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筹”有感,生不起病已成常态

段淸風 段字手 2022-03-14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被一条求救信息刷屏。一个朋友的父亲突发脑干出血,被送进了医院。求救信息里讲到,他的父亲现在不仅陷入深昏迷,而且还出现了呼吸衰竭,肾衰竭的情况,每天需要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每天进行床旁血滤,医生还得定期通过支气管镜吸取堵塞在呼吸道里的痰液。再加上各种高级抗生素,神经科用药,一天费用至少一万以上。


医药费是一笔很高昂的费用,虽然医保能报销一部分,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朋友就是一家私企的普通员工,月薪5000左右,对于这个家庭来讲,已经无力支付起这么高额的费用了。朋友圈各个转发为这个家庭尽些绵薄之力。


看到这条信息后,立即给她转了一百块钱,她没有收。其实在平时,身边的朋友有事,都会多少表达一点心意,但我不会直接在水滴筹上捐款。除了嫌注册啥的太麻烦,也担心在上面注册,会泄露自己的信息。


就在昨天,朋友再次发表了一则状态:“感谢大家的帮助,不过,我最终还是没能把父亲的命夺回来。”一次疾病,不仅花费了大额的医药费,连性命也丢掉了,落了个“人财两空”。


其实,在朋友圈里,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水滴筹与轻松筹的链接,大概浏览一下其中的内容,一个比一个扎心:


“我愿倾一世所有,换儿子一生平安……”

“妈妈,请您紧握我的手……”


这样的字眼戳痛着人们,那些筹款背后的发起者,或许是走投无路的父亲母亲,或许是还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儿子女儿……很多善良的人也愿意尽自己的一点心意,帮这个家庭渡过难关。


这些被捐助者有些是家庭原本贫困,有些是因病致贫。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病和穷,都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它缓慢而不可抗拒的侵蚀着人的血肉乃至精神。

 

但是在这些年,大家对这样的募捐活动越来越麻木,甚至反感。究其根因,还是这种事太多太多了,朋友圈、微信群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若干条此类信息,如果不是熟人,很多人不愿意捐了,也捐不起。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遭遇大病,现实情况只会更困难。一场大病袭来。有时候可能并非我们传统观念里的大病。也许只是严重的流感。但是,情况非常危急也会住进2万一晚的ICU。


医院是快速消灭家庭积蓄的地方,巨额的治疗费用,是所有家庭都面临的一个未知风险。穷,在当今社会好像变成了一种原罪,然而病,更是能够拖垮绝大数的家庭。


我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实现免费医疗,这些悲剧是不是就可以避免?


这样的现象,在城里很少见,因为大家自身条件都不错,而且基本都有医保。在农村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尤其是那些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老了都会变得懦弱,木讷,完全没有当年的豪情和底气。对于他们来说,无病无灾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奢望。


农村这些老人如果生病,基本只能硬挺,绝大多数家庭,根本不可能拿出一大笔钱给自己的父母看病,更别说是送医院了。就是老人生病常年吃药,对家庭来说也是个沉重的负担。


有些经济专家从来都不研究如何解决老百姓养老问题,却整天研究着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如何让他们花出去。还有一个女经济学家说,要让老百姓枕头底下的钱拿出来去投资,从不去考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我不知道两会上提出全民免费医疗的人大代表为什么反对声过高。现在因病返贫的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医疗养老费用居高不下,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问题依然严重,医患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可以说"免费医疗养老" 是根除这些问题的“上上策”。



全民医疗、养老免费,这是无数老百姓的梦想。它的实施必将助力安定团结,又可大大提高国民的安全感。同时还医学于科学、人文、艺术为一体的大学问的本质,还广大医院、广大医生真善美的本来面貌。


也许全民医疗、养老免费,一时很难实现,但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因为,这是众众众心的呼唤...


▶▶往期精选
▪ 期待战争的人,既蠢且坏
▪ 不要让告密,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  贫穷到绝望,天天宣传正能量有什么用?

▪ 献给所有不关心政治的人(深度好文)

▪ 文明的国度,来自深刻而无畏的批判

▪ 他视频全网下架,这套书千万别再禁了

▪ 一场声势浩大的永别,读完我泪流满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