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灵桂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王灵桂 社会科学文摘 2022-12-04


摘要


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从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探索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巨大成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对于那些既想保持独立又想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乘势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新蓝图。新的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拓展和深化,继续创造更大辉煌,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王灵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本文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5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鲜明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庄严宣告和重要论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紧密结合起来,深刻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工业强国的梦想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段时间的现代化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0—1977年间,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我们的工业产值以年均13.5%的速度增长,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国,不但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在“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站住了脚跟,挺直了脊梁。

 

实现小康与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历史思考中,邓小平创造性地赋予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将小康社会上升提炼为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概念,由此开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了“小康”一词来描绘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提出,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阶段化和具体化,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和大众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由此拉开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大幕。

党的十二大立足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正式作出了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改为实现小康,确定了从温饱到小康分两步走的部署;从战略指导思想上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上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历史性决策。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设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不仅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拓展

 

党的十四大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到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为我们实现小康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清醒地指出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更高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更全面、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具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思路,发起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强化了党的执政根基,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中国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深化发展了现代化理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十三个显著优势,深入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等重大政治问题,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第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新部署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振奋人心的战略目标,并坚持科学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擘画了“两步走”的新蓝图:第一步,提前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在第二个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步走”的新部署,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自信。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全面小康决胜之际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号角,标志着我国即将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意义

 

从小康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第二,走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新的征程上,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制度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基本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已经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表现了显著的优势,实现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的征程上,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第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但国民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依然没有变,我们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我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

第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精神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当今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载体和体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其之所以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根本要旨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第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遵循和信心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及其系列论述,充分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变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无比信心。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不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相关推荐


《社会科学文摘》往期目录


姜辉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陈锡喜丨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历史定位的学理思考


石仲泉丨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飞跃——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顾海良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理论的创新性探索
肖贵清丨整体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三个《历史决议》


更多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