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心 用情 用脑”做事 ——跟随胡老师学做“课题” | 新网师作业

阮志茂 新网师 2024-01-09

2022年秋,我在“新网师”选择了“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进行学习。转眼间,听了9讲课程并撰写了9次相应的课程作业(含一次过关作业),结束了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学习之旅。

我们有幸在本学期一起跟随着胡新颖讲师学习“课题研究”,期间收获满满,惊喜连连。其中,最让我受益的自然是——“用心 用情 用脑”去做事。下面,我将一一叙述跟随胡老师“做事”的点点滴滴。

跟胡老师学做讲师

在新网师,是什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教师?是其“新网师”的“品牌”影响力。其影响力又从何而来?来源于课程讲师们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授课风格等,吸引着众多学友前来观摩和学习。

本学期“新网师”的“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就是由胡老师亲自讲授,这是我们新网师学员的一大福利。早在几年前,胡老师就带领着“悦教研共同体”团队在CCTalk进行了“课题研究”的网络研修活动,并一直坚持到了现在。由此可见,作为讲师的胡老师是如此优秀,拥有强大的团队和研究课题的一线经验,也做过许多课题研究相关的讲座。

“新网师”来了这样一位讲师,对我们来说倍感幸运。然而,对于初次进入“新网师”的胡老师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为她将与我们诸多的学友一起来完成本学期的“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对于讲授的内容及形式也是个“未知数”。

正是这样的一种挑战,胡老师迎难而上,与课题研究组团队的小伙伴们共同努力,共同研讨与交流,制定课程相关计划和事宜,顺利完成了我们本学期的授课内容,让各位学友为之钦佩,收获满满。

胡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阻碍吗?显然,在授课过程中必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备课的时间不够,缺少研究的案例,授课方式的改变等。面对这些,胡老师积极听取各位学友的意见和反馈,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转变授课方式,认真批阅和查看各位学友的每次作业,并以此搜集和整理授课素材、作为案例,与大家进行深度剖析。

据胡老师透露,她自己对每一个案例至少要花3小时以上,甚至一天的时间进行深度剖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课题研究”有深入的理解,便于实际的操作与模仿。每次授课,胡老师都为我们准备了上百页的ppt,丰富的研究案例。

正是胡老师的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才吸引了众多的学友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课程的学习之中,并投身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实践,将课程的收看率维持在50%以上。我想,胡老师自己作为讲师也会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跟随胡老师学习“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我们也看到了讲师真实的一面,学习到了如何去做一名优秀的讲师,让每一位学友受益。

跟胡老师学做课程

本学期“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能够顺利开展,期间离不开讲师的领导,同时还需要强大的“后备军”进行课程相关工作的部署和建设,为课程的正常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很荣幸加入了本课程的义工团队,与胡老师团队的小伙伴们共同来打造其“品牌”。我也亲身经历了课程学习和相关事务的处理工作,感受到了课程团队的“温暖”。胡老师作为讲师做了诸多的工作,在课程方面究竟是如何做到“精致”呢?

1.课程资源包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各位学友,“新网师”从本学期起提供了课程资源包。为了资源包的建设工作,胡老师组织课程组的义工团队进行了线上会议,商议研讨了课程资源包的内容来源、制定的规范、分工等细则。这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课程资源包的建设还需要花费这样的精力在里面!”又是一次全新的课程建设的挑战。

课程组的吴勤灵老师率先做了示范,向我们叙述了自己学习与摸索课程资源包整理与撰写的经验,介绍了UBD的相关内容,其“学习指导”一栏的内容就是依据“UBD”理论进行撰写的。在资源包中,还有课程学习的目标、重难点及学习内容和案例等资源的分享。

每一次的授课内容和作业,胡老师都紧紧围绕课程资源包的内容进行;每一次课程资源包的发放,也会按时在授课前为学友们提供,并成为课程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辅助性重要参考资料。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课程的第七次资源包的撰写,义工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参与了文稿的审阅工作。此次资源包由鲍冬冬老师负责,撰写完毕后发送至课题组的义工团队让大家进行阅读。热心的师凤丽老师即刻进行阅读,从标点、错别字到语句及内容进行逐字逐句阅读,并一一指出问题。鲍老师也悉心接受,及时修改与完善。随后,我们其他的义工们也积极参与到了审阅中,获得了胡老师的赞赏。

