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营业了07丨诸舒鹏:奔过而立,一名“90后”编辑的回首与期待

诸舒鹏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21-12-23
一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往往是它的编辑,但编辑往往深隐于幕后。隐身并不代表完全不重要,相反,正是这些隐身者,用不同专业所长和价值取向,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为我们出版了丰富多彩的书籍。

借着年末,我们开一个专栏,诚邀人文社科图书编辑们介绍在过去这一年都推出了什么书,分享他们真正深读过的书单,同时也可以谈一谈身为图书编辑的所思所感,最后再向读者预告一些即将出版的重要作品。

欢迎读者留言沟通,我们将在每篇文章的留言读者中抽取两位,寄赠新书(部分为签名版)

本栏目正在征稿,欢迎有兴趣来稿的编辑向后台发送“编辑营业了”,了解相关要求。


奔过而立

一名“90后”编辑的回首与期待


诸舒鹏


2021年毕竟没有比2020年结束得更慢一点。

这句语义颇绕的话却代表了我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青(中?)年编辑的复杂心情。

2020年开启了第一代“90后”奔向而立的历史进程,但显然没人在意这件事,毕竟疫情占据了人们的所有目光。“90后”诚惶诚恐,忽然明白了“中年危机”的可怕,就在于你不知道中年和危机哪个会先来。

我是浙江人民出版社文史中心编辑诸舒鹏,进入出版行业5年,半老不老,算新不新,策划方向为中国文史方面的大众学术类图书,主攻国内作者的原创作品,偶尔也做少量引进版图书。很高兴有机会在人文社科联合书单介绍一下我所在的浙江人民出版社文史板块以及我今年编辑出版的图书。


1

浙江人民出版社文史板块:专业立社,精品出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坚守“满足人民对美好阅读需求”这一目标,背靠学者专家、面向具体读者、尊重市场逻辑,做好精品图书出版,推动有价值、有意义的阅读。目前我们已形成了多条文史类市场图书的产品线,包括“好望角”系列、“经纬度”丛书、“何以中国”系列等。

“好望角”系列,致力于“发现”那些易被忽略、尚未挖掘的区域、国家、领域的独特历史。虽然身处世界史外版书“红海”,但“好望角”几年来努力出了一条独具个性的道路。《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等都叫好叫座。11月新推出的《伊朗:被低估的文明与未完成的变革》,上市即有极好的表现,深受读者好评。
 


“经纬度”丛书,致力于挖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推出适合一般大众阅读的文史类通俗读物。丛书今年推出的《秦制两千年》《欧洲的细节》《帝国经济风暴》等,都获得了不俗的市场反映。《秦制两千年》入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何以中国”系列是社内今年开始筹备布局的新系列,伴随2021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授孟宪实的《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列入书系下“孟宪实讲唐史”专题)二书的出版,才正式推向市场。有心的读者也许可以从书系名的设定,作者的选择,以及声势未隆先开小专题的做法,看出浙人社在谋划一盘“大棋”。
  


下面主要说说我个人今年责编的书。


2

谁也回避不了的问题:何以中国?


我个人从今年开始,主要会参与“何以中国”系列。

系列意在发掘中国之为中国的深邃底蕴,探索文明更新自我的可能之道。“学术底蕴,通俗表达”,是我们对该书系的总体定位。“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交通古今,启发当下”,是我们试图达成的出版目标。

在与一些专家学者做了深度探讨之后,我们将选题目光聚焦到四个方面:中国历史中的关键人物、独特政治机制、特有文化制度以及中华文明在比较视野下所呈现的中西异同。在相关领域寻找一流的专家学者,探讨深刻而不失趣味的中国话题。

“何以中国”这四个字,既是提问,也是反问,既是问别人,也是问自己。国人肉体所寄的家园唯有中国,精神安放的场所亦离不开中国,那么无可避免我们必须问一句:何以中国?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寻找。从选题策划角度说,我们立足于编辑部专业背景,选择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西文明比较等方面入手,去寻找答案。在这样的要求下,除了选题本身的关注度、受众面之外,我们非常重视作者的学术功底以及表达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发生冲突,我们会选择牺牲一点通俗性而保证学术的严谨。


