志》卷五十五亦有黃氏傳,文字與之相近。

74.林原禮

《[弘治]八閩通志》卷五十七《選舉·薦辟·建寧府》載林原禮“以楷書辟修《永樂大典》”,官“郎中”,已見“黃溥”條。《[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十《選舉·明貢生》載林原禮為建安縣人,“以楷書薦”。建安後與甌寧合併為建甌縣,故《[民國]建甌縣志》卷十《薦辟》亦載林原禮“以楷書薦,工部主事”。《[萬曆]常州府志》卷九《職官》載林原禮洪武間任常州府檢校。綜合以上資料,可概見林原禮仕履。

75.劉昭

《[崇禎]義烏縣志》卷十《人物表·選舉·辟薦》有傳:“劉昭,家在城□。精書,充邑庠生。永樂四年有司薦修《永樂大典》。除壽州同知,善治得民。改順天府推官,轉廣東布政使司理問,决獄公平。”《[嘉慶]義烏縣志》卷十《選舉·薦舉》亦有傳:“劉昭,應龜元孫。家廟巷。庠生。善楷書,永樂四年薦修《永樂大典》。十五年除壽州同知,為治有體,改順天府推官。宣德五年轉廣東布政使司理問,决獄公平。”

76.樓恂

《[康熙]鄞縣志》卷二十《特藝考·技術·書》有傳:“樓恂,以郡諸生入太學。工楷,與書《永樂大典》。授濟南新城縣丞。”《[嘉靖]寧波府志》卷三《選舉表》載樓恂為永樂四年鄞縣歲貢。

77.閔旭

江蘇武進人。舉楷書。見“葛至澄”條。

78.潘謙

《[弘治]上海志》卷八《人品志·規用》有傳:“潘謙,由楷書任中書舍人”《[正德]松江府志》卷二十六《科貢·薦舉·楷書》下有潘謙,官中書舍人,為上海人。另據《[民國]上海縣續志》卷十九《人物補遺》,潘謙傳附於其父之後:“潘德賢,漕河涇人。工詩文。元代鼎革,隱居鄉里。子謙,字克温。永樂初應纂修《大典》之召,拜中書舍人。繼修《實錄》,進徴仕郎。”

79.沈洧

《[康熙]常熟縣志》卷十九《循吏》有傳:“沈洧,希皋處士之仲子。……洧肆志力學,由鄉貢入胄監,預修《永樂大典》。擢唐縣令,調芮城,又調南海,皆有美績。”《[雍正]昭文縣志》卷七《列傳》沈洧條文字與之相近。

《[嘉靖]常熟縣志》卷三《選舉志·薦舉》:“沈洧,字叔津。以楷書薦,授唐縣知縣,調芮城,改南海、海寧。”據《[康熙]常熟縣志》卷十一《選舉表》,沈洧為永樂九年貢生,“楷書貢,與修《實錄》,三為縣令,丁艱,補海寧,致仕”。可知其人擅長楷書。

按,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寫書官主簿亦有沈洧,在現存各冊附頁題名中出現六次[20],當為另一人。

80.沈應宣

《[天啟]慈谿縣志》卷六《選舉》載沈應宣為永樂六年選貢。《[光緒]慈谿縣志》《選舉·辟薦》“沈英宣”條下有考辨:“按舊志選貢表,沈應宣以永樂六年與桂宗蕃同以善楷書選修《永樂大典》,宗蕃既列選貢,復列辟薦,此亦疑一人兩見,而英、應聲近,傳寫或誤也。”桂宗蕃已見王重民文[21]。

81.盛孟瓛

江蘇武進人。舉楷書。見“葛至澄”條。

82.孫茂

《[嘉慶]宣城縣志》卷十三《選舉·薦辟》有傳:“孫茂,以善楷書名,修《永樂大典》。授會州衛經歷,扈駕北征。宣德間擢錦衣衛經歷。”

83.王確

《[正德]姑蘇志》卷六《科貢表》載永樂年間蘇州府學歲貢:“陳祚(進士)、朱諒(禮科給事中)、王確(工部主事)、趙倫(工部主事),以上四人四年纂修《大典》選取楷書。廪膳。”其中陳祚已見張金梁文[22]。