这一幕真的让人感动,就像师老师说的那样“鲍老师的资源包本身非常好,我是第一次这么用心地学习资源包,受益匪浅。”是的,胡老师带领着课程组进行资源包的建设,不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学友吗?同时,也是为了让我们的课程质量更高。

2.课程作业的批阅

课程的学习都会有相应的作业需要每一位学友进行完成,这是“新网师”学习的一大特色,也是提升写作与自我成长的一大途径。“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也不例外,每一次的作业批阅工作又是如何完成的呢?它是课程进行下一讲的关键一环。

第一次的作业为“选择本课程的原因、课题研究的流程和本课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面”(不少于800字),从这次作业的要求看,主要是了解学友对课题研究的熟悉情况和教师专业发展上的诉求等。课程组安排了作业批阅的分工,分为6个小组,每组3位成员,由各组长牵头分配批阅分工任务并进行相应的反馈。

我根据分配的任务,认真阅读了各位学友的作业,在文档中指出了问题和修改建议,在作业的留言栏给出分数及评语。这是我第一次在留言区给出一份作业的总评,之前均是在文档给出批注即可,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

因为本课程是“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担心自己的评价有失偏颇,遭到学友的质疑。为此,我认真阅读每一份作业,逐字逐句进行细读,凡是用心的作业至少要花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去“欣赏”,进行“挑刺”,对每一位学友负责!

在我批阅完负责的部分后,也看了看其他课程组义工的批阅,结果有两位老师的批阅引起了我的关注——王立新和孛建霞老师的评语。

王老师给出的分数特别低,所有经他批阅的作业均在60分上下。再细看给出的评语,写得还是比较好的,那为何给的分却如此低呢?为此我就在群里@王老师,他回复“格式问题!”原来如此!即便这样,还是要鼓励为主。说明王老师对格式还是比较重视的,同时也说明格式规范的重要性,尤其是做课题研究。

那孛老师的评语呢?她给出的评语大部分为“继续加油!”我感觉这是对学友的不负责,因为我们只是进行了鼓励,并未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我针对第一次作业批阅中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友。

继第一次作业批阅后,我们每一位课题组义工也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此后的每一次作业批阅都会进行线上会议,共同商讨作业批阅的评分细则和标准以及注意事项,大家共同决策。

经过前三次课程的学习,其作业也进入了专业性较强的阶段,需要我们每一位批阅成员具备课题相关的理论基础,以指导学友的作业。有了前三次作业的批阅,课程义工们对作业批阅也渐渐上手,遇到不太能定夺的也会积极发到义工群进行商讨,大家彼此给出合理建议,并综合意见进行打分。

还记得在批阅第三次作业后,我看到了一位学友给予的作业反馈“不太认同其批阅的结果及评语。”随后,我就联系到了该学友,并向其了解情况。很多天了他也没给予回复,我就向课题组的义工团队发出求助,帮忙看下我批阅的这份作业是否合理。让我欣喜的是,胡老师看后给予了肯定,说明我的观点还是较为合理的。在不久后,也得到了该学友的回复,我算是明白了问题所在,也将在群里的反馈截图发给了她,让其心服口服。通过这一事件,我也更加坚信自己对课题研究的一些看法,也相信自己能批阅好每一次的作业,并对每一位学友负责。

再往后的课程组义工成员关于作业批阅的研讨也越来越激烈,让每一份作业的评分都有理有据。尤其是最近几次作业的批阅,在前期批阅经验的累积上做了优化,我们先自行批阅几份作业,大致挑选出一份优秀作业,记录一些批阅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线上研讨批阅方案及注意点。这样一来,我们也避免了诸多麻烦,减轻了批阅的负担,让批阅变得更加高效。

