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晓教授:语言与言语问题研究

范晓教授 语言科学 2022-12-22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问题”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索绪尔首先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语言学界曾对索绪尔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人们对语言和言语要不要区分、如何区分,以及语言、言语跟其他相关术语的关系等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可以说没有共同的“语言”。

我对这场讨论非常关注,也参加了这场讨论。我当时阅读了学术争论的文章以及许多相关学术文献,发现这个问题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单纯的名词术语之争,而是涉及对索绪尔学说的认识或看法问题,涉及语言学或言语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大问题,涉及整个学科宏观体系的建立问题。我在学习索绪尔和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当时对索绪尔和其他有关名家的一些论述产生了怀疑,有了不同的看法。索绪尔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他在语言学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贡献,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简称《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他提出的语言和言语区分问题、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的观点、重视族语的结构研究和断代研究的观点以及强调“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语言”(即研究作为符号系统的族语这种语言)的观点都很重要,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推动了族语的断代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但《教程》里的一些关键术语(langue、langage、parole)在表述上存在着模糊不清或前后不一致的说法(按: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或者是索绪尔本人没讲清楚,或者是他的学生整理时出错),就难免不能自圆其说。这就导致人们对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特别是“言语”)的含义有不同理解,大家都以《教程》中的某句话或某段话为根据做出不同的诠释,也就是各自“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诠释者们混乱见解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

基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应该改变这种囿于诠释索绪尔言论的情形,应该借镜索绪尔提出的langue、langage、parole这三个术语,吸收其合理的部分,又不受索绪尔对这几个术语的论述所羁绊。我就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言,质疑索绪尔的“二分”说及其诠释者的各种诠释,提出语言、言语、言语作品“三分”说的创新观点,并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除会议发言外,我还写作了《关于语言、言语和言语作品》一文。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文章当时未能发表。直到1994年,我把该文章的基本观点以《语言、言语和话语》为题目在学术刊物(《 汉语学习 》1994年第2期)上公开发表,并引起了讨论。2002年10月,武汉大学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所主办的“言语和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我趁着这个机会把上个世纪写的文章略作修改在会上宣读,并以《关于语言、言语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为名发表在《长江学术》第八辑,2005年(收录于李宇明、萧国政等编《言语和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

我对语言和言语问题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看法:认为语言和言语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同义词,它们各有特定的含义;也不认可索绪尔及其诠释者所说的语言、言语二分观。基于客观事实,提出言语、语言、话语“三分”说,即:言语交际的行为活动,称为“言语”;言语交际的工具,称为“语言”;言语(行为活动)的产物称为“话语”。具体说明如下:

(一) “言语”(包括口头上的“说话”和书面上的“作文”),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社会现象,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一种行为活动,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能力(《春秋穀梁传·卷十二》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这个“言”就是“言语”。可见古人就已经说到言语是人的一种能力)。平常所说的“说”“写”“谈”“发言”“讲话”“谈话”“聊天”都是指“言语”。又如“言语习惯”“言语技能”“言语艺术”“言语失误”“言语错乱”“言语发声”和生理学、病理学上所说的“言语器官”“言语中枢”“言语机能”“言语障碍”“言语康复”以及心理学上所说的“言语听辨”“言语感知”“被动言语”“主动言语”中所说的“言语”等都是指“言语(行为活动)”。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如“能说会道”“能言巧辩”“善于辞令”“对答如流”“快言快语”“胡言乱语”“窃窃私语”“轻言轻语”“娓娓而谈”“低声细语”“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巧舌如簧”“伶牙俐齿”“口若悬河”“油嘴滑舌”“笨嘴拙舌”“佶屈聱牙”“文笔极佳”“笔下生辉”“妙笔生花”等也是指“言语”(或形容言语行为的情状,包括褒义、中性、贬义)。古人说“不言,谁知其志”中的“言”也是指“言语”。至于古代所谓“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就是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言语好口才。我国古代文人学者是相当重视“言语”的,如孔门四科里第二科的“言语”科(孔子“十哲”中的宰我、子贡能说会道、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他们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是孔门“言语”科里的优才生)和《世说新语》里的第二门“言语”门[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在“言语(行为)”方面善于言谈应对,能言善辩方面的一些轶事]也是本文所说的“言语”。我国历代文人都很重视“言语术”(言语行为的艺术,如言语的修辞、言语论辩的技巧、言语的风格、言语的体裁等),可以说重视言语艺术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传统。上述所说的“言语”如果改为“语言”,实在是穿凿附会、名不符实。

