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昆剧《朱买臣休妻》之表演砌末与文学意象

李惠绵 戏曲研究 2021-09-15

作者简介李惠绵,1960年生,台南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以古典戏曲为研究领域,包括戏曲剧本、戏曲批评、戏曲表演理论、戏曲音韵学等。著有《王骥德曲论研究》《元明清戏曲搬演论研究──以曲牌体戏曲为范畴》《戏曲批评概念史考论》《戏曲表演之理论与鉴赏》《戏曲新视野》《中原音韵笺释──韵谱之部》《中原音韵笺释──正语作词起例之部》《中原音韵北曲创作论与度曲论之研究》等。


李惠绵


前    言


所谓“意象”,即是结合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审美意象需要经过艺术传达,才能将物理属性的声、形、色等,转化为可视可听的艺术意象。文学创作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审美意象符号化;而借用语言符号传达意象,主要功能是表意性、表象性和表情性。[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运斤。”[2]所谓“窥意象而运斤”即是运用文字表现意象或创造意象;而完成意象创作活动,又必须凭借想象力,以联系内心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的世情风物,再以文字表现之,得以完成意象。[3]戏曲兼具抒情性与叙事性,也兼具文学性与表演性,尤其当剧作搬演于场上就是一种视听艺术的呈现。其中视觉艺术又包含舞台设计、灯光设计等,以及搭配身段表演的砌末和人物造型的穿关。因此戏曲创造的文学意象,不仅止于语言媒介或文字符号,也包括砌末和穿关。剧作和表演所创造的文学意象,都是为烘托主题意藴,二者息息相关。本文论昆剧《朱买臣休妻》之表演砌末与文学意象,以彰显其主题意藴。


“朱买臣休妻”故事取材于《汉书·朱买臣传》[4],戏曲体制剧种根据史传而演绎相关故事,大多已经亡佚或仅存残曲散出。[5]现存完整体制剧种,皆署题无名氏,有元《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杂剧、明《负薪记》杂剧、明《烂柯山》传奇。当代上海昆剧团《烂柯山》、江苏省昆剧院《朱买臣休妻》,系从明传奇《烂柯山》中的六出折子戏串连修编而成小全本,至今传唱不衰。


上海昆剧团于1980年串演《前逼》《后逼》《痴梦》《泼水》四折,是为小全本《烂柯山》。1981年,陆兼之改编,在《前逼》《后逼》之间插入《雪樵》,共五折,是年1月首演于上海歌剧院小剧场,由梁谷音、计镇华主演(简称上昆版)。[6]就小全本结构而言,上昆版省略《悔嫁》,增补《雪樵》,有三点值得商榷。第一,将《悔嫁》部分镕铸于《痴梦》之前,视为情节小引,崔氏唱引子:“行路错做人差,我被旁人作话靶”,随即言道:“自从离了朱买臣,又改嫁河西张木匠,谁知也难称心。因此我又离了木匠,权且住在邻舍王妈妈家中,也非长久之计。”未交待何以“不称心”。不知究竟者,将误以为崔氏是见异思迁、水性杨花的女性,其实这是削弱《烂柯山》原著中崔氏悔嫁的心境转折。第二,传奇属长篇体制,崔氏逼休关目自可铺陈为两出。小全本宜紧凑不宜拖沓,分《前逼》《后逼》两折,无法一气呵成。第三,《前逼》《后逼》之间插入《雪樵》一折,影响小全本结构的紧密性。《雪樵》以两支北曲组套,应是为计镇华的身段表演而设计。一根扁担,攀山越岭,颤慄哆嗦,寸步难移,雪路湿滑,跌足伤腰。这折过场戏,或可加强朱买臣风雪砍柴的艰辛,充分发挥演员慷慨苍凉的声情与愤懑绝倒的身段,[7]然无补于情节的深化。


江苏省昆剧院《朱买臣休妻》由姚继焜(1935— )整编,[8]1981年底在南京首演,串演《逼休》《悔嫁》《痴梦》《泼水》四折。阿甲(1907—1994)观赏后高度赞赏,而后应邀修编兼导演,点染《逼休》和《泼水》为全剧的重点戏。1983年6月,阿甲的修编本首度在北京人民剧场轰动演出,[9]不仅成为张继青昆剧演艺的转折点,亦成为当今舞台演出的定版(简称省昆版)。[10]从省昆版各折标目可知其镕铸《烂柯山》传奇《前逼》《后逼》为《逼休》一折,并重新排演《悔嫁》。两个昆剧小全本,因《悔嫁》一折之有无,而让崔氏改嫁的细节与《烂柯山》传奇大不相同。上昆版删除张木匠戏份,将唐道姑改为一个见钱眼开的媒婆唐大姑。第二折《雪樵》之前由唐大姑吊场,陈述张木匠央托作媒,思及崔氏穷得来活不成,与张木匠正好配成一对。第三折《后逼》再度上场,唆使崔氏改嫁,谎称是张百万;建议崔氏略施小惠,将十两彩礼银子还给朱买臣,逼写休书。省昆版则增添张西乔戏份,删除唐道姑,保留《烂柯山》传奇收留崔氏的王妈妈,并与劝嫁的媒婆合而为一。《逼休》之前,先由张西乔吊场,自报家门:“老婆死后不过三朝,王妈妈就前来说亲做媒,道是这里烂柯山脚下有个崔氏,嫌其夫朱买臣是个穷书生,养家不活,耐不住苦日脚,倒愿意嫁我为妻。……她那里为求生计,我这里添房赚取,只不过花粉银二十两,便讨了个美娇妻美娇妻。”这一小段相当于楔子,既可简化凝练崔氏改嫁的原因和动机,亦可作为《悔嫁》和《痴梦》的伏笔。在小全本受限演出时间长度之下,张西乔的恶言相向、拳打脚踢,可与朱买臣百般忍让发妻成为对比,方能刻画崔氏悔嫁的心境转折。张西乔戏份的重要性,远胜于媒婆的唆使劝嫁。因此就四折关目情节推展而言,省昆版的整编更具有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故本文以省昆张继青、姚继焜的演出本为依据,[11]论述《朱买臣休妻》之表演砌末与文学意象。


省昆版《朱买臣休妻》,正旦扮崔氏,老生扮朱买臣,二面(付)扮张西乔。这出戏以雌大花脸、鞋皮老生为主,二面为辅,支撑一台大戏,行当设置成为其最大的表演特色。[12]小全本虽以三个人物为主,实以崔氏为叙事观点,奠定其与《渔樵记》末本杂剧之不同,也与《烂柯山》传奇生、旦与丑、付平分秋色的差异,从而使其主题意藴和偏重的文学意象随之有别。


