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语研究》2022年总目次

语言科学 2024-03-07


《外语研究》2022年总目次



特  稿


中国外语教育:基本概念、本土实践及指导理念 

常俊跃(3.1)

美国媒体关于新冠肺炎病毒来源《联合研究报告》报道的再语境化分析 

辛 斌(6.1)

美学家朱光潜论翻译 

姜望琪(6.7)



专栏:体认语言学研究(主持人:王寅教授)


体认整合论的解释力和语言习得新观 

王 寅(1.1)

多模态双关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分析 

赵秀凤 黄伟玲(1.7)

体认视野下隐喻投射的动因研究——以汉语视觉动词为例 

帖 伊 覃修桂(1.12)





专栏:译者行为研究(主持人:周领顺教授)


译者行为研究的人本性 

周领顺(2.78)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艾约瑟《辨学启蒙》换例译法研究——兼与严复《名学浅说》对比

梅晓娟(2.84)

翻译的时代镜像:清末民初汉学家邓罗的译者行为研究 

李鹏辉 高明乐(2.90



专栏:敦煌文献海外译介与传播研究(主持人:孙会军教授)





敦煌变文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概览

孙会军 刘文杰(5.1)

敦煌遗书在俄罗斯的翻译与接受研究 

艾丽华 杨仕章(5.7)

胡适敦煌学研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影响 

徐 臻(5.14)

寻迹敦煌变文译者的“声音”——以韦利《伍子胥变文》英译本为研究案例 

孙玉风(5.20)



专栏:大师访谈


Gilles Fauconnier教授的遗产:从心理空间到概念整合及其他——Mark Turner教授访谈录

   杨 波 Mark Turner(5.27)




语言学研究


评价框架视阈下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和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邓仁华 杨 帆(1.19)

最简框架下内化语言对逻辑式缺失的补偿——一项思维实验 

黄 睿 宁春岩(1.26)

虚拟位移事件概念建构中的转喻和隐喻 

白雪飞(1.34)

跨语言中消失类存现动词的类型学特征 

杜 丹 陈 伟(1.39)

双语者一语加工中的二语语义自动激活研究——来自同译效应的证据 

曲春红(1.46)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文学习者低分段作文语言特征研究 

王 玲 孙金华(1.55)

评价理论在国际传播语境中的应用与拓展 

李战子(2.1)

网络建议言语行为的文化语用研究 

冉永平 雷 容(2.7)

国内主位推进理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范 莉(2.14)

教育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解构与重构 

夏宁满(2.24)

正式性的测量方法和描写路径 

黄劲怡 彭宣维(2.30)

蓄意隐喻理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吴 迪 李雨晨(2.38)

生态文明核心问题的隐喻变迁——基于《人民日报》(1949—2021)的历时分析 

李曙光(3.7)

文化旅游隐喻的话语功能——以文化旅游宣传片《如意甘肃》为例 

孙 毅 李守民(3.15)

基于架构整合理论的城市抗疫形象解读——以南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梁婧玉 汪少华(3.22)

语言类型学中现实/非现实的原型范畴化与显赫性 

于秀金 吴春相(3.30)

动词投射内的单向统制(spec-VP)与汉语领主句的语段生成机制研究

马志刚 庾小美(3.37)

现代汉语时间词的词类标注问题研究 

吴 铭 王仁强(3.45)

国家语言能力指数体系的发展与比较研究 

张天伟(4.1)

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政治规避话语研究 

刘风光 刘诗宇 Dániel Z. Kádár(4.9)

习近平总书记庆祝建党百年“七一”讲话的文本挖掘研究 

陈风华  李孝奎(4.17)

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疫情防控海报为例

刘 曼(4.23)

动态范畴化视域下“有X没X”的构式化和构式变化 

吴淑琼 詹钰蓉(4.29)

汉语紧缩句的象似性与经济性考察 

周思若 周统权(4.34)

基于语料库的现在完成体与动词语义适配性研究 

张立英(4.40)

语言学体认研究范式的理论与应用 

林正军(5.34)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共产党网络媒体话语的历时研究 

董记华 董 帅(5.39)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使用特征研究——兼论对应分析方法 

方子纯(5.45)

介入理论驱动的汇报动词使用发展重探:基于高水平母语学习者语料库的跨学科/层次研究

高剑妩 张 梅 陈文婷(5.52)

汉语篇章话题链结构树模型构建研究 

赵 鹏(5.57)

语言哲学的语言植物研究法和概念工程及其关联性 

杜世洪 田 玮(6.11)

英汉存现句的结构生成——一种基于纳米句法理论和句法-语义特征的统一分析

周长银 孙晓洁 孟凡军(6.18)

加标理论框架下的空语类允准机制探析 

田启林(6.26)

温度词“冷”的语义演变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 

江艳艳(6.33)




外语教学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形名搭配习得过程中概念正向迁移的实证研究 

赵雪琴 张俊怡(1.65)

微观语言规划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启示 

张蔚磊 王 辉(1.74)

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比标记语的语义偏误及人际互动功能研究

陈 明 周 惠 刘永兵(2.46)

综合读写测试任务的认知效度探究——来自写作策略运用机制的证据

潘茹君 王佶旻(2.53)

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技能发展的个案跟踪研究 

张伶俐 文秋芳(3.53)

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质性分析 

张庆华(3.58)