此后的每次作业,我们也应广大学友的要求进行了优秀作业的整理,制做成优秀作业集供学友们学习。正因为要制作优秀作业集,我们作业批阅的工作又做了一次调整,要求给出150字左右的详细评语,也方便在优秀作业集制作时进行择优。我们课程的义工团队将每次的优秀作业发到群里供大家进行评判,大家通过后整理成优秀作业集。之后,我们再分工进行优秀作业的二次评审,修改完善其评语。正是我们每次作业批阅工作的如此精细化,才有了一次次的优秀作业集,也让每一位学友的课题研究作业在一次次的学习与修改中逐步完善,对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有了深刻的体验。

3.课程内容的研讨

“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的学友参与率为何在9讲课中保持在50%以上呢?它还源于胡老师引领的课题组对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与研讨。

在第一次课上,胡老师为了打响“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的“第一枪”,特安排了优秀作业分享和作业点评环节。我也有幸成为了第一次作业点评分享者,在分享完毕后得到了诸多学友的一致好评,也不辜负胡老师的一片心。另外,我还负责邀请了第一次优秀作业者佟化玮校长作线上分享,也呈现了精彩的内容。第一次课程讲授后,课程组长普利辉老师与大家做了一次复盘,总结本次课程的亮点与不足,为下次课程的精彩做铺垫。

第二次的课程还是同第一次一样的模式,在时间上进行了优化。但从第三次课程起,胡老师做了很大的改进,全程由胡老师授课,期间也会关注聊天区,与学友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看到,本次课程,胡老师的课件内容也做了大的变动,案例更多了,满足了诸多学友的学习期待。其课程作业的相关点评哪里去了呢?也是在课程中由胡老师亲自点评与反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既然做了这样的变动,学友的优秀作业分享又该何去何从呢?胡老师就开设了周五的“小课程”,为学友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针对学友们的相关问题,胡老师邀请课程团队的成员做课程准备和分享人员的邀请与案例的搜集等,还为义工团队的老师提供机会进行分享。

课程内容的研讨也越加激烈,为此开通了视频号、CCTalk、腾讯会议等多个平台进行直播分享,让更多的老师受益,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研讨中。

每一次,胡老师也会搜集各地市关于课题申报的材料及相关表格和文件,在钉钉群、微信群,各位学友积极发送相关资料,也丰富了胡老师的授课内容,从而与大家共享、共成长。

4.课程相关的学习

除了日常的几讲“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外,胡老师还会分享一些额外的课题相关的直播供大家学习。尤其是对我们课程组的义工团队厚爱有加,会组织观看团队内部的共读活动和其他对我们教师成长、教育教学有帮助的文章、直播等。就在前期,还发动课程组进行了每日一文的写作打卡行动,让每一位老师在胡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写作,并成为“课题研究”团队的中坚力量。

还记得在12月份,胡老师曾组织了一次观课议课,以自己的一节化学课为例,让我们进行观摩,并依据观课议课表进行记录,发表问题和看法。从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评课,深度卷入。

就这样,本学期我们跟随着胡老师一起做课程,创立了“中小学课题研究”的这个“品牌”,我们收到了不少的课题研究方面的“福利”。在课程的建设上,跟随胡老师学习,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事,一起享受课程的乐趣。

跟胡老师学做管理

“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有胡老师的一路引领和课程团队的一路支持与付出,赢得了其“品牌”。跟着胡老师学做讲师、学做课程,其实也是在学做管理。

可以看到,胡老师所讲授的2022年秋“新网师”——“中小学课题研究”课程并非胡老师一人在“单打独斗”,而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课题研究的小伙伴们共同“奋战”。

为何课题研究的小伙伴们会有如此强大的定力,坚持与胡老师并肩作战呢?其中,离不开胡老师对课题研究义工团队的管理。我们课题研究的义工团队,胡老师采用“开放型”的管理策略,平时只负责重大决策和大任务的布置,大部分时间都由课程组长普利辉、邝秋梅老师负责,将我们团队管理得井井有条。

