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李金涛:论魏源山水诗的近代特征

李金涛 跨界经纬 2022-12-18


论魏源山水诗的近代特征

李金涛,《论魏源山水诗的近代特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摘要:“经世致用”是中国近代开端期先进思潮的代表。作为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躬行者,魏源在从事一些实务性革新工作的同时,也创作出了大量体现了他“经世致用”主张的山水诗。这些诗作分别从整治山河、警醒民众和陶铸国民性这几方面表现了他救国救民的愿望。凸现了爱国反帝和启蒙新民的时代主题。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近代特征。


关键词:经世致用;近代特征;爱国反帝;启蒙新民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1)01-0056-04


 作为19世纪中叶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为了达到其“经世致用”的目的,魏源在关注时事、关心边防、脚踏实地地从事一些实务性的革新与改良工作的同时,也创作出了大量山水诗。郭嵩焘在为魏源的诗集作序时说“人知其以经济名也,不知其能诗,而先生之诗最夥。”“游山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止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盖先生之心,平视唐宋以来作者,负才与之极古今文字之变,自发其嵚崎历落之气,每有所作,奇古峭厉,倏忽变化,不可端倪。”(《古微堂诗集序》)的确如此,魏源一生几乎走遍了神州大地,他有一颗小印就曾云:“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且他每到一处皆有所作“应笑十诗九山水”!



雨果在《莎士比亚序》中曾说:“诗人来到大家称之为生灵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是为了象古代的奥尔菲一样驯服人身上为非作歹的本能和野性,是为了象传说中的昂菲永一样捣碎一切成见和迷信的顽古,并带来他新的石块作基础,重新建造城市,亦即建立一个新的人类社会。”魏源正是这样一位用心良苦的诗人,他创作山水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通过灌输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即表现其跋山涉水所得的改造自然之法,以为整治山河之用;歌咏祖国的山水美和展示社会的苦难,以从正反两方面去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唤起他们的忧患意识;描绘祖国山水的“性情气象”以陶冶国人的情趣、开启他们的心智。


魏源


这些内容不仅从不同的侧面、在不同的层次上较好地体现了诗人那代表着中国社会改革正确方向的“经世致用”思想,而且,它还“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内涵”【1】(P145),即它十分深刻地体现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时代主题: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揭露封建统治腐朽的爱国主义和倡导新知、张扬个性、唤醒国人“人”的意识的启蒙主义。这使它与“‘求新、求变、求用’的中国近代各派倾向进步的文学家的认识”,“即所谓近代意识”具有,了“一致性”【2】(P3)。从而显示出了较为强烈的近代性特征。



对于“经世致用”思想的忠实倡导者和实践者魏源来说,去华求实是他的基本治学精神。他曾说:“有豢身之学,爵禄而止矣;有华身之学,言叟闻而止矣;有以身济身之学,猷效邦国而止矣;有践形尽性之学,耄老不足、死生寿夭不可离,则未知所止矣。”(魏源《默觚上·学篇十八》)他平生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未知所止”的“践形尽性之学”,他不愿闭目塞听,冥思苦想,更不愿仅仅从古籍中找依据寻出路,而是走出“清夜斋”、“古微堂”,去奔波南北,以求得到有裨于当代的学问。魏源的定治学精神也在他的山水游历中得到了体现,他自己就十分明确地说过,探世变、求实学,“知从违,知参伍变化”,“欲任天下之重”,(《王屋山天坛歌》序),是他平生放浪深山的真正动机。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把展现其登山临水探究到的山水奥秘及寻找到的改造自然之法作为了他山水诗的一大表现内容。


洞庭湖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有米粮仓之称,但长江流域也素有“十年九不收”之说,这其中之原因当然是长江水患。为此,当诗人行游到洞庭湖畔时,就对洞庭湖作了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长江水患的设想:“呜呼,八百里湖十去四,江面百里无十二,安能塞川川不溃!九穴须复九江初,七泽请仍云梦潴。以川还川湖还湖,那患阴阳妨嗡嘘。”(《洞庭(湖》)诗中从古云梦的湮废说到洞庭湖的代兴,从长江水患的频仍说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最后大胆地提出了要恢复洞庭湖原貌以根治长江水患的主张。


