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营业了01丨吴艳红:坚持不懈地努力,只为高品质的大众阅读

吴艳红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21-12-23


一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往往是它的编辑,但编辑往往深隐于幕后。隐身并不代表完全不重要,相反,正是这些隐身者,用不同专业所长和价值取向,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为我们出版了丰富多彩的书籍。

借着年末,我们开一个专栏,诚邀人文社科图书编辑们介绍在过去这一年都推出了什么书,分享他们真正深读过的书单,同时也可以谈一谈身为图书编辑的所思所感,最后再向读者预告一些即将出版的重要作品。

欢迎读者留言沟通,我们将在每篇文章的留言读者中抽取两位,寄赠新书(部分为签名版)

本栏目正在征稿,欢迎有兴趣来稿的编辑向后台发送“编辑营业了”,了解相关要求。



坚持不懈地努力,只为高品质的大众阅读



吴艳红
我是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的编辑吴艳红,进入出版行业九年,在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做人文社科类大众图书编辑五年多,策划方向为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和医疗社会史图书。很高兴有机会在人文社科联合书单介绍一下我所在的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和我今年编辑出版的图书以及明年的编辑计划。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坚持原创、守正出新

“上海聚珍”是中华书局下设的文化子品牌,自成立以来以“守正出新”为宗旨,秉承“原创”“新著”“大众”的出版理念,致力于学术大众化和传统文化普及精品图书的策划和出版,迄今出版了诸如樊树志教授《晚明大变局》、张国刚教授《〈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江晓原教授《中国古代技术文化》、葛剑雄教授《黄河与中华文明》、王水照教授《钱锺书的学术人生》等精品图书及樊树志教授“重写晚明史”系列之《新政与盛世》《朝廷与党争》《内忧与外患》《王朝的末路》《晚明大变局》、“陈正宏教授讲史记”系列之《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血缘:〈史记〉的世家》等精品系列图书,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而且屡获殊荣。
2021年,我司出版了《乾隆十二时辰》《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崇祯传》《血缘:〈史记〉的世家》《明史十二讲》《吕思勉国史通论》《符号里的中国》《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从中州到钱塘:虞云国说宋朝》《庄子讲义》等广受读者喜爱的精品图书。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2021年的收获与欣喜

作为上海聚珍的一名编辑,2021年我编辑出版了《崇祯传》《符号里的中国》《上海卫生:中国保健之注意事项》《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等传统文化普及类大众图书和医疗生活史图书。
《崇祯传》是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早年经典力作,是《万历传》姊妹篇,二书以帝王传记为抓手展现晚明万历和崇祯二朝的政治风云。与之相应的是,樊教授在我社出版的《晚明大变局》《明史十二讲》和“重写晚明史”系列从不同角度书写了晚明云诡波谲的历史关节。
《上海卫生:中国保健之注意事项》是一部反映19世纪上半叶欧洲医学教育、卫生理念和医学科学前沿动态的通俗科普读物,展现了19世纪上海城市史、卫生史,以及外国侨民的东方文化适应与偏见。
2019年皮国立著《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的出版,标志着我司“医疗社会史系列”产品线正式落地。其后每年都有新品种加入:2020年《西医来华十记》《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2021年《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上海卫生:中国保健之注意事项》,2022年也会有《近代医学革命八十年》等书加入。我有幸参与了其中三种,《西医来华十记》荣获“中华书局2020年十佳图书(大众人文类)”,我也从人文社科编辑“跨界”“延伸”至医疗史领域,拓展了视野和边界。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是在2018年广受好评的《食色里的传统》的基础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图文呈现形式,通过增加内容、设置200多个小标题、加入150多幅图片等方式重新加以打造,是原版的升级版。与此同时,我司还有《古人的生活世界(彩图修订版)》也在印制中。这两本全彩图文书标志我司“古人生活系列”图书产品线的落成。
这里我重点分享的是图文书《符号里的中国》。这是一本有故事的书,可谓“饱经锤打”:选题四年前生效,完稿后又打磨了两三年,2021年正式进入编辑流程。过程很折腾,结果较理想,验证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老格言:今年8月上市,首印10000册三个月内售罄,重印5000册已上市,近日荣获“中华书局2021年十佳图书(大众人文类)”。从购买和评价来看,大众读者始终对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何以如此呢?
当然离不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中国人重拾文化自信的自觉要求。这是优良的外部环境。
就本书自身的软硬件而言,内容上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
形式上,版式图文混排,结合紧密,不用到处找图,充分考虑到了符号的可视化特点;封面装帧也颇考究,空腔裸脊,可以无障碍摊开。传统文化可以时尚化,装帧设计也应精美时尚,符合大众对美的追求。
写法上,全书100多个符号都不是简单介绍,而是对其来龙去脉进行考辨。换言之,是以学术的精神,浅近的语言,向大众传递听得懂又有料且切己的丰富知识和审美情趣。特别是以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来说明符号的应用,让我们对四大名著产生了陌生化的阅读效果。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请福、禄、寿三位仙人先去五庄观替自己把救活人参果树的期限延长一些,猪八戒跟三仙开玩笑说他们都是人家的奴才,那是因为一些大户人家给奴仆取名字喜欢叫“添寿”“添福”“添禄”。民间对福禄寿三仙的喜爱和亲近呼之欲出。
此外,这本书里藏有作者的问题意识和审美趣味。
比如,中国首个自建的空间站为何命名为“天宫”?中国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为何命名为“悟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携带的火星车为何命名为“祝融”?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何命名为“北斗”?华为手机操作系统为何命名为“鸿蒙”?三星堆出土的“神鸟—神人—神树”有何神秘?作者带着这些问题,探索并分享了其中的文化秘密。
再如,作者以洋洋六千言来写小小一个葫芦:葫芦在古代都有哪些名字?伏羲女娲是“葫芦精”?为什么葫芦可以作为药幌子?“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西游记》中“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那个装人的葫芦是什么颜色的?什么颜色的葫芦法器最厉害?有人做了一个火神山的标志,其中用到了葫芦,葫芦跟火神有什么关系?民间喜欢葫芦,是因为它象征着什么?……葫芦从单纯的器物变成让人爱不释手的文玩并非偶然,因为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意蕴。
本书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特色是图像丰富。图史互证背后有诸多解谜的乐趣。比如,孔子像为何露着大板牙,这背后实际是“圣人异象”思想的影响。孔子像的“叉手礼”在春秋时代根本不存在,而是此图像产生时代——唐代才有的礼仪。图像还能纠正一些“误读”,如龙生九子中驮着石碑的“霸下”,明朝流行说法说它是龙的儿子,于是它的造型就越来越像龙,成了龙头龟身,但从留存的古画来看,宋代以前它就是乌龟的造型。
总之,不管你翻开哪一篇,都会看到熟悉的符号,读懂背后习焉不察的文化意蕴,感觉收获满满。我编辑此书时,也是同样的感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2022年出版展望

2022年我拟推出《敦煌守望四十天》《符号里的中国2》《近代医学革命八十年》等原创图书。既有呼应大众“敦煌热”和“传统文化热”的文博历史类,也有医疗史的延续品。我司更有诸多好书值得期待。
对一个立志于做大众普及图书的编辑来说,选题既要贴合大众阅读兴趣,更要传递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守正出新,为大众做好书;继往开来,为社会做好事”,庆幸中华书局上海聚珍的编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勇敢越自信越精彩!


欢迎读者留言交流

我们将在留言区选取两位读者

各送一本作者签名的《符号里的中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