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年高考季,文科生都要被黑上几轮

文峰 冰川思享号 2024-06-05

一直以来,舆论大都是在功利主义大框架下去谈论文理科。这些说法,恰恰忽略了知识、智识和思想对人本身的塑造。


撰文丨文峰

“生而为文科生,我很抱歉。”


近些年,文科生时不时就要被拽到舆论场遛一遛,甚至成为一个时令性的话题。这不,马上就要2024高考了,词条#文科生 词汇量很大的乞丐# 也冲上热搜,有人会心一笑,有人讽刺挖苦,有人一本正经地据理力争,有人漫无边际地插科打诨。


图/网络


这一话题源自浙江的一个招聘会现场,有文科小伙吐槽“文科没有什么求职需求可言,理科生岗位多工资高,存在天壤之别”,由此引发热议。


的确,现在找工作不易,而一些文科毕业生对此的体感可能更强烈。



01


从舆论反馈来看,那位感叹文科生找工作难的小伙子,显然没有得到安慰,更多的是各种冷嘲热讽。


比如,一种典型的观点认为:“经济下行时,大家都在搞生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有空诗和远方啊。”这些把文科简单理解为“诗和远方”的人,估计也只能看这么远了。


事实上,越是生活不顺的时候,可能越需要文科发挥调节作用。当然,前提是真正的文科、自由地发挥。


有网友说,“文科是一个民族的底蕴”,也立即被怼——“仅仅是你对屏幕的一次轻触,背后是Soc数以亿计的逻辑信号反馈与处理,是一个个时延的优化,是数千公里的路由选择。这些不是你所谓的‘底蕴’,但却奠定了现代社会真正的根本。”


这一席话很漂亮,但这只是现代物质世界的根本,而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根本。比物质上的乞丐更可怕、更可悲的,是精神上的乞丐。


工业时代的根本看着是蒸汽机和煤炭,但进步的内在动力可能更早,恐怕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权力的再定义和再分配,对新兴资产阶层的自洽和证明。


这些任务的完成、新世界的构建,离不开文科生。


图/图虫创意


当然,没必要去过多辩论文科理科究竟谁的价值更大,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意义的议题。


很多时候,类似的鄙视链,哪怕是出于对“大环境”的哀叹,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有微博博主就坦言:“除了金字塔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普通本科大学的大学生,管你文科理科出来都差不多,大多数大学生的主流出路无外乎考公、考编、考研、销售、服务员、进厂上工地、小微企业打工或灵活就业,去干高中毕业就能干的活儿……”


话虽难听,道理还是有的。大学生何苦为难大学生?


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人们都有很多不满。他们或许也能感知到对面站着一个巨人,但气都撒在了巨人的皮肤上,文科就是这样一块可以任意揉捏但不用担心过度反弹的皮肤。



02


去年夏天,在高考志愿咨询走热之际,张雪峰一句“把想报新闻专业的孩子打晕”,让众多高校的新闻专业遭受暴击,不少知名高校的新闻相关专业分数线大幅下降,有的甚至没能招满。


而去年底,张雪峰再喊出“文科都是服务业,就是舔”,引发舆论漩涡,红了雪峰,绿了文科。


图/视频截图


那位起诉张雪峰的文科博主表示,希望“引起社会上的一个反思,到底该如何正确地面对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群体,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自己偏颇的言论去定义他们,还是应该给别人一丝最基本的生存空间跟尊严”。


可是,尊严从来不是别人给的,别人只能给予尊重。而文科被矮化,有着社会性的认知压制。


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发布一篇题为《关于中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论文,其中提到的“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引起热烈讨论。



那么,我们的文科生是不是过多了呢?


有研究者分析中美日教育数据后发现,2019年,中国普通本科毕业生有394万,美国为(2018~2019年)为201万,日本为53万。从文理科生的分布来看,中国文科类本科毕业生占所有毕业生的52.2%,美国和日本分别为64%和64.7%。


也就是说,相比美日,我们的文科比重还是相对较低的。


具体到学科来看,中国和美国文科生中,经管类毕业生最多,分别为25.3%和23.8%;日本教育专业毕业生占8.6%,高于中国的3.8%和美国的4.2%;中国哲学专业毕业生仅占总数的0.1%,远低于美国的6.6%。中国文科生较多的是哪个领域?艺术。艺术专业毕业生占9.6%,远高于美国的4.5%和日本的2.9%。


图/图虫创意


一直以来,舆论大都是在功利主义大框架下去谈论文理科,很多发言者包括机构的出发点,无非是是否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再“人性”一点,也不过是是否对就业有利、会有更高的收入。


这些说法,恰恰忽略了知识、智识和思想对人本身的塑造。


学习仅仅是为了就业吗?仅仅是为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人之所以要学习,首先应该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说是让自己更满意的自己,然后才是社会价值、家国贡献的外溢。


这个顺序,很多人的一生都搞反了。



03


每到夏天,我都会想起两件往事。


一是16岁那年夏天,班主任笑呵呵地对我说(而不是询问):“你肯定是选理科啦。”说这话的语境是,我们即将面临文理科分班,那时我的总成绩大概在年级前十几名,班主任下意识觉得,这样的成绩肯定要选理科,甚至都不用看具体科目的分数。


但那时的我,实在对“题海”充满了深海恐惧,理科类科目成绩较之初中时直线下滑,而对文科更感兴趣,也更擅长。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毅然决然地说:“我选文科!”班主任一脸诧异,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是文科班主任)。


二是两年后的夏天,面临高考志愿的填报选择时,我和几个同学坐在班主任家的客厅里,填报最多的志愿正是张雪峰口中“要把孩子打晕”的新闻专业。


十几年过去了,你要问今天的我后悔吗?


不后悔。



之所以不后悔,倒不是在物质上获得了多少,而是文科让我找到了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今天的我,更能理解父辈的立场和想法。


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如果你有不错的稳定收入、殷实的家底,那么就不妨让孩子凭着自己的爱好去选文科还是理科,甚至填报志愿的专业,也不妨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如果你无法给孩子足够的经济保障和人生预期,那么有必要在孩子选择文理科和专业的时候保持慎重,讲明利害。在给孩子提供充分信息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和孩子协商最终选择。


父母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将来孩子不后悔。


图/图虫创意


当下文科不受待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文科行业的不景气。但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不景气?


我们的电影电视剧为什么拍得很烂,甚至不如市场规模小很多的韩国、经济没有我们发达的印度?我们的当代文学大家为什么不是在被骂就是在担心被骂,很少公开发声?我们的新闻专业毕业生为什么就业难,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做自媒体也不去机构媒体……


这些问题,恐怕都需要和“文科乞丐论”放到一块去思考。


最新推出冰川思想库7年精选《不服软的时代》团队共同签名本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陈季冰、连清川、魏英杰、任大刚张明扬、关不羽等知名评论人倾情奉献胡舒立、景凯旋、鄢烈山、吴晓波徐达内、十年砍柴联袂推荐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冰川思想库视频号上线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转发!


*题图来源于图虫创意

*本版编辑:冰小乐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lhellohm


【往期精选】






汇聚思想 分享锐见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