在中国水利史上,如果说对长江水患的治理还不至于太令人束手无策的话,那么对于“黄患”则恐怕是一直屠龙乏术的。对这一问题,魏源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岱岳吟》中写道:“登日观,俯黄河,水荡荡,山峨峨,沧桑陵谷何其多!”黄河每次缺口,都给两岸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对此,他提出:“稽首黄河决北勿决南,川渎洪荒还大禹!”这是一种极有见地的治黄方案。


黄河


在《龙门吟》中他又定道“古河:或定桑乾道,并皆臆测难形求。童律庚辰不可作,谁执类撬推其由。神问神水出没不可测,天一变化如浮沤。灵均好作荒唐问,我今此问非悠悠。禹贡山经所未及,桑郦我能柱喉。频年泛滥灾中国,未必天意非人谋。从来观㳕必溯始,水情水性宜冥搜。”诗中对黄河年年泛滥、灾及中国这一长期历史遗留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不仅得出了“未必天意显而易见人谋”的结论,而且还提出了应进行实地考察,观㳕溯源,查清“水情水性”,去寻找“治黄”的根本办法的主张。此外,魏源还在另外一方的一些河流由于年久失修而造成泥沙淤积等问题作了思考:“治河尚可水攻沙,何策能使江流㴏”。


在对祖国山河所作的长时间的、广泛的游历中,魏源始终是把探寻自然之法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他的这一作法,充分反映了其作为十九世纪中叶我国第一批早醒者,在那场巨大的历史转变中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变革社会现实的心迹,显示出了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和经世学者应有的本色。而他山水诗所表现出的这一内容,则不仅“皆有裨益经济,关系际会”【3】(P54),而且还“较明显地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把民族精神化为对民族出路的探寻”“在民,族意识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开端,”【1】(P146)这充分显示出了魏源所独具的一种富有崭新意义的爱国主义情愫。



对于一个山水诗人来说,描绘其所见所感的山水美应是其必备的本色。魏源也具有这样的本色,他的山水诗就描绘出了一幅幅风光无限的祖国山水图。这里有壮丽的北国风光:“东南横行逆西北,直与昆仓遥相连。”这是平地崛起、雄踞齐鲁的泰山,她像一个昂首天外的巨人,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无限风采,“登岱不观日出海,我道斯人未登岱,观岱不观岳出云,谁知东方生气馈。”(《岱岳吟上下》)泰山极顶,看海上日出、看云海翻腾就是其中一景:“一绕青天万丈长,太古不曾嵌斜阳。中道改趋青柯坪,遥观水帘气,不闻水帘声。自此以上更无蝉鸟声,但有亿万松涛鸣。自此以上舍杖手代足,青冥壁立但有猱挂而蚁行。”这是自古一条道,陡壁之上,连鸟和蝉都不敢上的华山。“人言岱顶观日闻天鸡,谁知华顶观月更清奇。”(《华岳吟上下》)人在山顶,直与天接,其华山之险峻与壮观可谓天下无双;“化身百千亿,如潭千月吐。”(《少室阴谷伊阙五》)这是万壑争流、清泉如镜的嵩山少室山,它使诗人顿生分身乏术之憾。


泰山


在描绘壮丽北国风光的同时,诗人也没忘记去展现秀丽的南方山水。“从来山水空蒙妙,身入不如目入窈”。“月华如水孤山孤,山影代云云化无。”(《西湖月夜吟》)这是溶溶月色令人心醉神迷的杭州西湖“船尾甫开:碧玉湾,船头又见白云起。”“舟底水将石作骨,江边山以石作毛。”这是翠竹夹岸、碧绿澄澈、有如仙境的资江:“棹歌一声天地绿,回首浯溪已十里。”“水复山重行未尽,压来七十二峰影。”这是绿水莹莹、云烟浮起、鹭飞鸥翔的湘江:“洞庭春涨水连天,远岸青水欲上船。”这是江空人静、山水相连、茫无际涯的沅江:“山外有山山夹水,峰头飞水水吞峰。”这是奇峰夹岸、倒影连绵的桂林山水。(以上诗句均出自《三湘棹歌》)


如此壮丽的祖国山河,不仅使诗人“平生放浪深山里,日逐烟霞穷不己。”(《游山后吟六首》)而且还使他对此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不世情”“旅人忧乐;关天下,客梦山川不世情”(《秦中杂感十六首》)。这“不世情”中,不仅有诗人深沉的“乡国之思”、“恋国之情”,更有因此而激发出的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如此美丽的祖国,作为她的子民,谁能不为她骄傲、不为她折腰!谁又能不为保卫她、使她富强而奋斗捐躯呢!这是一种多么深切的爱国之情!这里不惟自期,诗人也同样期待着国人的奋起。



