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国需要远离华人圈吗?

彭远文 往事与随想 2024-03-29

答案是:no。

到加拿大有三个月了,这是一个时不时就要从脑子里冒出来的题目,我觉得我可以写也应该写一下了。

以前我也想过,出去了就不要跟华人混在一起了。老实说,对于国人,无论公德私德,我是不太满意的,尤其是三观,恐怕我跟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一致——虽然在小圈子里,大部分人三观一致,但我们这拨人在中国人里绝对是少数。所以,如果出去还混华人圈,那我还不如不出国好了。我相信,在我身边,包括这个公号的读者(不多,还不到四千人),有很多人都抱有类似的想法。

就我这几个月的体验所得:这个想法不对。

我可以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说:我碰到的华人,没有一个坑过我;事实正好相反,有好多人帮过我,我非常感激。

我接触的华人,主要是三个圈子。一个是微信群,准备来这边的时候,就加了一个多伦多的陪读生活群,无论事情大小,我都在群里问,从大的签证租房入学到小的超市购物下水道堵塞,啥都问。然后总是能得到答案,有时候看到群里几十条回复,一路拉下来,你要说没有一点感动是不可能的。现在混的时间长了,也都混熟了,他们都叫我“老彭”了。前不久群友还新拉了一个英语口语群,我一开始很积极,现在又懈怠了,真是惭愧。

还有一个圈子是邻居群,最开始认识的邻居是前面微信群的群友,她把我拉到邻居群的。我住的公寓里有十多户中国人,大多数是过来陪孩子读书的家长。刚搬进公寓,我住三楼,外面是一个平台,可以烧烤,我看到有一群中国人在烧烤,群里问了一下,就翻过栏杆去一起吃喝了。

邻居帮我的忙就很难数得清了。一开始没车,开车带我去Costco购物,是一个邻居;后面考了驾照,买车验车,包括装行车记录仪,是另外一个在修车行工作的邻居帮我;英语一塌糊涂,去学校沟通一些事情,也是找英语好的邻居跟我一起去;时不时收到邻居的投喂,有烧卖烤鱼等等……大家相处得很融洽,邻居是我现在主要的线下生活圈子,刚刚才和两位邻居一起去跑步回来。

再有一个是同学群。我住所附近有个教堂,象征性交40加币,一周可以学两次英语,每次俩小时,讲语法和圣经故事,课间还有免费的咖啡喝——没错,一环扣一环,教堂英语是邻居带我去的。这里绝大多数是华人,除了大陆,也有台湾香港的,我们班大概二十人,只有一个伊朗的同学,其他都是华人。同学气氛特别好,大家都很友善热情,怎么说呢?是老师点名读课文,同桌会提醒你读到哪一段的那种。

昨天教堂组织了圣诞庆祝活动,每人带一份食物,每班准备一个节目,整个过程非常热闹温馨,午餐吃了各式各样的菜,还第一次上台唱了歌(我五音不全,在国内从来不去KTV),非常美妙的体验。

我现在一周可以去三次教堂学英语,还有一处教堂完全免费,这一次,是同学带我去的。

上个月,我儿子有一点不舒服,我不知道加拿大这边怎么去看病,结果一会儿功夫,我接到了四个电话教我怎么处理,有朋友有邻居也有同学。

好了,就说到这里,总之,帮我无数,无人坑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华人帮我,我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因为语言不通,我感觉在这边智商都下降了20个点。上个月我去Costco买东西,买牛肉干买成了狗吃的,包装上斗大的一个“dog”视而不见,只看见“beef”了。但要跟我同学比,这又不算什么,他把汽油加成了柴油,又要叫救援又要修车,花了不少钱——我们有时候会“说一下你不开心的事情让大家开心一下”。

如果没有这些华人圈子的交往,过段时间,粗砺如我,恐怕也会抑郁的。

所以,之前我的认知是错的,或者说,有些担忧是多余的。当然,这只是我短短几个月的个人体验,也许不对,可能会有人不赞成,但没关系,我只是写我此时此刻的感受。前一篇文章我就说过,现在让我写国内的事情,总是隔了一层,与其凌空蹈虚泛泛而谈,不如写写在这边的粗浅观察和思考。

实际上,这并不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我认识的两位朋友,比我过来晚一些,一位发朋友圈说“遇到的同胞大多友善,有几位的友善程度,扪心自问我可能是做不到的”,一位专门写了一篇长文,感谢身边人的帮助。

我也乐于接受这个认知的修正,其实它符合我更大的一个认知:我相信人的需求是相似的,相信价值是普适的,相信环境是影响人最重要的因素。我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这样的人民配得上他们的苦难;这样的人民配得上这样的政府,等等。我能理解这背后的愤激之情,但是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它忽视了谁才是始作俑者(真正的作恶者和操盘手),把责任归于被损害者,是不公道的。

我们的思想观念,是被刻意塑造出来的,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式,都极大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想问,即便现在自认清醒的人,谁没有曾经傻逼过?而今天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请问这个概率有多高?除了个人努力,多大程度应该归结于幸运?所以上面的那种言论,我的理解,这只是在无力感折磨下的情绪化表达,与其迁怒他人,不如反求诸己,你既然知道,那你的责任是不是就更大一些?所谓“知而不言是一种罪”。

我也不喜欢鲁迅那句“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中国人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我之前在一个群里说,我觉得国人在勤劳和重视教育这两点上是非常厉害的,有朋友不认可,觉得中国家长这种毫无价值的卷,怎么能够视为“重视教育”。我的看法是:不管教育质量的好坏,“重视”本身是无可置疑的,包括我们这些出来陪读的,夫妻分离,事业中断,损失不可谓不大。我们应该喟叹的是:以中国人重视教育的程度,如果能接受真正好的教育,会绽放出多大的光彩?我有时候想,以中国人这个劲儿,如果有更自由的空间,即便马斯克这样的人,十四亿人中出现几个也不稀奇啊。所以,我们要爱该爱的人,恨该恨的人,要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而我这几个月的体验则告诉我,人是如何深受周围环境影响的。为什么我会碰到这么多热情友善的华人?简单的说,善意是会被传递的,举个例子,一开始别人开车带我去买东西,那么,后来我考了驾照,买了二手车,能带别人一下肯定也要带一下吧。再比如说去教堂学英语,有的教堂象征性收一点费用,有的教堂完全免费,教我们学英语的老师应该也是做义工,那么,接受了善意,是不是也就有能量释放一些出去?再往深一点说,就是社会环境,包括上一篇说的加拿大的交通,从学习规则到上路,其实都是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很小的细节,一开始我不习惯这边的拉链式出行(两条道汇入一条道,一边走一辆轮着来),因为没有任何指示,我还是国内养成的习惯性紧跟前车,搞了两次,特别不好意思,后面就格外注意。如果要分门别类,就得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文化的影响说一遍,这样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我也没那能力,就此打住吧(希望啥时候我能把教堂对我的影响单独说说)。

所以,重复一下上面的话,我相信无论国别族裔有何不同,作为人的需求和价值观其实都是相似的,都要吃饱穿暖,都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希望与身边人友善相处,都向往自由平等和平——那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只是极少数变态好不好?不同地方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原因一点不复杂,就是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此而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