王確為蘇州府長洲縣人。《[隆慶]長洲縣志》卷六《科第·國朝徵聘·永樂》有傳:“王確,字處常。四年纂修《大典》,選取楷書廪增,確與焉。後授工部主事。

84.王藴齊

《[嘉靖]婺源縣志》卷五《選舉世編·薦辟》有傳:“王藴齊,在城人。永樂中以善書與修《大典》,授工科給事中,調長蘆運鹽使司經歷,卒于官。”《[弘治]徽州府志》卷六《選舉·薦辟》亦有傳:“王藴齊,婺源在城人。永樂二年以善書舉考中式,與修《大典》。書完,授工科給事中,復除河間府長蘆都轉運鹽使司經歷。卒于官。”

其人名各志記載不一。《[康熙]徽州府志》卷十《選舉志·薦辟》、《[嘉靖]徽州府志》卷十二《選舉志·薦辟》均作“王藴濟”。《[康熙]婺源縣志》卷四《選舉·薦辟》、《[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五《選舉志·薦辟》等作“王藴齋”。茲從嘉靖縣志。

85.吳節

《[弘治]八閩通志》卷五十七《選舉·薦辟·建寧府》載吳節“以楷書辟修《永樂大典》”,官“給事中”,已見“黃溥”條。《[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十《選舉·明貢生》載吳節為浦城縣人,“以楷書舉”。《[順治]浦城縣志》卷七《選考·薦辟》則載吳節“洪武中以楷書薦,授户科給事中”。

86.吳註

《[萬曆]福安縣志》第五卷《選舉志·薦辟·儒士科》有傳:“永樂年。吳註,初名仕,字能信。城南人。舉楷書,入翰林,修《永樂大典》。授交趾縣丞。”

87.向侃

《[道光]巢縣志》卷十二《人物·忠勳》有傳:“向侃,字希顔。由楷書薦修《永樂大典》。中甲午鄉榜。宣德間授靜寧州撫民通判,未幾罷天下撫民官,巡撫特奏留之,父老德侃,皆稱為慈父。正統丙辰官南京監察御史。陞雲南澂江府知府。”《[崇禎]嘉興縣志》卷十四《人物志·僑居》亦有傳,記事與之略同,但僅言“由楷書,中甲午應天鄉試”,未提及修《大典》事。

《[雍正]巢縣志》卷十八《藝文》載張符《孝義向希顔公傳》,謂:“向希顔諱侃者,蓋天姿醇謹者哉,而何肫肫篤於道也。按公初遊鄉校,獲雋,當餼縣官廪,而有同試生頫首乞憐,稱貧困,稱犬馬齒長,欲先公,公竟遜無難色,白之於督學,督學大奇之。已而永樂間修《大典》,公由楷書預焉。因之奉命任嘉興閘辨鹽課,往不一年,逋負悉完,當道服其能。無何以春秋經領應天甲午鄉薦,厄禮闈者久之。謁選,授陝西静寧州判官。……”可略見其人風操。《[嘉慶]廬州府志》卷五十三《文籍志》載向侃著有《竹窻吟稿》。

88.謝升

《[康熙]鄞縣志》卷二十《特藝考·技術·書》有傳:“謝升,工楷書,舉寫《永樂大典》,中選。後登永樂七年進士。官監察御史。”

89.徐維超

《[光緒]奉化縣志》卷二十四《人物傳》載:“徐維超,字士奇,號柳軒(禽孝北街人)。少負奇氣,穎悟過人。永樂四年以能書徵入文淵閣,繕寫《大典》。書成,命入國學九年,領鄉薦,明年分教姑熟,秩滿陞鍾吾教諭。”後歷任工科給事中及開州、崇慶、歸德州判官,致仕,著有《姑溪集》、《柳軒集》。《[嘉靖]歸德志》卷五《官師志》載其正統十三年任歸德州判官,“學問優長,尤有德政”。

90.葉固

何喬遠《閩書》卷一百二十八《韋布志》有傳:“葉固,字廷堅,唐建州刺史顥之後。性朴,嗜學。永樂中舉楷書,赴京預修《永樂大典》。與祭酒胡儼為文字交。”葉固為建寧府松溪縣人,《[康熙]松溪縣志》卷九《人物志·文苑》亦有傳。