3

《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

 
《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属于“何以中国”下“孟宪实讲唐史”专题,已在2021年10月上市。两本书观点的产生立足于孟老师坚实的史学研究,但文本表达却极为平易。因为涉及隋唐时期不少人物、事件的讲述,配合高超的叙事技巧,让这两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这两本书都是再版,但这次孟老师重新做了校订,增删并完善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同时新写了两篇长文序言和后记,对唐太宗、唐高宗两位皇帝做了综览性的评述;我们出版社方面重新设计了版式和封面,增加了几十张精美插图,辅助阅读。

从“何以中国”书系布局角度看,这两本属于中国历史关键人物讲述的范围。


唐太宗自不用说,已是公认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的历史形象,搭配人们对贞观之治承平气象的想象,几乎已成为一种文化标记,代表从中央到地方、官员到民众对中国古代权力顶峰所能达到的最美好形态的向往。借用网络上一些“太宗粉”的说法,“美好”得让人愿意回到帝制时代去接受统治。

这一种“想象”并非毫无根据,是以这一种“意愿”似也有着某种道理。但李世民绝非完人,贞观时期也绝非毫无瑕疵。《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的着眼点,就在于进入历史深处,考察了李世民一生中最重要的节点“玄武门之变”的始末,及其对贞观时代的深远影响。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唐代政局的转折点,也是李世民政治心理转变的关捩点。因为唐代史料为尊者讳的问题,要讲清楚玄武门之变的每个细节并不容易,但更难的是考察清楚政变前后李世民心理上的变化。

史料的缝隙似宽实密,稍有不慎,这样的“考察”就会变成“虚构”。书中在这一点上平衡得极好,推论有据,绝不凭空。这一点在《唐高宗的真相》中,得到了进一步应用与深化。唐高宗的历史形象千年来一直受女皇武则天的影响,以致面目全非。唐宋及后历代史官,在单一性别历史叙事的逻辑下,无法解决女性当权的合法性问题,便只能“妖魔化”武则天。唐高宗李治则成了这一种叙事无可避免的牺牲品。作为继承贞观、导路开元的明君,李治的文治武功皆卓有建树,最后却落个“无能懦弱”的历史评价。书中穿透历代史官蓄意制造的文字迷雾,剥开遮掩和歪曲历史的史官叙事的表壳,挖掘历史深处的真相。

其实,两本书始终贯穿的是同一个史学理念。历史研究对史料的使用不能不考虑撰写者(史官)的史观问题。“历史并非纯粹客观史料,……古代史家同样会用自己的历史观驾驭史料,在看上去很客观的叙事中,他们的历史观已经无声无息地占据所有空间。”

所以,这两本书的价值或许不仅在于为读者提供了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还原了关于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众多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真相”,还在于向既有的学术论断和历史常识发起了一次冲锋,挑战了主流的历史观点与研究方法。

这两本书我们之前约了孟老师做了1000本签名钤印本,在当当网限量、独家销售,上架一周已经销掉几百了,感兴趣的书友可以赶紧去购买。


4

从研究到常识,是史学研究发挥作用的途径


历史学者探索历史的真相,但探索出结论以后呢?

孟宪实老师说过一句很知名的话,也许可以代表他心目中对史学研究价值的看法:“从研究到常识,是史学研究发挥作用的途径。”

这句话最早源自孟老师与北京大学著名史学家吴宗国先生的一次对话,记录在《唐高宗的真相》后记中。当时孟老师刚投入吴先生门下治史,对历史研究的价值有很多迷茫。一日孟老师问吴先生:“历史研究如何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吴先生一般喜欢用反问回答学生的提问,或许是为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但面对这个问题,吴先生一反常态,简单有力地说:“转变为常识。”

孟老师在后记中写道,这让他在迷茫中如同看到了一盏明灯。此后,他一直在践行着这一简单有力的道理。他将自己研究所得,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信息,散入人们目光所及的诸多场景与产品,并希望能将这些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转化为人们日常耳熟能详的文化常识。

数十年来,成果如何,难以断言。但孟老师在这次《唐高宗的真相》新版后记中写道:“这本叫《唐高宗的真相》之书,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十几年。这个世界对唐高宗的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恐怕没有。一粒尘埃,在黑夜里拼命地呼喊,寂静之夜,连风声都感觉不到。在历史面前,研究者只有这样的无力感。”

孟老师这样的文化关怀在庞大的学者群体中只是少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能将枯燥的学术不失严谨地表达出来,雅俗共赏,拥有这一能力的学者同样不多。他做出的努力在整个社会的观念、印象面前,显得异常弱小。于是他只能安慰自己:“要对自己好一点,用今日之我安慰昨日之我。我写了,看不看不管;我喊了,听不听不管;我来过,有没有人看见不管。”