全剧最长的一折戏是《逼休》,分为“托媒、前逼、后逼、离家”四个排场,表演砌末尤为突出,并可与《痴梦》虚实相映。《逼休》与《泼水》两折是崔氏与朱买臣平分秋色的主戏,不仅首尾呼应,而且运用许多砌末,恰可提炼六组对照的表演砌末和文学意象。下文将配合录像进行分析,并运用张继青、姚继焜的说戏内容。两位演员以讲述方式解说身段表演,详实生动。除了姚继焜略为提点“泼米与泼水”,扼要说明“淘米箩”的制作(详下文),其余五组对照之概念并未提及,亦未解说表演砌末蕴含的文学意象。本文既以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为主,当引用其说戏内容为第一手数据,以强化有根有据之论述。




一 扁担与斧头


朱买臣手执扁担和书册上场,具有三个作用。其一,衬托穷儒打柴的身分与固穷守志的精神。其二,与张西乔木匠手持斧头对比。其三,作为崔氏气恼掷地的砌末(第三点详下文“泼米与泼水”)。


朱买臣腋下挟着扁担,手执随身携带的书册上场,表情凄然,唱【引子】:“穷儒穷到底,独求书中趣。常作送穷文,文送穷不离。”扮相上,挂黑三髯,头戴黑色高方巾,身穿黑褶子,腰系黑丝绦,脚趿黑布双梁鞋。行走时猫着腰,趿着鞋皮,走动时,高方巾的帽檐随之微微抖动。出场到九龙口亮相,念第一句“穷儒穷到底”的“底”字,声调悲凄,哀怨中充满酸楚。第二句“独求书中趣”的“趣”字,拖了一个长音,不禁摇头晃脑,表现朱买臣虽穷愁潦倒,对读书做官仍然充满期望。[13]整体而言,诠释典型的穷书生,形体要掌握“提气、抠胸、紧背”六个字诀。脸部和双手要“皱纱鼻头笋壳手”,亦即鼻子要皱,手要收,手指要像笋壳,不能将手指直挺出来,表现一种穿不暖、冷飕飕的感觉。[14]


朱买臣虽打柴为生,仍不改读书之乐与苦求功名之志。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朱买臣只能打柴换米,张西乔则是“做过木匠,开过木行,如今乃棺材店老板便是。为求生意兴隆,天天巴望死人,想不到巴望来巴望去,自己的老婆也去见了阎王。”相较之下,张木匠尚且有一技之长,可以养家活口,这是诱引崔氏改嫁的重要因素。省昆版虽沿袭《烂柯山》传奇木匠的身份,但改编为棺材店老板,遂与死亡意象连结,非常高妙。“木柴”与“木材”相关,而苏州音“官梦”kuØ moη与“棺墓”kuØ mo相近。[15]朱买臣始以扁担打柴,终于“官梦”遂愿。崔氏指望“嫁了张西乔,好吃好穿,白头偕老。不想这个无赖之徒,稍不顺从,开口就骂,举手就打。唉!想起穷儒朱买臣痛怜于我,好不后悔也!”崔氏悲唱【上小楼】:“整日里无理取闹,如禽兽咆哮。恨只恨才抛离穷酸,又撞着无赖啊呀强盗。”张西乔被骂强盗,正要暴打之际,闻听前村接生意,这才止住,随即恐吓崔氏:


臭花娘!前村叫我接生意,我回来替你算账。你要是敢动一动,我拿锯子锯断你的脚,拿墨斗线吊断你的筋,拿斧头劈杀你的贱头。你面孔铁板,倒像煞个夫人拉化,可惜朱买臣勿曾做官,就是做仔官,这夫人也轮不到你个哉!


斧头原是劈削木材的工具,却成为动念劈杀人头的凶器。这些恐吓语句,烙印心底,深入崔氏的潜意识。因此得知朱买臣做官,一场官夫人穿戴凤冠霞帔的美梦,竟被张西乔手持“斧头”狠狠敲醒粉碎。崔氏最后在《泼水》跪求朱买臣相认,因求不得团圆而投水自尽。为崔氏备下一口棺木的丈夫,不是张西乔,而是朱买臣,将她好好盛殓,葬在烂柯山下。崔氏改嫁棺材店老板张西乔,实已连结“棺墓”意象,埋下死亡的伏笔。就文学意象而言,“扁担”是放在肩膀之上,意谓挑起重担;“斧头”则是用以砍伐,意谓摧毁破坏。对崔氏而言,朱买臣的扁担是苦力维持生计的象征,张西乔的斧头则是锐利粉碎生命的象征。崔氏成为“官夫人”的美梦,不仅在实现中落空,也在梦境中幻灭。告别人世时孑然一身,仅有一口棺木与之同埋尘土。




二 泼米与泼水


朱买臣的扁担与书册,在“前逼”情节继续发挥表演效果。这一天,朱买臣清晨出门后,眼见即将下雪,打不得柴,只好回家。崔氏闻听,与朱买臣千般计较,四次丢掷“扁担、米粒、书册、淘米箩”四种砌末(详下文“淘米箩与凤冠”),做为逼休的前奏曲,这段对白声口及表演身段非常丰富。崔氏丢掷靠在桌沿的扁担,哽咽地说:“啊呀咦!那今日又换不得米来,做不得饭了……!”朱买臣陪着笑脸:“娘子不妨事”,同时将扁担拾起,悄悄地放到桌后底下。接着取出圆形小米缸,若无其事地说:“喏喏喏!这里有米粒数十。烦劳娘子多放些清水,熬锅米汤。”朱买臣刻意用手指抓些米粒,高高举起,让米粒稀稀疏疏的洒落在米缸之内。崔氏冷眼看着颗颗米粒,流露不屑眼神,将脸转向右边,朱买臣随之转到身旁,挨着崔氏的身子,继续安抚:“暖暖身,垫垫肚,耐它一天吧!”崔氏恼怒,一声“呀啐”!随即击缸泼米。朱买臣惋惜:“有罪呀,有罪!盘中之餐,粒粒辛苦,农家耕种,来之不易啊!”于是曲身弯腰,一膝跪地,将米粒“一颗一颗捡起来,最后一颗看到了,粘了些吐沫,轻轻地把它粘起来。”[16]这段表演极为细腻传神,崔氏观看朱买臣捡拾米粒的模样,不禁用力拍打放置在桌角的书册,激动说出:“你这穷酸,怎么不让山上老虎吃了去,哎呀!早早出脱了我!”朱买臣充耳不闻,故不回应,拿起书本,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干唱:“一卷书在手,乐在其中矣!”崔氏忍无可忍,夺书掷地,朱买臣赶紧捡起书册,从笑脸忍让转为严词责备:“啊!娘子!你轻慢于我则可,轻慢于它是容不得的!”捍卫书册的尊严,不可轻慢,真是天外飞来神笔。朱买臣言罢,将握著书册的手放到后腰,挺直腰杆,表现为书辩护、理直气壮的神态,刻画其固穷守志的神貌,可谓淋漓尽致。崔氏反唇相讥:


容不得怎样?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能“靠书吃书”么?看你不哑不聋,不痴不呆,终日捧了一本书,装出这般行径,哪里是像人过的日子?我是受够了,快写一纸休书发放我来!