其义工团队分为6个小组,每小组一位小组长。每个组各有不同的分工,如:课程综述的撰写、优秀作业的整理、作业成绩的统计、海报制作等,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品牌”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郝晓东院长则将其作为典范在“新网师”做了推广。

平日里,关于课程的重大任务会视情况开展线上研讨会议,大家各自发表意见,不存在任何的拘束。对于参会迟到、未请假者,胡老师也将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小惩罚。因为,胡老师视我们为“一家人”,大家是一个团队,是个学习共同体,其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见和行动。对于课程组长布置的任务,我们也积极配合、按时完成,若有困难及时提出并让其他成员互相帮忙。

为了课程的不断提质,胡老师私下还和几个组长、义工等经常沟通交流,有时甚至为了某项任务通话3个小时以上。在这样的团队里,有胡老师的引领,我们能不幸福吗?其温暖油然而生!胡老师的这种管理模式,带出来一位位优秀的课题研究成员,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跟胡老师学做课题

本学期,我们主要是跟随着胡老师学做课题的,通过9讲的课程,也让我们迈入了“课题研究”的大门,初步学习了相关的基本内容。我也简单地回顾与梳理了本学期的授课内容,从中成长自我。

第一讲:课题研究团队的组建和基本流程。胡老师讲述了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的流程和如何组建有温度的团队。在本讲中,胡老师的两个关键词让我印象深刻——“做中学”、“有温度”。

我们做课题研究,一开始我们也并非天生就会做的,也一定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地积累经验,从而做出成果。因此,这种“做中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会去尝试,接受挑战,从而“快速”成长自我。

在做课题中,团队的力量也是我们课题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因素,组建“有温度”的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胡老师以身示范,向我们讲述了她自己的经历,让我们有了团队组建方向的引领。我想,这一点从跟胡老师学做课程中就可以感受到其团队“温度”,胡老师是在做真事、做实事。

第二讲:课题选题。在本讲中,胡老师主要向我们阐述了问题从哪里来、如何将问题变为课题的两大问题。这也向我们传达了,我们在做课题研究时需要有“问题”意识,及时记录问题并思考,这是我们研究的起点。

第三、四讲:课题立项申报书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选题的依据、研究目标和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步骤等。这两讲的内容应该算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容忽视!尤其是里面所涉及的文献综述的撰写,研究对象的相关界定,研究基本思路的基本框架,这些是我们进行申报书撰写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发挥团队的“温度”,共同合作完成,完善申报书,以便成功立项。

第五讲:课题研究基础保障条件及案例分析。针对各位学友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胡老师结合案例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让我们厘清了研究方法在撰写上应注意的问题及操作要点。对于课题研究,结合研究的问题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也很重要,否则其研究是毫无价值的,一切都是无用功。

第六讲:立项申报那些事。本讲向我们介绍了课题申报的准备工作和填写申报书的原则和技巧。这一讲的内容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我们凡事都要看清楚要求、讲究其规范性。就像我们在“新网师”的作业一样,也是有着其规范的格式,那是我们留给他人的一个“印象”分,也算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第七讲:开题报告注意事项。胡老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开题报告的相关内容:开题报告会的意义,开题报告与立项申报书的区别,开题报告的要点,开题前的准备和开题报告会的流程。这让我们对开题报告会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鲍冬冬老师播放了孙涛老师的一段音频,结合孙老师的点评让我们看到了专家的视角,其对课题题目的注重,也由此证明题目的重要性,好的题目相当于课题研究成功了一半。

课程的第八、九讲:安排了线上的模拟开题报告会,胡老师邀请了孙涛老师作评委。周才萍、李广杰两位学友分享了自己的课题研究,同时专家评议组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看法,为我们打开了课题研究的另一扇窗。展现了开题报告会的基本流程,让我们对开题报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清晰了专家眼里的课题报告是什么样的,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这样的两次课程安排让人印象深刻,对课题研究也慢慢地由入门走向进阶。

跟着胡老师学做课题,学的不仅仅是课题,还有其团队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气。让我们以平常心来对待课题研究,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让课题研究融入我们的生活。

