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经济

普华永道造假风波,给了A股一个及时的警报

关不羽 冰川思享号 2024-06-05

要让市场监督、舆论监督发挥作用,就要有合理的交易机制鼓励“吹哨”。要让舆论监督发挥作用,就要容忍“唱空”。


撰文丨关不羽
网传全球著名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将被恒大“拉下水”,可能面临至少1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罚款。该消息还有待证实,姑妄听之。
但普华永道和恒大之间的缘分匪浅,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01


2009年11月,恒大成功登陆港股时,普华永道就是恒大的财务顾问。此时恒大的负债总额不到300亿元。


2023年1月16日中国恒大、恒大物业和恒大汽车同时发布更换核审计机构,宣布和普华永道分手。此时恒大的负债总额将近2.5万亿,“债可敌国”。


漫长的十四年合作,普华永道都为恒大开出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恒大借回来的每一笔钱,都有普华永道的“完美背书”加持。


耐人寻味的是,和恒大分手后,普华永道当即发表了公开声明,义正词严地提醒投资者与债权人关注恒大汽车风险。明明白白“八宗罪”,相当专业,人间清醒。


可惜,普华永道的专业和清醒都迟到了。


迟到的不只是普华永道一家。恒大的债务危机不是突然起飞的黑天鹅,而是在房间里晃悠了十多年的大象。


2012年,美国浑水机构香橼(Citron Research)发表了一份针对恒大的沽空报告,核心是三条:


恒大已经资不抵债;

恒大存在财务欺诈,预计股东权益为负360亿元;

恒大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结果恒大没事,香橼创始人被禁止进入香港资本市场5年。第一个吹哨人就此出局。


图/图虫创意


2015年,“哨声”再起。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把恒大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由“BB-”下调至“B+”,展望为负面,结果是国内舆论炸锅,甚至有媒体发文讨伐指责国外评级机构夸大中国企业潜在风险的西方惯性思维,“不排除成为海外做空机构帮凶的可能”。随即国内有评级机构给予恒大AAA的最高评价,被舆论盛赞“硬气”。


2016年,标普再次下调恒大的信用评级至“B-”,距离“垃圾”只有一步之遥。可是,国内对其评级岿然不动。


标普“吹哨”两年无效,3A傍身的恒大债务规模暴增,从2015年的6149亿跃升到了2017年的1.52万亿。


为恒大“保驾护航”的,仅仅是普华永道吗?


“吹哨人”缺席的投资市场,就少了一把监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利器。



02


恒大的“债可敌国”是长期积累的系统性危机,本没有秘密可言。


不是香橼和标普“吹哨”有多高明。专业机构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更深次的是“见喜不见忧”的市场心态。


我们的普遍市场心态是不乐见任何“坏消息”的,“做空”、“唱空”是有“原罪”的。这和我们的交易制度有关


A股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没有空头交易机制的,只有股价单边上涨,投资者才能赚到钱。港股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对空头采取了釜底抽薪式的“非常举措”,“做空”也被污名化。“非常举措”取消后,“做空”交易实际上也受到了限制。


假如“做空”属于贬义词,“吹哨人”自然是人厌狗嫌的存在。香橼这样专门给上市企业挑刺的“赏金猎人”,投资者不想看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就消失了。


同样的道理,大家都不想听“坏消息”,审计机构也乐得提供这样的服务。外部审计本来是上市企业为了取信于市场请进来挑刺的,虽然审计费用是上市企业出的,但是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市场投资者。


既然市场投资者不想要“坏消息”,那么审计机构的唯一服务对象就是上市企业了。


这样一来,外部审计就成了行礼如仪的走程序。对大客户更是“服务到位”,不但不能挑刺,更要力求背书完美、不露马脚。


至于评级机构,更是以锦上添花为己任。大大方方给出正面评级,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图/图虫创意


缺少风险对冲的单边市场,投资者对风险选择性失明。不合理的交易机制只会造成扭曲的市场心态。


恒大爆雷是典型,但不是个案。尤其是极端单边化的A股市场,“会计技巧”无所不在。


对各种造假,很多A股投资者口头上骂骂咧咧,行动上却是安之若素。“一眼假”的“妖股”,照样趋之若鹜。你敢吹我就敢信。



一夜之间从传统产业跨界高科技的题材炒作,投资者敢信。捕风捉影的“政策利好”,能掀起一波行情。赌“ST摘帽”的胆子最大,真信“差生一夜变状元”的奇迹。


这种“宁信其有”的极端心态下,谁还在乎区区财务造假呢?只要吃亏的不是我,假利好也是好;只要我今天没吃亏,哪管明天谁吃亏?