这一场“今日换不得米”的争执,崔氏三掷砌末,各有深意。一掷扁担,怨其无法肩挑养家活口之责任。二泼米粒,伤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扔书卷,怒其执迷读书做官,毫无谋生之能。三掷砌末,将二十年忍饥耐饿的漫长岁月浓缩为当下“盎中无斗储”的困境,活生生展演“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真实写照。运用三掷砌末的表演,《烂柯山》传奇未见,足见省昆版改编与排演的艺术造境。


“泼米”情节悄然埋下“泼水”的伏笔,成为小全本的首尾照应。第四折《泼水》分为“荣归、求见、重逢、投水、凭吊”五个排场。崔氏跪地,苦苦哀求朱买臣带她回去,朱买臣再三婉拒,不得已只好命人取一盆水来。崔氏以为是让她洗洗干净,要带她回去,满欢欣喜:“丈夫老爷要水何用?”朱买臣说:“我将覆盆之水倾于马前,你若能仍旧收起在盆内,我就带你回去。”那一瞬间,崔氏似乎单纯到无法理性思考,竟然欢天喜地叫道:“这有何难?快取水来,快取水来!”张继青讲述,此处表演要很夸张,水泼下去之后,双手捧水,以为水收在盆内了。捧水时,眼神不可看水盆,最后一看,愕然发现竟然没有水,这才发出哀哭之声:“啊呀!收不起!”朱买臣语调沉痛:“崔氏吖!崔氏!那时候你将琴弦来割断,正如泼水难收回。”语毕退场。崔氏慢慢起身,走到一边呼喊:“丈夫老爷!丈夫老爷!”然后转过去,此时起锣鼓,崔氏对着地面的水说:“水呀水!今朝倾你在街心,怎奈街心不肯存。往常把你来轻贱,今朝一滴啊呀值千金!”[17]一切都晚了。


这段表演总是让观众感到锥心刺骨之痛,人生收不起的缺憾何其多?诚如姚继焜讲述《逼休》的泼米与泼水:“一个泼下去还能够把它捡起来;一个泼水,一点儿都没有了。”[18]微小米粒泼洒于地,朱买臣尚可信手捻起;覆盆之水倾于马前,崔氏却是点滴难收。泼米与泼水的身段动作都是“泼洒”,人物内心深处却是渴望“收回”。泼洒的当下,人物充满积怨之情;收回的剎那,人物充满谦卑之怀。颗颗米粒是物质食粮,崔氏泼洒之后,朱买臣以惜物之心,用手指粒粒拾起,意谓他终有否极泰来之日。清清似水是心如明镜的投影,朱买臣泼洒之后,崔氏以挽救之情,用双手意欲捧起,点滴之水却从指尖流失,意谓她永远收不起今生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恨。泼米与泼水,恰似两人终极命运的写照。




三 淘米箩与凤冠


崔氏三掷砌末之后,顺势提出“休书”二字试探,继续展演四掷淘米箩砌末的情节。朱买臣用缓兵之计,许她一个未来的官梦(详下文“风筝与梦想”)。继而借算命先生之口,言道:“朱老爷!你有满腹经纶,可惜呀!你眼前官运未通。你的妻子却有夫人之命,日后,你还要靠她的福气呢!”崔氏被戴上高帽子,心花怒放。朱买臣再借算命先生之口:“你家中有一样宝贝,可以压在你妻子的头上,若是压得住,一品夫人就做定了。”崔氏向朱买臣打量一下,似信非信,冷冷地说:“什么宝贝,拿来试试看!”朱买臣故作神秘:“娘子!来来来,你与我端端正正地坐着,不要动呀,待我取来。”郑重其事地为崔氏戴在头上,唱:“吖呵!交还凤冠,凤冠尊头上戴起。”凤冠唤起崔氏内心成为官夫人的渴望,一时之间陷入幻想之中,崔氏嗲嗲地叫了一声“朱买臣”,朱买臣随即回答:“下官在”。然而当崔氏慢慢托起凤冠,愕然发现原来只是一个淘米箩,恼羞成怒,随手砸去,朱买臣接过来,一阵狂笑。[19]


《烂柯山》传奇第八出《前逼》亦有凤冠砌末。崔氏嘲笑朱买臣:“要做官,青天白日,在那里做梦。”朱买臣说:“不是做梦,是真正谑!呀!我倒忘了一件要紧东西来了。”唱:“交还凤冠,凤冠高头戴起”(第八出)。对照之下,原著较为简略,转折也较为突兀。传统表演此折,这一顶凤冠是虚拟,姚继焜提议改换成实物,用一个旧的淘米箩,四周插上一些小柴梗,盖上一块四角有流苏的旧红绸子,将淘米箩兜在里边。[20]运用淘米箩,设计一顶假凤冠,“既保留了戏曲的写实性,又增加了生活的真实性和舞台的表演的趣味性”。[21]更重要的是,假凤冠具有象征性,朱买臣戏弄的“凤冠梦”进入崔氏的潜意识,为第三折〈痴梦〉埋下伏笔。


《痴梦》分为“报喜、入梦、梦醒”三个排场。《烂柯山》原著的崔氏改嫁后不与张西桥同房成亲,决定逃至王妈妈家。省昆改编崔氏嫁入半年后,因无法忍受张西乔拳头相向,只好到媒婆王妈妈家躲避一时。得知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崔氏百感交集,是夜梦见门外众人敲门声。张继青解说,开门之后,皂隶们靠两边站,崔氏偷偷向左右斜望,再稍作停顿,往上一看,站起,身子直挺挺的,稍稍提起双手,僵硬地伸直、抖动,生硬地移步到众人面前一看,用发抖的嗓音问:“你们是甚么样人呀?”众人言道:“我们奉朱老爷之命,特来迎接夫人上任的,现有凤冠霞帔在此。”崔氏表情顿时一变,肢体松弛下来,“你们奉朱老爷之命,特来迎接我上任的?”嗓音变得欢快,音调提高,笑逐颜开,又再次走大八字步,大摇大摆做威风状。崔氏小心翼翼走过去,拿了凤冠,抚摸一番,回过头来再一看,狂笑起来,“啊呀呀!我好喜也!”崔氏是雌大花脸,因此可以狂笑,可以摇头晃脑充分表现心花怒放的情绪。凤冠虽然很重,但崔氏戴起来却轻飘飘的:“啊呀妙呀!这凤冠,似白雪那些辨别。”接着迫不及待拿起红色霞帔,只穿上一边袖子,另一边袖子挟在腋下,欢天喜地翘起嘴,高唱:“啊呀呀!有趣吓!一片片金铺翠贴。”又轻轻着拍手,嘌着眼,娇声嗲气,唱:“啊呀!朱买臣吓!越叫人着疼热。”头部轻轻晃动,水袖往外一抛,一副轻狂得意的神态。[22]