(二) “语言”,是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的符号系统,是言语所凭借的工具。世界上的各种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简称“族语”),比较重要的是联合国正式批准使用的工作语言就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至于各色各样的“方言”也是语言,只不过是某种族语的地域分支语言。族语和方言都是人们言语活动时使用的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符号系统。古代文献里出现的“南北语异”“今古语异”“四方异语”“西语”“西夏语”“羌语”“狄语”“蒙语”“番语”“越语”“夷语”“蛮语”“闽语”“客语”里的“语”,就是指“语言”(包括族语、方言)。我国古代的小学(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实际上是以汉族语言为对象的汉语语言学。“语言”跟“言语”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汉语、英语等各种“语言”说成“言语”,显然不妥。

(三) “话语”,是言语的产物,也称“言语作品”,它是人们口头说出来的“话”或用文字写出来的“文”(包括“文章”“书信”及其他书面作品)。成语里的“旧话重提”“空话连篇”“传为佳话”“语重心长”“浮语虚辞”“以文会友”“文以载道”“文不对题”“千古奇文”“下笔成文”“大块文章”“班马文章”里所说的 “话”“语”“文”“文章”都是指“话语”。个人的言语是动态的,它随着行为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言语的产物话语是静态的,可以长期保存,如可以储存于书面(书籍、报刊等都保存着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话语),也可把话语文本储存在电脑、U盘、磁带里。

语言、言语和话语三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没有“言语工具”的语言,言语(行为活动)无法实现;没有“说、写”行为的言语,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也无法发挥其效能;没有语言和言语,也不可能出现“言语的产物”——话语。三者之中,言语处于中枢地位,它可以统辖语言和话语。言语的范围比语言广,相应地以言语为研究对象的言语学的范围也应该比语言学广。语言只是言语的工具,以语言为对象的语言学当然隶属于言语学,它是言语学的组成部分。索绪尔说语言学的对象就是语言,“就语言而研究语言,为语言而研究语言”,可谓言之有理。语言学是言语工具学,是言语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但言语学还有其他一些涉及言语行为本身的分支学科,如修辞学、言技学(研究各种言语的技能或技巧,包括演讲、辩论、文章作法等)、言风学(包括文风学、风格学)、言体学(包括语体学、文体学),以及研究言语的生理、病理、心理的言语生理学、言语病理学、言语心理学等,这些都隶属于言语学而不大好说成语言学。至于话语,由于它是言语的产品,所以是研究言语(包括语言和言语艺术)的资料和素材。

本书的内容包含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语言和言语问题的理论思考,第二部分是有关语言的研究(包括汉语的语法、词汇、语音等),第三部分是涉及研究言语行为形式、方式以及言语艺术的研究(包括语言在言语中的动态应用、修辞、言语规律、言语美等。我曾发表过关于文风和写作方法方面的文章,也属于这个部分,但因自己不太满意故未收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受学识和精力所限,对言语行为的艺术研究得不多,对一些交叉学科缺乏研究,所以本书的主要部分还是在语言学部分。第二,关于语言学方面,我主要精力放在汉语的族语语法,所以这部书稿收录的族语语法论文相对较多。虽然我曾发表过10多篇研究方言的文章,很遗憾限于篇幅未能收入。第三,本书中有同一事实用不同术语的情形,如动词,有的文章指狭义动词,有的文章指广义动词(即包括狭义动词和形容词);而广义动词,有的文章称谓词。又如动核结构,有的文章称为谓核结构;动元,有的文章称为谓元。书中还存在个别观点有变动的情形,如谓宾短语、谓补短语中的述语和谓语的变动。存在这些情形是因为书稿中的文章撰写于不同的时期,反映了我在学术研究的历史过程中的认识的演变。为尊重历史和供学界评判,所以一仍其旧,未作更改。第四,本书的文章观点并非不刊之论,肯定有一些缺陷,有些观点还存在着争议。诚恳盼望读者指正,我必从善如流,虚心接纳。


