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碧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大明熄灭,暨希腊、汉儿人与遏根陀濒海大塔(一)

程碧波 国计学 2021-05-31

尊重版权,转引请注 

参考文献链接:

1、程碧波:希罗多德《历史》不早于耶元1460年:基于波斯湾和尼罗河出海口沉积的研究

2、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

3、程碧波:纹明,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大秦

4、从传教士的拼音方案看近代西方文字的剧变及所谓古拉丁语、古希腊语与古埃及语的破译 

5、程碧波:西方所说印度即是中国,“China”即为“中原”,“罗马”即为“西藏”

  笔者之前发表“程碧波:希罗多德《历史》不早于耶元1460年:基于波斯湾和尼罗河出海口沉积的研究”一文,论述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不早于耶元1460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写作时间不早于耶元1500年

学界认为修昔底德为约耶元前460-前400/前396年,出身于雅典富有的显贵之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的雅典人。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古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当时整个希腊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修昔底德则记载了这一战争。

与希罗多德《历史》不同,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在今天的希腊半岛和意大利半岛南部的西西里岛,这些地方缺乏大河,因此缺乏冲积平原,也因此缺乏两河流域和尼罗河三角洲这样的天然计时器。所以要研判《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年代就比较困难。

但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仍然有着对埃及的战争描述,这就给了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断代的根据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八章“雅典帝国的扩张”中说:“波斯国王派一位波斯人佐皮鲁斯之子麦加布佐斯率大军前往埃及。他由陆路抵达埃及,在一次战役中击败埃及人及其同盟者,并把希腊人逐出孟斐斯,后来把希腊人封锁在普罗索皮提斯岛(Prosopitis)上,并且围困了l年零9个月。最后,麦加布佐斯把通向该岛的水道的水引向另一条水道,使通向该岛的水道干涸。这样,雅典的舰船被搁浅,岛屿的大部分与大陆连接起来,于是他的军队向岛上发起进攻。这样,希腊人的这次冒险事业,经过6年的战争,最后被彻底击败了。全部大军里面,只有少数人穿越利比亚安全抵达基仁尼,绝大多数都被消灭了。因此,埃及重新成为波斯国王的藩属,只有阿米尔泰乌斯(Amyrtaeus)例外。这里地处沼泽地带,波斯人无法在广阔的地区内捉住他,而且,沼泽地区的人民是埃及人中最善战的。发动埃及暴动的利比亚国王伊纳罗斯被出卖,在交给波斯人之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同时,由雅典和同盟其他城邦组成的一支50艘舰船的增援舰队已经起航前往埃及。他们在进入尼罗河的门德西亚(Mendesian)河口后靠岸,全然不知道在埃及所发生的事情。他们在陆地上遭到陆军的攻击,在海上遭到腓尼基海军的攻击,绝大多数舰船被摧毁,只有极少数安然撤离。这就是雅典人及其同盟者大举远征埃及的结果”。

这是全书为数不多的提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地方。首先来看“尼罗河的门德西亚河口”在哪儿。见笔者“程碧波:希罗多德《历史》不早于耶元1460年:基于波斯湾和尼罗河出海口沉积的研究”一文中关于尼罗河出海口地图1:

图1 约耶元1460年地图:Cosmography

图1出自15世纪下半叶Nicolaus Germanus(西元1413-1471)对Claudius Ptolemaeus《地理导论》的复制本。它应是Nicolaus Germanus或其同时代人绘制的当时最新的地图。笔者“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一文中断代为耶元1460年左右的地理信息。图1是笔者“程碧波:希罗多德《历史》不早于耶元1460年:基于波斯湾和尼罗河出海口沉积的研究”中,与希罗多德《历史》所描绘的七个尼罗河入海口对应的地图名称。图1中的“孟迭司(modeʃin)”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门德西亚(Mendesian)”

佛兰德学者和地理学家亚伯拉罕·奥尔特利乌斯(1527-1528)于1570年出版了他的《世界剧院》(Theatrum orbis terrarum)的第一版,包括53幅地图,每幅地图都有详细的注释,它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地图集。其中有一张埃及古地图,名为“AEGYPTVS ANTRVA(埃及古地图)”。见图2:

图2 耶元1570年,Ortelius,AEGYPTVS ANTRVA(埃及古地图)

由于Ortelius在图上已经标明图2是其收藏的古地图,因此地貌较耶元1565年要早。从尼罗河出海口冲积的情况来看,其年代应与图1的托勒密地图差不多。推定亦为耶元1460年左右地理信息的地图。现在放大图2的尼罗河出海口部分得图3:

