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漢大學三九所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一輯出刊

中古史 2023-06-13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年5月出版  
定价:88.00元
ISBN:9787532595792



   

 

 

“輔漢”故事在中古的轉用/馮渝傑

《晉地道記》所見諸塞與魏晉時期的太行山防綫/葛少旗

司馬顒都督關中時期的統治體系構建及關隴局勢/殷盼盼

鎮江六朝土洞墓與巴蜀民衆東流/索德浩

梁元帝《職貢圖》“高昌國使”圖像與題記/王  素

梁元帝《職貢圖》的形成/米婷婷

蕭梁時期東亞政權間交際網絡的建立與崩壞/李  磊

北周芳州考——兼論西魏北周對宕昌羌、吐谷渾的防線/姜虎愚

落下閎讖言與北周隋唐間的四次改曆/田  可

唐代李粲家族祖源二説之形成及其原因考論/趙  滿

唐代宮廷防衛體系的建構及其演變/羅彤華

程明善本與閣本《開元占經》比較研究/羅歷辛

入殮·下葬儀禮復原的考察——以吐魯番出土隨葬衣物疏為中心/稻田奈津子 著羅  亮 譯劉安志 校

 

本輯作者工作和學習單位

稿約

 

本輯文章摘要

 

“輔漢”故事在中古的轉用

馮渝傑

 

摘要:西漢中後期以降,“輔漢”逐漸發展成爲讖緯中的重要主題,成爲兩漢之際歷史變遷過程中反復出現的語彙。“輔漢”思想的流行與人們對“漢家”的主動認同有關,亦可完好融匯於道教思想的發展脉絡中。中古時期,張良“輔漢”的故事,以及與之承接相續的原始道教之“佐君致太平”宗教理想,不僅對道教神學體系的構建持續發揮作用,而且成爲該時期某些君臣之效法對象;中古道教針對劉裕與劉宋王朝之“佐命”性質的系列論述,以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崔浩、寇謙之的君臣關係構擬,即是此中的典型案例。“輔漢”故事在中古的轉用,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道教在形塑中古時期之“漢家”記憶方面的潛在機理。

 

《晉地道記》所見諸塞與魏晉時期的太行山防綫

葛少旗

 

摘要:《晉地道記》所見三公塞、石塞,被洪適釋爲三公山、白石山,實則爲二山附近交通綫上設置的關塞。《晉地道記》所見元氏、房子、中丘等縣關塞,皆爲控扼太行山中的間道小徑而置,所以這些關塞留存的信息較少,不大爲人所知。但這些間道上的關塞,與太行八陘道中的關隘共同構築起一條頗爲嚴密的太行山防綫。該防綫是魏晉時人爲應對并州胡人的潛在威脅所置,其戰略意圖是在胡人有“風塵之警”時,能够將戰亂控制在太行山以西地區,依託太行山以東的社會資源弭患平亂。

 

司馬顒都督關中時期的統治體系構建及關隴局勢

殷盼盼

 

摘要:齊萬年叛亂使關隴局勢混亂,被叛軍攻佔過的地方郡縣行政系統遭受嚴重損害,西晉關、隴、河西的軍事督區控制體系也因叛亂而名存實亡。司馬顒在組建其屬下僚佐和軍將系統時,將其在河間國的心腹張方、畢垣帶入關中,一主武、一主文,又徵調李含、索綝等有才能或在關中有影響力的人物為其服務。但是這一時期西晉統一的王朝秩序尚未崩解,司馬顒的僚佐、軍將均可在一定制度規範下在全國調度,因此均未形成關隴地域集團色彩。司馬顒對雍州的控制經歷了由弱到強的發展,其主要手段是扶植親信任雍州刺史,此措施失敗後自身出任雍州牧,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後在與司馬穎控制中央朝政後獲得關隴州郡長官的任免權。對於關隴諸郡的控制,他主要是以督區親信將領出任各郡郡守。司馬顒在都督關中時期,一直都在努力拉攏關中地域大族勢力,但因為重用寒族李含而引起的與豪宗皇甫氏等的對立使其面臨重重阻力,其河間國心腹畢垣和張方也充斥著矛盾。司馬顒統治關中時期一直在努力解決魏晉以來州府與督區之間的不相協調問題。其幕府軍將系統中嚴重的豪族、寒族衝突則是其不能結好關隴豪宗的深層背景,也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鎮江六朝土洞墓與巴蜀民衆東流

索德浩

 