这三个“不管”在孟老师是一种自律与豁达,但在我看来,是对出版人的一种鞭策与提醒。对出版行业来说,搭建前沿学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桥梁,是职责所在。出版人做好本职工作,有能力的学者就不会有无处施展之叹。


5

《政治、政党与压力集团》——看懂美剧的一大利器


“何以中国”系列之外,今年我特别庆幸能出版的是一本叫《政治、政党与压力集团》的译版书,2021年11月出版,已上市,可购买。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小瓦尔迪默•奥兰多•基(Valdimer Orlando Key, Jr.)。本书是美国政治学界奉为“经典”的著作,是国内政治学研究必读书,也是一本认识美国早期政治制度、政治历史、政党与政党制度、社会政治文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巨著。

虽然眼前美国政治制度和政党体制显露出的许多结构性问题,与该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如不再是温和的两党制,政党极化、身份政治、极端主义盛行,在分权制和联邦之下的持续循环的“否决政治”等。但这些弊端的根源,细心的读者却可以在该书中看到端倪。除了政治学专业学者,这本书对一般读者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正确认识美国的实际制度体制很有帮助。

我很喜欢看美剧,尤其是政治剧,最喜欢的编剧是艾伦·索金(Aaron Sorkin),最喜欢的剧集是《白宫风云》和《新闻编辑室》,每年翻出来重看。这类剧集好到一定程度会有个鲜明的特点,“不明觉厉”——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我看完了,但又好像没完全看完;看懂了,又好像没完全懂……

我一直没明白这种“神秘”的感觉是怎么回事,直到责编完这本书,对美国政治、政党与压力集团运作方式有了一定了解,我明白过来,原来“热闹”的好看,终归属于外行,“门道”的好看,更有一番滋味。政治生态覆盖了每一个邦国“小民”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逻辑。如果对此不了解,就很难理解许多剧中人的言行逻辑。这一点不仅仅限于看美剧。

《政治、政党与压力集团》一书属于“世界政党研究名著译丛”,后续还将持续推出,2022年至少有3种,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译丛”书目都是由国内一流政治学者推荐的国外政治研究著作,本本都是经典。


6

2022年,我们拭目以待……


回到“何以中国”。其实,孟老师的两本书中所说的,也未必就是彻底、完全的历史真相,但在探索、普及历史“真相”的道路上,却必然需要更多同类著作的出现。

所谓的“探索”,其实是“必要的进取”;所谓的真相,其实是“合理的回答”。至于那“常识”?历史研究推动常识的转变,常识的转变推动崭新的历史。

我理解的“何以中国”书系的问题意识与精神内核,便在于此。

只要人们一想到“明君”,脑海里就浮现出唐太宗,那么扣问这个形象是否真实、这种联想是否真确,就是“何以中国”的工作;只要人们想起武则天就想起一个刚愎自用的政治女强人,想起唐高宗就想起一个被人玩弄于股掌的无能皇帝,那么扣问武则天与唐高宗形象背后的史观问题、性别问题以及这种印象如何超越时空依然残留在当代人的观念里,就是“何以中国”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还会回答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不时变化的山河地理及其名称如何无声无息地塑造着国人的心灵世界;昔日仅当作生活常识使用的帝王纪年与各种标记时间的称谓,如何在帝制废除改用西历百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在国人的精神层面发挥着深远影响;为什么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对空间建筑的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痴迷;密布在九州大地上的无数水系、沟渠及水利设施,几千年来又是怎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国运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安康;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怎样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都是已列入书系、预期明年会出版的图书中的几种。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许多已开始筹备、正在寻觅合适著述者的题目;已开始合作,值得向其提出新题目、寻求新解答的著述者……

“何以中国”不是我们浙人社提出的问题,而是中华文明发展至今从来也回避不了、必须回答的老问题,我们只是继续试着回答罢了。

未来,希望浙江人民出版社文史板块越做越好,新书都能大卖,不负作者期待,丰富图书市场,以飨读者群体。因为“90后”青(中)年编辑们日渐鬓白头秃,拖家带口,跨过“而立”,直奔“不惑”,很需要钱……(划掉)



欢迎读者留言交流

我们将在留言区选取两位读者

赠送

《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和《唐高宗的真相》

签名版各一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