本文摘自:范晓教授著作《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



《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

范晓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了语言学家范晓教授对“语言和言语问题”的研究和贡献。范晓教授提出言语、语言、话语“三分”说:“言语”是交际的行为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能力;“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工具;“话语”是言语(行为)的产物。作者认为:三者互相联系,言语处于中枢地位;语言学(言语工具学)和言语行为学(包括言技学、言风学、言体学等)都隶属于言语学;话语则是研究语言和言语行为本身的资料和素材。本书涵括了对语言和言语问题的理论思考,对语言(汉语的语法、词汇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对言语(行为)艺术(修辞、言语美等)的专题研究。




本书目录

语言、言语和话语

语言、言语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语言、言语和话语问题问答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

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制约关系

语法结构的规律性及其在言语中的灵活性      

关于“语素”问题

关于“词儿”问题

关于“短语”问题

短语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

关于语式

三维语法阐释

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

语义结构中的“主事”

语义结构中的“与事”

语义结构中的“施事”

关于“名物化”和“名词化”  

 “使”的词义演变及语法化问题

同音同形的“是”的分化

现代汉语动词的研究

现代汉语的名词及其再分类

状态谓词及其相关问题

动宾离合词及其构成的语式

动词配价研究的几个问题

句子的功能

句子的“句干”

语境句和孤立句

“句位”和“句系”

 句式研究的“形义结合”原则

理解句子意义的几种因素

汉语句子的教学

语用的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

句式在言语中的语用价值

话语里具有特殊语用功能的“辖群句”

语法的句式和修辞的关系

修辞要讲究适应题旨情境

试论“言语美”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范晓,1935年4月出生,上海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复旦语法修辞研究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研究范围涉及语言理论、语法、修辞、方言、词典等领域。在语言一般理论研究方面提出对语言、言语和话语的区分,在语法研究方面积极倡导“三个平面”的理论(简称“三维语法”),在言语修辞方面认为适应题旨情境是修辞的总规律。著有《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理论纲要》《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动词研究》《短语》《汉语的句子类型》《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汉语句子及其句式研究》《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简明吴方言词典》《范晓语法论文集》等20余部著作(含合著,且其中3部已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


本文来源: 未曾读、复旦语言学

1.相关阅读
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假设句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的领属范畴研究
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与二语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李葆嘉教授等——幼儿语言的成长:常用词汇语义系统建构
鲜活的语言:语言人类学导论
杨亦鸣教授导读《人类语言的大脑之源》
胡壮麟教授导读《汉英认知辞格当代隐喻学一体化研究》


2.工具方法

一次搞懂十大文献综述是什么体验?

文科生的编程自白

王华树博士团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

语言科学研究的利器——R

趁着假期,论文写起来、项目准备起来|必备书单

文献综述如何催生论文、专著和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

Journey into Journals——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


3.学术会议
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高端(国际)论坛
第十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语用学专题论坛
第十九届国际城市语言学会年会
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
2022年语言文学学术会议集锦
2022年第17届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2022年度“当代语言学理论及国际汉语教育博士生学术论坛”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第二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青年学者论坛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2022(第18届)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
清华大学第六届语言学博士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