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省名中医邹旭:一战“封神”,半生坚守

曾剑萍 宋炳军 广东卫生在线 2024-01-15


这是梁伯第一次尝试中医针灸。


细细的银针扎在手上,胀痛感明显,当银针被轻捻细转、下刺上提时,他甚至能感觉到针口处的筋脉在跳动。


整个过程很短,从施针到收针,不到一分钟。“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好点?”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广东省名中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邹旭笑着问。


梁伯反复气促胸闷3个多月了,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经过西医治疗,预后较差。经人推荐来到邹旭门诊时,他捂着胸口,神色苍白,说话气促声短。把脉问诊后,邹旭指出,梁伯心阳、肺气、肾气不足,脾胃损伤,体内水液运化迟滞,湿浊凝聚为痰,阻滞胸阳,导致胸口疼痛,遂使用针灸并结合中药治疗。


听到邹旭的笑问,还沉浸于针刺感的梁伯按了按胸口,才发现疼痛减轻了,此后他坚持服用中药并配合针灸治疗,一个月后,气促的感觉几乎消失了,不禁惊喜道:“中医好神奇。”


这样的惊叹,邹旭已听了成千上万遍。从医35年,在诊室里、在病房中,在抗击新冠的战场上,在无数个需要救治的场合里,他一次次用银针、用汤药、用传承创新的不同中医疗法创造奇迹,证明了中医不仅能养生保健,也能治急病、重病乃至疑难杂症。



一手银针,一手汤药

斑驳、红肿、皲裂的皮肤从脚背处向上蔓延,白色的鳞屑散布其中,隐约可见黄色渗液……这是符姨的腿,20多年来,她的两条腿饱受湿疹困扰,瘙痒难耐,寝食难安。多方求医,但治疗效果总不尽如人意。


2022年7月,经人介绍,她来到广东省中医院,找到邹旭。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邹旭认为符姨的病是湿热蕴毒,阻于肌肤,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解毒、养血活血。他精心配制药方,以补气健脾为基础,再使用猪苓、大黄、茯苓、当归等祛湿活血药物,以根除湿疹。


病情缠绵多年,治疗也非一朝一夕。坚持服药1年多,符姨皮肤皲裂、肿胀情况慢慢减轻,渗液也逐渐减少。一个多月前,邹旭调整了药方,上一次复诊时,符姨满脸笑容,双腿皮肤也已基本愈合,终于告别了日日夜夜的瘙痒。


真正的名中医从不会吹嘘江湖郎中式的“包治百病”,但敢于向很多种疾病发起挑战。邹旭的中医功底深厚,运用独特中医诊法,针药结合治疗心血管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疑难杂病,诸如儿童抽动障碍、抑郁症、月经失调、皮肤病、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肿瘤、痛症等,都在其诊疗范围内。


他的患者也遍及全国各地,许多人也曾如符姨一样,有过曲折漫长的求医历程,有过无数失望沮丧的时刻,所幸找到了邹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走进诊室时,阿英眼神无光,精神萎靡。10年来,她深受心悸折磨,长期失眠,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她吃过抗焦虑药物,反而引起更大不适,后来奔波于各大中医门诊,服用上百剂汤药也不见好转,直到在邹旭诊室才看到惊喜。


“心悸、胸闷、怕冷又怕热、容易腰痛、经常失眠……”邹旭每说一句,阿英的眼神就亮一分,点一下头,脸上的讶异毫不掩饰。从病机着手,邹旭认为阿英的心悸为阴虚火旺证,治疗应以滋阴清火、镇静安神为主。考虑到阿英久病正虚,首次开药遂强调扶正。


服药一个月,阿英清晰地感觉心悸缓解,腰痛减轻,睡眠也变好了。再次复诊时,邹旭调整药方,转为祛邪治疗,兼顾补益肝肾,一段时间后,阿英痊愈。


先扶正再祛邪是邹旭用药讲究的表现之一。他总是根据患者服用上一副药后反馈调整药方及治病思路。而为了达到环环相扣、根除病症的效果,他经常针药结合。“中医有个说法叫‘一针二灸三服药’,针灸方便、快捷,效果也明显。”邹旭说,针很小,却能治大病。


邹旭学过很多针法,精通平衡针、腹针、头皮针等。“这里学一点艺,那里偷一下师,然后自己整合使用。”他笑着说,临床上运用最多的是平衡针,这种针法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多数患者都能快速见效。


