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访谈】TA的背面| 张怡微:“不要害怕,尽情生活。”

复旦通识教育 复旦通识教育 2022-07-22



关于 TA的背面

所谓“背面”,是指老师们在讲台上面朝同学的一面之外,背后不曾示人的一面;也指“青椒”意气风发的一面背后,挫折、迷茫的另一面。借此,在“内卷”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为同学们提供前辈含有温度的成长故事,希望可以给你带去人文关怀和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活指导。



张怡微,1987年生于上海。作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代表作《樱桃青衣》、《情关西游》等。主讲通识核心课程“《西游记》导读”(第一模块)及通识选修课程“当代文学鉴赏”。入围上海文学艺术奖之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曾获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首奖、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评审奖等。


讲述|张怡微

采编|李绮雯


在同学眼中,张怡微身上兼具智慧与美丽——“张老师是我想成为的女性的样子”。


但对她来说,自己并不是那么完美。



张怡微越来越感到精力在流失。她曾是一个“不需要睡眠”的人,一个上午可以写五个专栏,下午上课,晚上还能写作业,现在一天只做一件事却还觉得非常疲惫。这样的落差曾让她很难接受自己,但是她“会努力跟自己的身体重新谈一下这个事情”,慢慢接受自己已经不会再有从前那样的精力和效率——不完美的自己仍然是可爱的。相反,越是恐惧一件事就越会被它控制。张怡微曾经也因为发际线问题焦虑过,不自觉地观察自己和别人的发量,买发片和发际线粉。后来发现与其遮遮掩掩,像电影里面戴头套去打排球,还不如大大方方地告诉别人“我在掉发”——然后发现生活不会因为掉发就崩塌的。



写作

\关于家庭



对张怡微来说,写小说是一种“魔术”——像“大变活人”一样,魔术师知道这是假的,观众也知道,但仍然愿意去“受骗”。有的小说家天生知道什么放在前面,什么放在后面,有的不知道,要大量的看别的艺术家的作品才能学会。现在的张怡微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魔术师,她知道写到此处,应当有这件事发生了,然后派她的人物去实现这个工作。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种把控力,在学生时期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她常常完全代入情节当中,好像自己被关进了那个“大变活人”的箱子——发现自己写得非常悲伤,结果观众却在想“怎么还没结束”。现在指导写作的时候,她又看到很多更年轻的作家沉浸在自己的魔术当中,当下的他们和曾经的自己重合在一起,她感慨道:“当一个年轻的稚嫩的心去影响这个外部世界时,有很多痛感的,像我现在都有一点麻木了,没有这么敏锐了。”


像很多同龄的作家一样,张怡微最初开始写作是因为写作比赛,在写作和获奖的循环中获得了价值感,因此就像惯性一样一直写了下去。慢慢地,稿费涨了十倍,她发现写作居然可以帮她付学费、付房租、交水电,写作就成了谋生的方式之一。



家庭是她写作的核心主题,观察城市家庭的变迁是她理解世界的方式。每个人对世界、对社会规训的反抗都起源于对家庭的反抗,从反抗父母开始。“像我们这种80年代出生的小孩,仍然有五四遗留的反抗家庭的力量”——那时候如果谈恋爱没有得到父母的反对,再因此反抗父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谈过恋爱。然而现在的小说情节反而越来越保守,年轻人恋爱的普遍模式是需要回家得到父母的肯定——“这不是我们文学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在这一百年的变动当中产生的转向或回退。


面对“家庭下行主义”及当下家庭关系的冷漠,张怡微并不悲观——“再大的洗脑洗不过本能”,爱是本能,悲哀他人的悲哀是本能,帮助的欲望是本能,“在家里擦玻璃窗,哪怕是一个小婴儿听到声音,他也会伸一下手,好像很想参与的样子。该谈恋爱的人还是在谈恋爱,该成立家庭的人还是在成立家庭,成立家庭遇到了困难,不成熟,家庭解散了就解散,可是该重组的人还是会重组。”