新文科视阈下国防语言技能类课程教学方法革新思考——以“军事英语听说课”为例

王 莹 付 满(3.64)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曹 兰 肖桂兰 李霄翔(4.48)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17—2021) 

谢争艳 严玉婷(4.5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英语MOOC讨论区交互行为研究 

王勃然 李 月(4.59)

专门性语码倾向、技术接受度与在线英语学习投入度的结构分析

李正伟 马晓雷 高 霄 胡小棠(5.63)

英语学习者师生支持感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刘晓红 何小香 郭继东(5.71)

语言学概论类慕课的课程思政:现状与思考 

张 翼 徐一楠(6.42)

二语水平和流体智力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生成能力的影响 

陈宏俊 王玮仪 袁 芳(6.47)

模态输入与任务条理性对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综述写作准确性的影响研究 

蔡 晨(6.56)




翻译学研究


试论实践哲学视域下中医典籍英译批评原则 

沈 洁 王 宏(1.79)

闵福德译《聊斋志异》副文本:功能、成因及启示 

王树槐 韦雅琪(1.85)

祝何/谁为圣?——清华简《系年》翻译的“祝圣”阐释 

张飞宇 张 威(1.91)

鸠摩罗什之偈的译学史意义疏解 

蔡新乐(2.61)

翻译规范本源性概念的中国诠释 

喻旭东 傅敬民(2.66)

《棋王》走向英语世界的历程——隐性进程的损伤与“寻根”的变异 

高佳艳(2.71)

汉诗英译的审美感应与主体性介入的对应性研究 

贾玉嘉 刘华文(3.69)

钱钟书“化境”论之“诱”字的深度诠释——兼论深化“化境”论研究的“打通事理”的方法

李 寄(3.75)

翻译批评标准体系的多层级构建 

王一多(3.8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翻译”模式与铭文概念及其对社会翻译学研究的意义 

骆雯雁(3.86)

译者惯习与修辞选择的互动与互补关系——以陈瘦竹译《欧那尼》一剧为例 

陶叶茂(3.92)

从卢梭《忏悔录》的译介与接受管窥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文化间性 

杨淑华(4.65)

“时”视域下孔子形象透视——兼论安乐哲《论语》英译本中的孔子形象塑造 

饶 莉(4.71)

古今语境的嫁接——《新原道》英译研究 

侯 健(4.77)

西方学界的中国军事典籍英译:回顾与展望 

王 琰(4.83)

谈文献翻译的三种意识与美国历史文献教学 

王 波(5.77)

基于语料库的毛泽东著作书面口语体特征英译考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个英译本比较 

黄立波(5.83)

文本世界与翻译的社会认知研究——以阿来短篇小说《阿古顿巴》英译为例

邵 璐 周玉俏(5.91)

基于社会语言学“立场”概念的中央文献标题欠额翻译研究 

张立庆(5.9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述评与展望 

周忠良(6.62)

基于翻译构式观的“花儿”英译原则与策略探析 

马俊杰 马 鸿(6.68)

汉学家韩南翻译的互文显化建构与文学记忆再生——基于十部译本副文本的研究

刘晓晖 朱 源(6.75)

从独立翻译到合作翻译——王红公英译李清照诗词的翻译修改研究 

冯全功 王娅婷(6.82)

实证性翻译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王恒兰 孙崇飞(6.89)





词典学研究





基于共词网络分析视角的词典考古新探——以《辞海》为例 

龚琪峰(4.91)




外国文学研究





美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政治化转向” 

张士民(1.97)

博罗夫斯基奥斯维辛书写中的“自我”研究 

黄麟斐(1.103)

从《松岛》探析波施曼笔下的墨菲效应与心理演绎 

庞好农(2.96)

战争与记忆:村田喜代子《伊丽莎白的朋友》中的历史书写 

陈世华 柳田田(2.101)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的身份焦虑与伦理混乱 

袁英哲 田俊武(2.106)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阶级、冲突与婚姻

胡 鹏(3.99)

译介多元现代的世界文学——以《现代》的转译活动为中心 

史婷婷 刘叙一(3.106)

记忆之物:《阿斯彭文稿》中的遗物 

程 心(4.99)

论戈尔丁《黑暗昭昭》中的残障意蕴 

任 冰 师姝慧(4.106)

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从认知诗学到认知文学研究 

冯 军(5.104)

作为世界非裔文学研究新坐标的跨国文学社区 

罗良功(6.96)

重建两种自由的关系——文学跨学科视域下阿特伍德的政治哲学 

王韵秋(6.101)




书 评





翻译与创造性关系的再探讨——《翻译与创造性》述评 

高一丹(1.108)

本文来源:外语研究

1.学术前沿

《语料库语言学》2022年第9卷第1期目录摘要

《语言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

《语言科学》2022年4期目录及摘要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及论文提要

《外国语言文学》2022年第4期目录+稿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2年第4期目录和摘要

《外语教学》2022年第5期目录

【目录提要】|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 年第 5 期


2.研究成果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的领属范畴研究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鲜活的语言:语言人类学导论

杨亦鸣教授导读《人类语言的大脑之源》

范晓教授:语言与言语问题研究

William Croft/D. Alan Cruse:认知语言学

一个小问题:语言学为什么重要?



3.工具方法

一次搞懂十大文献综述是什么体验?

文科生的编程自白

王华树博士团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

语言科学研究的利器——R

趁着假期,论文写起来、项目准备起来|必备书单

文献综述如何催生论文、专著和项目

Journey into Journals——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语研究》2022年总目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