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靖宇:翻译与中国近代科学启蒙

分享 语言科学 2022-04-24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已经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跋涉了近 40 个春秋,充满着艰辛、挑战与收获。2017 年,我迎来了学术生涯中的又一次新的挑战,成功地获批了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于是,我精神抖擞再出发,踏上了中国翻译史学研究的新征程,全力开展明清时期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项目研究。2017 年 10 月,我带着第一篇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参加了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我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资深翻译家充分肯定了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我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获得了优秀论文一等奖,并推荐发表在《中国科技翻译》期刊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夜以继日按计划完成了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现将研究专著《翻译与中国近代科学启蒙—传教士科技翻译研究(1582—1911年)》出版发行,作为最终研究成果提交教育部管理部门结项和奉献给社会。

      就本质而言,翻译是一种社会需求。翻译活动不是一种孤立行为,而与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联系,最终目的是推动译入语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罗选民(2017:ⅶ)曾指出:“翻译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文化转型时期显得尤其重要,其功能没有其他学科可以替代,它与一个国家的现代性、一个民族的振兴息息相关。”可以看出,翻译不能脱离社会,其功能和价值在于促进一个国家的民族振兴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是一项重大社会文化活动,顺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翻译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科技知识著作。这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

      本书首次以中国历史为线索,探讨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活动,历史时期从明末万历十年(1582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到晚清宣统三年(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克服了目前学术界和翻译界将我国科技翻译限定在“明末清初”的局限性。本书以基督教在华传教活动先后掀起的三次高潮为依据,将明清时期传教士的科技文献翻译活动分为三个时段:明末期共 62 年,从 1582 年利玛窦来华到 1644 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入关,清世祖顺治元年);清初期共 79 年,从 1644 年清入关到 1723 年(雍正元年)雍正禁教;清晚期共 71年,从 1840 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到 1911 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王朝。本书系统梳理这三个时期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脉络,全面研究这三个时期科技文献翻译的基本特征,将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与中国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和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探索其对近代中国社会进程的推进作用,弥补当前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科学技术始终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科技翻译是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传播的重要媒介。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明清时期传教士在华进行科技翻译的宏观脉络。以此作为背景,本书对具有代表性的译著、译者和译事进行微观的阐释,探讨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如社会背景、学科选择、翻译动机、译者情况、翻译方式、翻译策略以及社会影响等。研究表明,明清期间传教士通过科技文献翻译活动,向当时处于贫穷落后的中国社会传播西方科技知识和最新成果,开阔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视野,是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启蒙。

      客观上讲,明清期间近代西方科技文献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改变了国人的思想观念,使国人逐渐树立起科学思想,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进入 21 世纪,在世界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发生在近代中国的这一场科技翻译传播活动,对于当前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正如中国科学院资深翻译家谈庆明指出的那样,这一研究对于目前我国翻译界和科技界具有启示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应当关注和加强世界上科技(前沿)领域中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引领我国走上世界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道路。

       本书以明清时期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传教士译者的经典译著为中心。通过对传教士来华历史背景的梳理研究,本书全面勾勒出了这个历史时期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概貌,发掘和弥补在以往研究中被忽略但在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译著和译者。本书重新界定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历史分期,构建起较为系统而完整的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新历史观。本书侧重于结合历史文化语境分析研究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的传播和影响,消除以往对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的误读,深刻理解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正确评价其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贡献,树立起客观全面的新认识。

      本书从跨学科视域研究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突破了以往从单一学科视 角研究科技文献翻译的模式。本书从多角度研究科技文献翻译,试图探索科技文献翻译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本书从历史学、语言学、翻译学和科技文献学的多学科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译进行研究,着重分析其历史文化语境、学科选择、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语言特点等,本书以史料为分析对象融入语料研究,搜集和整理起明清时期传教士的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的文献史料和语料。本书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面:宏观研究侧重于历史学及社会文化学,重点探讨明清时期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历史分期);微观研究侧重于语言学、翻译学和自然科学,重点梳理传教士经典科技译著以及传教士译者的基本特征。