好梦不长,剧情突然转折。张西乔手持斧头,在一连串急速的锣鼓声响中登场:“杀杀!臭花娘!你想逃脱哉!身上着仔红红绿绿的衣裳,快点脱下来。”张继青解说,此时崔氏吓得急急转身探视,一步一步向后退。匆匆脱下凤冠霞帔,动作要利落。凤冠霞帔被取走后,双手掩着胸口,作瑟缩状,彷佛还没穿暖就要脱下来。终于鼓起勇气,厉色盯着张木匠:“住了!你是杀不得他们的。”双手指着张西乔的脸,反过来步步进逼,将他喝住:“有一个官儿来捉你癞头鳖”,句尾“鳖”字要唱入声,音调突然低落,崔氏回到入梦的状态。梦醒,崔氏伏在桌上,单手支着腮帮子,手和头随着斧头劈在台角的声音跌下来,上半身俯着。慢慢抬起头来,双眼合着,说道:“众人们!无徒去了,你们快取凤冠来,霞霞霞帔来”,高声喊道:“来来来呀!”同样把气力全放出来,以表现焦急的心情,生怕众人离去。张开双眼,一脸茫然;眼睛向左右使劲地一闪两闪,眉头轻皱,彷佛无法接受现实。远处传来一串寂静凄冷的更鼓声,捏一捏指头,一手抚在胸前,一脸疲惫,整个身体松塌下来:“原来是一场大梦。”[23]


《逼休》的凤冠,是朱买臣心中有愧,用心良苦转移崔氏的怨气,贫贱夫妻苦中作乐,呈现轻喜剧的氛围。《痴梦》的凤冠,则是崔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呈现一种虚幻迷离的情境。梦醒时乐极生悲,显现悲剧的预兆。尽管崔氏鼓起勇气,厉色盯着张西乔,代表她在梦中仍然试图奋力一搏,但是凤冠霞帔已经在惊慌失措之中卸妆了。淘米箩虽是假凤冠,却是朱买臣亲手端端正正为崔氏戴上,代表他给结发之妻的希望和许诺,来日若得官,定然不负糟糠之妻。有朝一日,假凤冠或可如愿成真。梦境的真凤冠,呈半圆形,冠状如拱桥,珍珠宝饰,璀璨晶莹,闪闪发亮;搭配红蟒(代替霞帔),以及身上的黑褶子,红、黑、白三个颜色,对比鲜明。这是崔氏的痴心梦想,由她自己取来穿戴,因此凤冠歪歪斜斜地戴着,霞帔也只披在左边半身。凤冠霞帔穿戴在崔氏身上,竟显得滑稽突梯,不成模样。虽是真凤冠,却只是一场虚幻不真、破灭粉碎的痴梦。淘米箩凤冠如假似真,梦境凤冠如真似假,真假凤冠,不仅成为对比,也呈现一种真假之辩的吊诡。




四 休书与赠银


省昆版《逼休》演出本,张西乔吊场、朱买臣上场之后,随即是“崔氏执银子、休书上”,定场诗云:“天天读书想做官,随他饥寒二十年。王妈劝嫁张百万,喏喏喏!休书写好离穷酸。”崔氏一出场即告知“休书”已经写妥,并有“银子”,隐藏在袖口之内。《前逼》展演夫妻争执,第三次掷砌末书册,同时抛出一句伏笔:“快写一纸休书发放我来。”对崔氏而言,不堪忍受淘米箩假凤冠的戏弄,气愤高唱:“你身衣口食,两件无来历,泼残生叫我难度日。”成为引爆逼写休书的导火线,也作为“前逼”与“后逼”排场的分界点。换言之,“前逼”情节主要展演崔氏吵架,四掷砌末。“后逼”情节主要展演逼写休书、留下纹银。


面对逼写休书,朱买臣难以下笔,仍然苦口婆心,动之以情。崔氏嘲讽:“你休书也不会写,还想做官。”当崔氏取出已经写好的休书时,朱买臣顿时木然,爆发愤怒。崔氏冷冷地念着休书:“会稽朱买臣,卖柴作生涯。赡养妻难活,休后任再嫁。”继而说出决绝之语:“从今后我与你,犹如高山劈竹,势在两开。大海捞针,离难再见。”姚继焜解说,此时朱买臣两眼发直,似五雷轰顶,连呼几个“啊!啊呀!”执着右袖,左手挽着黑褶子,抬起左脚,亮出鞋底,迟迟不动,以示迈不开步子。在崔氏再次逼迫下,朱买臣抖动着头上的高方巾,踩着紧打的锣鼓点子,挪到桌后、舞台中心位置,目光炯炯怒视崔氏念【扑灯蛾】:“呀呀呀呸!半生共枕,一旦抛弃,你……太绝情!太绝义!二十年夫妻……也罢!”朱买臣浑身颤抖,挽起右袖,伸出拇指徐徐落在冰凉透心的墨砚中,再撕心裂肺地喊出:“从此两分离!”然后高举右拇指,左袖掩面迅疾地将手印按在休书上,表现出朱买臣极度痛苦,极度无奈,极度无望。[24]


朱买臣被迫打手印后,非常后悔,试图夺回休书:“不放!我是不放你走的!”两人拉扯之间,崔氏将朱买臣推倒在九龙口的座椅旁边,崔氏赶紧折好休书,收藏袖口之内。转身一看,朱买臣倒地,没有声音,崔氏惊吓,三声呼唤朱买臣,见他尚有气息,拍拍胸口,表示放心的样子。崔氏小心谨慎将朱买臣慢慢扶起坐在椅子上,此时朱买臣尚未完全苏醒,崔氏痛心地说:“朱买臣!你休要怪我,你这个人只求书中有趣,却不管妻子冻饿。有道是,嫁夫嫁夫,吃夫穿夫,养不活家,何必娶我?不是我断情绝义,乃是你逼我逃死求生。也罢!这里有白花花的纹银一锭,留在桌上,从今以后再也不要来纠缠了。”


朱买臣苏醒过来,在上下场口遍寻不着,又到门外寻访,没有崔氏身影。回到屋内,无限惆怅,将舞台左边的座椅高高举起,放到桌子旁边。这是崔氏刚才坐过的椅子,真个是人去楼空了。朱买臣猛力拍桌,不偏不倚拍到放在书册上的一锭纹银,深感是对自己的侮辱,愤然将银子摔在地上。银子是《逼休》最后一次出现的砌末,也是朱买臣唯一抛掷的砌末。朱买臣“转身取书翻开,双目深沉,寄托自己的希望,一个深呼吸,提气转身亮相。然后大摇大摆迈着四方步,踩着锣鼓节奏下场。”[25]朱买臣手握书册放在腰背后,昂首阔步下场时,观众看到书卷在腰背后上下晃动。这一小段表演,朱买臣没有任何一句独白,皆以肢体语言传达人物坚定的信念:不得功名,誓不还乡。