91.于岳

江蘇武進人。舉楷書。見“葛至澄”條。

92.俞受

《[嘉靖]池州府志》卷七《人物篇·歲薦》:“俞受,預修《大典》。”據該志,俞受為建德縣人,係“永樂五年恩例以楷書貢”。

93.張勗

《[崇禎]吳縣志》卷三十七《選舉·貢生》將張勗與陳祚、朱諒、趙倫等四人列入“永樂四年纂修大典取楷書廩膳增廣生員”。同書卷四十六《人物》有傳:“張勗,字勉夫。父庸,字以常,永樂元年鄉舉,明年成進士,授遂平知縣,改灤州學正。勗侍學于灤。永樂丁酉中順天鄉試,授江都縣學訓導,秩滿用薦上國觀光賦,擢監察御史。勗以身許國,知無不言,嘗出按山西,體察民隱,俄上奏激切而忌者媒以他事,必欲陷勗死,賴宣宗明聖,卒宥之。陞廣西右參政。丁母憂歸,未幾卒,年止四十有九。”《[同治]蘇州府志》卷六十二《選舉·明貢生》亦載張勗永樂“四年選取,纂修《大典》”。

94.趙倫

《[正德]姑蘇志》卷六《科貢表》載趙倫為永樂年間蘇州府學歲貢,“四年纂修《大典》選取楷書”。見“王確”條。

趙倫為吳縣人。《[崇禎]吳縣志》卷三十七《選舉·貢生》將其列入“永樂四年纂修大典取楷書廩膳增廣生員”項下,有小傳:“字常禮。府學。歷官工部主事。”

95.鄭力久

《[弘治]八閩通志》卷五十七《選舉》有傳:“鄭力久,彦成次子,少有文才,為諸生時與林環並稱。以善書選修《永樂大典》,卒于京。有文集。”鄭力久為莆田縣人,《[乾隆]莆田縣志》卷十四《選舉·歲貢》亦載:“鄭力久,彦成子,預修《永樂大典》。”

96.朱諒

《[正德]姑蘇志》卷六《科貢表》載朱諒為永樂年間蘇州府學歲貢,“四年纂修《大典》選取楷書”。見“王確”條。

朱諒為吳縣人。《[崇禎]吳縣志》卷三十七《選舉·貢生》將其列入“永樂四年纂修大典取楷書廩膳增廣生員”項下,有小傳:“更名亮,字伯貞。府學。歷官禮科給事中。”

97.朱守仁

江蘇武進人。舉楷書。見“葛至澄”條。

98.朱璿

江蘇武進人。舉楷書。見“葛至澄”條。


三、餘論

以上所舉合前人所考出者,已有409人。與預修《大典》人員總數2100餘人相比,已接近五分之一。比較重要的纂修人員,應已基本囊括在內。就這些人員的來歷、修書職責及去向等進行分析,可看到當年纂修過程的一些細節問題;因修書機緣形成的文人交往網絡,作為明初文壇的一種現象,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引用書目:

(清)吳坤修等修,何紹基、楊沂孫纂《[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清光緒四年刻本。

(明)陳道修,黃仲昭纂《[弘治]八閩通志》,明弘治刻本。

(清)陳裔虞纂修《[乾隆]博羅縣志》,清乾隆二十八刻本。

(清)宗讓修,宋肄樟纂《[康熙]長寧縣志》,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清)賀世駿修,沈成國、陳九鼎等纂《[乾隆]長樂縣志》,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民國)孟昭涵修,李駒等纂《[民國]長樂縣志》,民國六年鉛印本。

(明)張德夫修,皇甫汸纂《[隆慶]長洲縣志》,明隆慶五年刻本。

(清)李光祚修,顧詒祿等纂《[乾隆]長洲縣志》,清乾隆十八年刻本。

(明)馮汝弼修,鄧韍等纂《[嘉靖]常熟縣志》,明嘉靖十八年刻本。

(清)高士䴊、楊振藻修,錢陸燦等纂《[康熙]常熟縣志》,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明)劉廣生修,唐鶴徵等纂《[萬曆]重修常州府志》,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清)于琨修,陳玉璂纂《[康熙]常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清)舒夢齡纂修《[道光]巢縣志》,清道光八年刻本。

(清)鄒瑆纂修《[雍正]巢縣志》,清雍正八年刻本。

(明)王崇纂修《[嘉靖]池州府志》,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

(明)李逢申修,姚宗文等纂《[天啟]慈谿縣志》,明天啟四年刻本。

(清)楊泰亨、馮可鏞纂《[光緒]慈谿縣志》,清光緒二十五年德潤書院刻本。

(清)張茂節修,李開泰等纂《[康熙]大興縣志》,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明)何世學纂修《[萬曆]丹徒縣志》,明萬曆初年刻本。