70岁的黄阿伯患高血压20多年,长期服药,血压还是飘忽不定。就诊时,血压高达到161/80mmHg,邹旭在其脚上几个穴位快速针灸,3秒钟后,黄伯头晕、头胀明显减轻,再次测量,血压降为147/84mmHg。


在慢性病的治疗中,针灸的作用也十分明显。8年前,阿茹头部受压引发疼痛不已,每天都需服用止痛药、安眠药才能入睡,做了手术也没有消除病痛。邹旭为她开了多个疗程的针灸,并配合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后疼痛情况明显减轻。


“中医有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是不得病的根本所在。”谈起治疗疑难杂症的秘诀,邹旭如是说,中医不仅治病更治人,强调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提升免疫力,达到抵抗疾病的目的。


因此他格外关注患者的整体状态。“吃药能治病,聊天也能治病,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能给患者带来不同感觉。”邹旭说,他会耐心和患者交流,用语言传递安慰,还会经常叮嘱患者要跑跑步、多晒太阳,“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好心情也是一味良药。”


既是“神人”,也是“老爹”

“我是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邹旭,现任雷神山医院C6病区主任。”2020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微纪录片《雷神山医院的“神人”》,将镜头对准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邹旭。


近5分钟的视频记录了邹旭在雷神山医院的抗疫细节:大多数时间,他都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梭在病房,为患者切脉、针灸、开方。因为救治效果明显,他颇受欢迎,所到之处皆是欢声笑语。


其实,雷神山医院是邹旭抗疫的第二个战场,第一个在武汉市汉口医院。而且,在被称为“神人”之前,他早已凭借一根银针在武汉圈粉无数。


当年2月9日,根据前线需要,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的安排下,邹旭和两位同事紧急赶往武汉,并于2月10日进驻汉口医院。


5天后的一次中西医专家联合查房中,一名重症患者呼吸困难,全身大汗淋漓,心率飙升到140次/分,血氧急速下降,同行医生立即进行无创机械通气,但效果不明显。紧急之下,邹旭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在患者上下肢几个穴位施针,几分钟后,患者渐渐平静下来,心率下降,血氧逐渐回升。


这是中医针灸在汉口医院新冠患者救治的第一次应用。参与会诊的西医同行大呼“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消息很快在医院流传开,越来越多的患者提出希望得到中西医联合治疗,邹旭也越发忙碌。


“中医不是去打病毒,是调节人体状态,让病毒无法生存。而针灸可以使患者供氧和耗氧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实现扶正祛邪,进而救肺。”邹旭解释说,但针灸效果可能不长久,有时还需要中药配合治疗。


在汉口医院,邹旭主要是参与会诊,他希望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恰好,2月17日,省中医院和深圳中医系统组建60人医疗队支援雷神山医院,邹旭立即请缨,带队在该院开辟了新的中医病区——C6病区。


开科不到3小时,48张床位全部收满,邹旭和同事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诊疗方案,通过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组合拳,疗效显著。陈伯收治时上了呼吸机,邹旭针药并用,第二天早上就帮他脱离了呼吸机;81岁的孟奶奶进病区时说话都费力,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成为首批出院的患者。


在C6病区,不少患者还顺便解决了陈年旧疾:兰姨多年腰痛和膝关节痛,倚靠拐杖弓背行走,邹旭扎针后,能站直走路了;李奶奶腰椎间盘突出严重,长期卧床,一动就痛,邹旭治疗后,她从躺到坐再到站,都没有了明显痛感。


作为病区主任,除了救治患者,邹旭还扮演着后勤部长、司机、搬运工等角色,没有一刻得闲。在他们努力下,C6病区累计收治患者99人,其中危重4人、重症20人,中医药治疗覆盖率100%,纯中医治疗68人,综合改善比例达95.9%。


武汉人直爽,不少人出院时都流着眼泪道谢,有些还开玩笑说要跟邹旭回广州,把身上的病全治好。而几个月后邹旭受邀重返武汉,收到消息后,孟奶奶等人都早早到机场等候。


感激邹旭的不仅有患者。“我们身体上的不适,邹教授都会亲自诊治,心理上的烦恼,邹旭教授也会倾听与疏导……一直都温暖着、保护着我们,因此我们尊称他为‘邹老爹’。”与其同赴武汉的神经重症科医生温万鑫回忆,隔离休整期间有队友不慎膝关节受伤,邹旭不仅亲自针灸治疗,还专门采药为其外敷。