作为张怡微“家族试验”作品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细民盛宴》的写作和发表是最坎坷的,也是最让她痛苦的。成书之后投稿给出版社,接着就被退稿,这在她顺畅的写作道路中是不多见的。书稿放了两年之后,当她以为这本书不会再出版的时候,杂志社突然又来函说可以发表,但那时的张怡微已经在台湾读书了——“我要代表很久之前的自己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情绪,可其实都是后来加出来的”,当别人问她创作的感受,有时张怡微已经想不起那时候的感觉——原来对两年前的自己竟已如此陌生。


社交网络上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愈来愈多,每个人也许都曾见过“用一生治愈原生家庭的伤害”之类的标题。过了热衷于揭开此类伤疤的年纪,张怡微明白陷在里面是无济于事的——确实要面对它,但“把原生家庭的问题通过心理学、社会学全部分析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获得。你最终还是要去抛弃它,和它保持一个眺望的距离”。沉迷于自我和理论的解析不能带来真实的帮助,应该对自己说:伤害已经发生了,我并不喜欢这个伤害,但是我想要有新的生活。然后面对自己真实的诉求——去追求新的生活。应该询问自己的是:我真的想要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接受所有家族成员的凝视,还是想从家族的框架中挣脱出来,用我已经得到的牌去建设一种新的人生?在这样的年纪暂时无法从过去挣脱出来是很正常的,“那些东西是让你避免成为一个寄生虫最良心的力量”,但同时不要忘记自己还有更壮丽的东西想去探索。



焦虑

\关于选择

   / 个体与群体焦虑


因为很早就从家庭里独立出来,她是“会焦虑下个月没有生活费的人”。张怡微做过很多兼职,在房地产公司实习过;在《南方周末》、《上海壹周》和《上海侨报》等杂志都当过兼职记者或编辑。但她越来越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记者,因为她既不是那种可以背上包就走的人,对别人的八卦也没有探知欲——她每次打包行李都要花很长时间,会犹豫要不要带加热棒、指甲钳,打包是使她焦虑的事。带薪实习的时候,有一天她给领导打电话推辞某个工作,下午去公司的时候发现连自己的办公桌都没有了,感到很受伤害——“我人还没有走,可是为什么这样”?在象牙塔之外待久了,也就逐渐坚强起来,后来再有这样的事,“哪怕没有桌子,我也会说,那我请大家喝个奶茶再走”。离开单位的时候,HR要求她当场删除公司的所有联络人,尽管觉得很伤人,但她不会再为此难过——这让她更加珍惜办公室里难得一见的温暖:一次在给编剧打包新年礼物的时候,前台小妹帮她一起加班理包裹,送给张怡微一包小核桃,后来写作的时候她还常常想起这个画面。


做记者和编辑的时候,有一个金马奖的大采访。刚接到采访《赛德克·巴莱》主创人员的任务时,因为没有门路,张怡微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巧合的是有一个前同事来找她谈心,这个同事竟然就在《赛德克·巴莱》的剧组,她因此参与了金马酒会。一进门的时候张怡微就愣住了,因为看见女明星的脸只有她的一半大。“那时候我一下子就醒了,我知道那是他们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都有非常惊人的美貌,或者很强的表达能力”,这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她仍然记得当时蒋雯丽念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普通的诗被她念得非常传神,她懂得如何完美地运用自己的表情和声音,但如果是自己来念,“就会变成一首平平无奇的烂诗”。


就在这种冲击下,她醒悟过来原来有些羡煞旁人的道路并不适合自己。“更早地打开自己接触这个世界”,也许会让自我认知不断受到冲击,会受挫甚至自卑,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有惊人的美貌,有的人有惊人的智商,有的人执行力超强,有的人非常适合当记者……”正是在这种冲击下,才会明白“原来我不适合做这个”,最后就会找到自己擅长做的事情。现在想来,在年轻的时候发现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是一件好事,因为二十岁的人生是随时可以重来的人生,选错专业、选错职业都不可怕。