      本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传教士科技翻译历史分期。以传教士来华历史为线索和顺序,本书将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译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明末期(1582—1644 年)、第二部分清初期(1644—1723 年)和第三部分清晚期(1840—1911 年)。本书将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镶嵌在这三个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形成前后连续一致的研究主线和有机性结构,构建起科学系统的历史脉络和框架。本书在每个部分的历史时期安排专门一章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历史事件和传教士翻译活动等。第一部分的第1章研究明末“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的缘起”;第二部分的第5章研究“清初期中国社会与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第三部分的第8章研究晚清“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传教士经典科技译著。译著是翻译活动的最终产物,是译者劳动的成果。因此,译著不仅反映着译者的翻译观、文化观,更重要的是映射着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入语国家的社会、科学、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从这一点上看,对译著的研究可以对译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做验证和支持。本书译著选取的是在译者研究中发现的有较大影响的译著,涉及明清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40余部经典科技译著,然后按照科学分类进行专题研究,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和工程技术等。具体而言,译著研究主要包括:第一,基于译本的研究,主要考察译著的译者情况、译本的成书时间和背景、翻译底本和译本内容。第二,译著的翻译策略,主要考察译本体现出的译者进行科技文献翻译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在科技文献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否对原作进行了删节、改编等。此部分的研究尽可能考察文本,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与原文的对比研究,以对译者在副文本中的陈述进行验证。同时,此部分考察了科技文献翻译时所采用的语言风格,与当时的社会、语言和诗学形成参照。近代科技文献的翻译中,译名的形成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书梳理了某个科技名词,或某一学科中的专有名词的译名规约化的过程和语言特征。第三,译著的历史语境与社会影响,主要考察译本的历史文化语境和译本所涉及的科技领域,译著传入后对我国民众思想、社会文化以及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体系构建和社会转型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本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传教士译者。Pym(1998:ix)曾指出,历史知识的核心应该是作为人的译者,因为只有人才具有与社会因果关系相应的责任。只有通过译者及与之相关的人(读者、赞助人、客户等),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会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了特定的译著。此次,Pym 强调的是作为人的译者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译者的行为受制于诸多因素,有些因素是译者自身的(如翻译动机、语言及文化能力、教育背景、个人喜好等),另一些因素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如赞助人、意识形态、语言政策等)所施加的,因此,译者研究必须是多角度的,译者的翻译行为是跨文化交流行为,译者研究需要探索译者的跨文化身份构建及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具体包括:其一,译者的社会背景,考察传教士译者身份、科学教育背景、来华始末、旅行历程、除去翻译之外的其他跨文化交际行为、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学习过程等。这种背景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行为。研究译者从事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当时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语言政策、社会主流对于译者的评价及译者对当时社会的反应、翻译和学术贡献等。其二,译者的翻译行为,包括译者译了什么(选材)、为什么译(动机)、译者规划的翻译策略。译者对其翻译策略的描述,主要通过译序、注释等副文本性史料获取,解决的实际上是怎么译的问题。本部分研究可以是整体性的,涉及某个时期或某类译者群体,也可以是具体到某个译者。利玛窦是来华传教士中的标志性人物和明末科技文献翻译的开创者,本书第一部分第 2 章专题研究“利玛窦的科学译著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启蒙”。其三,译者与翻译出版有关的社会机构。明清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官方或民间的社会文化机构,如明清时期的历局、晚清时期的译书馆、医院、出版社、学校等。这些机构中有不少也将译介西学作为重要的任务,一批来华传教士参与其中。尤其是晚清时期翻译出版、文化教育、医学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为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这些机构中,作为译者的来华传教士是中坚力量,属于译者研究的范畴,如傅兰雅等传教士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丁韪良等传教士在京师同文馆,嘉约翰等传教士在博济医局,伟烈亚力等传教士在墨海书馆。

      本书研究的难点是史学和文献问题。本书研究历史跨度长,从16世纪末期到20 世纪初期,起止时间相隔近 330 年。除去其中清朝百余年禁教期,传教士在华传教和译著活动时间超过200年,涉及我国明、清两个朝代,中外历史人物和事件众多,中外文古籍文献卷帙浩繁。然而,由于这段时期长达两个多世纪,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的历史文献原件较为零散。并且,目前这个领域的大部分相关研究都集中于史料分析,使得语料分析较为欠缺。研究资料获取存在较大难度。所以,本书研究的大量工作是搜集研究所需的历史文献资料,努力查找相关第一手资料即原始文献,参考了国内外现有书刊资料。同时,也在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 年)、中国基本古籍库、JSTOR:Search Result、Web of Science、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等一些文献数据库中搜索这方面的中外文资料和数据,查找和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中外文资料,为本书在研究思路、史料、语料上提供支持与启发。这些收集到的参考文献资料在研究中互相补充和佐证,使本书研究结论理据充实。另外,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构成相对比较复杂,译著原文本涉及语种较多,如拉丁语、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例如,世界数学经典著作《几何原本》的翻译前后经历 250 年完成,底本有拉丁语、法语和英语,有明末利玛窦等的译本《几何原本》(前 6 卷)、清初期张诚、白晋的译本《几何原本》(7 卷)和晚清伟烈亚力等的译本《续几何原本》(后 9卷)。因此,整个翻译过程十分漫长且非常复杂,现有文献资料表述前后不一致,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考察论证,力求做到研究结论真实准确。然而,百密一疏,敬请批评指正。