摘要:鎮江土洞墓形制上與中原地區的有很大差異,並無傳播關係。而與巴蜀地區六朝時期崖墓形制相近,應該是仿崖墓而建。鎮江土洞墓的出現與兩晉南北朝巴蜀民衆東遷有關。東遷民衆主要有流民和遷虜兩種。其中流民數量巨大,受北方移民擠壓和戰亂影響,巴蜀流民先遷徙到荆湘地區,但受到了當地政府壓迫和土著排擠,不得已其中部分流民再順江而下輾轉流徙包括鎮江的長江下游地區。還有不少巴蜀民衆是被當作生口掠奪至此。巴蜀流民和遷俘地位都很低下,與鎮江土洞墓的規模和等級相符。

 

 

梁元帝《職貢圖》“高昌國使”圖像與題記

王素

 

摘要:梁元帝《職貢圖》圖文合璧,對中古時期中外關係史研究具有重大價值與意義。其中“高昌國使”圖像與題記,傳世文獻多次提到。本文首次根據現存南唐顧德謙摹本“高昌國使”圖像,結合傳世文獻記載,對新發現清張庚摹本“高昌國”題記進行疏證,不僅對高昌國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對梁元帝《職貢圖》源流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視角。

 

梁元帝《職貢圖》的形成

米婷婷

 

摘要:關於梁元帝《職貢圖》的形成,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梁元帝《職貢圖》與年代稍早的裴子野所撰《方國使圖》屬同一題材,二者之間關係如何?(二)傳世文獻中對梁元帝《職貢圖》的記載有《蕃客入朝圖》《職貢圖》《貢職圖》三個不同名稱,這三者之間關係又如何?本文在前辈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梁書》《南史》等傳世文獻記載,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再探討,最終得出梁元帝《職貢圖》是由裴子野《方國使圖》與梁元帝《蕃客入朝圖》《職貢圖》《貢職圖》三個不同階段圖遞增而成的結論。

 

蕭梁時期東亞政權間交際網路的建立與崩壞

李磊

 

摘要:蕭梁所處的六世紀前半期是中古東亞交流史的繁盛期,分為三個階段。前二十年為“蕭梁-百濟-倭-加耶-新羅”交際網路的形成期,以普通二年(521)百濟武寧王朝貢蕭梁為標誌。隨後二十年為交流鼎盛期,以中大通六年(534)遣使求梁武帝所作儒經義疏、佛教經解為標誌。該年北魏分裂,蕭梁王朝正統性被凸顯,百濟隨之遷都與蕭梁交往更為便利的泗沘,並以佛教為聯結新羅、倭國的紐帶。蕭梁最後的十多年是東亞交際網路的崩壞期。文化交流使得區域化整合的節奏加快,百濟、新羅的地緣競爭加強。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亂使百濟主導的東亞交際網路喪失了政治權威與文化來源,最終走向崩潰。

 

北周芳州考——兼論西魏北周對宕昌羌、吐谷渾防線

姜虎愚

 

摘要:中古邊境政區動態復原有賴於對史地文獻及邊防實態的綜合考量。位於今迭部縣境的芳州地处北周對吐谷渾及宕昌羌的西部邊境防區,其政區分劃需在《北周地理志》基礎上繼續考訂。其下恒香郡僅轄常芬一縣,恒香縣或爲常芬縣舊名,而非有二;州治封德城位置更可能在白龍江以北;點校本《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九“疊州常芳縣”條“常芳縣”當爲“常芬縣”,清人已指出同卷一處“芬”“芳”抄誤,此爲其二。這些訂正有助於深入認識芳州所在區域邊防佈局及其動機。從甘松防到芳州的發展則體現了西魏北周穩定關隴局勢後對西南邊境的步步擴張,而其州治在唐初由封德城遷向常芬城則出於宕昌國被平定後,白龍江該段佈防重心從江北轉向江南的戰略意圖。

 

落下閎讖言與北周隋唐間的四次改曆

田可

 

摘要:落下閎讖言作爲“斗曆改憲”讖緯思想與五德終始學説交織演變的産物,在《益部耆舊傳》中被首次提及,並因八百年後聖人定曆的内容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在北周隋唐間的四次改曆活動中得到頻頻援引,成爲解釋君主政治合法性的理論依據。在改曆活動中,當事者逐漸重視“八百歲”之年限,淡化了五德終始學説的影響,落下閎讖言在唐玄宗以後終於隱而不聞。讖言中的“聖人”在改曆活動中多被理解爲當時的君主,但玄宗時圍繞“聖人”卻出現了既指玄宗又指一行的兩種敍事,此一變化突出了曆法曆術上的準確性,暗合了曆法的歷史發展趨勢。

