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凉之夏”暑期深度共读简报 【第二期】

第三十八幼 新网师 2024-01-09

—新网师“清凉之夏”暑期深度共读简报—

【第二期】

2021年7月15日

  作者 | 成都市第三十八幼儿园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任思颖


是什么,让大家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

是什么,让会场上空充满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辨?

是什么,让新网师的小伙伴各抒己见、同频共振?

一起来,“笑脸”团队带你看首日共读营实录!

万众睢睢,悬悬而望 。7月15日,2021年新网师“清凉之夏”暑期深度共读营正式开营,成都是一座善解人意的城市,一场大雨和“清凉之夏”的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河南省郑州中学第三附属小学李末校长在开场辞中说到:“昨天我们来,经历地震;今天我们来,经历大雨,这是一场特别的相聚,感天动地。”

本次共读的书目是《非理性的人》。讲读者郝晓东老师用三个“为什么”开启了大家的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样一本读不懂的书?为什么要读这么难的书?为什么不去读一些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书?”

三个“为什么”发人深省,让现场的新网师成员们纷纷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籍。带着这些疑问,现场老师跟着领读老师柳晓红一起开始了今天的共读。



“一个对自己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的存在。……”在领读完第一部分,柳老师停了下来,请老师们就各自的疑问进行交流。

现场老师非常踊跃,提问到:“书籍的第8页讲到,人们过去常常说,如果要死上12个人,则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就将对人类丧失殆尽,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

共读的老师交流道:“我是这样理解的,当时能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非常少,只有12个,所以如果这12个人死掉了,那便无人能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所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就将对人类丧失殆尽。”

一个问题就是一条鲸鱼发出的频率,越来越多的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只为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同频共振的“鲸鱼”。

经过一轮轮领读、提问、尝试解答、郝院长总结。老师们对《非理性的人》这本书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和碰撞。


上午共读结束,老师们意犹未尽,有老师讲到:“通过今天上午的共读,我了解到理性是一种科学,非理性是一种思想,我们既要做一个理性的人,也要做一个非理性的人。”但是也有不少老师表示哲学有点抽象,难以理解书中的内容。

对此,郝老师安慰大家:“今天上午我们初步引入了存在主义,了解了存在与死亡,理性与非理性。我们常常说如果没读过九本哲学书则无法理解第十本哲学书。但这是一个悖论,因为永远都会经历第一本哲学书。所以不理解是正常的,我们要学会从整体去理解。”

下午由杨晓峰老师领读,大家在共读中从基尔凯戈尔的故事中来领悟存在主义。

“是过一种放荡不羁耽于感官享乐的生活,还是过一种绝对宗教的生活?”(P202)

他选择了第二种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不是一项自由的选择,这意味着他“是他所不得不是”,他必须“在其整个余生日日自由地重新作这选择”。或者用基尔凯戈尔自己的话说,他必须经历两次“跃迁”,在“无限弃绝”、进入彻底的内在性后,还必须进行“无限信仰跃迁”,从而作为孤独个体与绝对建立绝对关系。这是纠结后坚定的选择,不是没有痛苦的,而是选择战胜自己。

“大家都在想办法让教育变得简单,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去钻研教育,而新网师的初衷就是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复杂,让大家重新召回困难,刺激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基尔凯戈尔的故事中感受存在的意义,从哲学中感受教育的意义。每一个大家难理解的点,郝院长联系真实的教育案例,让大家重新坚定加入新教育的初心。


在共读的最后,李末校长感叹,为什么我们了解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是因为我们没有透彻地理解什么是存在。幸运的是,我们已经被这本书打回了存在的原型,有了困惑,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时间在深度共读中飞逝,第一天的共读扎实而富有启发,让大家对理性、非理性、存在有了新的理解。虽然对于郝院长在共读前所提出的三个“为什么”,共读者们还没有统一确切的答案,但这份隐约和模糊让大家对明天的共读充满期待。

相关推荐

你来么?| 直播观看路径今相约 | 新网师暑期成都共读路途记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点击查看)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