(清)貴中孚、萬承紀修,蔣宗海、張崟纂《[嘉慶]丹徒縣志》,清嘉慶十年刻本。

(清)何紹章、馮壽鏡修,呂耀斗等纂《[光緒]丹徒縣志》,清光緒五年刻本。

(清)王斗樞修,張畢宿纂《[康熙]當塗縣志》,清代鈔本。

(清)張海等修,萬橚等纂《[乾隆]當塗縣志》,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清)李寅清、夏琮鼎修,嚴升偉等纂《[同治]分宜縣志》卷七,清同治十年刻本。

(清)李前泮修,張美翊等纂《[光緒]奉化縣志》,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

(明)陸以載等纂修《[萬曆]福安縣志》,明萬曆二十五年刻本。

(清)郝玉麟、盧焯等修,謝道承、劉敬與纂《[乾隆]福建通志》,清乾隆二年刻本。

(清)錢晉錫纂修《[康熙]富陽縣志》,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明)王鏊等纂《[正德]姑蘇志》,明正德元年刻本。

(明)李嵩纂修《[嘉靖]歸德志》,明嘉靖末年刻本。

(明)劉伯縉修,陳善等纂《[萬曆]杭州府志》,明萬曆七年刻本。

(明)胡時化修,魏豫之等纂《[萬曆]合肥縣志》,明萬曆元年刻本。

(清)左輔纂修《[嘉慶]合肥縣志》,清嘉慶九年刻本。

(民國)鄭康侯修,朱撰卿纂《[民國]淮陽縣志》,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清)王鳳儀修,胡紹鼎、杜乘時纂、王正常續修《[乾隆]黃岡縣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明)袁應祺修,牟汝忠等纂《[萬曆]黃巖縣志》,明萬曆七年刻本。

(清)陳寳善、孫熹修,王棻纂,陳鍾英、鄭錫滜續修,王詠霓續纂《[光緒]黃巖縣志》,清光緒三年刻本。

(明)盧希哲纂修《[弘治]黃州府志》,明弘治十三年刻本。

(明)彭澤修,汪舜民纂《[弘治]徽州府志》,明弘治十五年刻本。

(明)何東序修,汪尚寧等纂《[嘉靖]徽州府志》,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

(清)丁廷楗修,趙吉士纂《[康熙]徽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

(清)彭際盛等修,胡宗元等纂《[光緒]吉水縣志》,清光緒元年刻本。

(明)韓浚修,張應武纂《[萬曆]嘉定縣志》,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

(明)羅炌修,黃承昊等纂《[崇禎]嘉興縣志》,明崇禎十年刻本。

(民國)詹宣猷修,蔡振堅等纂《[民國]建甌縣志》,民國十八年鉛印本。

(清)于成龍等修,張九徵陳焯纂《[康熙]江南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局刻本。

(清)尹繼善、趙國麟修,黃之雋、章士鳳纂《[乾隆]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刻本。

(明)林庭㭿修,周廣纂《[嘉靖]江西通志》,明嘉靖四年刻本。

(明)趙錦修,張袞纂《[嘉靖]江陰縣志》,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

(清)陳延恩修,李兆洛、周仲簡纂《[道光]江陰縣志》,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清)盧思誠、馮壽鏡修,季念詒、夏煒如纂《[光緒]江陰縣志》,清光緒四年刻本。

(清)方鼎修,朱升元纂《[乾隆]晉江縣志》,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清)胡之鋘修,周學曾、尤遜恭等纂《[道光]晉江縣志》,清代鈔本。

(明)朱朝藩修,汪慶百纂《[崇禎]開化縣志》,明崇禎四年刻本。

(清)范玉衡修,吳淦等纂《[乾隆]開化縣志》,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明)楊逢春修,方鵬纂《[嘉靖]崑山縣志》,明嘉靖十七年刻本。

(清)張予介等修,顧登等纂《[乾隆]崑山新陽合志》,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明)熊子臣修,何鏜纂《[萬曆]括蒼彙紀》,明萬曆七年刻本。

(清)宋良翰修,楊光祚等纂《[康熙]樂平縣志》,清康熙二十年刻本。

(明)劉天授修,林魁、李愷等纂《[嘉靖]龍溪縣志》,明嘉靖十四年刻本。

(清)平觀瀾修,錢時雍、黃有恒纂《[乾隆]廬陵縣志》,清乾隆四十六年刻本。

(清)張祥雲修,孫星衍等纂《[嘉慶]廬州府志》,清嘉慶八年刻本。

(明)何喬遠纂《[萬曆]閩書》,明崇禎二年刻本。

(清)曹養恒纂修,羅秉義增修,陶成、張江增纂《[康熙]南城縣志》,清康熙五十五年增刻本。

(清)徐心田纂修《[嘉慶]南陵縣志》,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明)周希哲、曾鎰修,張時徹等纂《[嘉靖]寧波府志》,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