3 耶元1565年,Ortelius,Aegyptus Antiqua(埃及古地图)

在笔者“程碧波:希罗多德《历史》不早于耶元1460年:基于波斯湾和尼罗河出海口沉积的研究”一文中,关于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所说的尼罗河出海口“佩鲁西昂”,即图3中的“Peluʃiacum”;《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门德西亚(Mendesian)”,即图3中的“Mendʃium”;《历史》中的“赛本努铁斯”,即图3中的“Sybenniticum”或“Sebennyticum”;《历史》中的“博尔比提涅”,即图3中的“Bolbitinum”;《历史》中的“卡诺包斯”,即图3中的“Canobico”。特别地,图3中明确标注出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普罗索皮提斯岛(Prosopitis)图3左下角还有地名标记“Atarbechis”,这是在希罗多德《历史》中也提到的:“then to each city comes a boat from that which is called the island of Prosopitis (this is in the Delta, and the extent of its circuit is nine schoines). In this island of Prosopitis is situated, besides many other cities, that one from which the boats come to take up the bones of the oxen, and the name of the city is Atarbechis”。中文含义为“然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船从被称为普罗索皮蒂斯岛的地方驶来(这是在三角洲,它的范围是九个schoines)。在普罗索皮提斯岛上,除了许多其他的城市外,还有一座城市,船从那里来取牛的骨头,这座城市的名字叫阿塔伯吉斯”。现在放大图3的普罗索皮提斯岛(Prosopitis)部分得图4: 

4 耶元1565年,Ortelius,Aegyptus Antiqua(埃及古地图)

图4完全吻合希罗多德《历史》所说的:“普罗索皮提斯岛(Prosopitis)上,除了许多其他的城市外,还有一座城市......这座城市的名字叫阿塔伯吉斯(Atarbechis)”。图1与图2(或图3)的尼罗河入海口及三角洲形状几乎完全相同,而图2(或图3)的尼罗河三角洲北部多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水道,与尼罗河南北走向的河道纵横交叉,形成了四个由河水来封闭围成的岛屿,而普罗索皮提斯岛就是其中最左边的岛屿。图3表现了当时尼罗河三角洲正面临战争或战争威胁,所以人工挖掘了这条东西走向的水道,以构筑成封闭的护城河,形成由封闭护城河环绕的普罗索皮提斯岛。虽然图2(或图3)可以解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描绘的地形,但仅凭如此,尚不足以敲定《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代的普罗索皮提斯岛究竟是不是有图图2(或图3)那么大,以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尼罗河“门德西亚(Mendesian)”河口是不是一定在图图2(或图3)所指示的位置。假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代的普罗索皮提斯岛很小,尼罗河“门德西亚(Mendesian)”河口更加靠南边,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写作时代就可能早于图1的时代。现在我们需要确定最早能到什么时候。

所以现在来看图5(注意,在笔者的地图系列文章中,有些地图及其说明反复出现,这是考虑到网络上文章的独立传播性而重复)。图5通常被认为是Jodocus Hondius在Gerard Mercator工作基础上制作的《世界地图集:精细雕刻和绘制》的一部分。但是地图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信息。相反,地图上有“TURCICI IMPER II”(土耳其君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西元1432-1481)的半身像。在笔者“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一文中断代为耶元1432-1450年间的地理信息。

图5 耶元1432-1450年地图: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

在图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尼罗河出海口沉积区,其右边已经初步形成与海岸平齐的河口,其中就包括图3中“门德西亚(Mendesian)”河口的位置。但是其左边(也即普罗索皮提斯岛(Prosopitis)所处位置)则仍是大片海湾,海水一直蔓延到尼罗河根部分叉的地方。显然此时要想通过拦截往左边海峡流入的尼罗河水,也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说的“麦加布佐斯把通向该岛的水道的水引向另一条水道,使通向该岛的水道干涸。这样,雅典的舰船被搁浅,岛屿的大部分与大陆连接起来”,是不可能办到的,因为此时左边海峡的海水平面不低于尼罗河河水平面,拦截注入海峡的尼罗河水,并不能使海峡中的水干涸。

由此可以判定,《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写作年代不早于图5的耶元1432年。

再见图6。图6、图7是赛尔维亚地理学家Alonso de Santa Cruz (西元1505–1567)所制作,该地图集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统治时期制作,完成于菲利普二世,是欧洲最早的纸质地图集,代替了之前的羊皮纸与中世纪晚期的portolan地图和地图集相比,本地图对美学的关注较少,对地理细节的关注较多。Santa Cruz去世后,他的继任者Andrés García de Céspedes试图抹去Santa Cruz的名字,而把自己列为作者,并将此地图献给了菲利普三世。图6应是西元1415-1430年左右的尼罗河海湾。 

