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系列讲座(11.14-18)

分享 语言科学 2024-03-07


外语学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学术工作坊大家谈第68期/外院大讲堂


主题:从“应和“到“灵韵”:忧郁的理想催生的美学经验

主持人:许德金教授

主讲人:童明教授

时间:11月14日(周一)8:00-9:40

地点:外国语学院101讲学厅

         (腾讯会议号:569-745-107

主讲人简介:

       童明(Toming Jun Liu,本名刘军),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英语系终身职教授,本校杰出教授 (University Outstanding Professor),浙江大学兼职教授,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担任美国《东西方思想》(JET)编委、中国《外国文学》编委、《中国翻译》编委。曾任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外学者特聘教授 (2018-2021)、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特聘教授 (2010-2013)、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尖峰学者讲座教授(2008-2010)、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潇湘学者讲座教授 (2005-2007)。

       研究领域包括西方文论、美国现当代文学、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文学、现代性研究、飞散文化和文学、东西比较、语言和文化翻译。发表中英文论文、散文七十余篇,出版中文专著三本,合著教材一套。英文论文发表于现代语言协会(MLA)、耶鲁大学、英语教师全美委员会(NCTE)、G. K. Hall、Greenwood,《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期刊、《东西方思想》期刊等学术机构和出版社。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主旨发言。

       先后专职和兼职从事口译和笔译,口译涉及法律、宗教、农业、环保、工会、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多次在中国译协的高级翻译训练班授课。汉译英的短篇作品散见美国的各种文学期刊。在美国出版社出版汉译英小说集一本,在国内出版社出版京剧《曹操与杨修》的英译本及导读。


内容简介:

       以《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的诗篇为例,讲座阐释波德莱尔诗艺中的“应和”(correspondence),以及它和“忧郁的理想”的关联,进而阐述本雅明如何在解读波德莱尔的基础上,形成以美学经验抵御现代异化的理论,并以“灵韵”(aura)作为这个美学经验的符号。本雅明的“灵韵”在物我相通的“应和”中增添内心时间的维度,或可称作第四维度。以海德格尔、博尔赫斯为例,讲座进一步阐述美学经验中的这个维度。本雅明在《论波德莱尔若干母题》的论述中指出:波德莱尔、孟福特、柏格森、普鲁斯特、梵乐西等现代哲学家和艺术家,都属于叙述这个美学经验的阵列。讲座纵向的延展,还将“应和”和庄周梦蝶的喻说相关联,产生跨文明的类比和思考。


外语学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学术工作坊大家谈第69期


主题:互文性:新文本理论

主持人:许德金教授

主讲人:童明教授

时间:11月16日(周三)10:10-11:50

地点:外国语学院101讲学厅

         (腾讯会议号:891-979-806

主讲人简介:

       同上。


内容简介:

       传统对文本的看法和实践倾向于文本只有一种语义。与解构相关联的当代文本理论认为: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性的;所有文本都有其他文本的痕迹。这种变化,对文本解读、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文学史研究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文本是互文的观点,既新又旧,可追溯到“文本”是混纺编织的词源和古代神话。讲座由源头开始,进而探讨形成当代互文理论的各种逻辑,识辨其中问题。最先提出互文性的克里斯托瓦,综合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话语和主体间理论。巴特稍后阐述的互文理论影响很大,但是他对文本空间的看法和克里斯托瓦有重要差别,在互文和主体间的关系、文本的历史意义、作者意识、文学性文本等问题上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讲座还讨论互文理论的其他发展,包括:布鲁姆的文学史观、女性主义、后殖民的重写等。任何文本都是网状编织的看法,不仅指向语言系统,还指向主体之间的对话、意识和立场之间的交锋、新旧语义的组合和转变。


外语学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学术工作坊大家谈第70期


主题:中日电影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主持人:江晖副教授

主讲人:刘文兵副教授

时间:11月16日(周三)19:00-21:00

地点:线上方式

 (腾讯会议号:629-165-998,密码1116)

主讲人简介:      

刘文兵,旅日电影学者,大阪大学人文学研究科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表象文化论,电影学)。主要个人学术专著有:《电影中的上海——都市,女性,意识形态》(日本庆应大学出版社,2004)、《10亿人的日本电影热爱史》(日本集英社,2006)、《中日电影交流纪实》(日本集英社,2011)、《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日本岩波书店,2012)、韩文版《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洪志英译,Sanzini出版社,2014),《日本电影在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中日电影交流通史》(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2016),《中日电影艺术家口述历史》(日本东方书店出版社,2018),《日本电影作者与中国——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黑泽明到宫崎骏,北野武,岩井俊二,是枝裕和》(日本弦书房,2021)。


内容简介:

       本次讲座回顾日本电影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历史变迁。主要内容包括:1. 追溯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期,日本电影在中国东北地区及日据时期的上海放映的情况。2. 介绍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日本左翼电影在中国引起的反响。3. 分析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电影热”现象。4. 近年来日本电影在中国发行放映情况。同时穿插介绍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电影在日本传播的情况。


外语学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学术工作坊大家谈第71期


主题:19世纪文学中的“物世界”——以施蒂夫特小说《晚夏》为例

主持人:杨劲教授

主讲人:冯亚琳教授

时间:11月18日(周五)16:20-18:10

地点:外国语学院101讲学厅

 (腾讯会议号:928-425-491)

主讲人简介:      

       冯亚琳,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德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已发表专著4部,译、编著20多部(含合作),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曾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一次,重庆市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专著《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多次受到四川外语学院和重庆市的表彰,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劳动模范、“红岩好教师”和重庆市“教学名师”、“四川外语学院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德语学科带头人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重庆市高等院校教师高级职务外语学科评审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19世纪的德国是一个“物的世界”(das Saeculum der Dinge)。在历史主义的苍穹之下,不仅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和各类展览馆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而且民间的收藏热也日益高涨,使得“物”的大规模聚集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现象;另一方面,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也导致大量的“人造制品”(künstliche Dinge)进入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德语文学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恋物”时期。本报告以最具“文学拜物教立场”的作家施蒂夫特的小说《晚夏》为例,从“物”的聚集和“物”的秩序入手,分析小说对“物”的呈现与演示以及背后的审美和文化意义。

本文来源: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1.学术会议
2022年语言文学学术会议集锦
2022年第17届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2022年度“当代语言学理论及国际汉语教育博士生学术论坛”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清华大学第六届语言学博士论坛
2022首届语言教材研究与评估大会
2022年社科大语言学青年学子学术论坛
国际期刊论文写作线上会议

2.学术讲座
小句复合体理论系列学术讲座
跨学科时代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系列讲座
“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系列讲座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座(11.12-22)
西外翻译与跨文化研究院系列讲座(11.5-26)
11月11—17日语言文学讲座/会议/论坛(第122期)
国际期刊论文写作线上会议

3.讲座回看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语言文学讲座回放集锦(七)
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
How to get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文献综述如何催生论文、专著和项目
2022年度人文社科纵向项目申报时间表
立项率超20%的国家项目,了解一下
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的两个维度:申报书的设计与书稿的打磨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系列讲座(11.14-18)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