“年来水旱与兵戈,南北东西事渐多。”(《偶感三首》)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魏源的山水诗对此也作了较为全面的反映。如果说魏源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是为了从正面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对中华大地上人民深重苦难的展示,则是为了警醒沉睡的国人、唤醒他们的忧患意识,以激发起他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救心。


“登临不独贪春色,要看千家雨后田。”“何事终年最系情,晴多望雨雨祈晴。”(《登高邮文游台三首》)春天的景色固然可赏,但诗人关心的却是国计民生赖以存在的农耕。那么,农耕到底如何呢?“愁咆饥民急,嗷嗷待哺秋。”(《雪渡过》)田园荒芜、收成无望、饥民流离迁徒,这就是时下农耕的结果,对此诗人不禁忧从中来。“月华如水秋如海,弗照游船照赈船。”(《金陵怀古八首》)昔日的游览胜地秦淮河上也因水灾救灾船代替了游船,这又使诗人心酸不已。“见说牢盆生计尽,况兼荒潦偏九州。”(《扬州病起春郊偶记三首》)昔日繁华的扬州,也是一片荒凉败落。而且“南北六朝都江左,几见金陵之城水中坐。”(《江南吟十首》)水患时,连整个六朝古都南京也成为一片汪洋,这又如何能使诗人不忧心如焚!



这仅仅是内灾,还有外祸。“狼烟横岛峤,鬼火接旌旗。猾虏云翻覆,骄兵气指挥”“近海烽方儆,严城夜未关。”这是一幅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飞扬跋扈、肆意践踏的惨景图!“旅人非许国,忧患到欧郦。”(《自定海归扬州舟中四首》)面对如此景象,连同诗人在内的哪一个中国人能不忧愤满腔!“僧言普陀虽岛寺,荷英夷两窥伺。台湾舟山割据还,归帆辄舣普陀次。”(《普陀观潮行》)不仅如此,侵略者竟连普陀那样的小“岛寺”也不准备放过,这更令诗人心忧肝裂、愤而切齿!与此同时,“山川霸气江城暮,水陆承平盗贼藏。输转东南民力困,骄奢估客土风忘。献筹谁急农商业,闲倚烟波万里樯。”(《大江阳风四首》之一)整个封建王朝也成了一个在“政治、经济、精神”等方面全面颓败的“衰世”。面对着此情此景,哪一个稍有良知的中国人能不见而思忧、忧而思愤、愤而思起呢!因为,“欲移家幐风鹤外,桃源何处有桑米。”(《偶感三首》)非如此他们已无路可走了!


面对国破民困、风雨飘摇的严酷现实,魏源并没逃避消沉,而是响应时代的号召,尽自己所能,用他那支饱蘸民族血泪的诗笔,去鞭策自己,去警醒世人,去救国救民!魏源这种报效祖国的深挚情感,极好地体现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启蒙主义思想。从中可以触摸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窥视到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原貌,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近代气息。难怪有人称赞魏源的山水诗“可以兴”、“可以观”[4](P846)。


北岳恒山


在《北岳五台看雪行》中,魏源写道:“我生好游大好事,误人玄冥吸元气。平生雪游此为最,恍惚置身盘古世。”是的,魏源一生“好游”,但他的好游却和一般山水诗人的不同,他“好游”除了怀有探索自然奥秘、感受山水之美、了解社会现实的目的外,还抱有试图通过描绘祖国水山的奇异特性,来达到陶冶国人性情、净化国人心灵的愿望。因此,把自己的审美实践经验上升以理性的高度,引导人们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去“养心”“明道”,使他们能够成为于国有用的“匡时”、“济世”之才,使“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也就成了他山水诗的另一大表现内容。


“我亦造化所铸之一物,本与山川同自出。骨血脉理毛发肤,草本土石形气质。平奇方正随赋界,谁与五岳为六七?”在这首《游山吟》中,魏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自然之性能够影响人之性。由此,他得出了“人生天地间,息息宜通天地龠”的结论,并在诗作中对此作了大量表现。在《九华化城寺》一诗中,他不仅详细地描绘出了九华山宁静的空间美,而且还特意指出了这美决不仅仅是在泉石的奇特,而更在于其整体的“形势”,他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从华山之美中学到做人之美。在《衡岳吟》中他写道:“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四旁各展百十里。”认为人也应和山水一样,要有灵性,要具个性,这样才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成为勇于创新、善于改革的人。在《黄山诗》中他写道:“老松生空山,一物无可恃。……一峰踞一龙,万峰万龙倚。空山风雨来,精灵互神鬼。”诗中通过写风姿独特、挺劲通直的黄山古松,希望人们也能象黄山松一样具有独立刚勇、正直不阿的品性。