(清)曹秉仁等纂,萬經等纂《[雍正]寧波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清)魯銓、鍾英修,洪亮吉、施晉纂《[嘉慶]寧國府志》,清嘉慶二十年刻本。

(清)鄧其文纂修《[康熙]甌寧縣志》,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清)王相修,昌天錦、藍三祝、游宗亨等纂《[康熙]平和縣志》,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

(明)朱東光修,侯一元等纂《[隆慶]平陽縣志》,明萬曆四十二年萬民華修補刻本。

(清)金以埈修,呂弘誥等纂《[康熙]平陽縣志》,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清)汪大經、王恆等修,廖必琦、林黌纂《[乾隆]莆田縣志》,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清)李葆貞修,龔五韺、梅眉季纂《[順治]浦城縣志》,清順治五年刻本。

(清)善廣修,張景青纂《[光緒]浦江縣志》,清光緒三十一年金國錫木活字增補本。

(清)周溶修,汪韻珊纂《[同治]祁門縣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明)聶心湯纂修《[萬曆]錢塘縣志》,清光緒刻武林掌故叢編本。

(清)魏㟲修,裘璉等纂《[康熙]錢塘縣志》,清康熙五十七年刻本。

(明)林應翔修,葉秉敬等纂《[天啟]衢州府志》,明天啟三年刻本。

(清)楊廷望纂修《[康熙]衢州府志》,清光緒八年劉國光刻本。

(清)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纂《[乾隆]泉州府志》,清同治九年章倬標刻本。

(明)沈朝宣纂修《[嘉靖]仁和縣志》,清光緒刻武林掌故叢編本。

(清)黃大本纂修《[乾隆]榮縣志》,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明)劉畿修,朱綽等纂《[嘉靖]瑞安縣志》,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清)陳永清修,章昱、吳慶雲纂《[乾隆]瑞安縣志》,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明)陸釴等纂修《[嘉靖]山東通志》,明嘉靖十二年刻本。

(明)李侃修,胡謐纂《[成化]山西通志》,明成化十一年刻本。

(明)郭經修,唐錦纂《[弘治]上海志》,明弘治十七年刻本。

(民國)吳馨、洪錫范修,姚文枬等纂《[民國]上海縣續志》,民國七年鉛印本。

(清)唐煦春修,朱士黻纂《[光緒]上虞縣志》,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明)邢址修,陳讓纂《[嘉靖]邵武府志》,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

(清)靳治荊修,吳苑、程濬纂《[康熙]歙縣志》,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清)勞逢源修,沈伯棠等纂《[道光]歙縣志》,清道光八年刻本。

(清)李以琰修,田實秬等纂《[乾隆]嵊縣志》,清乾隆七年刻本。

(清)嚴思忠、陳仲麟修,蔡以瑺等纂《[同治]嵊縣志》,清同治九年刻本。

(明)陳威、喻時修,顧清纂《[正德]松江府志》,明正德七年刻本。

(清)宋如林修,孫星衍、莫晉纂《[嘉慶]松江府志》,清嘉慶二十三年松江府學刻本。

(清)潘拱辰纂修,黃鑒補遺《[康熙]松溪縣志》,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

(清)李銘皖、譚鈞培修,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緒八年江蘇書局刻本。

(民國)喻長霖、柯華威等纂修《[民國]台州府志》,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清)黃桂修,宋驤、郝煌纂《[康熙]太平府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

(清)冉棠修,沈瀾纂《[乾隆]泰和縣志》,清乾隆十八年刻本。

(清)廖大聞等修,金鼎壽纂《[道光]續修桐城縣志》,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清)王養濂修,李開泰、張采纂《[康熙]宛平縣志》,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明)羅希益修,龍子甲纂《[萬曆]望江縣志》,明萬曆二十二年刻本。

(清)鄭文泰等修,曹京等纂《[乾隆]望江縣志》,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

(明)佚名纂修《[永樂]溫州府樂清縣志》,明永樂間刻本。

(明)牛若麟修,煥如纂《[崇禎]吳縣志》,明崇禎十五年刻本。

(明)馮炫纂修《[嘉靖]婺源縣誌》,明嘉靖刻本。

(清)蔣燦纂修《[康熙]婺源縣志》,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清)佟國才修,邊繼登、謝錫蕃等纂《[康熙]峽江縣志》,清康熙八年刻本。

