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教回顾|物特币:理论与实践工作坊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2023-03-24




2月25日,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举办了《物特币:理论与实践工作坊》公教活动。活动通过对作品《苦特币》背后的创作概念、比特币基本知识、算力与效率,以及激励机制等内容展开讲解,让更多人在技术层面及实践层面上了解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及其所引发的竞争性斗争。


展品介绍

作品《苦特币》


比特币最初被设想为一个用于金融交易的分布式电子系统。对等网络中的每个节点(用户)在验证交易时具有相同的机会获得激励。

近年来,该系统引发了竞争性的斗争。其中,计算能力是赚取比特币最重要的变量;这涉及到使用功能强大的设备以及消耗巨大物理和环境资源的服务器农场。不仅如此,这场斗争只对拥有最强大、最高效技术的一方有益。

展品《苦特币》是一台被骇入的旧式计算器,矿工用其验证区块链中待验证的比特币交易。作品以一种修辞的方式来呈现这个话题:它就像最基本的计算机一样,将挖掘比特币所需的时间增加到几乎无穷大。


活动邀请到作品《苦特币》的艺术家塞萨尔·埃斯库德罗·安达卢兹和马丁·纳达尔为大家讲解比特币交易验证原理以及「物特币」的构思概念。同时现场邀请了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目前主要参与区块链相关技术研究的陈立立为大家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技术帮助。
讲师:塞萨尔·埃斯库德罗·安达卢兹(图左)和马丁·纳达尔(图右)图片来源:活动现场
讲师:陈立立(图片来源:活动现场)
首先,两位艺术家介绍了比特币的发展历史,为到场活动参加者讲述了比特币交易验证原理和挖矿的发展经历,以及如何理解加密数字货币的价值。
随着区块链科技的发展,虽然人们能用更好的方法来进行货币采集,但采集所需要的服务器空间以及巨大的能源消耗就成为了它的弊端。该弊端的出现,使得整个挖掘过程中的获益者成为发掘场地的所有者或开发人。
算力是“赚取”比特币最重要的变量。比特币可观的金融价值吸引算力不断投入进来,导致哈希碰撞难度的自动调整,哈希运算出一个比特币区块所需的算力也随之增加。这其中便涉及大型设备的使用、计算机农场的物资与环境资源的消耗。在这场争夺中,只有拥有最强大和有效技术的所有者才会获益。原本被构想成去中心化的电子货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集中化,同时利益也流向了集中的少数人。
嘉宾分享(图片来源:活动现场)
这种现状让两位艺术家产生了思考:这样的技术逻辑会对生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希望以艺术品为媒介,引发人们对整个区块链科技的反思。
两位艺术家为现场活动参加者展示了诸多其他艺术家对于挖矿、能源、生态、经济价值之间的纠缠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的作品,如萨拉·弗兰德(Sarah Friend)的作品《点击挖矿》,Artistic Bokeh的作品《比特云》,以及朱利安·奥利维(Julian Oliver)的作品《丰收》等,并对这些作品做出了自己的理解。理论分享的最后,两位艺术家向到场的活动参加者推荐了探索区块链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读物,作为了解并思考区块链技术的拓展延伸。
嘉宾分享(图片来源:活动现场)
在制作环节,两位艺术家回应了「物特币」想要解决的痛点问题,并介绍了「物特币」矿工的硬件工作原理。这个结合了传感器和微控制器的简易挖矿机有能力验证区块链上未决的交易。虽然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它大大减少了计算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现场参加者们将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与「物特币」挖矿机上的微控制器相连。订书机、睫毛夹或印章等工具成为了日常生活之物挖矿机,每一次订书、夹睫毛或盖章行为,都是一次手动挖矿,同时也是一次可持续发展的“点石成金”。
参加者亲手操作(图片来源: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基于区块链领域的思考,更是一种减少资源消耗的尝试。了解更多关于区块链的相关知识,进而参与其中。
策展人:毕昕(图片来源:活动现场)
活动中为了帮助活动参加者更好地理解讲师所表达的内容,全程有翻译专门为参加者对讲师分享的内容进行翻译。现场制作环节中,策展人毕昕也对参加者进行指导并协助与线下活动参加者和讲师进行实时沟通。由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获奖者之一毕昕策划的展览《飞出个未来:区块链中的时间多重性》目前正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展出。展览从区块链的概念出发,以富有哲思的视角探索了数据空间中的新的时间参照。展览展出至3月31日,欢迎莅临参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