图6 General Atlas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World(Detail)

图6中,则连尼罗河出海口右边的“门德西亚(Mendesian)”河口亦尚未形成,整个尼罗河出海口是海湾,其中分布着4个岛屿。最左边当然亦是海湾,不具备拦截左边的尼罗河水来干涸海湾的条件。由此可以判定,《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写作年代不早于图5的耶元1415年。再见图7: 

图7 General Atlas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World

笔者在“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中研判图7应为耶元1400年左右的地图。同样地,尼罗河出海口右边的“门德西亚(Mendesian)”河口尚未形成,整个尼罗河出海口是海湾,其中分布着4个岛屿。最左边当然亦是海湾,不具备拦截左边的尼罗河水来干涸海湾的条件。

进一步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第八章“雅典帝国的扩张”中说:“现在我将叙述,从波斯战争终结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中间一段时间内,雅典人在战争方面和在一般事物的管理方面所作的事情......以前的作家没有谈到过这段历史,他们的主题不是波斯战争以前的希腊史,就是波斯战争本身。”因此这里明确说了波斯希腊战争,也即希罗多德的《历史》所记载的波斯希腊战争,发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而笔者“程碧波:希罗多德《历史》不早于耶元1460年:基于波斯湾和尼罗河出海口沉积的研究”一文,论述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不早于耶元1460年。其关键证据是《历史》中尼罗河出海口只有三条大支流,以及尼罗河出海口已经形成了凸向地中海的三角洲(尼罗河当中从上方一直流下来的那一支,到三角洲的顶点)。因此《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必然发生在耶元1460年以后。事实上,至少发生在耶元1500年以后

综合来说,可以研判,《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写作时间不早于耶元1460年,事实上不早于耶元1500年。

二 Hellene(希腊人)即汉儿人,也即Athene,也即大秦人

但是前已述及,从图2和图3可以研判,耶元1460年或略迟一些,尼罗河三角洲上建立起了巨大的防御工事:埃及人横贯整个三角洲挖掘了巨大的东西走向的运河,将三角洲分割成四块被河流保护的区域。普罗索皮提斯岛(Prosopitis)就是最西边的区域。再仔细看此时尼罗河三角洲上的地名如图8:

图8 耶元1565年,Ortelius,Aegyptus Antiqua(埃及古地图)

图8与图2、图3为同一张地图。图8主要是开罗附近区域。图8中左下的开罗全文是“Cercesuru”,也即希罗多德《历史》中的“凯尔卡索洛斯”。开罗右边是“希腊堡垒(Heliopolis)”,希腊堡垒上方的护城河内是大写的“希腊堡垒(HELIOPOLOTES)”。图8右下角的红海上面是“Hero”,其含义本文后述。由此可见,在反映耶元1460年左右的地理图8上,正是在开罗附近以及往北,大片地区为希腊人控制。这完全吻合《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说的“雅典人(也即希腊人)率领他们自己的和同盟国的船舰二百条,准备远征普鲁斯岛;他们放弃了这个远征,来到埃及,由海道入口,溯尼罗河而上。他们控制了尼罗河和孟菲斯城的三分之二,于是他们企图攻下其余的三分之一。”

由以上图8耶元1460年左右的尼罗河三角洲防御工事、防御工事中的希腊城堡、以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描述“把希腊人封锁在普罗索皮提斯岛(Prosopitis)上,并且围困了l年零9个月。最后,麦加布佐斯把通向该岛的水道的水引向另一条水道,使通向该岛的水道干涸”的地形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描述的战争可能并非是空穴来风,只不过这场战争不是发生在耶元前431年,而是发生在耶元1460年之后,实际上发生在耶元1500年之后。由此亦可推测,希罗多德的《历史》亦可能不是空穴来风,而恰恰是对耶元1460年以后波斯与希腊的战争的描述。当然,不能认为希罗多德《历史》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完全忠于真实的战争,因为一方面它已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另一方面拼音文字无法精确表达作者意思,在后续翻译中极易出现歧义,最后,作者对这些战争究竟是亲历还是道听途说,都是不能确定的。都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去辨析。

现在问题来了,耶元1460年以后,这么一个庞大的希腊帝国,与波斯发生规模如此宏大的战争,为什么在离今天才短短几百年内,就消无踪迹?这场世界大战的时间为什么被篡改到耶元前500年左右?而希腊人也作为一个人种而灭绝?

希腊人是谁?