跟胡老师学做教师

我们可能在当前无法立马成为像胡老师一样优秀的讲师,可能也无法自己去开发相关的课程来服务全国各地的学生,但我们可以跟随胡老师学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1.结合学情,认真备课。

作为教师首先就是备课,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曾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位记者问一教师花了多长时间去备这一节课,她回答道:“我是在用一生在备这节课!”由此可见,备课对于我们教师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学生的重要性。

在胡老师的9讲课中,我们也看到了胡老师讲授内容的丰富性,其案例大部分来源于我们学友的作业,其更具说服力。作为普通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如此,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备课,从而更具针对性。

可以看到,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资料满天飞,各种课件供我们选择下载。我们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照搬。这虽然与教材上的内容是相吻合的,但对于学生而言收益值会是多少呢?

因此,我比较认可胡老师的这种做法,充分利用大家的资源来进行授课,这样的真实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学生所期待的,从中也能获取“真”知。

2.虚心接纳,改变自我。

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胡老师也收到了一些学友的反馈意见。根据建议做出了课程内容的相关调整,在改进中提升自己。

作为教师的我们同样每天与学生和同事打交道,也会收到学生和同事对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我们也都应该虚心接纳,加以改进,提升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3.平易近人,相信他人。

胡老师也很平易近人,只要学友有相关课题研究方面的问题,就会抽空帮忙解决 。平日,也会与我们聊一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在胡老师管理的课题组义工团队,可以见证“相信他人”的力量。胡老师对我们的课程组长及每一位义工都十分信任,有我们的加持,让其团队变得更加“温暖”,也为课程贡献出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们对学生也是需要亲和力的,需要与之交朋友,彼此坦诚、相互信任。对于班级的相关事务,也可以大胆地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相信他们可以做得更好,也成就更好的彼此。对班上的后进生更需多一些信任,相信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可以功克难题,及时鼓励他们,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

4.随机应变,教学有道。

随机应变也就是“教学机智”的问题。在胡老师授课过程中,会有学友随时针对内容进行的发问,那是没有提前预设的教学生成性问题。对此,胡老师从容应对,凭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关注问题的其他学友也会积极回应。

这也算是教学的“道”吧,需要我们去应对。面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对我们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是一次经验的积累过程,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次检测与反馈。我们努力做到让学生坦诚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大家一起帮忙解决,让问题成为学生通往“理解”大门的“真经”,让学习真正发生。

5.革新观念,终身学习。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并不是万能的,也可能有一些学生提出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胡老师面对学友的问题,也出现过一时无法解决的情况,那她是如何解决的呢?胡老师会翻阅相关的书籍或查阅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还解决不了的就会请教相关的专家,综合他们的意见后向我们学友进行传达。在查阅的过程中,会发现它与一些旧的想法是存在一定偏差的,需要进行自我革新。

这就是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终身学习。我们已不再是学生的“权威”,应放低姿态彼此学习,因为有时候学生的思考角度,是我们所想不到或并不能轻易理解的,学生的一些能力也超乎我们的想象。人工智能能为学生服务,解决他们在作业中的诸多难题,那我们教师又如何做到不被社会所淘汰,被学生需要?是的,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适当地理性地去摒弃旧观念,输入新观念,不断地去阅读学习,不断地从外界汲取营养。

本学期我们跟随着胡老师学做讲师、学做课程、学做管理、学做课题、学做教师,我们都在“用心 、用情、 用脑”去做事,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做成每一件事。

相信有了胡老师的引导示范,我们“用心 、用情 、用脑”去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像胡老师一样成为优秀的教师,甚至是讲师。让我们彼此相伴,共同成长!

 

课题研究团队的组建和基本研究流程 | 新网师课程综述
家校共育,家访很有必要 | 新网师作业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作者:阮志茂  椒江区下陈育才小学
编辑:胡春燕
审核:王娜 宋炎红

新网师成立于2009年,全称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名“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新教育实验旗下的教师培训机构,是面向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

“新网师”秉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实验理念,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以汇聚“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生命”的尺码相同者为感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践行教师专业成长理论,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