朱买臣果然衣锦还乡,上任途中,见到崔氏第一句话是:“崔氏啊!崔氏!你为何弄得这般光景?”假如朱买臣说:“贱人!你有何颜面前来见我?”这出戏就完全变调了。崔氏低头跪地,频频哀求:“丈夫老爷!带了奴家回去吧!”朱买臣说:“崔氏啊!你逼我休妻另嫁,还有什么家室可回?以往之事不必说了,今与你纹银五十两,也好度日。若有艰难,再来寻我。来!取五十两纹银交与同乡妇人。”假设朱买臣若对崔氏说:“从此再也不要来纠缠了。”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买臣并非以五十两赠银打发,而是语意恳切:“若有艰难,再来寻我。”细腻对白展现人性的温厚,令人动容。


朱买臣万万想不到当时一纸休书,竟换来一锭纹银。崔氏为求三餐温饱不得不改嫁,固然值得同情;但逼写休书,毕竟断情绝义。然而,趁其昏厥,离家之际,为朱买臣留下一锭纹银,却也蕴含夫妻二十年共患难的情义。而今,十字街头再度重逢,朱买臣赠银五十两,也是兼顾情义的胸怀。然而,裂缝之竹毕竟难以合弥,朱买臣深感破镜难圆,不立文字,只好以“覆水难收”表示不得不然的休离。虽然休书无情,泼水也无情,但是赠银有情。正因为休书和赠银,诠释“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人性幽微,使这出戏超越“是非、对错”二元对立的观点,而呈现深刻复杂、丰富多元的情感层面。




五 风筝与梦想


传统折子戏的《逼休》《悔嫁》,崔氏都是包头,戴银泡;身穿月白素褶子,腰束白裙、汗巾。《痴梦》改为身穿黑褶子,与梦中穿红蟒戴凤冠的狂喜,鲜明对比。《泼水》改为包头、留水发、插红花,身穿黑褶子,白裙打腰,白彩裤,着彩鞋,[26]与朱买臣红色官衣相映,翻转整出戏黑白的阴冷色系。其中白裙打腰,是白色的腰包裙,即“素面百裥裙,俗称‘大腰包’,用白色春绸制作,左右裙片外下角端各有空心绳袢,套在小手指上,两臂高举时呈蝶翅状。多用于正旦扮演的角色,处境窘迫、畏惧、病危等情节。”[27]崔氏在《泼水》中的穿关,红、黑、白三色集于一身,奇诡色泽的搭配,凸显她寻找朱买臣情急如火的心情与半疯半痴的神态;加上穿着蝶翅状的大腰包,因此当崔氏神气十足对地方(地保)说:“我是一位夫人呀!”地保说:“你倒像只风筝。”对照《烂柯山》原著并无“风筝”之喻。苏州方言“夫人”fu z□n与“风筝”fo□ ts□n音近,丑脚藉此插科打诨,引发笑点,原是舞台惯见手法,并无深意。然而,地保未从疯癫神态嘲弄崔氏像个“疯子”(苏州音fo□ ts□),亦未从蝶翅状大腰包之穿关造型调侃崔氏像只“蝴蝶”,却将崔氏比喻为“风筝”,蕴藏文学意象,堪称是改编本的传神之笔。


风筝高飞,具有扶摇而上追寻梦想之意象,崔氏的一生犹如风筝。出嫁时,风筝出航起飞;二十年婚姻生活贫困,风筝只能在低空盘旋。逼休改嫁,风筝二度起飞;岂料改嫁之后,承受家暴,风筝折损降落。痴梦时,风筝在梦中飞扬至云端;梦醒时,风筝急速陡降,几近地面。拦街求认,风筝再度飞升;泼水之后,风筝跌落谷底。直到投水,风筝断线,坠落水面,再无翻飞之日。崔氏如同风筝,身不由己,随风而起,因风而落。风筝所以起起落落,是因为崔氏不断地逐梦。而牵动崔氏不断地逐梦,是因为朱买臣的官梦未遂。朱买臣或可坚持读书做官,继续打柴为生。对崔氏而言,却因王妈妈的巧言说媒,触动她试图改变生活现状,于是开展一连串的梦想。


崔氏痴梦惊醒之后,低声叹息:“原来是一场大梦”。这出戏的“大梦”不仅指梦境而言,回顾崔氏生命的几个转折点,都在努力构筑梦想。婚嫁前夕,有出阁美梦。婚后,在朱买臣编织的“官梦”中,支撑了二十年的“凤冠梦”。为求温饱,逃死求生,毅然逼休改嫁,试图再创重生之梦。逼休时,朱买臣告知崔氏,算命先生相他明年五十发迹得官,《痴梦》遂有针线伏笔与心理意识的铺衬。可惜,崔氏此身已非故我,于是夜梦官诰夫人凤冠霞帔,成为痴心之梦。跪求破镜重圆,是弥补破网之梦。以为覆水可收,是痴心妄想之梦。投水之前自我告白:“如若孽缘有来世,再不怨嫌穷书生。”历经梦的浮沉,最后仍然只想回到原点。崔氏一直逐梦,风筝因而随之起起落落。表面上,是命运掌握风筝的绳索;实质上,是崔氏以梦想牵引自己的风筝,主导了自己的命运。




六 山林与流水


崔氏在逼休掷书时曾经对朱买臣说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能靠书吃书么?”仔细寻绎,“山”与“水”也是这出戏的文学意象之一。剧中,“山”的具体化系指“烂柯山”。省昆版虽不以《烂柯山》为剧名,却是贯串整出戏的重要地点。《逼休》提及朱买臣住在烂柯山下,在此打柴;《悔嫁》提及张西乔到烂柯山迎娶崔氏;《痴梦》提及报录人打探朱买臣老爷住处,崔氏遥指烂柯山下;《泼水》提示崔氏前往烂柯山等候朱买臣赴任。最后,朱买臣将崔氏葬在烂柯山下。


李白《将进酒》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诗歌语言的夸饰笔法,事实上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由此观之,山乃是水的源头,象征生命的源头。剧中“烂柯山”是崔氏婚姻落脚之处,也是与朱买臣相互依存之处。当她选择离开烂柯山,犹如水离开了源头,顺流而下,逝去不返。归纳这出戏铺排八种与“水”相关的意象,有“结冰之水、千行泪水、杯酒之水、冷汗之水、血流之水、饥饿之水、难收覆水、安身之水”。[28]