现在来查阅中国史书。在笔者“程碧波:纹明,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大秦”一文中指出:

明嘉靖年间编修的《陕西通志》,其卷十《土地.河套西域》中有《西域土地人物略》和《西域土地人物图》。在《西域土地人物略》中有“苦峪卫”之名,其第一次是在耶元1435-1446年间作为沙洲卫的治所,第二次是在耶元1477-1506年间可能设置“苦峪卫”,因此其属于耶元1435到1506年左右的资料 

    《西域土地人物略》记载:又西行六程,至天方国。天方国西行十五程,为迷癿力城。又西至牙瞒城。又西为文谷鲁城,俱汉儿人,蓬头带帽儿,种旱田,出珊瑚树、眼镜石。又西为阿都民城。又西为也勤尕思城,其城四隅环以屋庐,周围有水,水有舟楫,俱汉儿人,蓬头带猫儿,种稻田,出撒黑剌镔铁刀。又西为撒黑四塞,其城二重,俱汉儿人,蓬头带帽儿。又西为哈利迷城。又西为阿的纳城(属鲁迷城管)。又西为菲即城,其城一重,有王子,俱汉儿人,剪踪被发,戴帽儿,种稻田,养蚕,织金蟒龙撒黑剌剪绒毡。又西为安格鲁城(城西距山,山上有巡检司)。又西为可台城。又西为孛罗撒城(又西有海,中有舡,载千人,粮饭可用三个月,备用盔甲什物)。又西为鲁迷城,其城二重,有自立王子,有缠头回回及汉儿人。东至孛罗撒一千二百里。

上段文字,阐述了耶元1435到1506年左右,自“天方国”以西,也即两河流域以西,汉人的分布。其相关地点已经在笔者“程碧波:纹明,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大秦”一文中基本确定。现在重点来看伯罗奔尼撒附近区域。见地图9(Representation ofthe Turkish Empire,出自Flemish地理学家和学者Abraham Ortelius(1527-1598)于1570年出版的第一版《Theatrum orbis terrarum》)。

图9 耶元1435-1506年,Representation ofthe Turkish Empire

图9右上方为安格鲁城(Anguri),其城西山上有按中国制度设立的巡检司。安格鲁城左下为可台城(Chiutalae)。可台城西为孛罗撒城(Bur∫a),其西有海,有可载千人的大船。往西渡海到“鲁迷(芦眉)城(Lamia)”,又叫“眉路骨城(Mone∫tier)”。“鲁迷城”上方为“马其顿(MACEDONIA)”。最下方为“雅典(Athene)”和“伯罗奔尼撒(Torne∫o)”

之前笔者文章认为“ROMAIA”为鲁迷城,则是有误的,因为《西域土地人物略》说:“孛罗撒城(又西有海,中有舡,载千人,粮饭可用三个月,备用盔甲什物)。鲁迷城,其城二重,有自立王子,有缠头回回及汉儿人。东至孛罗撒一千二百里”。因此鲁迷城与孛罗撒城应隔海,且距离一千两百里。而“ROMAIA”距离孛罗撒太近。见图10:

10 耶元2021年卫星地图

从卫星地图上测量,从图10的“布尔萨省”(也即图9的孛罗撒城,Bur∫a的“r”也可发儿化音“尔”),到图9中的“鲁迷”位置,距离正好为1200里。因此本文对于鲁迷城的研判是更为准确的。

但是之前研判“ROMAIA”为“鲁迷”亦并无大错,因为西语地名的特点,是一个主要地名,其周围的地名大抵由核心城市的名字近音而推衍。且根据《西域土地人物略》,鲁迷城一直管辖到土耳其小亚细亚。同样地,在图9的“眉路骨城”上方的“马其顿(MACEDONIA)”之名称,亦系由“Mone∫tier”语言的衍化。因此“马其顿”正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眉路骨城”。“眉路骨城”的称呼来自于南宋朝(耶元1170-1231年)赵汝适的《诸蕃志》:“卢眉国,自麻罗拔西陆行三百余程始到,亦名眉路骨国。其城屈曲七重,用黑光大石瓷就,每城相去千步。有番塔三百余,内一塔高八十丈,容四马并驱而上,内有三百六十房。”麻罗拔,本文将考证即为今天两河流域的摩苏尔。从摩苏尔到今天的土耳其即为三百余程(一程约2.7公里)。根据《西域土地人物略》记载:“又西为阿的纳城(属鲁迷城管)”,阿的纳在土耳其,因此已经进入鲁迷辖区。但是《诸蕃志》说“其城屈曲七重”,而《西域土地人物略》则说“鲁迷城,其城二重”。《诸蕃志》上尚有神话夸大之处,例如说“昆仑层期国......常有大鹏飞蔽日移晷。有野骆驼,大鹏遇则吞之。或拾鹏翅,截其管,可作水桶”,就是远远夸大了。因此《西域土地人物略》记载“鲁迷城,其城二重”更为可信。但无论两重还是七重,都不是指高度,而是指广度,所以《诸蕃志》说:“每城相去千步”。而《诸蕃志》关于高达八十丈的塔,由于鲁迷区域覆盖今天的土耳其,所以未必处于今天的希腊半岛。八十丈未必是实指,亦可能是依山建堡垒而成塔状。依山建堡是西方的习惯。对此,本文后面会进一步分析。