钱塘江


在《游山吟》和《桂林阳朔山水歌》中他分别写道“山贵特立:而耿介,正犹豪杰师文王,倚天拔地自雄放,岂必面目同圆方。”“造物随意呈山川,岂必尺寸循规矩。”希望人们能从山川所具有的品格中得到启迪,摆脱为尘世蒙上的世俗性,获得做人的规范和准则。在《普陀观潮行》中他写道:“传语万古观涛客,莫观老潮观壮潮。”启示人们虽然遇到了侵略者的洗劫,但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象潮水一样重振雄心,奋起救国。在《钱塘江行书事》中,他又通过写在“万水争飞”的钱塘江潮汹涌澎湃之际,一叶扁舟竟能毫不畏惧地劈波斩浪、奋勇前进,终于在历经险阻之后,驶入佳境,表达了希望人们从中获得一种各级进取精神的愿望。此外,诗人还在《岱岳吟》中写了登泰山观日出的奇异景象;在《三湘棹歌》中,他写了三湘娟秀旖旎的迷人风光。所有这些,诗人都是为了“宣宇宙灵秘之景”,让人们“领化工陶冶之妙”,从而“直与乾坤开奥窔”,达到醒人强国的目的。魏源山水诗所表现出的这一内容,“于中国近代社会初曙之际独放异彩”,是启蒙新民这一时代主题的又一体现。



钱仲联先生曾说,“魏氏立足神州,放眼世界”,所写“大量山水诗,也是力破前人框架。”【1】(P143)的确如此,魏源的山水诗没有通过描山言水来谈玄论道,更不是厌世遁世的产物。虽然他有时也发一些诸如“此中南面安足易,何乃尚羁五斗为”(《游山吟》)之类的牢骚,但他绝无隐居田园、陶醉山水以了此一生之意。他的事业,他的安身立命之处不在山中,而在世上。惟其如此,他的山水诗才具有了诚挚的致用之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深深的忧患之思和怡人性情的功能,才有了能够将壮丽的山水与历史的风云、时局的惊变和自然的哲理熔铸一体,以达到改造山河、振奋人心、唤醒民众、陶铸国民性从而拯救祖国的目的。而这一切全得力于他在鸦片战争这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在承受时代大潮的冲击时,能适时地从自身内部作出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调整,能极好地将爱国者、启蒙家与诗人集于一身。



虽然,就现在看来,魏源山水诗所体现出的这些内容,还十分肤浅和幼稚,也并非完全出于历史的自觉,也还缺乏一种理性的精神,但这是时代的局限。于魏源来说,他能在国人对外部世界还知之甚少的当时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易的。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反帝反封建新质逐渐生成和封建主义旧质逐渐死亡的发展过程”,而他山水诗中所体现出的上述种种内容已包含有明显的“反帝爱国之情与启蒙新民之意”,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反帝反封新质的生长的开端”,而且还使魏源与谢灵运、王维、徐霞客等传统的山水诗人划清了界限,使他的山水诗“开始跳出传统的自我表现圈子”,脱去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俗套“在精神实质上已不同,于古代诗歌。”[1](P141)


作者简介李金涛(1967— ),男,湖北仙桃人,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钱仲联.历史时代的一面镜子[A].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C].上海:上海书店,1999.

【2】吴组缃.中国近代文学鸟瞰[A].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C].上海:上海书店,1999.

【3】林昌彝.射鹰楼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郭嵩焘.魏默深先生古微堂诗集序[A].魏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6.


原刊责任编辑:杨光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辑:凌逾

责编:谢慧清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陈斯拉:论文学中“上海怀旧”的本质与特性

跨界太极学术 | 杨子:异乡人:跨文化剧场中的上海及身份认同——论舞台剧《东寻记》、《漂移》的跨地性隐喻

跨界太极学术 | 陈少华:记忆、概念与生活世界——关于澳门汉语诗歌的“本土”经验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  1370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