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座城市,历经岁月风雨,总能淬炼升华!

档案春秋 档案春秋 2023-06-29


上海

一座光荣之城

也是一座人民之城


它曾经历风风雨雨

面临过不少艰难时刻

但上海和这座城市的人民

从不轻言放弃



城市的精神

城市的担当

在历史激荡与风雨磨砺中

百折不挠,淬炼升华

最终也成就了上海


让我们跟随档案

重温这一幕幕

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过程中

开创光荣与梦想的历史




暗夜“火种”
这是一座典型的石库门里弄住宅,推开黑漆实木大门,站在天井内抬头望去,暗红的挂落门窗重现,登上二楼,窗楣边放着一张旧式书桌。一百多年前,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这正式成立,革命的火种在这条不起眼的弄堂里点燃。
点击阅读→《乌漆木门里的“星星之火”:一群年轻人在这座房子里,奠定了中国的未来》


启航梦想
100多年前,一批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中华复兴的道路,从上海北外滩启程,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旅途。这其中有一长串光辉的名字: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蔡畅、李立三、李维汉、王若飞……
点击阅读→《男儿立志出乡关:上海北外滩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涅槃重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共党员干部人才严重短缺。中共中央从1929年初至1933年初在上海举办的一系列短期培训班,即中央训练班,是我们党历史上最早的中央层级干部培训班,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干部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艰苦的土地革命战争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点击阅读→《上海的这些地方,曾是最早的中央级干部培训班所在地》


特殊较量
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于是,中共的“枪杆子”工作,由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负责。周恩来在开展军事工作的同时,还秘密创建了情报保卫系统。而其中,赫赫有名的中央特科就创建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以中央特科等的创立与战绩来看,可以说,中共的情报工作、保卫工作,起点颇高。
点击阅读《秘密战线的较量:中共为何比国民党更早一步创建情报保卫机构?》


保卫四行
内忧外患的抗战时期,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经过四天四夜激战,成功抵住日军多番进攻,重振了中国军民士气。孤军阻击日军的壮举令人唏嘘,激起人们对英雄的敬意。
点击阅读→《为什么要保卫四行仓库?》


人民之城
1949年四五月间,这是一个新旧交替、万物重生的季节,一场围绕大上海的征战由此展开。多年后,让我们在上海市档案馆藏珍贵档案和历史研究者的指引下,重走上海解放之路,看看这些地方留下了哪些可歌可泣的历史?
点击阅读→《重走上海解放之路》


传递新声
1949年5月25日凌晨,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市区解放。清晨6时05分,“大上海解放了”的声音通过电波回响在上海天空,这是关于上海解放最早的新闻报道。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上海正式宣告解放。晚上7时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第一次从大西路7号发出。
点击阅读→《第一声“大上海解放了”通过电波回响在上海天空》


银元之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在经济建设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有人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党和人民政府采取有力举措,成功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这两场“战役”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点击阅读→《那场没有硝烟的“人民币保卫战”》


英雄儿女
1950年,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与此同时,一场抗美援朝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展开。上海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用各种方式广泛开展抗美援朝行动,同仇敌忾、同心协力,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点击阅读→《上海市档案馆珍贵馆藏:上海人民这样支持抗美援朝!》


围海造田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解决老百姓的吃饭、吃菜问题,成为当时市委市政府的当务之急。为了增产粮食蔬菜,全市人民被动员起来,大规模地围垦崇明以及南汇、宝山、奉贤等地的滩涂荒地,向大海要土地,让荒滩变良田……

点击阅读→《“大海里捞出的土地”:崇明围垦纪事》


渴求知识
解放之初,上海工人中,文盲、半文盲大约占75%,在纺织工人和搬运工人以及一些小企业中文盲就更多了,全市职工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超过70万。自1950年开启的“扫盲识字”运动,16年间80多万工人学识字摘掉了“文盲”帽子,这真是一组了不起的数字!
点击阅读→《“扫除文盲”运动,80多万上海工人一起学识字》


驱逐疫魔
从上海市区沿沪青平公路西行,便来到上海西郊著名的鱼米之乡青浦。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曾是全国10个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县)之一。以任屯村为例,在解放前的20年间,村里有499人被血吸虫病夺去了生命,占全村人口的一半。活下的461人中,97%感染血吸虫病,连续七八年听不到一个婴儿的哭声……
点击阅读→《毛主席曾亲自督战,上海这个地方,曾经这样全民动员驱逐“疫魔”》