  耶元1170-1231年南宋《诸蕃志》继续说:“斯加里野国,近芦眉国界,海屿阔一千里,衣服风俗语音与芦眉同。本国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远望则朝烟暮火,近观则火势烈甚,国人相与杠舁大石,重五百斤或一千斤抛掷穴中,须臾爆出,碎如浮石。每五年一次,火从石出流转至海边复回,所过林木,皆不燃烧,遇石则焚爇如灰”。通常认为“斯加里野国”即“西西里岛”。中国文献只明确讲了鲁迷(芦眉)辖区从今天的希腊半岛朝东覆盖土耳其,但往西的范围则未提及。或者今天的意大利半岛亦在当时的鲁迷(芦眉)辖区,或者亦可能不在其辖区。但无论意大利半岛在与不在鲁迷(芦眉)辖区,西西里岛均可称“近芦眉国界”,因为西西里岛与今天的希腊半岛亦只隔海,所以才有伯罗奔尼撒。今天的“罗马(Roma)”不是鲁迷(芦眉)城,其至多算是鲁迷(芦眉)所辖区域。真正的罗马正是“Lamia”的汉语发音,也即“喇嘛”。而大罗马则是中国西藏(见笔者“程碧波:西方所说印度即是中国,“China”即为“中原”,“罗马”即为“西藏”一文”)。因此在西方耶元1400年前地图的意大利半岛上,没有“Roma”的标记。而伯罗奔尼撒战争亦是在西西里岛与雅典人之间展开

再见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地图上有“TURCICIIMPER II”(土耳其君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西元1432-1481)的半身像[ii]。其年代应为西元1432-1450年之间(参见《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图11:

11 耶元1432-1450年,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

图11是耶元1432年-1450年的地理信息。图中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有“Megapolis”“Napoli”的地名,由此可以推知,“伯罗奔尼撒”一名的“奔尼撒”并非如学界以为那样来自于希腊语“岛屿”,而是来自于汉语“堡垒”在希腊半岛上有“中原(Chimera)”“爱琴(Achaia,即大秦)”,“ARCHIPE(爱琴海,即大秦海)”以及“昆仑中原(Colochina)”的地名。这些地名是不是纯粹语音的巧合呢?回头再来看《西域土地人物图》图12:

12 耶元1435到1506年,西域土地人物图

图12是明嘉靖年间编修的《陕西通志》中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其最左边的鲁迷城明确标示“鲁迷城,俱汉儿人”。因此本文对图11的翻译是确有语音比对之外的根据。

进一步地,根据《陕西通志》中的“西域土地人物略”描述:“又西为安格鲁城(城西距山,山上有巡检司)。又西为可台城。又西为孛罗撒城(又西有海,中有舡,载千人,粮饭可用三个月,备用盔甲什物)。又西为鲁迷城”,可知至迟在耶元1435年以后,鲁迷汉人的航海业非常发达,有能力打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也正是希罗多德《历史》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真正写作的年代。

现在,希腊人是谁?可以得出结论了:希腊人,也即“Hellene”,就是《陕西通志》所称呼的“汉儿人”。“ll”并不发音“勒”,而是发儿化音“儿”。所以“Hellene”正是发汉语音“汉儿人”。见图13:

图13 坤舆万国全图,迦勒底

图13是《坤舆万国全图》的迦勒底(CALDAR)部分,其真正发音是“磕尔突牙”,可见这里的“L”就没有发音“勒”,而是发儿化音“尔”。

之前我们已经知道在西域有大秦,有桃花石(大唐),那为什么没有汉呢?本文的回答是,怎么可能没有?汉儿郎即是。

希腊人、雅典人、大秦人、罗马人,都是汉儿人。历史就这样连贯起来了。“History”应该就是“汉史谈记”,“Hero”,“r”按传教士发音“[q]”,也即汉语音“汉将”。

(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共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