烂柯山下的严冬时有积雪,往往打不得柴。只要春回大地,冰雪自可消融,意谓朱买臣生命的冰雪严霜当有融化之日。崔氏等不到春天回暖的跫音,选择离开烂柯山,改嫁之后,开启以泪洗面的时光。面对张西乔的暴力,悲唱:“哀哭嚎啕,这苦天可知道。”得知朱买臣做官,不禁回想出嫁之时,爹娘递给她一杯酒,叮咛她嫁到朱家,千万做个好媳妇。一杯于归水酒的回忆,让她自省自悔、自惭自愧。一场痴梦,被张西乔的斧头惊醒,低唱:“津津冷汗流不竭,塌伏着枕边出血。咳!崔氏啊崔氏!只有破壁残灯零碎月!”梦境中张西乔恶狠狠的模样,让她冷汗直流,余悸犹存;“出血”则隐含死亡的预言。张继青解说,惊醒后方知原来是一场大梦,小锣打起风声,暗喻她浑身冰冷,心灵极度空虚。唱“津津冷汗流不竭”时,两手先后在额前拈汗,用指头弹走;唱“塌伏着枕边出血”的“血”字,要凄楚地拉长;唱“只有破壁”,环视家中的萧条景况,高声大喊“哎呀”;唱“残灯”时,离开椅子,急步跑到台右,指着桌上的灯;唱“零碎月”的“月”字,短促急收的入声字,手往远处天上的月亮使劲一指,彷佛带有无限怨恨。然后,手慢慢放下来,站着沉思片刻,向后撤步,想到适才梦见凤冠霞帔的大喜,现在只见茅屋内洒落一地破碎的光影。最后垂头哀哭,半遮着脸侧身下场。[29]


这场梦境让崔氏“一夜流干千行泪,起倒难成寐。”白裙打腰的装扮,让地保形容她像只风筝;一夜辗转反侧,哭肿的双眼,憔悴的神情,疯癫的语言,也让地保以为她是痴子、叫化子,因而故作反语:“有勿少好汤好水正在请你。”一个自觉:“形龌龊身邋遢,衣衫褴褛把人吓煞”的痴妇,怕只是些残渣剩水吧!


崔氏万万想不到朱买臣给她的竟是一盆收不起的覆水。她跪下,低头看着地面唱:“盆水泼在地平川,流到哪里那里干,流到哪里那里干。”一抬头,忽然说:“呀!看前面水闸之下,清波荡漾,待我前去看看。”崔氏神情恍惚,眼神迷离,彷佛诉说:“朱买臣!你不是要水吗?你不是叫我收水吗?水闸之下有那么多水,待我去取来,待我去取来呀……。”此时崔氏的眼睛发直了,当她往水闸方向走去时,唱:“马前泼水他含恨,割断琴弦我太绝情。一场大梦方清醒,愿逐清波洗浊尘。”然后冲到台口,叫唤三声“朱买臣,郎君”,再说一句“今生今世再也见不到你了!”没想到,崔氏逼休时的决绝之语:“从今后我与你,犹如高山劈竹,势在两开。大海捞针,离难再见。”竟成为自己的谶语。


朱买臣闻听崔氏投水,将眼神放在河面上,彷佛看到崔氏载浮载沉,以深沉语调念诗句:“柴米夫妻我有愧,逼写休书裂心肝。马前泼水非我愿,破镜残缺难重圆。泼水难收人投水,眼望碧波心黯然。”此时朱买臣情绪虽然激动,但内心要压抑,不宜太外露。然后慢慢抬起头来,吩咐:“备下棺木一口,将她好好盛殓,葬在烂柯山下,立下石碑,上写”朱买臣故妻崔氏之墓”,以表二十年结发夫妻之情。”最后朱买臣独自留在江边凭吊,他走到台口,深深作一个拜揖,以示悼念崔氏亡灵。在尾声音乐中,一鞠躬到底,幕落。[30]比起上昆版收尾,省昆版将朱买臣型塑为圆形人物,情义深长,余韵不尽。[31]


就大自然现象而言,水流到大海,蒸发之后变成水气,变成云,最后化为雨水,落在山上,再从山上流向大海。虽然崔氏并未选择到烂柯山自尽,而是投身清波荡漾的闸水。但朱买臣将之安葬于烂柯山下,了却她投水前渴望回家的心愿。让她的躯体从流水回到山林,象征重回生命的源头,完成崔氏似水流年的生命循环。


一出“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朱买臣休妻》,真正动人心弦之处不在崔氏的“痴心梦想”,而是在三餐不继的困境下,当糟糠之妻自求下堂,二十年夫妻是否还能为双方留下余地?当崔氏于街头马前跪求时,朱买臣是否还能回护崔氏的尊严?如果剧本对白处理不宜或演员举手投足分寸稍有偏颇,《逼休》的崔氏将流于嫌贫爱富短视近利的形象;《泼水》的朱买臣将如同《渔樵记》杂剧,成为发迹变泰傲于势力的典型人物。省昆版的改编与演员的诠释,主导着人性深层的刻画。唯有在人物两难之下,周全人性的真情温厚,方能彰显这出戏的深层内涵。


结论——延续昆剧再生之路


元杂剧《渔樵记》是典型的末本文士剧。[32]第一、二折以“苦求功名抒怀写愤”为主旋律,第三、四折转为“发迹变泰骄以富贵”的主题变奏。[33]《渔樵记》的改本名曰《负薪记》,收录于明天启四年(1624)刊刻《万壑清音》,[34]有《渔樵闲话》《逼写休书》《诉离赠婿》《认妻重聚》,四出首尾完整,联套结构大抵分别沿用《渔樵记》四折,判断是昆山腔演唱的改本。明传奇《烂柯山》仅存康熙六十年(1721)陈益儒钞本,以朱买臣和崔氏离合为主轴之出目,约有九出:“薪樵、前逼、后逼、悔嫁、逃家、荣归、痴梦、泼水、羞葬。”无名氏撰,[35]关目布置以崔氏“逼写休书”情节为分水岭。逼休之前编撰唐道姑和张西桥木匠“私通骗婚”,朱买臣与窦氏母女“梦兆婚盟”两条副线情节。逼休之后,又编撰“夷兵侵扰,买臣平寇”第三条副线情节。最后崔氏因覆水难收,于青山闸投水自尽,朱买臣为之筑坟,并于碑亭石匾上题字:“黄土青山覆一丘,可怜埋骨不埋羞。殷勤嘱咐糟糠妇,莫学崔娘不到头。”当下再写“羞葬”二字,显然以“警示教化”为主题。《曲海总目提要》,云:“《烂柯山》,不知谁撰,取樵子逢仙烂柯以记朱买臣事。”[36]烂柯山原名石室山,位于今浙江衢州市。[37]所谓“樵子逢仙烂柯”,出自东晋虞喜(281-356)《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38]文中“童子”是道教对仙人的称呼,“石室山”代表仙界,王质所归“乡里”代表人间,对比“山中片刻,人间百年”两个不同时空。这个神异故事引发一个超越时空的假设:若以百年后的眼光俯瞰当下存在的一切事物或荣辱得失,皆如同烂朽的斧柄。烂柯山因棋而名,因棋而兴,运用于文学典故,乃以“烂柯”谓岁月流逝,人事变迁。[39]明传奇以《烂柯山》为剧名,汲取朱买臣休妻的故事题材,当寄寓世情流变、反复无常之隐喻。[40]省昆《朱买臣休妻》虽非沿袭明传奇以“羞葬崔氏”作为警示教化的主题,然而夫妻之情在烂柯山缘起缘灭,亦符合“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沧桑。


