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植德人文 · 走进名校 | 我和华政的那些年那些事

马成龙 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 2024-01-03




晴天的思贤桥旁,与你赏天边的云;

夜晚的钟楼下,与你看远方的星。

那年,你风华正茂,友情的诺言证明金坚;

那年,你载着阳光,爱情的宣言品尝甜腻。

那年,曾背对背许下的心愿,它,实现了么?


从科学家的梦想,到法律人的理想,转变,因为最浪漫的副歌。从初识到见识,植德合伙人马成龙律师细数在华政的年年岁岁,学的、见的、吃的、玩的,是历久弥新的况味,是绵延相续的印记……


 正文 





我和华政的那些年那些事

— 作者:马成龙 —


小时候,一直梦想着长大了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哭着求父母买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被我翻的卷边,其中最喜欢的当属数学、天文、气象、物理几册,总是憧憬着自己将来能在这些研究领域为国家作出贡献。哪能想到日后学习法律,在中美之间往返求学十余载,学成后归国成为了一名法律从业者。这一切,都要从我和华政的那些年那些事说起。


高考抉择


我的家乡在江南的一个小村镇,家里没有政法系统的亲戚能够在职业发展上给我指引。高考之前,我甚至从来没听说过五院四系和“华政”。成绩出来后,考得还不错,填报志愿时,当时的女朋友(已成为太太)想要去上海,在她确定填报立信后,我的选择其实也就没那么多了。翻看松江大学城的地图后,我按顺序依次填报了华政、外贸和上外,在松江读过书的同学应该知道,前面几所院校基本是按距离做升序排列的。我父母当年并未过多干涉我的选择,要求我填报211或985高校去读理工科,当然他们那会也不知道我填报华政背后的真实原因,只是觉得我学成毕业后能回老家考个公务员。就这样,在挥手向科学家的理想道别后,我转身踏入华政校门,成为了一名法科生。


(从广富林郊野公园眺望华政)


初识华政


入学前的那个暑假,怀揣着对高校生活的期待,我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华政的相关信息。在那个还没有微信微博和知乎头条的年代,bbs论坛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实用信息。从松江大学城风华正茂(大学城bbs华政板块)到韬奋钟声(华政官方bbs),和天南地北的准新生们以及松江校区的拓荒者们(最早从长宁迁往松江学习的两届师兄师姐)交流,了解华政的历史和发展。多年以后,这些承载着无数青春记录的bbs纷纷关闭,逐渐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终于等到开学报道那天,从学校东门进入,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钟塔,标志性的红墙白顶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整个松江大学城甚至是所有政法院校中都是独一档的存在,这里据说在我离校后常有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成了另一条风景线。望着明珠楼前的台阶和两边的先贤雕像,我畅想着将在这里度过的四年求学时光。


(夜色中的钟楼,远处是开建的新教学楼)


风华正茂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大学生活那就是“欢快”,既欢乐又轻快。欢乐在于彼时刚从高考的桎梏中脱身,离开家人的身边进入大学校园,感觉一切都是新鲜自由的,人生中第一次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参加校内外的社团和活动,未来的画卷正向我们徐徐展开。轻快在于时间飞逝,四年时光眨眼即过,回头再看时发现学习和生活都如此充实,我们都在此期间飞速成长,不仅在学识上得到增长,社会阅历也得到极大提升。


(玉泊湖畔的垂柳)


学习上,华政虽素有“平时养老院、考前疯人院”之名,但校内学术氛围一直非常浓厚。明珠楼图书馆内常年占位严重,大一大二考托考口译者有之,大三大四备考司法考试和研究生者有之,更有为法律研究而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者。玉泊湖旁除热恋中的情侣外,也常能遇见手捧法学专著钻研的学子们。青年法学会、法援等学术类的社团也经常举办招新和社团活动,给予对研究学术问题的同学们互相交流的机会。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之外,也会开放课外答疑时间,学生可以提前预约,前往汇贤楼或崇法楼与他们深入探讨。

 

(思贤桥旁小道)

 

生活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大学城的美食。华政虽地处一隅,离开核心地带有些距离,但抵挡不了无数吃货冲出加加村,离开一二食堂,跨过思飞桥,穿过四期宿舍,踏上心目中的圣地文汇路。从文汇路的西头开始,有friends茶餐厅、东北一家人、川菜印象,到三期Mzone旁的hub和翔仔好味馆,再到路东头的一期二期翰辛美食广场。听说有些店生意一直不错,甚至开出了分店,而有些店早已不见踪影。


(夜晚的文汇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松江近些年的交通发展也值得一提,最早的时候进上海市区要乘坐没有空调的松莘线约一个半小时到达莘庄,再换乘地铁1号线约半个多小时到达人民广场,后来有了更快速的松莘B,再后来我快毕业时通了9号线,听说现在可以从松江南站坐火车去虹桥站,十多分钟就能到,相比那时候确实方便多了。学校宿舍一楼和食堂大厅里的电视也是同学们的心头好,在科比封王的那几个赛季里,每逢重要赛事时,总有一群球友围在一起打气加油,听说有一年湖人球迷因球队折戟于总决赛,愤怒之下甚至把电视都砸了,不知道老大在天堂是否还会继续教吉吉打球。


韬奋钟声


(接待保罗·戈斯汀教授参加某学术活动)

 

长宁校园于我而言最大的体会便是“遗憾”,因读研期间的后两年前往美国求学,我未能跟随在导师身边多做课题研究,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因地理上的距离减少很多。然而,这有限的一年时光里,在河东的黑暗料理界吃过炒饭剃过头,在河西的东风楼里为辩论赛彻夜改稿发过愁,在公寓楼前的操场上给室友做僚机,在韬奋楼旁的篮球场上为班级争名次。凡此种种,为后来在外求学的我提供了不少精神动力。从导师和各位授课老师身上学习到的孜孜不倦和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正是促使我后来选择继续读博的重要原因。和兄弟们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直到毕业多年后仍能历久弥新。


(再次赴美读博前于韬奋楼)

 

书中不只有黄金屋,更有颜如玉。在华政读研,不仅能提升自我学识,还能寻找人生伴侣。我们班便有好几对成功配对,在学习上共同进步,在生活上亦结伴通行。华政校园的浪漫气息以及多年来学校招生的男女比例,尤其在研究生阶段,必然为此贡献良多。建议母校倒是可以考虑统计下这方面的数据,相信一定亮眼,对于招生宣传或有帮助。各位师弟师妹们,切勿错过机会,需把握现在,珍惜眼前人。


眨眼之间,离开华政园已近十年,期间亦多次回到母校,或拜访恩师,或老友相聚,或参加活动,或追忆青春。而我和华政的那些年那些事,还在继续。


 遇见名校 


   放一颗星球在你心头
等你长出宇宙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植德招聘群
(二维码有效期截止到10月16日)
请注明您的“姓名、学校、年级、专业”
让我们彼此遇见、彼此成就
~


往期文章链接:

遇见植德 预见未来 | 2022校园招聘季正式启程

植德人文 走进名校 | 清华园的自行车

植德人文 走进名校 | 华政往事:实习经历点滴

遇见植德,预见未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