邹老爹的抗疫脚步不仅在武汉,2021年初,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委会成员,他先后奔赴河北邢台、云南瑞丽、福建厦门、陕西西安、海南三亚、四川成都等地,圈起一波粉丝。2022年3月,他又作为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来到香港,协助香港中医界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四个方案”。


2022年11月,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省中医院与香港医院管理局开展中医访问学者计划,派遣中医专家为香港中医师提供临床诊疗培训等。邹旭是第二阶段赴港三位专家之一。“中西医各有所长,只有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两者进行高水平的融合,方能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诊疗方案。”邹旭说,他很乐意为香港中医药发展出一份力。


▲邹旭为患者针灸


博采众长终成大家

深耕临床一线35年,无论是在疑难杂症诊治,还是急危重症抢救,邹旭总是成竹在胸。这份底气来自多位恩师的倾囊相授,也来自多年的临床磨练。


时间回到2001年4月,省中医院二沙岛院区迎来一场盛大的拜师仪式,15名来自全国的名老中医与30位中青年医生结成师徒关系,30位徒弟又分别带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开启“集体带,带集体”传承活动,邹旭由此拜入国医大师邓铁涛门下。


彼时,全国中医药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大部分中医院中医特色和优势不突出,名老中医在二沙岛上植下了名医树,开创了名中医带徒工作之先风,也成为邹旭从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在拜师之前,邹旭刚从日本进修回来,满脑子都是支架、心脏搭桥等西医名词,对中医经典理论也有些陌生——事实上,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到广东省中医院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邹旭的临床诊疗也多采用西医方法,偶尔开一些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几乎没有。


“我当时也很困惑,怎样才能把所学的中医知识应用于临床。”邹旭说,拜师之后,得益于邓老的理论训练和临床教导,他重新审视中医,重新夯实中医基础理论,逐渐建立起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并大胆运用于临床。


回忆这段经历,邹旭感触不已。他还特别提到了2003年的一个故事。


当时,非典侵袭广州,邹旭的妻子、时任省中医总院急诊科护士长邓迎秋不幸感染。“病情进展非常快,第2天就高热不退,白细胞及血小板均低下,肺叶大片阴影,全身骨痛。”邹旭说,在邓老指导下,他停用抗生素与激素,自己开汤剂,6天后妻子的高烧就退了,不到一个月就重回到抗疫一线。


从此,邹旭逐步重构中医思维,对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邓老时常教导我们,做中医要有仁心仁术,不仅医术水平高,医德也要好。他还常叮嘱我,要博采众长。”邹旭说。后来他又跟随国医大师刘嘉湘学习扶正疗法,跟随王文远教授学习平衡针。


2018年,一场线上公益课上,邹旭遇到了李树森。这位来自民间的中医大师,在家传古脉法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创新,探索出长桑君脉法。深入了解后,他认为这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中医脉法,于是又一次拜师。


“跟着李教授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中医认知和临床水平又一次迎来质的飞跃。”邹旭说。在多年临床历练中,他博采众长,将诊脉、针灸、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前沿技术融汇贯通,敢于面对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擅长诊治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等,成为一方大家。


“邓老曾嘱咐我们,要为中医药腾飞而奋斗。”邹旭说。他将这句话铭记心中,除了努力提升理论功底和临床水平,培养中医人才,还坚持写科普、做访谈、到基层义诊等,四处奔波忙碌,推动中医药健康理念融入百姓心中。


邹旭的努力也不只在中医领域。作为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会长,他还不遗余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行业的深度融合。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医疗机器人、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化新技术,逐渐深度融入临床,正转变为卫生与健康科技的核心要素与关键模块。”邹旭说,协会坚持学术研究、临床应用与产业支持并重,致力于促进信息化技术与临床专科的有机融合,推动广东卫生健康行业信息化事业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资源。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年近花甲,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退休年龄,但邹旭觉得,自己的医学生涯才刚刚过半。为了爬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他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5点45分起床,在阳台上打一套八段锦。此时,旭日东升,沐浴在霞光中,他抬手、抬腿、弯腰。新的一天开始了。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本刊实习记者李琪琪对本文亦有贡献)


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

▼▼▼




记者 | 曾剑萍 宋炳军
编辑 | 梁沐 张芷莹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推荐阅读近十年“最冷冬至”来了!广东气温继续降,回暖在这天→


“围炉煮茶”又火了?夫妻双双被撂倒!近期高发,严重可致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东省名中医邹旭:一战“封神”,半生坚守

曾剑萍 宋炳军 广东卫生在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