目前所见散出有明刻本《醉怡情》选录《巧赚》《后休》《痴梦》《覆水》;[41]明刻本《万锦清音》选录《崔氏做梦》《马前泼水》;方来馆主人点校《万锦清音》,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室藏。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歌林拾翠》初集,选录《买臣劝妻》《崔氏逼嫁》《追悔痴梦》《马前覆水》。[42]三本选集收录出目虽不同,但曲文宾白与现存康熙抄本第七出《巧赚》、第八出《前逼》、第十出《后逼》、第十九出《痴梦》、念二出《泼水》几乎相同,成为舞台经常搬演的昆剧折子戏。其中《醉怡情》为昆腔剧本选集,有明崇祯年间原刊本,证明《烂柯山》传奇创作于明末之前,并已奠定《烂柯山》小全本的雏型。《醉怡情》选录《巧赚》,出自《烂柯山》第七出,演述唐道姑设局巧骗崔氏改嫁,接续其他三出,可视为奠定小全本的雏型。[43]


由于《渔樵记》《负薪记》《烂柯山》皆有“逼休”关目,历来戏曲选集和曲谱收录《烂柯山》散出,往往出现混淆现象。乾隆年间《缀白裘》(1764—1774)选录七出、[44]民国《昆曲大全》(1925)选录四出,[45]剧目皆题《烂柯山》。又,乾隆年间《纳书楹曲谱》(1792—1794)、[46]民国《集成曲谱》(1925),[47]分别选录《渔樵记》和《烂柯山》。对照各本选集和曲谱选录《北樵》《逼休》《寄信》《相骂》,实出自《负薪记》。虽然牵混两本剧作,却反映明末清初至乾隆以来《烂柯山》流行的现象。由于《缀白裘》收录《烂柯山》散出混而为一现象,影响所及,昆班演出《烂柯山》剧目,竟混入《负薪记》折子戏,出现同台演出两本剧作的荒谬现象。[48]


清代以来,《烂柯山》是否曾全本演出,不得而知。根据同治年间创刊的《申报》(1872—1949),以及宣统年间上海出版《图画日报》(1909—1910)等,昆班经常连演《痴梦》《泼水》[49]。就情节结构完整性而言,《烂柯山》实有整编小全本之必要。《渔樵记》承载时代局限的主题意藴,读者观众仅能从历史记忆阅读凭吊,难以再现于舞台。《烂柯山》隐喻的主题不易彰显,警示教化的主题更无法让当代观众接受,必得去芜存菁,去其糟粕。历经时间的淘洗与表演艺术的焠炼,先后由上海昆剧团与江苏省昆剧院完成小全本,重生于舞台。


昆剧《朱买臣休妻》删除《烂柯山》传奇三条副线情节,主题随之而变。不同于《牡丹亭》浪漫梦幻之爱,不同于《玉簪记》才子佳人之爱,也不同于《长生殿》帝王后妃之爱,《朱买臣休妻》演绎“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主题,展演生活贫困窘迫与夫妻中道分离,贴近庶民百姓的夫妻之情,更能展现人类普遍性的生存困顿与婚姻磨难。朱买臣只顾读书追求仕途,导致贫贱夫妻陷入矛盾与纠葛,丰富了这出戏的主题意蕴。其一,现实与梦想的矛盾,包括打柴为生与苦求功名的两难、夫妻之情与逃死求生的踟蹰、生活温饱与精神凌虐的困惑、现实悔恨与梦境痴念的取舍。其二,倾米可拾与覆水难收的矛盾,包括逼写休书与坚不离异的徘徊、自我尊严与情感眷恋的挣扎、绝境自尽与安逸求生的冲突。


《朱买臣休妻》塑造的主角是圆形人物,不再呈现“是非对错”的二元价值观,观众难以对剧中人物有任何的道德评判。崔氏被现实生活困厄所迫,不得不重新牵动风筝的主线而努力筑梦,具有转换生命航线的高度勇气,也展现一个庶民女子的主体意识。因此重新整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小全本有三点重要意义:其一,对崔氏不再有“人品卑下,识见龌龊”或“规戒妇人贞洁耐守,切勿朝秦暮楚”[50]之评价。其二,还原《烂柯山》传奇原著的主轴,不再和《渔樵记》《负薪记》混而演之,在表演史上树立新的里程碑。其三,卸除历史的外衣和包袱,摆脱时代特殊的文化背景,演绎现实生活中夫妻“贫穷窘困”与“中道分离”这类恒久而普遍存在的难题,更贴近人性内心深处的幽微与痛伤。


《朱买臣休妻》以大量的对白为特色,虽然没有绵密连续的大段唱腔,但具有浓厚的叙述性和丰富的表演性,足以彰显表演砌末与文学意象之融合。本文以“扁担与斧头”“泼米与泼水”“淘米箩与凤冠”“逼休与赠银”“风筝与梦想”“山林与流水”六组意象进行对照。前四组属于表演砌末的视觉意象,后两组属于语言符号的文学意象,足见其艺术造境。


自明万历年间以来,昆剧折子戏从全本戏独立而出,逐渐兴盛,大放异彩,已然形成各行当的艺术造诣。然而,延续昆剧再生之路,当更积极开展小全本的表演形式。所谓小全本并非仅将四五出折子戏串连,而是能够在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演出时间,重新整编或改编,体现首尾完整的有机结构,赋予深刻主题,兼具传统与创新,保留昆剧的剧种性、音乐性、表演性、文学性。如何整编古典剧作流传下来的折子戏,以“小全本”样貌让戏曲文学经典再现舞台,应是昆剧努力耕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参见夏之放《文学意象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208页。

[2]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6,台湾开明书店1958年版,第1页。

[3]廖蔚卿《六朝文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版,第170页。

[4]班固《汉书》卷64《朱买臣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91-2793页。

[5]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渔樵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5页。

[6]关于上昆《烂柯山》的表演记录,参见李太成主编《上海文化艺术志》第一章《昆剧》第二节《剧目·烂柯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7] 梁谷音、计镇华主演《烂柯山》,台北“城市舞台”演出(2007年4月13-15日),收入洪惟助制作《蝶梦蓬莱·昆剧名家汇演》,台湾“中央大学2007年出版。

[8]阿甲、姚继焜剧本整理《朱买臣休妻》,载王文章主编《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1949—1999)》第3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85页。按:以下引用不再出注。

[9]阿甲《从昆剧〈烂柯山〉谈张继青的表演艺术》,原载《戏剧论丛》1983年第3辑,后收入李春熹选编《阿甲戏剧论集》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645-660页。