(清)暴大儒修,廖其觀纂《[同治]峽江縣志》,清同治十年刻本。

(明)顧震宇等纂修《[萬曆]仙居縣志》,清道光十八年王魏勝活字本。

(清)、胡啟植、王椿修,葉和侃等纂《[乾隆]僊遊縣志》,清同治十二年吳森刻本。

(清)陳怡修,雷以誠纂《[同治]咸寧縣志》,清同治五年淦川書院刻本。

(清)潘鎔修,沈學淵、顧翰纂《[嘉慶]蕭縣志》,清嘉慶二十年刻本。

(清)文聚奎、祥安修,吳增逵纂《[同治]新喻縣志》,清同治十二年瀛洲書院刻本。

(明)梅守德修,任子龍纂《[嘉靖]徐州志》,明嘉靖間刻本。

(清)石傑修,王峻纂《[乾隆]徐州府志》,清乾隆七年刻本。

(清)陳受培修,張燾纂《[嘉慶]宣城縣志》,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明)熊人霖纂修《[崇禎]義烏縣志》,明崇禎十三年刻本。

(清)諸自穀修,程瑜、李錫齡纂《[嘉慶]義烏縣志》,清嘉慶七年刻本。

(清)汪源澤修,聞性道纂《[康熙]鄞縣志》,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明)程嗣功修,王一化纂《[萬曆]應天府志》,明萬曆二十年補刻本。

(清)蔣光弼修,張燮纂《[嘉慶]於潛縣志》,清嘉慶十七年活字本。

(清)程兼善纂修《[光緒]於潛縣志》,民國二年石印本。

(明)嚴嵩纂修《[正德]袁州府志》,明正德九年刻本。

(清)勞必逹修,陳祖範等纂《[雍正]昭文縣志》,清雍正九年刻本。

(清)李衛、嵇曾筠等修,沈翼機、傅王露等纂《[雍正]浙江通志》,清乾隆元年刻本。

(清)高龍光修,朱霖纂《[乾隆]鎮江府志》,清乾隆十五年增刻本。

陳茂興主編《長樂陳氏鄉情》,長樂:長樂陳氏鄉情編輯部,2004年。


注釋:


[1]郭伯恭:《〈永樂大典〉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第16—85頁。朱鴻林修正其統計數字為列出193人,《明實錄》以外者165人(見朱鴻林《〈永樂大典〉纂修人考補》)。

[2]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71—212頁;收入王重民:《冷廬文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8—364頁。

[3]朱鴻林:《〈永樂大典〉纂修人考補》,《故宮學術季刊》,第五卷第二期(1987年冬季號);收入朱鴻林《明人著作與生平發微》,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86—104頁。

[4]張金梁:《〈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文獻》2009年第1期,第128—138頁。

[5]虞萬里:《有關〈永樂大典〉幾個問題的辨證》,《史林》2005年第6期,第33頁注①。

[6]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第171頁。

[7]朱鴻林:《〈永樂大典〉纂修人考補》,載朱鴻林《明人著作與生平發微》,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97—98頁。

[8]張金梁:《〈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文獻》2009年第1期,第136頁。

[9]陳茂興主編:《長樂陳氏鄉情》,長樂陳氏鄉情編輯部,2004年,第316頁。

[10]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05頁。

[11]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92頁。

[12]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82頁。

[13]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86頁。

[14]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89頁。

[15]張金梁:《〈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文獻》2009年第1期,第132頁。

[16]張金梁:《〈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文獻》2009年第1期,第130—131頁。

[17]張金梁:《〈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文獻》2009年第1期,第131頁。

[18]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85頁。

[19]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96頁。

[20]李紅英、汪桂海:《〈永樂大典〉錄副諸人考略》,《文獻》2008年第3期,第113頁。

[21]王重民:《〈永樂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93頁。

[22]張金梁:《〈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文獻》2009年第1期,第130頁。


相关链接:

刘波整理:赵万里“校勘学”授课笔记

新书:刘波著《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

沈乃文主编《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九辑目录

注:本文发表于《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九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11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刘波老师授权发布。

 点击阅读原文,8折从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本书。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类新书介绍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2019年1月1日起,凡投稿并获准推送者,可获赠图书一本,投稿时务必注明地址,姓名,电话等信息,以便寄送,不注明以上信息者,视为放弃赠书(为减少工作量,每季度集中发赠书一次)。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