03


大家都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谁也不在乎手上的是不是塑料花?所以,很多会计事务所的履历上都有长长的违规纪录,照样有客户、照样高收费。


试举一例。


5月10日,江苏证监局开出行政处罚决定,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被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大华所及3名签字注册会计师被罚没合计4402.08万元。


图/网络


决定书中写道:“大华所对金通灵2017年至2022年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时,未勤勉尽责,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金通灵5年虚增或虚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财报,大华做出了“贡献”。


大华所做出“贡献”的不只是一家金通灵。仅2022年,就“贡献”了三条处罚记录。这一年,大华所位列《2022胡润民营500强信赖的会计师事务所》榜单第八位,服务的上市公司近500家。500条船里翻了3条,不痛不痒。


这次暂停半年的处罚被业内认为“近年来少有的严厉处罚”。严厉到大华A股2023年报审计客户中有30家改聘其他所,占比6.9%。不过,另有5家A股公司新聘大华担任2024年报审计。可以想见,半年之后,大华所还会“王者归来”。


显然,“近年来少有的严厉处罚”并没有影响上市公司对大华所的信任,也不会影响股民对大华所的信任——有多少股民会留意年报是哪家审计的?“无保留意见”的大红戳子盖上就行。


“杜绝造假”的口号是A股的老生常谈,但是“用脚投票”就是另一回事了。“知假买假”是A股投资的常态,图的就是个“弄假成真”。再说了,比大华所这样的行业头部“污点”更多的审计机构多了去了,在乎得过来吗?


▲《半泽直树》剧照(图/视频截图)


A股的造假问题,专业机构欺骗投资者是皮相,投资者自欺欺人才是根本。唯有自己成了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发现“塑料花”砸在自己手上,才真在乎,才会想起“杜绝造假”。


但是,下一轮“手捧鲜花”时,还是老样子。你敢大声说“你买的那家有雷”,股民就能和你拼命。每轮击鼓传花都觉得“砸手上”是小概率事件,殊不知多轮几次总能轮到你。



A股的投机性强,“知假买假”成风,投机性能不强吗?都说A股散户比重过高、专业性不足,大家都在“知假买假”,要啥专业性呢?


不合理的交易机制导致市场心态扭曲,这不是行政监管严厉处罚、加大违法成本能解决的。违法成本是该提高、处罚可以更严厉,但是,市场太大了,违法成本再高,也改变不了“法不责众”的局面。



04


投资市场成熟的监督机制是“三驾马车”,行政监督、市场监督、舆论监督缺一不可。


行政监督替代不了后两者的作用。行政监督守的是底线,是投资市场的守门员。但是,没有后卫,全靠守门员,能受得住吗?A股五千三百多家上市公司,证监部门就是三头六臂也管不过来。


要让市场监督、舆论监督发挥作用,就要有合理的交易机制鼓励“吹哨”。要让舆论监督发挥作用,就要容忍“唱空”。


这就要求我们的投资者摆正心态,要有直面“坏消息”的勇气。更要学会“用脚投票”,只有主动远离“塑料花”,才能避免成为最后一棒的受害者。


最新推出冰川思想库7年精选《不服软的时代》团队共同签名本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陈季冰、连清川、魏英杰、任大刚张明扬、关不羽等知名评论人倾情奉献胡舒立、景凯旋、鄢烈山、吴晓波徐达内、十年砍柴联袂推荐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冰川思想库视频号上线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转发!


*题图来源于CFP

*本版编辑:冰小乐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lhellohm


【往期精选】






汇聚思想 分享锐见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