[10]关于《朱买臣休妻》的表演记录,参见姚继焜《从折子戏〈痴梦〉到本戏〈朱买臣休妻〉》;斯人《阿甲与〈朱买臣休妻〉》,载雷竞璇主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本》,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0页、第51-59页。

[11]张继青、姚继焜演出《朱买臣休妻》,江苏省昆剧院于台北新舞台演出录像(1998年11月11-18日),收入《秣棱兰熏》,“文建会”、台湾传统艺术中心1998年出版。

[12]参见张继青讲述《痴梦》(2010年3月11日录像),收入《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作室主编《昆曲百种大师说戏》第1卷,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第19-21页。

[13]参见姚继焜《我演〈逼休〉中的朱买臣》,载雷竞璇主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本》,第87-91页。

[14]姚继焜讲述《朱买臣休妻》(2010年11月12日录像),收入《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作室主编《昆曲百种大师说戏》第2卷,第226页、第235页。

[15]参见李荣主编《苏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姚继焜讲述《朱买臣休妻》(2010年11月12日录像),收入《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作室主编《昆曲百种大师说戏》第2卷,第230页。

[17]张继青讲述《泼水》(2011年3月17日录像),收入《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作室主编《昆曲百种大师说戏》第3卷,第179-180页。

[18]姚继焜讲述《朱买臣休妻》(2010年11月12日录像),收入《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作室主编《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卷2,第230页。

[19] 姚继焜《我演〈逼休〉中的朱买臣》,载雷竞璇主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本》,第87-91页。又,参见姚继焜讲述《朱买臣休妻》(2010年11月12日录像),收入《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作室主编《昆曲百种大师说戏》第2卷,第228-229页。按:姚继焜对淘米箩设计为假凤冠的表演,有详细生动的讲解。

[20]参见姚继焜《我演〈逼休〉中的朱买臣》,载雷竞璇主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本》,第90页。

[21]姚继焜讲述《朱买臣休妻》(2010年11月12日录像),收入《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作室主编《昆曲百种大师说戏》第2卷,第228-229页。

[22]张继青讲述、刘勤锐整理《南昆旦角演唱特色和正旦表演艺术》,载雷竞璇主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本》,第60-74页。按:其中一节讲述“《痴梦》与《朱买臣休妻》”,第65-74页。

[23]张继青讲述、刘勤锐整理《南昆旦角演唱特色和正旦表演艺术》,载雷竞璇主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本》,第73-74页。

[24]参见姚继焜《我演〈逼休〉中的朱买臣》,载雷竞璇主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本》,第90页。

[25]姚继焜《我演〈逼休〉中的朱买臣》,载雷竞璇主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本》,第91页。

[26]曾长生口述,徐渊、张竹宾记录《昆剧穿戴》“烂柯山”条,苏州市戏曲研究室所1963年印制,第50-52页。

[27]刘美月《中国昆曲衣箱》,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28]参见陈文婷《比较杂剧〈渔樵记〉与昆剧〈朱买臣休妻〉》,台湾大学中文系“戏曲选”报告(2003年12月),未刊稿。

[29]张继青讲述,刘勤锐整理《南昆旦角演唱特色和正旦表演艺术》,载雷竞璇主编《昆剧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姚继焜演出版本》,第74页。

[30]姚继焜讲述《朱买臣休妻》(2010年11月12日录像),收入《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作室主编《昆曲百种大师说戏》第2卷,第235页。

[31]上昆版的崔氏手捧红色水盆,贴着脸颊喃喃自语:“水收起来了!朱买臣,接了奴家回去吧!接了奴家回去吧!”而后转身卧地,幕落。

[32]相关论述,参见李惠绵《从“荒诞性”析论元代文士剧——以“破衫儿”杂剧为论述》,《戏剧研究》第16期,2015年7月。

[33]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载王学奇主编《元曲选校注》第3册,河北敎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7-2256页。

[34]止云居士选辑,白雪山人校点《新镌出像点板北调万壑清音》,载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4辑,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47-80页。

[35]王馗、张静整理《烂柯山》(据钞本整理排印),载王文章主编《昆曲艺术大典·文学剧目典》第5册(总第20册),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419-460页。按:笔者自拟各出标题,便于论述。

[36]《烂柯山》,载黄文旸撰,董康纂辑《曲海总目提要》卷30,台湾新兴书局1967年版,第1418-1421页。

[37]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5年版,第593页。

[38]虞喜《志林》,载《丛书集成续编》第170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484页。

[39]参见《汉语大词典》(光盘繁体单机3.0版),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版。

[40]笔者另有专文《论〈渔樵记〉与〈烂柯山〉之主题变奏与文学意象——兼考述改本选本与表演记录》。

[41]青溪菰芦钓叟编《醉怡情》卷2,载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4辑,第150-169页。

[42]无名氏编《歌林拾翠》初集,载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2辑,第125-151页。

[43]《醉怡情》选录《巧赚》,出自《烂柯山》第七出,演述唐道姑巧设局偏崔氏改嫁,接续其他三出,可视为奠定小全本的基础。

[44]钱德苍编选,汪协如点校《缀白裘》(中华书局2005年版),收录《寄信》《相骂》《逼休》《痴梦》《悔嫁》《北樵》《泼水》。

[45]怡庵主人辑《绘图精选昆曲大全》(世界书局1925年版),收录《烂柯山》散出,第162-191页。

[46]叶堂《纳书楹曲谱》,载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6辑,收录《渔樵记》有《逼休》《寄信》《渔樵》;收录《烂柯山》有《前逼》《痴梦》《泼水》《悔嫁》。

[47]王季烈、刘富梁考订《集成曲谱》(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收录《渔樵记》有《北樵》;收录《烂柯山》有《悔嫁》《痴梦》《泼水》。

[48]《图画日报》刊载陈四演出《泼水》:“《烂柯山》全本中之《逼休》《痴梦》《相骂》《泼水》各剧,尤以《泼水》一戏,白口清朗,神情迫切,声调悲凉,最臻绝顶。按:《烂柯山》中朱买臣之妻崔氏,其人品之卑下,识见之龌龊,似应以小丑或花旦串演,乃前人不知如何,排作正旦。且《逼休》《痴梦》之道白,则为崔氏。《寄信》《相骂》等则易为玉天仙,一人二名,寔为昆曲他戏所无。”环球社编辑部编《图画时报》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页。

[49]朱建明选编《〈申报〉昆剧资料选编》(上海昆剧志编辑部1992年印制),记录1919—1942之间,昆班经常连演《痴梦》《泼水》。

[50]朱建明选编《〈申报〉昆剧资料选编》,第225页。


(原载《戏曲研究》第103辑)




编校:张静、朱方遒

排版:王志勇

审稿:谢雍君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


论戏曲之“记”的文体特征与文化内涵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