通识课

/ 当我们上通识课时在学些什么


最终来到学校,是她没有特意规划过的结果。2017年,张怡微第一次站上讲台,是上通识选修“当代文学鉴赏”课程,一个一百二十人的大课,当时她紧张到整个人都在发抖。说起那天的场面,她说台下像一百二十个电灯泡——他们仍然处在高中生的状态,毛发乱乱的,穿着新球鞋,每一双眼睛都非常亮,和博士生的状态完全不同——她被这样的生机吓到了。开讲一段时间之后,有个男生开玩笑问她:“老师,我把你讲稿拿掉你是不是就没办法讲了?”四年来,她可以从容地讲课,靠的是“直面恐惧”的勇气。有时她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主播——一个十几个人的小班课,到课堂讨论环节的时候,明明大家都坐在教室里,却要用微信群交流——她要一边讲课一边看群消息:“这个链接失效了,怎么点不开”;我还要回复“这样可以看到吗”……有时张怡微看到同学很自然地用手机拍板书,内心有些惊讶,她想起手机刚普及的时代,自己在课堂上拍照时那种紧张又羞愧的心情。



通识课可以认识不同专业的年轻人,这让她很期待上通识课。在通识核心课程“《西游记》导读”上,她惊喜地发现大家都爱表演。虽然都没有受过训练,但“每次都可以看到那些服化道都做得很好:有人做了很大的葫芦当道具,有人穿悟空的衣服、八戒的衣服”脱稿进行演出。同学还会自己编剧,每节课她都可以看到学数学、学物理、学管理的学生们,改编一个非常好的西游记剧本——大家都很有艺术才华,只是没有在做这个工作,这让她很欣慰——她相信这些同学不会是那种结课之后就再也不接触文学的人。“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上通识课,对什么都有点兴趣”——也许在他们三十岁的某一天,他辞职了,发现生活很空虚的时候会想到自己曾经演过悟空,发现自己仍然有一个精神的自留地,无论是文学还是其他的东西,让他可以安稳地栖居在里面。当你真的在一堂哲学通识课上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它很没用。但是多年之后,当你突然对生死感到迷茫时,一个上过哲学课的人至少还能想起老师曾经推荐过什么参考书目,绝对不会被一些社交媒体误导。


张怡微也是通识课堂的“学生”,她经常来听各种通识教育课程,关于敦煌的课程和京剧讲座等等,因为“都是请最好的老师来讲”,不舍得错过这样的资源。




天赋

/ 关于词学


如果一定要给出一条人生建议,张怡微说“不要太早放弃你的天赋”。天赋和努力不一样,总有一天它会没有的。我们总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没有才华,他为什么还在这条路上死磕呢?那是因为他曾经有过被神灵光顾的时候,他还记得,所以他很想再来一次,但是往往再也回不到那个时候了。在高中的时候也许会想“等高考之后就去做”,等上了大学又会想“等放假就去做”,或者“等有钱就去做”——但天赋是上帝撒金粉,它随机地撒在你身上,随机到来,突然某一天也就没有了,不是等条件都准备好它还在那里的——当你感觉到它来的时候就抓住它,不要等


这样听起来也许很残酷,但这才是生活精彩的地方。如果都跟我们想的一样,今天商量好一个宏图,然后一生就按照这个刻板的计划完全实现,这个宇宙还要你干什么呢?生活让我们出其不意,我们也可以让它出其不意——不要害怕,尽情生活


排版:李绮雯

审核:沈茜 乔译萱



上期回顾:

赵惠俊:“文科应当指引一条利益之外的路。”


 


下期预告:

TA的背面|侯体健:“当下先于未来”




复旦通识教育

拓展的视野

批判的思考

自主的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