本文摘自:白靖宇著《翻译与中国近代科学启蒙:传教士科技翻译研究(1582—19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翻译与中国近代科学启蒙:传教士科技翻译研究(1582—1911年)》
白靖宇 著
科学出版社,2021.3
978-7-03-068192-8

作者简介

白靖宇,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翻译、西方文化、英语教育和文化管理等。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20余项;撰写出版《文化与翻译》等学术专著4部,主编和参编《21世纪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等教材8部,编写出版各类英语书籍50多种;在国际翻译学权威期刊《视角:翻译学研究》(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和国内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翻译》《外语教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曾荣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1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励。



内容简介

本书从跨学科视域考察明清期间(1582—1911年)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泽活动,研究这个时期传教士住华的社会文化语境、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共12章,重点研究了40余部传教士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探讨和揭示了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牛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这对于我国翻译界、科技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国际上前沿科技领域中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紧跟世界科技文明的步伐,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本书适合从事语言学、翻译学和科技史研究的学者、科技人员、高校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也适合为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宏观策略提供参考。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明末期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研究(1582—1644年)

第1章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的缘起3

1.1明末期中国社会历史语境3

1.2欧洲传教士来华的历史机遇9

1.3传教士“科学传教”的策略15

第2章利玛窦的科学译著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启蒙18

2.1利玛窦与“科学传教”18

2.2《几何原本》(前6卷)等经典科学译著21

2.3利玛窦在中国翻译史和科技史上的贡献31

第3章欧洲天文历算译著与中国明末朝廷修历35

3.1首部天文学译著《天问略》35

3.2译著《寰有诠》及其科学价值38

3.3汤若望编译的《远镜说》等译著41

3.4罗雅谷的《筹算》等历算译著46

第4章西方地理学等译著与明末中国社会需求51

4.1首部地理学译著《职方外纪》51

4.2龙华民编译的《地震解》译著54

4.3《泰西水法》等西方工程技术领域译著58

4.4邓玉函在华科学贡献及其科技译著64

第一部分总结70

第二部分清初期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研究(1644—1723年)

第5章清初期中国社会与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75

5.1清初期中国社会文化环境75

5.2清朝廷修历等活动与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82

5.3清初期社会需求与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85

第6章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的主要科学领域87

6.1译著《天步真原》与欧洲天文学革命87

6.2传教士与法语版《几何原本》(7卷)的翻译90

6.3南怀仁的《西方要纪》等地理学译著94

第7章传教士翻译的其他科学知识著作100

7.1《泰西人身说概》等解剖学译著100

7.2利类思的《狮子说》等动物学译著104

第二部分总结108

第三部分清晚期传教士科技文献翻译研究(1840—1911年)

第8章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113

8.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与“实业救国”思潮113

8.2新教传教士与晚清西学译介高潮118

8.3晚清中国社会需求与传教士翻译出版活动125

第9章西方基础科学译著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131

9.1《续几何原本》等基础数学译著131

9.2《重学》等近代物理学与天文学译著136

9.3《博物新编》等近代化学与生物学译著141

第10章近代西医经典译著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46

10.1《全体新论》等解剖生理学与外科学译著146

10.2《内科新说》等内科学与药学译著150

10.3《妇婴新说》等妇科学与近代卫生学译著155

第11章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译著与中国民族工业的诞生159

11.1《汽机发轫》等机器制造与军事技术译著159

11.2《冶金录》等冶炼与航海技术译著163

第12章晚清在华重要传教士译者及其贡献170

12.1基础科学译者伟烈亚力与艾约瑟170

12.2近代西医知识译者合信与嘉约翰176

12.3近代科技知识译者傅兰雅与丁韪良182

第三部分总结188

参考文献191

附录201


长按二维码或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1.公益讲座

实验语言学线上讲座(5月10—13日)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5月7日-13日语言文学讲座/会议/论坛(第49期)

2021年5月语言文学学术会议预览

AI & Cognition Lab 2021年春季8场讲座


2.相关阅读
冯志伟先生谈依存语法
第二语言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语言技术对语言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语言认知论:从经典认知到涉身认知



语言学交流群


小编邀您入群


欢迎入群共享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