啃硬骨头
为落实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需求,1958年7月,上海的一家机器厂接到了国家下达的紧急加工大型设备任务,要求在18天里完成。没有大型车床设备,加工大零件有困难。于是工人们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以小攻大,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点击阅读《“咱们工人有力量”——陈毅盛赞的“蚂蚁啃骨头”精神》


做拓荒牛
交通大学从上海西迁古都西安,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17位交大党委委员中的16位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占到交大教师总数的70%以上,他们舍弃上海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成为黄土地上的高教拓荒者。
点击阅读→《上海和西安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学?那还要从60多年前的“西迁”说起...》


无悔青春
1949~1985年间,上海是全国排名首位的棉纺织工业基地,棉纺织工业占全国同期棉纱产量的22.7%、棉布产量的21.0%,同时也是上海工业的擎天柱之一,产值约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1/5,以纺织女工为主的50余万纺织职工,成为上海产业大军中的先锋劲旅,书写了她们的“致青春”故事。
点击阅读《纺织女工是怎样炼成的》


追回光阴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社会释放了空前的读书热,上海进入一个全民阅读时代。图书馆门前站满了等候开门的读者,新华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公园里随处可见捧着书本的读书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满怀热情参加文化知识补习,力图改变个人命运,重塑人生之路。
点击阅读→《告别书荒年代》


赶走甲肝
1988年初,上海的甲肝疫情来袭。当年1月19日至3月18日,累计发病292301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原本预计春节后会出现的第二个流行高峰并未出现,至3月份,疫情基本控制。回顾30多年前的这场防疫大战,有许多有益经验仍可借鉴。
点击阅读→《1988:我们这样把甲肝赶出申城》


敢为人先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并于同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创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曲折历程,其中所体现出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正是新中国证券事业得以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的动力之源。

点击阅读→《我所亲历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建始末》


改革先锋
曾经的上海,给全国贡献了1/6的财政,上交后余下的财政收入仅能保证城市最低维护成本,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愈发显现。1990年初,邓小平同志到上海欢度春节,他在听取了上海领导人汇报后,把眼光投向了与浦西仅一江之隔的浦东,鼓励上海打出这张“我们的王牌”。
点击阅读《“上海是我们的王牌”,回忆浦东开发开放》


抗击非典
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席卷了包括上海在内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海人民紧急行动,团结合作,不畏艰险,守望相助,取得了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全面胜利。“非典”疫情之后,作为市政府“一号工程”,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迁址金山。
点击阅读《关于非典的“人民战争”》


改旧换新
位于上海城市东北角的辽源新村迎来了好消息:江浦路街道162街坊旧区改造的居民,迎来集中搬场,乔迁新居在望。一溜搬场车齐齐发动,这片"两万户"老房子的居民们,终于要告别煤卫合用的日子了!搬家的车开向新生活,过去的记忆也留在亲历者的心间。
点击阅读《告别“两万户”:亲历者讲述,辽源新村的50年》


争创第一
浦东改革开放已走入了第32个年头,从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在全国创造了50多个“第一”。这些“第一”就像种子,播撒在改革的试验田里,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也印记下先行者敢闯敢试的足迹。
点击阅读→《浦东“第一”知多少》


“疫”起担当
申城迎来疫情大考,“疫”起担当,众志成城,大家同心协力守护一座城。他们坚守在工作、防疫第一线,他们中有许多人毅然变身“大白”,冲在前、不停歇,有人消毒、有人送菜、有人指挥、有人引导……在艰难时刻,承担起维护城市如常运转的重要一环 。
点击阅读→《为了“疫”散花开,上海档案人这样同心守“沪”》




上海曾经

有过风风雨雨

但我们从未被任何困难压倒

过去是这样

今天亦是如此


这场疫情防控的大仗

如今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挑战

也是对每一个人的考验


 让我们咬紧牙关

坚持,坚持,再坚持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期待上海越来越好

我们的生活早日回归如常!






编辑:小瀛洲、施雨部分摄影:孙中钦、刘歆、张龙

本刊稿件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档案春秋”微信号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好文

推荐


他们化身“大白”一路奔走,努力守护这缕缕“烟火气”
致敬闪闪发光的你们:市档案局(馆)志愿者“战”在“疫”线
邓拓之女邓小岚:她在父母游击办报的村庄里,留下了这些故事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政务微信平台。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