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第一大省,悬了!

熊志 冰川思享号 2024-06-05

相较于广东的两极分化,江苏是全国均衡发展的典型,它的城市梯队结构组成了一种群狼式的完美阵型。粤苏的你追我赶和交出的成绩单,不是取决于模式优劣,而是取决于自身调整能力。


撰文丨熊志

持续多年的“粤苏之争”,出现了一些悬念。


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江苏的GDP增量和增速双双超越广东。其中,GDP增速领先了1.8个百分点;在江苏猛追下,粤苏季度GDP差额,缩小到只有500亿元左右。


一时间,江苏赶超广东的声音不绝于耳。


自1989年开始,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34年保持第一。如今,经济第一大省的称号,就要易主了?



01


历史上,广东并非一直都是经济第一大省。


1978年,广东经济排在全国第五,而彼时的江苏位列全国第二。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广东一路超车,在十年后的1989年,开始拿下GDP霸主的头衔。


尽管在超越江苏之后,广东一路狂奔,稳坐经济第一大省的位置三十多年,但粤苏之争的故事,并没有走向终结。两大经济强省的你追我赶,也成了坊间这些年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些网友甚至吵得不可开交。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广东能否持续保持领先,变数更大了。


而回顾近几十年的数据会发现,江苏反超广东,并不是一种虚幻的想象。


比如,在2013年到2015年,江苏和广东的差距,一度缩小到3000亿元上下。不过,在新冠爆发前的2019年,广东再次发力,将差距扩大到9000亿元规模。


但2019年,也成为粤苏之争一个小小的拐点。


此后几年,江苏的GDP增速连年领先广东,二者的差距逐渐缩小,一直到今年一季度,广东只剩下500亿元的领先优势,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岌岌可危。


▲深圳盐田港(图/图虫创意)


广东这几年没跑赢江苏,原因并不复杂:新冠以来,全球供应链被切断,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经济首当其冲。


现在,新冠虽已结束,但经济全球化遭遇“脱钩断链”冲击,供应链重构,这给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广东,依旧造成了不小冲击。


这一点,我们看看广东几个头部城市的进出口数据,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今年一季度,除了深圳同比增长高达28.8%外,东莞同比增长只有0.6%,广州是1.7%,佛山则是同比减少33.1%,堪称断崖式下滑。


当然,还是那句话,一季度数据的参考意义有限,不排除下半年广东发力,继续拉开优势。不过,至少从当前数据看,江苏离反超广东确实又近了一步。



02


粤苏之争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一哥”之争天然具有话题度,更在于,广东和江苏所代表的两种发展模式,在全国有相当强的代表性。


粤苏之争,也是模式之争。


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在城市首位度的层面,可以看到二者的明显差异。


经济强劲的广东,坐拥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拥有珠三角这个强大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虹吸全国的经济资源,实现集聚效应。


在产值的空间分布上,广东是高度集中的,珠三角九市的GDP全省占比达到八成左右。但与此同时,粤东西北由于地理、区位的限制,成为了发展的洼地。


像河源、云浮这些城市,GDP只有千亿出头,广东省内的贫富分化程度,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没有之一。为此,省会广州不得不进行持续的财政输血,扶持兄弟城市的发展。


相较于广东的两极分化,江苏则是全国均衡发展的典型,它的城市梯队结构,组成了一种群狼式的完美阵型。


▲江苏省苏州市(图/图虫创意)


作为经济第二大省,江苏没有一线城市,但拥有五个GDP万亿城市,数量全国最多。


2万亿档有苏州,1.5万亿档有南京和无锡,万亿档有南通和常州。GDP倒数第一的连云港,也有4000亿多,放在广东的21市中,可以排到第六名。



如今的江苏,被称为是最散装的省份,苏南、苏中、苏北等地能形成散装的分立格局,前提是它们的发展水平都不差。苏中、苏北的GDP全省占比都超过20%,谁都有不服气的资本。


所以,不像苏南苏北人那样“掐来掐去”,广东的珠三角和粤东西北根本就“打”不起来,毕竟经济层面是全面碾压——经济上没有话语权,本地人都跑去珠三角打工了,怎么可能会散装得起来呢?



03


为什么广东和江苏,一个集中到过头,一个均衡到极致?


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粤东西北有地理阻隔,广州历史上就是通商口岸,深圳是特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拥有先天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的经济产值自然集聚到广深领衔的珠三角。


改革开放后,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的逐渐成型让江苏经济驶上快车道,同时也造就了发达的县域经济。


江苏是百强县数量最多的省份,仅仅是昆山一地的GDP,就超过了5000亿元,直追广东的惠州。


可以这样说,同样是改革开放,同样是招引外资,广东是以珠三角单核驱动,尤其是广州和深圳,来作为资源配置中心,吸引全球的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


广东省广州市(图/图虫创意)


江苏则完全不同,省内没有这样一个强大的资源配置中心。县域经济发达的城市,自身实力都不弱,接入全球分工,全凭各自的本事。就算需要一个中间枢纽,那也是上海,而不是南京或者苏州。


这种集中、均衡的差异,跟两省所处的区位相关。


江苏所在的长三角,上海是绝对的龙头,江苏的众多城市,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位置上,其实是相对平等的,它们都为上海做产业配套,都接受上海的辐射。


这也意味着,江苏缺少足够多的链主企业,链主企业往往都在上海。


所以我们看到,县域经济强大的江苏,民企500强数量能远超广东,2023年江苏入围企业是89个,广东是50个,但江苏位于全国塔尖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不像广东那样,拥有腾讯、万科、比亚迪、正威等众多响当当的民企。



也因为有龙头企业撑着,广东民企500强的入围企业虽然要少很多,它们的营收总规模却只比江苏少2000亿元左右。


由此可见,江苏的散装,几乎是全方位的。不仅区域落差小,城市间的实力旗鼓相当,就连头部民企的实力,看上去也更加均衡。



04


广东和江苏,谁能笑到最后?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集中发展和均衡发展,到底谁会胜出?


如果从模式之争的角度,去看待粤苏之争,可以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哪怕经济第一大省的位置易主,广东和江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建立绝对的领先优势。


资源集中,有利于规模效应,但抗风险能力更弱;均衡发展,后劲更足,但缺少龙头去全国抢资源。发展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就像强省会战略,无所谓对不对,只有适合不适合。


因此,粤苏之间的追赶才能一直持续三十多年,始终拉不开差距。它们的落后与领先,不是取决于模式的优劣,而是取决于自身的调整能力。


▲江苏省无锡市(图/图虫创意)


事实上,2013年到2015年前后,江苏一度逼近广东,这也是因为广东前些年率先开启“腾笼换鸟”,淘汰了大量产业。在度过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后,凭借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广东很快又将优势扩大化。


近几年,江苏步步紧逼,大有反超广东的趋势。但拉长周期来看,谁能保证江苏能一直维持增速领先状态,而外贸承压的广东不会及时调整呢?


经济第一大省之争,未来依旧大有悬念。也恰恰是因为有悬念,粤苏两省都很难建立压倒性优势,不过,这也好,这样它们才有足够的竞争压力,去当好全国经济的火车头。

最新推出
冰川思想库7年精选
《不服软的时代》
团队共同签名本
数量有限
售完为止


陈季冰、连清川、魏英杰、任大刚
张明扬、关不羽
等知名评论人倾情奉献
胡舒立、景凯旋、鄢烈山、吴晓波
徐达内、十年砍柴
联袂推荐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冰川思想库视频号上线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转发!

*题图为广州和南京,来源于图虫创意

*本版编辑:冰小乐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lhellohm


【往期精选】




汇聚思想 分享锐见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