 

唐代李粲家族祖源二説之形成及其原因考論

趙滿

 

提要:《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唐代李粲家族祖源不同,一爲“丙原之後”,一爲“李陵之後”。祖源二説的産生,分别以太和改姓時從可頻氏改爲丙氏和入唐獲賜李氏爲史實基礎。李粲家族祖源書寫的變化過程在不同時期基於譜牒、家狀的碑、誌中得到展現。“李陵之後説”是李粲家族第一、第二代關隴集團身份和胡化尚武形象的反映,構建了與隴西李氏尤其是李唐皇室間的身份認同。在武后玄宗朝的社會革命中,李粲家族第三、第四代後裔重新追祖丙氏先賢,形成了“丙原之後説”,從而放棄了舊有的關龍集團身份,並通過文士化與新的統治集團取得文化認同,逐步融入其中,反映在居住形態上則是漸次遷出長安、定居洛陽。唐代李粲家族祖源記憶的改變因應了其在社會變革中的身份變化和文化轉型。

 

唐代宮廷防衛體系的建構及其演變

羅彤華

 

摘要:本文從多角度、多層次對唐代宮廷防衛體系制度及其發展演變,包括皇帝外出行幸時的警衛系統等相關問題並皆進行了詳細闡述。宮廷防衛以保護皇帝為核心,周密森嚴,但由於府兵徵調不足,禁軍召雇缺失,以及宦官典掌不當等原因,又抵銷了宮廷防衛體系的禁制效力。唐代宮廷防衛的兵力組成前後期有很大變動,前期朝會與皇帝的儀衛,乃至守諸門的門仗,都由隸屬於諸衛的府兵擔綱,即使北門與禁苑防務也倚重衛軍。但是府兵之制漸壞,禁軍任務相對加重,它已不只在北門宿衛,還愈來愈多參與殿廷陳仗或皇帝出行時任護衛之職。衛軍禁軍的交替取代之勢因安史之亂而更加明顯。唐後期諸帝力整補禁軍,並由宦官執掌,已是後期宮禁的防衛主體,衛軍作用大大降低。在禁軍內部日益腐化,宦官又被誅殺殆盡後,唐朝的宮廷防衛體系便全面瓦解,唐政權也就結束。

 

程明善本與閣本《開元占經》比較研究

羅歷辛

 

摘要:《開元占經》今傳本較爲繁雜,根據已有研究大體可劃分爲程明善發現本與成化閣本兩大系統。然此二本除書前序跋外,尚有七卷文本的差異。通過對兩個版本這七卷的篇目、内容及與同時代文獻之比較,可以看出閣本系統的分類、篇目和體例合於全書,應更爲接近瞿曇悉達原作。而程明善本則存在脱落出處、編排混亂的問題,與傳世的多種唐代文獻具有相似性,很可能爲後人配補而成的版本。

 

入殮·下葬儀禮復原的考察——以吐魯番出土隨葬衣物疏為中心

稻田奈津子     羅亮  劉安志 

 

摘要:《通典》所引用的《大唐元陵儀注》,詳細記錄了唐代宗的大殮儀式。其中提到需要將放入棺中的物品記錄在白素版上,並進行宣讀。這既是對《儀禮》經典的承襲,也與當時盛行的隨葬衣物疏有著相通之處。吐魯番出土的隨葬衣物疏大致分為前後二期。前期基本如實記載了隨葬物品,並有著較為清晰的順序。在入殮之時,也會按照衣物疏所載順序將隨葬品一一放入墓中,並宣讀衣物疏。而後期則添加了更多宗教性、咒術性的虛構內容。此外,文章還利用道教科儀、法門寺衣物帳對道佛二教的入殮、埋納舍利儀式進行了探討,認為也存在一個類似的宣讀隨葬品的入葬儀式。

 

凍國棟主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輯出刊

武漢大學三九所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九輯出刊

凍國棟主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八輯出刊

武漢大學三九所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七輯出刊

武大三九所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六輯出刊

武大三九所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五輯出刊

凍國棟主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四輯出版

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三輯出版

武大三九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二輯出版

凍國棟主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一輯出版(附稿約)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30輯(1979-2014)目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